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英
摘 要:高中歷史文獻史料閱讀對學生的影響巨大。文章首先分析了高中生在歷史文獻史料閱讀方面的現(xiàn)狀與能力要求,強調學生需要培養(yǎng)系統(tǒng)理解、分析和問題導向的能力。其次,詳細探討了文獻史料的定義、分類以及在歷史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再次,提出了基于問題引領的史料閱讀教學模式,介紹了問題設計、學生互動與合作、歷史爭辯和思辨等關鍵環(huán)節(jié)。最后,論述了該教學模式對學生學科整合、自主學習能力以及歷史學科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的積極影響。
關鍵詞:問題引領;高中歷史;史料閱讀;學科素養(yǎng);教學模式
高中歷史教育旨在培養(yǎng)學生對歷史事件的深刻理解和判斷分析能力,而史料閱讀是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傳統(tǒng)的史料閱讀教學模式往往以教師為中心,學生被動接受信息,難以激發(fā)其學習主動性。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文獻史料閱讀技能、提高史料分析能力,達成涵養(yǎng)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教育目的,本文提出了“以問題為引領的高中歷史文獻史料閱讀指導”的策略范式,并通過研究和實踐驗證其有效性。
一、高中生史料閱讀現(xiàn)狀及能力要求
(一)閱讀現(xiàn)狀
當前,高中生在歷史文獻史料閱讀方面面臨著一系列挑戰(zhàn)與問題。首先,由于歷史文獻史料本身的復雜性,學生普遍對其感到陌生和抵觸。許多學生在面對古老的手稿或繁復的歷史文件時感到無從下手,缺乏對史料的系統(tǒng)性認識。其次,由于社會媒體和即時信息的普及,學生在碰觸歷史文獻時更傾向于追求簡短、直觀的信息,而忽視了深度閱讀和思考的重要性。這使得學生對歷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變得表面化,缺乏深層次的歷史思維。
(二)高中生史料閱讀能力要求
為了應對上述問題,高中歷史教育需要明確并強調學生在史料閱讀方面的能力要求。首先,學生應具備系統(tǒng)理解歷史文獻史料的能力,包括對文獻真實性、客觀性、時代性和文化性的深刻認識。其次,學生需要培養(yǎng)對歷史文獻的分析能力,能夠辨別文獻中的關鍵信息、推斷作者立場、理解語境和背景。此外,學生還應具備將歷史文獻與歷史事件相關聯(lián)的能力,能夠將抽象的歷史資料與具體的歷史背景相結合,形成全面的歷史認知。最后,學生需要具備問題導向的學習任務制定能力,通過提出問題引導閱讀,深化對歷史文獻的理解,并培養(yǎng)主動思考的學術素養(yǎng)[1]。
二、文獻史料的定義
在開展基于問題引領的史料閱讀指導的教學實踐之前,我們首先需要明確史料在高中歷史教育中的核心地位。2017年版的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史料實證成為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之一,從而正式確立了史料在歷史教學中的重要地位。這一背景為問題引領方法的應用提供了理論支持。
(一)史料的定義與分類
梁啟超先生對史料進行了明確而簡練的定義:“史料者何?過去人類思想行事所留之痕跡,有證據(jù)傳留至今日者也。”這一定義突顯了史料的四個特征:歷史的遺存、痕跡的相對性、反映人類活動、作為證據(jù)用于回答問題。根據(jù)不同標準,史料可分為文獻資料、實物資料、口碑資料、聲像資料,以及直接史料、間接史料,有意證據(jù)、無意證據(jù)等多個維度。這種廣泛而明確的分類為問題引領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二)概念混亂與方向不明的問題
