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英屬北美殖民地的帝國意識與輿論宣傳(1763—1775)

        2024-05-29 00:00:00袁先來王麗菲
        外國問題研究 2024年1期

        [收稿日期]2023-08-11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美國革命時期的文學話語生成與國家形象建構研究(1750—1800)”(編號:18BWW058)。

        [作者簡介]袁先來,東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美國早期文學與宗教、政治關系;王麗菲,東北師范大學文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外國文學。

        ①JohnM.Murrin,“TheMythsofColonialDemocracyandRoyalDeclineinEighteenthCenturyAmerica,”Cithara,Vol.5,No.1(Nov.1965),p.66.

        ②JohnM.Murrin,RethinkingAmerica:FromEmpiretoRepublic,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2018,p.190.

        [內(nèi)容摘要]美國獨立革命可以上溯到18世紀上半葉英法在北美爭奪殖民地時期。特別是1763年七年戰(zhàn)爭結束后美英矛盾激發(fā),并逐漸向反大英帝國革命的方向演進。在1775年獨立戰(zhàn)爭開始前,為了突破基于代表權、自然法或憲法爭取殖民地身份與利益的困境與局限,殖民地精英通過輿論宣傳,將帝國脅迫和無代表權征稅所帶來的危機,與奴隸敘事話語、帝國腐敗與墮落話語、家庭政治話語相聯(lián)系,從而將法律、政治權利爭取問題轉(zhuǎn)化為更廣泛的文化領域問題。定居殖民者通過系統(tǒng)建構反父權制的暴政修辭,解除帝國“核心—外圍”關系,并以陷入殖民化的危機感來加強松散殖民地情感共同體的形成,為發(fā)動獨立戰(zhàn)爭奠定了輿論基礎。

        [關鍵詞]帝國秩序;商業(yè)利益;情感共同體;文化修辭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201(2024)01-0093-13

        最近英美學界較為關注對美國早期歷史、文化與帝國關系的認識。就美國獨立革命淵源而言,學界將其上溯到18世紀中期英法在北美的殖民爭奪,以及1763年七年戰(zhàn)爭(SevenYearsWar)結束后的英國意圖鞏固對大西洋帝國外圍的控制,以解決帝國財政困境。早年約翰·默林就從帝國秩序視角討論美國革命問題,認為以革命告終的殖民地抵抗運動在開始時,是典型的舊制度下法人團體之間關于各自特權和權力邊界的爭吵,①“英國化”(Anglicization,Britishization)殖民者在“語言、新教信仰、習性、基本政治制度”②等各方面的共同性表明,稅收分歧的關鍵是整個帝國核心與外圍之間的政治權力分配問題。T.H.布林則從商業(yè)經(jīng)濟角度推測,18世紀中期英國民族主義崛起強化了殖民地人的英國認同感,并促使他們利用母國傳統(tǒng)權利語言來證明他們的事業(yè),然而,殖民地人很快發(fā)現(xiàn),從倫敦大都市的角度來看,他們永遠不會被接受為“真正的英國同胞”。T.H.Breen,“IdeologyandNationalismontheEveoftheAmericanRevolution:RevisionsOnceMoreinNeedofRevising,”JournalofAmericanHistory,Vol.84,No.1(June1997),p.28.J.C.D.克拉克與愛德華·拉金也分別從文化角度繼續(xù)強調(diào)北美殖民者的英國性,他們對“共同的憲法傳統(tǒng)”的依戀,使得“他們堅持要求‘英國人的權利’”,J.C.D.Clark,TheLanguageofLiberty1660—1832:PoliticalDiscourseandSocialDynamicsintheAngloAmericanWorld,Cambridge,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4,pp.1,19.“美國革命是帝國中心與美國殖民地之間關于帝國組織和結構分歧的結果,而不是發(fā)展獨特美國民族文化或身份的必然結果”。EdwardLarkin,TheAmericanSchoolofEmpire,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16,p.5.

        綜合來看,革命前后的英屬北美殖民地一方面在文化上認同英國化,另一方面在經(jīng)濟上、政治上認為自己處于帝國核心—外圍體系的邊緣,而不是他們所希望的具有平等權利的中心部分,是闡釋美國獨立革命邏輯的一個思路。但是學界似乎沒有充分說明,從七年戰(zhàn)爭結束至獨立戰(zhàn)爭(1763—1775)打響,大英帝國殖民格局是如何導致英屬北美殖民地要對抗大英帝國的秩序體系的?在無法充分利用當時英國法律與政治制度對殖民地利益進行辯護的時候,殖民地是如何用文化修辭來為獨立革命的合法性做鋪墊性宣傳的?兩個交互性問題的澄清,有利于闡釋美國革命的性質(zhì)。

