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佩俠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明確提出了四大核心素養(yǎng)和六個學習任務群,每個任務群貫穿四個學段。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屬于發(fā)展型學習任務群之一。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任務群,旨在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比較、推斷、質疑、討論等方式,梳理觀點、事實與材料及其關系等。本文以初中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中的小說為例,談談如何實施思辨性閱讀與表達教學。
小說類文本開展思辨性閱讀與表達教學的可行性
與其他文學體裁相比,小說容量較大,更便于通過人物所處的社會生活環(huán)境,表現(xiàn)錯綜復雜的矛盾沖突,細致地刻畫人物性格與命運,展現(xiàn)更廣闊的社會生活。統(tǒng)編語文教材收錄了近20篇小說,名著閱讀部分推薦的36本書中有20部小說,包含短篇小說、長篇節(jié)選和整本書閱讀。課內與課外豐富的小說閱讀為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性閱讀與表達能力提供了豐富載體。
小說類文本開展思辨性閱讀與表達教學的角度
人物。學生可以通過寫人物傳記、人物評論等方式,思考作者塑造這一文學形象的意義,感悟作者的寫作意圖。如讀完小說后,學生自擬題目,給孔乙己、武松、宋江、魯智深等人物寫評論。
情節(jié)。學生可以通過“為什么設置這個情節(jié)”“這個情節(jié)為什么這樣設計”等追問方式,思考作者的謀篇布局。如教師讓學生思考《孔乙己》一文的結尾設計:“孔乙己在病殘交困中死掉了”,與原文的結尾相比哪個更好。學生在比較與質疑中,對作品中的形象、主題、寫法等理解會更深刻。
主題。學生通讀完全書,思考作品的主題,從而在思辨中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教師可以設置涉及作品主題內涵的話題,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誰是主人公?讓學生在對主人公的分析中學習多角度解讀作品。
語言。經(jīng)典小說的語言或含蓄雋永,或精練傳神,或意味深長。學生品味小說中的語言表達,會大有收獲。教師可以推薦學生閱讀《水滸傳》“楊志賣刀”片段中楊志與牛二的白描式對話。學生在比較與品鑒中,不斷提高對優(yōu)秀語言表達的敏銳度和感知力。
寫作手法。小說蘊含豐富的寫作手法,如敘述事件的線索、細節(jié)描寫、伏筆與照應、鋪墊、烘托等。教師可以帶領學生細細品味《驛路梨花》中的巧設懸念、《智取生辰綱》中關于下藥細節(jié)的補敘、《水滸傳》中楊志在北京城中斗武的側面描寫等。
小說類文本思辨性閱讀與表達的實施策略
一是教給方法,激活思維。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展開縱向思考:《水滸傳》中林沖為什么會由逆來順受變得義無反顧?也可以橫向比較:同樣是魯莽,魯智深與李逵有什么不同?你更喜歡哪一個?當教師給學生指導出思辨路徑后,學生的思維就會向縱深伸展。二是讀寫結合,打通輸入與輸出。思辨教學既要有口頭表達,教師進行即時的梳理、比較、歸納,又要有書面表述,鼓勵學生形成文章,做到有觀點、有依據(jù)、有條理,表述充分。三是搭建平臺,交流借鑒。教師不僅可以進行物化展示,展示學生的讀書筆記、書評、讀后感等,還可以進行活動展示,如《西游記》讀書報告會、“中學生該不該讀《水滸》”辯論賽等。四是合理思辨,符合主流。教師引導學生進行閱讀時,不僅要解放學生的思維,還要引導學生合理質疑,激濁揚清,符合主流價值觀。
綜上所述,以小說為載體進行思辨性閱讀與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促進學生深入閱讀、深入思考,進一步激發(fā)學生閱讀小說、走近經(jīng)典的興趣,提高學生的文學鑒賞品味能力。
(本文系2022年度河南省基礎教育教學研究項目一般課題“‘雙減背景下農(nóng)村初中高質量發(fā)展路徑的研究”的成果。立項編號:JCJYC
2225180014)
(責編 桑 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