在史料的運用中,概念混亂和方向不明是普遍存在的問題。概念混亂主要表現(xiàn)在對“史料”一詞的理解上,涉及第一手資料和第二手資料的區(qū)分。問題在于,是否將第二手資料(史家著述)也劃歸為史料。在這一點上,李劍鳴先生提出的觀點,即只有第一手資料才是真正的史料,第二手資料應稱為“史家著述”,是值得考慮的。另外,方向不明主要體現(xiàn)在歷史教學中史料運用的目的上,是印證觀點還是論證觀點。當前歷史教學中更偏向于印證,而忽略了論證的重要性,導致了教學中方向不明的問題。
(三)史料閱讀的引入
對于開展史料閱讀指導的教師而言,解決史料運用中的概念混亂和方向不明的問題,最高效的辦法就是采用教育部組織編寫的高中歷史課程教科書,俗稱“部編版教材”。該教材中每一課的“學思之窗”“史料閱讀”“問題探究”“學習拓展”欄目選取的文獻史料具備了典型性、針對性與權威性。因此,它是可以直接用于課堂上開展史料閱讀指導。若教學中需要用到其他文獻史料,趙世瑜先生說:“從史料來說,史書、文集、筆記等傳統(tǒng)文獻早有大量出版,檔案、地方志,甚至日記、契約文書和碑刻(包括墓志)等也有出版。外文的史料,也有不少翻譯出版的,甚至有相當部分可以通過互聯(lián)網找到。”但一線的教師要做到從浩瀚繁多的史料中選擇有代表性的史料是比較困難的,這就需要我們不斷擴展自己的知識面,提升自己的史料研讀水平。
三、高中歷史文獻史料閱讀對學生學習的影響
高中歷史文獻史料的閱讀不僅僅是為了傳授歷史知識,更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深入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在閱讀歷史文獻史料的過程中,學生將會受益匪淺,不僅提高了對歷史事件的理解深度,還鍛煉了批判性思維和歷史思維。以下將詳細探討高中歷史文獻史料閱讀對學生學習的積極影響。
(一)拓展知識面,增強歷史意識
通過閱讀各種類型的歷史文獻史料,學生將進入一個廣闊的知識領域,涉足更為深刻的歷史內涵。這一過程不僅有助于學生對歷史事件的發(fā)生、演變和影響進行更全面的認知,還能夠拓展他們的知識面,使其具備更為廣泛的歷史知識基礎。
例如:選用《資治通鑒》,讓學生通過深入閱讀了解當時社會結構、政治制度的演變,以及各種歷史事件對社會的影響。通過這樣的文獻,學生不僅能夠了解特定歷史時期的具體情境,還能夠在比較中形成對歷史多樣性的敏感性,深化對歷史意識的理解。通過對不同歷史文獻的比較與對照,學生還能夠培養(yǎng)敏銳的歷史意識,深刻理解歷史事件的多樣性和復雜性,進而形成更為全面的歷史認知。
(二)培養(yǎng)文獻解讀和分析能力
歷史文獻史料的閱讀要求學生具備高水平的文獻解讀和分析能力。學生需要通過仔細研讀文獻,深度理解其中所蘊含的信息,并具備分辨史料真實性和可能存在的偏見的能力。這種訓練不僅提高了學生的歷史素養(yǎng),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了他們在面對信息時進行深入思考和分析的能力。
例如:選用美國《獨立宣言》,通過讓學生對其中的論述、立場進行深入解讀,引導他們分辨文獻中的觀點和可能存在的偏見,培養(yǎng)對歷史事件客觀認知的能力。這樣的閱讀訓練有助于提高學生對歷史文獻的敏感度和深度理解。學生通過分析文獻,能夠形成對歷史事件的客觀認知,使其具備更為獨立和深刻的歷史思維。
(三)激發(fā)學生對歷史研究的興趣
深入研讀歷史文獻史料有助于激發(fā)學生對歷史研究的濃厚興趣。真實而生動的歷史文獻故事往往能夠引起學生對歷史的好奇心,使他們更愿意主動探究歷史事件的原因和影響。這種主動性的學習態(tài)度不僅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還促使他們對知識的深入追求。例如:選用《史記·伍子胥列傳》中對伍子胥傳奇經歷的描寫,通過引導學生深入解讀,激發(fā)他們對歷史人物命運發(fā)展的好奇心,使其更愿意主動追尋歷史事件的原因和影響。這樣的例子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對歷史的主動學習態(tài)度。通過對歷史文獻的深入研究,學生能夠建立起對歷史的獨特見解,為未來深入歷史領域奠定堅實的基礎。