        一、殖民地的帝國意識

        18世紀西班牙、法國與英國之間的帝國沖突,推動了全球性殖民格局的變動,進一步凸顯了北美的戰(zhàn)略地位。1706年安妮女王戰(zhàn)爭的結果,使得英國從西班牙手中奪取了對西印度群島奴隸和其他貿(mào)易的控制權。而在18世紀40年代,新一輪帝國戰(zhàn)爭爆發(fā),新英格蘭人與皇家海軍合作攻占了法國人手中的路易斯堡。帝國征服成了英屬北美殖民地一個可行的、有吸引力的目標:1753年,繪制獨立革命前最重要的北美地圖的劉易斯·埃文斯稱,對俄亥俄河谷的奪取將左右帝國之間的平衡,因為擁有廣袤良田“自然會產(chǎn)生財富和權力”,“在沒有第三個國家掌握權力平衡的地方,失敗者將不可避免地臣服在他的對手之下”;LewisEvans,Geographical,Historical,Political,PhilosophicalandMechanicalEssays,Philadelphia:B.FranklinandD.Hall,1755,p.31.1754年,著名牧師喬納森·梅休稱贊戰(zhàn)爭是一項光榮的事業(yè),“這片大陸對我們雙方來說都不夠?qū)拸V,而他們卻決心擁有整個大陸”。JonathanMayhew,ASermonPreachdintheAudienceofHisExcellencyWilliamShirley,Boston:SamuelKneeland,1754,p.37.英屬北美大規(guī)模土地投機在18世紀中期也開始起步,WoodyHolton,F(xiàn)orcedFounders:Indians,Debtors,Slaves,andtheMakingoftheAmericanRevolutioninVirginia,ChapelHill:UniversityofNorthCarolinaPress,1999,p.xix.加快了越過阿巴拉契亞山脈向西遷移的速度。擴大乃至超越殖民地特許范圍,是殖民地各州尤其是弗吉尼亞和賓夕法尼亞經(jīng)常采用的策略。

        充足土地供應與穩(wěn)定人口增長一直是18世紀英屬北美實現(xiàn)殖民擴張和帝國想象的強大基礎,從而使得殖民地精英具有很強的帝國意識。富蘭克林《關于人類增長問題觀察的報告》(1751),就是對帝國前景進行展望的開創(chuàng)性文件。《報告》的帝國論點來自三個相互關聯(lián)的前提,人口增長、領土擴張與英國支持殖民地工業(yè),以呼吁倫敦調(diào)整帝國重商主義政策對殖民地商業(yè)和自由的限制,BenjaminFranklin,F(xiàn)ranklin:SilenceDogood,TheBusyBody,andEarlyWritings,NewYork:LibraryofAmerica,1987,pp.367373.并認為北美大陸的豐富資源將給大英帝國帶來無限發(fā)展可能。盡管《報告》試圖提醒倫敦的讀者,殖民地產(chǎn)出的資源和商品符合他們的最佳利益,但是倫敦重商主義政策仍然堅持,帝國的周邊地區(qū)只是為核心利益服務,所以對北美殖民地西部更多土地不感興趣,而且不想在生產(chǎn)制造領域讓北美成為競爭對手。在倫敦獲得不了足夠支持的情況下,富蘭克林呼吁殖民地之間的聯(lián)合。1754年5月9日,富蘭克林在《賓夕法尼亞公報》上發(fā)表“加入,或死亡”(“JOIN,orDIE”)的木刻圖案,BenjaminFranklin.Franklin:SilenceDogood,TheBusyBody,andEarlyWritings,p.377.“是已知最早的由英國殖民者在美洲制作的關于殖民地聯(lián)合的圖案”。LesterC.Olson,BenjaminFranklinsVisionofAmericanCommunity:AStudyinRhetoricalIconology,Columbia:UniversityofSouthCarolinaPress,2004,p.27.頭部代表新英格蘭,其余七個部分分別對應一個殖民地,以促進殖民地針對法國和印第安人的聯(lián)合行動。蛇的形象“既代表了團結,也代表了反抗,戲劇性地象征著需要采取精心策劃的行動來應對外部威脅”,推動了松散殖民地之間結構的聯(lián)合,該政策在隨后奧爾巴尼會議上首次確立,LesterC.Olson,BenjaminFranklinsVisionofAmericanCommunity,p.10.但未獲得實質(zhì)性結果。

