李付春
“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么,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么,愚而多財,益增其過。”這是林則徐掛在他書房里的一副對聯(lián),也是林則徐處置自己財產(chǎn)的一個準則。曾國藩也曾留下十六字家訓:“家儉則興,人勤則??;能勤能儉,永不貧賤?!?/p>
在2017年中國家長節(jié)上,《中國少年報》“知心姐姐”盧勤做了一段題為《讓每一個孩子都精彩》的報告,在報告中知心姐姐給我們父母提出了一個觀點:“你是要給孩子留下財富,還是把孩子變成財富”?!爸慕憬恪迸e了一個例子:一位中國的單親媽媽說要把全部的財產(chǎn)留給兒子。在兒子17歲的時候給他買了寶馬,兒子18歲時給他買了房子。兒子19歲時對媽媽說:“媽,你知道我哪天最高興嗎?”媽媽問:“哪天?”兒子回答:“你死那天,等到你死的那天,那錢全都是我的?!?/p>
我們很多家長,特別是中國家長,由于受到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覺得作為父母有幾大責任:供孩子上學,幫孩子找工作,幫孩子買房子,幫孩子買車子,幫孩子成家。這幾樣大事完成,父母就算完成基本任務(wù)了,剩下幾十年的任務(wù),就是積攢更多的財富,留給孩子。
文章寫到這里,筆者先給孩子們道個歉:恕爹無能,未能給你們買豪宅,將來也給你們留不下幾個錢。就用你們的雙手,努力工作吧!
為什么這么說呢?那是因為在我的同學和朋友中,不管靠什么,有的早就發(fā)達了,我知道有給孩子買兩套房子的,也有贈予孩子巨款的。我卻沒有,那是因為兜里真沒有。
誰生的骨肉誰不疼?現(xiàn)在看來,怎么疼?在大眾的眼光里就是用自己的關(guān)系和錢財給孩子鋪平前進的路,讓孩子在這條路上不再艱難。可是,我們也曾發(fā)現(xiàn),有的孩子在父母鋪平的道路上一帆風順,也有的栽了跟頭,因此而改變了人生的軌跡。
我曾經(jīng)聽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位父親在撫養(yǎng)孩子的過程中,并沒有給孩子留下任何財產(chǎn),而是告訴他:“我的任務(wù)就是把你養(yǎng)大,沒有別的能耐了。”這句話仿佛是一把利劍,激勵著他的孩子一路向前,不斷拼搏。因為沒有退路,孩子只能勇往直前,最終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我記得每次學校放學時,遇到雨天,有家長駕車來接孩子,也有家長騎著電瓶車來給孩子送傘,但還有一部分孩子,父母在外打工,爺爺奶奶年邁,他們知道沒有人來給送傘,就只能在雨中拼命奔跑。
這個故事讓我深刻地認識到,父母不應(yīng)該過分依賴金錢來為孩子鋪路。相反,他們應(yīng)該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和自主性,讓他們學會面對困難和挫折。因為,如果一個人總是依賴別人的幫助,那么他永遠也無法真正成長和進步。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父母應(yīng)該完全忽視孩子的物質(zhì)需求。適度的物質(zhì)保障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父母應(yīng)該教會孩子如何正確地看待金錢和財富。讓他們明白,金錢并不是生活的全部,更不是衡量一個人價值的唯一標準。
此外,父母還應(yīng)該注重培養(yǎng)孩子的品德和素養(yǎng)。一個品德高尚、素養(yǎng)優(yōu)秀的人,無論身處何種環(huán)境,都能夠保持自己的本色,不為金錢所動搖。這樣的孩子,即使將來沒有豐厚的家產(chǎn),也能夠憑借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美好未來。
筆者認為,父母的愛是最偉大的力量。但愛的方式有很多種,不一定非要通過留下財產(chǎn)來體現(xiàn)。有時候,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句溫暖的話語、一次耐心的陪伴,或許更能激發(fā)孩子的潛能和斗志。
因此我要說,真正有智慧的家長,他們是不會讓金錢成為孩子的絆腳石的,讓我們摒棄那些無知和炫耀的想法,用智慧和愛心去引導孩子成長。不要讓他們成為金錢的奴隸,而要讓他們成為有價值的人。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做到“給孩子留錢不如讓孩子‘值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