(四)提升批判性思維與歷史思維
高中歷史文獻史料的閱讀要求學生不僅在了解歷史事實的基礎上進行深刻思考,更需要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需要質疑文獻的立場,辨析信息的真?zhèn)?,并能夠就歷史事件提出自己的獨立見解。這種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有助于學生形成獨立、深刻的歷史觀點,提升他們的歷史思維水平。
例如:選用關于世界大戰(zhàn)影響的歷史學者不同解讀的文獻,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比較這些觀點,培養(yǎng)他們對文獻中信息真?zhèn)蔚谋鎰e能力,同時激發(fā)對歷史事件多視角理解的意識。這樣的例子有助于學生形成更為批判性和獨立的歷史觀點。通過歷史文獻的深入研讀,學生將更好地理解歷史事件的深層次內涵,培養(yǎng)出具備獨立思考和判斷歷史問題的能力。
四、基于問題引領的史料閱讀教學模式
(一)概述問題引領教學模式
問題引領的史料閱讀教學模式是一種強調學生主動參與、深度思考的教學方法。這種模式的核心在于以問題為引導,通過巧妙設計引發(fā)學生的思考欲望,使其在歷史學科學習中能夠培養(yǎng)出批判性思維和自主學習的本領。
在這個教學模式中,問題被視為學習的切入點,它們不僅僅是簡單的提問,更是一種啟發(fā)性的工具,能夠引導學生深入閱讀和深度解析史料。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將不再只是被動接受歷史信息,而是積極參與到對歷史事件的深刻思考中。
(二)設計引導性問題
在問題引領的史料閱讀教學模式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扮演著設計者的角色,需要精心設計引導性問題。這些問題應該具備啟發(fā)性,能夠引發(fā)學生對歷史事件的興趣,并促使他們深入挖掘相關史料。
1.激發(fā)興趣和涵蓋關鍵點
問題設計應該考慮到學生的興趣點,使其在學習過程中能夠產生濃厚的興趣。同時,問題要全面涵蓋歷史事件的關鍵點,確保學生能夠全面理解事件的來龍去脈。
2.超越事實,引導思考
問題不應僅限于呈現(xiàn)歷史事件的事實,更要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通過設計能夠促使學生探究歷史事件原因、影響,以及參與者的動機和立場的問題,達到在閱讀史料時有目的性地尋找答案的目的。
3.提升問題層次,引領深度閱讀
問題設計應具備一定的層次,既能適應不同學生層次的需求,又能夠引導學生在深度閱讀中挖掘更多的歷史信息。問題的層次性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和綜合能力。
(三)指導學生有效閱讀史料
問題引領模式在教學中強調學生在閱讀史料時要有明確目的,以更有針對性地獲取、篩選和分析史料。教師的角色是引導學生通過問題的視角來主動參與閱讀,培養(yǎng)其在歷史文獻中尋找答案的能力。
1.有目的性地閱讀
教師通過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有目的性地閱讀史料。學生不再僅僅被動接收信息,而是根據(jù)問題的引導主動尋找相關信息,使閱讀更為有深度和目標性。
2.選擇性獲取和篩選史料
學生通過問題引領模式學會了如何選擇性地獲取和篩選史料,集中精力分析與問題直接相關的信息。這培養(yǎng)了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使其能夠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時間和精力進行深度研究。
3.培養(yǎng)史料辨析能力
問題引領模式要求學生辨析史料,識別其中的主旨、證據(jù)和觀點。這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對歷史文獻的批判性思維,使其能夠更深層次地理解歷史事件,辨認史料的可信度和局限性。