        英屬北美殖民者西遷活動加劇了和法國之間的緊張關系,也引發(fā)了英國的擔憂。法國殖民者得到了國家的支持,試圖通過與印第安部落結盟來阻止英國人遷移,從而鞏固法國在圣勞倫斯河和密西西比河之間的立足點。1754年,弗吉尼亞州的俄亥俄公司向西擴展到俄亥俄和密西西比河谷的努力,被法國和印第安人聯(lián)盟擊敗,WilliamEarlWeeks,BuildingtheContinentalEmpire:AmericanExpansionfromtheRevolutiontotheCivilWar,Chicago:IvanR.Dee,1996,p.11.英國也開始擔心法國在北美勢力的持續(xù)擴大,雙方七年戰(zhàn)爭正式開始。這場帝國戰(zhàn)爭標志著世界歷史的分水嶺,當然也包括北美歷史。法國在1762年將路易斯安那轉(zhuǎn)讓給西班牙,以防被英國奪走。1763年英國的勝利雖然導致法國殖民勢力被驅(qū)逐出了包括加拿大在內(nèi)的北美,卻成為英屬北美殖民地和英國之間出現(xiàn)裂痕的節(jié)點。

        對英屬北美殖民者來說,法國人的撤退理應意味著向西擴張順理成章,但是在英國議會看來,戰(zhàn)爭是北美殖民者為自己的利益而挑起的,有理由擔心對土地貪得無厭的欲望會驅(qū)使他們無限向西擴張,徒然增加帝國軍事支出。在《巴黎條約》簽署一個月后,大湖區(qū)印第安人各部落發(fā)起維護居住區(qū)的龐蒂亞克戰(zhàn)爭(1763—1766),似乎證實了英國政府最擔心的情況。FredAnderson,CrucibleofWar:TheSevenYearsWarandtheFateofEmpireinBritishNorthAmerica,NewYork:Vintage,2001,pp.535,546.喬治國王發(fā)布皇家公告,限制殖民者在阿巴拉契亞山脈以西建立殖民地定居點。在殖民者看來,倫敦是在剝奪他們發(fā)展繁榮的自由,但實質(zhì)上是給土地投機與殖民計劃帶來挫折。包括富蘭克林和華盛頓在內(nèi)的許多土地投機者,都贊同弗吉尼亞牧師喬納森·鮑徹的觀點,即向西擴張是“對這些殖民地和它們所屬帝國力量的巨大謀求”。GeorgeWashington,“JonathanBouchertoGeorgeWashington,”inW.W.AbbotandDorothyTwohig,eds.,ThePapersofGeorgeWashington:ColonialSeries,Vol.8,CharlottesvilleandLondon:UniversityPressofVirginia,1993,p.367.華盛頓在大西洋貿(mào)易的背景下堅定地看待西部殖民的機會,希望弗吉尼亞州能夠“通過使波托馬克河成為英國和那片巨大的土地之間的商業(yè)渠道而繁榮起來”。GeorgeWashington,“GeorgeWashingtontoThomasJohnson,”inW.W.AbbotandDorothyTwohig,ed.,ThePapersofGeorgeWashington,Vol.8,p.361.土地投機的受挫并不會與革命相聯(lián)系,包括富蘭克林在內(nèi)的很多殖民地精英一直試圖“將帝國設想為一個能協(xié)調(diào)印第安人和白人、部落和殖民地關系的網(wǎng)絡,在這個網(wǎng)絡中,他們將作為開發(fā)商和管理者”。Ed.White,“EarlyAmericanNationsasImaginedCommunities,”AmericanQuarterly,Vol.56,No.1(Mar.2004),p.74.所以七年戰(zhàn)爭結束后的殖民擴張計劃,的確成為殖民地精英訴求的帝國目標。

        大不列顛在有利于殖民地利益的七年戰(zhàn)爭上花費巨大,然而作為重商主義政策之下運作的殖民地卻沒有產(chǎn)生足夠收入,使其成為一項有利事業(yè),甚至不足以支付其在殖民地的國防費用。大英帝國著手推行帝國改革計劃,越來越關注地緣政治與商業(yè)利益,關注帝國債務和規(guī)范貿(mào)易,維護議會對殖民地的至高無上地位,“構建一種新的帝國運作意識形態(tài)來將權力映射到大西洋體系上”。PatrickGriffin,“Introduction:ImagininganAmericanImperialRevolutionaryHistory,”inPatrickGriffin,ed.,ExperiencingEmpire:Power,People,andRevolutioninEarlyAmerica,CharlottesvilleandLondon:UniversityofVirginiaPress,2017,p.4.在某種意義上講,七年戰(zhàn)爭的發(fā)生與北美殖民地利益攸關,但他們在戰(zhàn)后卻宣稱對帝國戰(zhàn)爭不感興趣。1766年,富蘭克林在倫敦下議院發(fā)言時宣稱,“我知道上一次戰(zhàn)爭在這里經(jīng)常被討論,說是為了保衛(wèi)北美人民”,然而,“我認為這是對它的誤解”,這場戰(zhàn)爭不是為了殖民地利益而打的,它“實際上是一場英國人的戰(zhàn)爭”,是英法“兩個王室之間的爭端”,殖民者在其中沒有利益。BenjaminFranklin,“ExaminationbeforetheCommitteeoftheWholeoftheHouseofCommons,13February1766,”https://founders.archives.gov/documents/Franklin/0113020035.[Originalsource:ThePapersofBenjaminFranklin,Vol.13,January1throughDecember31,1766,Ed.LeonardW.Labaree.NewHavenandLondon:YaleUniversityPress,1969,pp.124162.](20220530).事實上,1760年富蘭克林懇求英國出兵征服和占領俄亥俄河谷和加拿大,“他將他的帝國理論披上了道德主義外衣”。GeraldStourzh,BenjaminFranklinandAmericanForeignPolicy,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54,pp.9192.幾年后托馬斯·潘恩在《常識》中同樣聲稱,北美地區(qū)的戰(zhàn)爭都是英國發(fā)動的,為了英國而非北美利益,后者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希望和平。托馬斯·潘恩:《潘恩選集》,馬清槐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年,第24、48頁。

        英國對殖民地試圖加強控制,特別需要進行行政改革以重新獲得對殖民地的控制并增加來自殖民地的收入,這是系列稅收事件背后主要帝國政策背景。約翰·亞當斯、約翰·狄金森、托馬斯·杰斐遜、埃德蒙·柏克和塞繆爾·威廉姆斯都同意將不滿情緒定在1763年,因為從這一年開始,倫敦的措施就包括加強英國任命海關官員的權力,還有禁止在阿巴拉契亞山脈以西定居以及茶葉貿(mào)易壟斷,隨之陸續(xù)發(fā)生從1765年的印花稅法到1773年波士頓傾茶事件等一系列標志性歷史事實。從1745年到1775年,隨著英國經(jīng)濟的增長,白人定居者在美洲殖民化進程加快,有研究對殖民地收入的歷史趨勢進行了重新計算,發(fā)現(xiàn)北美殖民地早在1700年就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世界收入領先,他們估計當時殖民地人均收入購買力比英國高。PeterH.Lindert,JeffreyG.Williamson,UnequalGains:AmericanGrowthandInequalitysince1700,PrincetonandOxford:PrincetonUniversityPress,2016,p.64.與英國本土相比,新英格蘭稅收很低,而且殖民地維持常備軍的代價也沒有大到無法承受的地步。SebastianGaliani,GustavoTorrens,“WhynotTaxationandRepresentation?BritishPoliticsandtheAmericanRevolution,”JournalofEconomicBehaviorandOrganization,Vol.166(September2019),p.32.乍一看,似乎可以達成一項協(xié)議,分擔帝國提供的防務費用,以換取殖民地更多的政治自治甚至正式代表權也是有可能的。

        然而大英帝國持續(xù)加強包括東印度公司在內(nèi)的倫敦商業(yè)機構在北美的商業(yè)布局,對殖民地地方利益構成了嚴重威脅。在革命前無論北美在英國商業(yè)體系中的作用如何擴大,在倫敦看來都是從屬于一個由它創(chuàng)造的全球格局,自覺納入了伊曼紐爾·沃勒斯坦所說的資本主義世界貿(mào)易體系,這個體系的特點就是將歐洲疆界之外的地區(qū)劃分為核心、外圍和邊緣,以建立經(jīng)濟主導與依賴的關系,提取剩余價值、實現(xiàn)盈利。ImmanuelWallerstein,TheCapitalistWorldEconomy:Essays,NewYorkandLondon: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79,pp.1821.然而在18世紀大西洋商業(yè)貿(mào)易已經(jīng)形成了對殖民地的關鍵性影響,在英屬北美形成了一個穩(wěn)定的富商、地主和種植園主為代表的殖民地利益群體。而大量英國本土的商業(yè)資本沿著英國復雜的重商主義結構所開辟的商業(yè)渠道涌入北美,MarcEgnal,JosephA.Ernst,“AnEconomicInterpretationoftheAmericanRevolution,”WilliamandMaryQuarterly,Vol.29,No.1(Jan.1972),p.11.這就是為什么伴隨著殖民地經(jīng)濟增長、英國與北美殖民地跨大西洋貿(mào)易大幅擴張的同時,倫敦的帝國重商主義政策與殖民地的本土利益沖突在加劇。而且1760年代持續(xù)10年的經(jīng)濟蕭條,加劇了與帝國利益的沖突,刺激了他們對經(jīng)濟主動權的需求,“大西洋經(jīng)濟擴張不是一個平穩(wěn)的過程,而是被以經(jīng)濟衰退、債務問題和國際收支危機為標志的時期所打斷”。SebastianGaliani,GustavoTorrens,“WhynotTaxationandRepresentation?”p.39.