(四)問題引導與學科整合
該教學模式通過問題引領,鼓勵學科整合思維,超越了傳統(tǒng)的學科邊界。教師在設計問題時可以巧妙地融入其他學科的知識,以促使學生將多學科的知識融合運用于對歷史事件的解讀。
1.涉及多學科知識的問題設計
教師可以設計既涉及歷史學科又涉及其他學科知識的問題,引導學生綜合運用各學科的觀點和方法進行歷史事件的分析。這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性素養(yǎng),拓寬他們的學科視野。
2.培養(yǎng)綜合性思維
通過問題引領,學生在解答問題時需要綜合運用歷史學科和其他學科的知識,培養(yǎng)了跨學科的思維方式。這種學科整合的教學模式有助于學生更全面、深入地理解歷史事件,同時超越單一學科的局限,為他們未來的學習和研究提供了更寬廣的視野。
(五)學生互動與合作
問題引領的史料閱讀模式強調學生間的互動和合作,通過以下方式激發(fā)學生思維碰撞,促使他們更全面地理解歷史事件。
1.小組討論
學生被組織成小組,共同討論問題。這種合作方式不僅能夠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看待歷史事件,還培養(yǎng)了團隊協(xié)作的能力。小組內成員可以分享各自的觀點和對史料的理解,推動小組形成更為豐富和多元的看法。
2.合作解答問題
學生可以共同協(xié)作解答問題,各自負責不同方面的研究。這不僅提高了問題解答的效率,還促進了學生間的交流與合作。通過共同努力,學生能夠深入挖掘歷史事件的各個層面,形成更為全面的認識。
3.角色扮演
在特定的歷史情境中,學生可以分配不同的歷史人物角色,通過模擬對話和辯論,激發(fā)學生對歷史事件的更深入理解。這種互動方式有助于學生更生動地感知歷史,提高他們對歷史人物和事件的情感投入。
(六)引導歷史爭辯和思辨
問題引領模式的最終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而在這一過程中,引導歷史爭辯和思辨是一個關鍵的環(huán)節(jié)。
1.引導學生提出觀點
學生在小組討論或個人研究的基礎上,被鼓勵提出自己對于歷史事件的觀點。這種個人觀點的提出,使得學生能夠更清晰地表達自己的看法,同時對歷史事件進行更深入的思考。
2.史料論證
學生在歷史爭辯中需要運用史料進行論證,從而提高他們對史料可信度和應用的敏感性。這培養(yǎng)了學生運用證據(jù)支持自己觀點的能力,鍛煉了他們的邏輯思維和說服力。
3.批判性思辨
學生在歷史爭辯中通過對不同觀點的比較和批判,培養(yǎng)了對歷史事件更深層次的理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不同觀點的合理性,從而激發(fā)出更富有深度和廣度的思考[2]。
結束語
本文系統(tǒng)性地介紹了問題引領的史料閱讀教學模式。該模式以問題為切入點,強調學生的主動思考和深度分析,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在具體實施中,教師需要設計引導性問題,引發(fā)學生興趣,并指導他們有目的性地閱讀史料。問題引領模式與學科整合思維相結合,促使學生將多學科知識應用于歷史事件的解讀,拓展了他們的認知廣度。本文通過分析高中生歷史文獻史料閱讀現(xiàn)狀,提出了問題引領的史料閱讀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盧小琴.重視閱讀教學提升學生“史料實證”能力摭探[J].成才之路,2020(3):46-47.
[2]陳靜,程琳.史料實證素養(yǎng)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培育路徑初探[J].中學教學參考,2021(19):73-74.
本文系莆田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2021年度立項課題“高中歷史文獻閱讀策略研究”(課題編號:PTKYKT21140)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