        倫敦政壇更迭,導致帝國對殖民地的態(tài)度也發(fā)生變化。新內(nèi)閣試圖收緊對殖民地的控制,以前同情殖民地的支持者轉(zhuǎn)到了反對黨一邊,北美殖民地也開始失去通過非正式手段影響帝國政策的能力,留給殖民地影響帝國議會治理殖民地政策的手段很少。AlisonGilbertOlson,MakingtheEmpireWork:LondonandAmericanInterestGroups,16901790,Cambridge:HarvardUniversityPress,1992,pp.138140.殖民擴張受阻、過多的財政稅收、地方商業(yè)利益被威脅以及失去非正式手段影響倫敦帝國政策的影響力等因素,是殖民地自身在帝國中的身份危機孕育、積累與爆發(fā)的基本因素。

        二、殖民地身份之辨

        在殖民地內(nèi)部,殖民地精英期待帝國執(zhí)行類似于后來的聯(lián)邦制管理。詹姆斯·奧蒂斯在危機爆發(fā)之初就在《英國殖民地權利的主張和論證》(TheRightsoftheBritishColoniesAssertedandProved,1764)中,將大英帝國內(nèi)部視為一個不對等的聯(lián)邦(commonwealth),敦促倫敦對詹姆斯·哈靈頓“完美聯(lián)邦模式”的關注。哈靈頓將不對等聯(lián)邦確定為一個擴張的共和國能夠維持其權力的手段,在這個以羅馬共和國為藍本的計劃中,各行省人民作為羅馬帝國公民,保留“本地羅馬公民的所有權利”,像意大利那樣“向負責處理與共同事業(yè)有關所有事務的聯(lián)邦元首臣服,并給予人員和資金援助”。JamesHarrington,TheCommonwealthofOceanaandASystemofPolitics,NewYork:CambridgeUniv.Press,1992,p.224.奧蒂斯據(jù)此認為,不能使“殖民地完全受制于王室”,這將破壞聯(lián)邦的基礎,倫敦只有承認“殖民地自(光榮)革命以來所享有的相同自由的延續(xù)”,帝國才能持續(xù)地發(fā)展。JamesOtis,“TheRightsoftheBritishColoniesAssertedandProved(1764),”inGordonS.Wood,ed.,TheAmericanRevolutionWritingsfromthePamphletDebate,Vol.1:1764—1772,NewYork:LibraryofAmerica,2015,p.92.富蘭克林也印刷了在革命期間廣為流傳的卡片式版畫《大不列顛與小殖民地》(MAGNABritannia:herColoniesREDUCD,1765),簡潔明了地展示了對殖民地與帝國關系的看法,英國是頭部與軀干,殖民地“弗吉尼亞”“賓夕法尼亞”“紐約”和“新英格蘭”構成了四肢,“分割的蛇掩蓋了殖民地與英國的任何關系,而不列顛被切斷的身體則強調(diào)了殖民地與英國的相互依存關系”。LesterC.Olson,BenjaminFranklinsVisionofAmericanCommunity,p.82.對于富蘭克林來說,皇家政府也同樣意味著現(xiàn)代的、專業(yè)的管理和英國式自由的安全。雄心勃勃的殖民地精英“想要的是尊重,被英國主要政治人物接受為真正的英國人,而不是作為居住在遙遠的帝國大地上的次要人物”,他們口口聲聲說著權利語言,實際上卻渴望著帝國的職位和榮譽,“北美人想要更多的權威;他們要求在塑造大西洋經(jīng)濟中擁有有意義的聲音”。T.H.Breen,“WhatTimeWastheAmericanRevolution?”pp.237238.

        從殖民地角度來看,以稅收權與代表權為焦點的英國議會的政策輕蔑地否認了他們帝國核心臣民的身份。持續(xù)的稅收危機中,殖民地所主張的英國人的自由權,主要是指財產(chǎn)權與人身保護權。所謂財產(chǎn)權,就是物主自由處置自己財產(chǎn)的權利,它不只是經(jīng)濟利益問題,更是政治權益問題。第一波征稅是1764年的《糖業(yè)法案》和《貨幣法》,第二波征稅是1765年的《印花稅法案》,后者要求所有紙張都要貼上印花稅票,以充實帝國財政,以提供殖民地防御。這項稅收激怒了律師和報紙出版商,他們是殖民地最善于表達的人,有辦法影響公眾輿論,很快就把印花稅解釋為剝奪殖民者作為英國人的基本權利,其重新定義了王室和殖民地之間的關系,暗示了在經(jīng)濟上奴役他們的巨大陰謀。殖民地人對該法案的看法,可用紐約議會1764年10月致英國議會的陳情書來表達:“蠲免未經(jīng)許可的、或并非自愿的納稅負擔,必須成為每一個自由領地的重大原則”,否則就不可能有“自由、幸福與安全”。愛德蒙·柏克:《美洲三書》,繆哲選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年,譯者前言,第6頁。作為報復,殖民地議會于1765年10月在紐約召開印花稅法大會抗議,組織了一次成功的抵制英國進口產(chǎn)品的活動,最終促使英國商人和制造商游說反對《印花稅法案》。提出該法案的財政大臣喬治·格里維爾不得不辭職,次年《印花稅法案》被廢除,但在同一天議會通過了《宣示法案》(TheDeclaratoryAct),重申了其對美國殖民地的絕對管理主權,聲稱其“有充分的權力和權威制定具有足夠效力的法律和法規(guī),在任何情況下都對作為大不列顛王室附屬的美洲殖民地和人民具有約束力”,此外,帝國將只對外部貿(mào)易征稅,而不是對內(nèi)部交易征稅。第三次浪潮是1767年的《湯申德法案》,這是對進口到殖民地的英國產(chǎn)品征收關稅,屬于外稅。

        英國議會對內(nèi)稅(internaltaxes)還是外稅(externaltaxes)的區(qū)分并不敏感,但激發(fā)了殖民地對自身處于帝國核心還是外圍的身份地位與利益的辯護。1764年以前英國與殖民地的關系是基于重商政策,并不直接對北美殖民地收稅,而是通過對殖民地商業(yè)管制與壟斷,以及采用關稅、亦即港口稅或曰當時小冊子頻繁提到的“外稅”來收取的,征稅地點多在英國而非殖民地。也就是說只有外稅,而沒有內(nèi)稅。本杰明·富蘭克林作為賓夕法尼亞州代理人在下議院的證詞中,對內(nèi)稅和外稅進行了區(qū)分,對下議院聲稱,殖民地人民只反對直接的內(nèi)稅,F(xiàn)rankShuffelton,“TheLiteratureofPolitics,”inKevinJ.Hayes,ed.,TheOxfordHandbookofEarlyAmericanLiterature,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2008,p.484.而財政大臣查爾斯·湯申德認為內(nèi)稅和外稅之間看不出有任何區(qū)別,他轉(zhuǎn)而通過《湯申德法案》繼續(xù)對殖民地進口的鉛、玻璃、紙張和茶葉征收外稅。約翰·狄金森《賓州農(nóng)夫信簡》不再將爭論焦點放在內(nèi)稅與外稅的區(qū)別之上,而放在收稅行為“在實質(zhì)和權利”的區(qū)別上,JamesOtis,“TheRightsoftheBritishColoniesAssertedandProved,”p.417.譴責以“增加收入”為目的的征稅——與調(diào)節(jié)貿(mào)易的稅收相反,后者征收目的是“規(guī)范貿(mào)易,維護或促進帝國幾個組成部分之間的互利交往”,“限制(帝國的)一部分商業(yè),因為它對另一部分商業(yè)有損害,從而促進總體福利”——然而新的稅收將導致“最卑微的奴隸制狀態(tài)”。JamesOtis,“TheRightsoftheBritishColoniesAssertedandProved,”pp.413,462.狄金森只承認議會有監(jiān)管貿(mào)易的權利,沒有對殖民地征稅的權利,無論是征收內(nèi)稅還是外稅,從而拒絕英國人關于議會對帝國擁有絕對主權的觀點。由此一來,理解內(nèi)稅和外稅關系問題對于殖民地來說就轉(zhuǎn)變了性質(zhì),變成了試圖解釋殖民地和帝國之間關系與身份的問題。富蘭克林代表殖民地主張拒絕“內(nèi)稅”,“無論其憲法邏輯如何,都可以被看作是……維護殖民地身份的一種嘗試”,如果這種區(qū)分是不可持續(xù)的,那么圍繞它的辯論,“就是為了澄清關于殖民地和倫敦政府之間適當關系的概念”。FrankShuffelton,“TheLiteratureofPolitics,”p.485.

        塞繆爾·約翰遜的《稅收不是暴政》(TaxationNoTyranny,1775),是從倫敦角度對“沒有代表就不納稅”主張最著名、最明確的批評文獻,堅定地維護虛擬代表權的概念。他認為殖民者在離開英國時就放棄了他們的議會代表權,從殖民遷徙的方式來看,殖民者祖先由于矛盾不和、冒險野心與意外壓力去開展“自己的計劃、前景與利益”,他們“要么在選舉中沒有投票權,要么自愿放棄投票權,以換取他們認為更有價值的東西”;殖民地建立地方議會以管理自己的稅收,但也要服從英國的征收權。SamuelJohnson,TheWorksofSamuelJohnson,Vol.14,Troy:Pafraets,1903,p.116.不過對于英國來說,更關心的是維護議會主權,而不僅僅是向殖民地征稅的權利問題,畢竟在光榮革命期間,他們從宮廷手中奪取了憲法的權力,而且他們也認為議會主權是英國社會穩(wěn)定與國家安全必不可缺的。所以稅收與代表權的憲法爭端問題,逐漸變成了關于議會主權的爭端,這些爭端除了從法律話語的邏輯角度進行爭論之外,也被訴諸各種宣傳話語,用于克服帝國體系中殖民地身份危機。倫敦對殖民地支持者和北美殖民者將印刷媒介變成議會外政治對抗的話語場,然而研究表明,在倫敦支持英屬北美自治的人在努力影響關于殖民地叛亂的公眾輿論時,總是發(fā)現(xiàn)自己處于劣勢,“這并不是說沒有真正的辯論,也不是說持帝國立場者未能在倫敦的印刷商和小冊子作者中為他們的殖民政策爭取到大量支持。相反,有許多右派人士愿意公開表明議會對殖民地的權威,并為英國政府向殖民地征稅的決定提供理由”。EveTavorBannet,SusanManning,TransatlanticLiteraryStudies,1660—1830,Cambridge,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12,p.37.

        不難看出,殖民地危機不僅僅是稅收問題,而是更廣泛的殖民地與英國議會的權利和關系問題,而且殖民者和宗主國之間的分歧也事關帝國的形式。英國當局認為七年戰(zhàn)爭結束是將殖民地更強有力納入帝國秩序的最好時機,而殖民者的反抗敦促他們考慮這種帝國政策的適用性問題。英國當局肯定不會接受殖民者提出的帝國殖民地相對自治的概念,相反,他們認為殖民地利益應服從大英帝國利益。包括狄金森在內(nèi)的一些人的立場是,英屬殖民地從其作為一個建立在當時完美憲法原則之上的帝國的成員身份中受益——實際上直到一個半世紀后,英國才采納這一思想建立了英聯(lián)邦(BritishCommonwealthofNations)。在圍繞殖民危機的辯論中,英國本土與殖民地都試圖將英國對殖民地的管理與英格蘭對蘇格蘭、愛爾蘭的管理進行比較,這種比較都是為了試圖界定議會對帝國內(nèi)外的權力,例如狄金森在《信簡》中提出了愛爾蘭的例子,“(民眾)一直受到(倫敦)部長們的殘酷對待”;JamesOtis,“TheRightsoftheBritishColoniesAssertedandProved,”p.465.亞當·斯密曾設想,隨著大英帝國中的北美殖民地部分不斷富強起來,倫敦可能不再是大都市中心,“帝國中心屆時自然會遷到對帝國總體國防和維持費用貢獻最多的地方”;亞當·斯密:《國富論》,唐日松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年,第450頁。埃德蒙·柏克也認為,“大英帝國必須按照自由計劃進行統(tǒng)治,因為不能采取其他計劃”。H.W.V.Temperle,“DebatesontheDeclaratoryActandtheRepealoftheStampAct,1766,”TheAmericanHistoricalReview,Vol.17,No.3(Apr.1912),p.571.

        由于英國議會拒絕向北美殖民地下放權力,一次又一次的沖突表現(xiàn)為稅收上的分歧,但核心問題是帝國與殖民地的政治權力與商業(yè)利益分配問題。多次稅收事件意味著倫敦從來沒有打算徹底改變帝國秩序與原則,摧毀了殖民地精英達成合作的意愿與可能。布林認為,排他性的“英國民族主義”憤怒占據(jù)了革命的中心位置,因為這種民族主義“將一種差異和自卑感投射到殖民者身上”。T.H.Breen,“IdeologyandNationalismontheEveoftheAmericanRevolution:RevisionsOnceMoreinNeedofRevising,”p.30.從根本上改變殖民地政治立場的是英國議會對波士頓傾茶事件的反應,通過一系列嚴厲的報復性法案,即殖民地所稱的《強制法案》(CoerciveActs),帝國危機顯然讓殖民地身份之辨達到了頂點。

        三、殖民地輿論宣傳的敘述架構

        1775年爆發(fā)的獨立革命與此前輿論宣傳無疑有著極其重要的聯(lián)系?!霸谧宰髦鲝埖年P鍵時刻,寫作就顯得尤為重要?!盧obertA.Ferguson,“FindingtheRevolution,”inSacvanBercovitch,Gene.ed.,TheCambridgeHistoryofAmericanLiterature,Vol.1:1590—1820,Cambridge,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4,p.349.無數(shù)的圖像、布道文、通告、大字報、諷刺詩等體裁迅速在松散的殖民地之間流傳,形成了輿情網(wǎng)絡,為殖民地進一步確立自己身份與權益提供哈貝馬斯所說的公共領域。毫無疑問,這一時期影響力最大的印刷形式是小冊子,“在1776年之前的十幾年里,有231本直接涉及英國和北美殖民地之間爭端的小冊子從北美印刷廠流出”。RussCastronovo,Propaganda1776:Secrets,Leaks,andRevolutionaryCommunicationsinEarlyAmerica,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2014,p.14.這種“從5000字到25000字之間,不管印在何處,其頁碼約在10到50頁之間,以四開本、八開本多見”伯納德·貝林:《美國革命的思想意識淵源》,涂永前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3頁。的政治小冊子,很好地適合了權利爭論、反駁、再反駁的各種需要。像狄金森、杰斐遜、潘恩的作品既可以展示敏捷的才思與優(yōu)雅的天賦,又可以恰如其分地推動憤怒的分離情緒,形成推動殖民地民眾采取行動的引領效果,“成功地實現(xiàn)了理性和邏輯與激動人心的想象和修辭的有力結合”。EmoryElliott,TheCambridgeIntroductiontoEarlyAmericanLiterature,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3,p.160.

        最初殖民者試圖依靠英國人的憲法或政治權利來辯護,但當他們對帝國危機的解釋顯然沒有得到母國認同時,他們就開始有意無意地在輿論宣傳中建立一系列原型性敘述框架來顛覆核心—外圍的帝國體系,雖然初衷未必直接指向后來的革命,但仍建構了殖民地的合法話語譜系。這些原型敘述框架往往源起于遙遠的歷史,源于英國政論作品的表述,但與殖民地當下現(xiàn)實結合之后,就形成互相支撐的諷刺、激化與對抗效果。原型性敘述框架也逐漸演化為未來美國象征性的自我界定,“一旦那些象征變成社群的表達形式——一個群體或民族理解自身、界定自身本質(zhì)和目的的想像框架——它們便將與歷史進程密不可分”。薩克文·伯克維奇:《慣于贊同:美國象征建構的轉(zhuǎn)化》,錢滿素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年,中譯本序言,第1頁。

        首先,通過奴隸敘事來強調(diào)帝國核心—外圍關系的壓迫性。政治奴隸制(theslavery)可謂是革命時代最持久、最富爭議、最靈活的修辭,PeterA.Dorsey,“To‘CorroborateOurOwnClaims’:PublicPositioningandtheSlaveryMetaphorinRevolutionaryAmerica,”AmericanQuarterly,Vol.55,No.3(Sep.2003),p.353.它將大英帝國的脅迫政策和無代表權征稅所帶來的苦難進行聚焦敘述,構成了極具煽動力的奴隸敘事話語,從而將政治權利的問題轉(zhuǎn)化為文化領域的問題,亦即陷入帝國殖民化危機的問題。大約從1765年《印花稅法案》開始,這種聯(lián)系就被反對英國帝國政策者明確提出——他們相當富裕,受過良好的教育,享有自由,并有閑暇去閱讀、思考和寫出有說服力的文章。最早的是詹姆斯·奧蒂斯的《英國殖民地權利的主張和論證》,接著是約翰·狄金森的《賓州農(nóng)夫信簡》,兩個小冊子在任何意義上都不是一份反黑人奴隸制(chattelslavery)的寫作,而是用奴隸被奴役的殘酷與不公正狀況來說明英國對北美的不公正壓迫。1774年,一生持有奴隸的喬治·華盛頓向?;庶h人喬治·威廉·費爾法克斯抱怨說:“那些我們有權尋求保護的人,正在努力通過各種詭計和專制主義將奴隸制枷鎖固定在我們身上?!盙eorgeWashington,“WashingtontoGeorgeWilliamFairfax,”Vol.8,p.361.F.恩瓦布埃茲·奧科耶否認了伯納德·貝林等人所認為的政治奴隸制與黑人奴隸制無關的看法,伯納德·貝林:《美國革命的思想意識淵源》,涂永前譯,第205、208—209頁。指出雖然“黑人奴隸制在(愛國者的)意識中是相當深刻和令人不安”,但他們使用這一說法“隱含著不承認黑人是他們的平等對象”,而奴隸制隱喻在修辭上的有效性在于,它代表了美國白人試圖避免的一個“噩夢”。F.NwabuezeOkoye,“ChattelSlaveryastheNightmareoftheAmericanRevolutionaries,”TheWilliamandMaryQuarterly:AMagazineofEarlyAmericanHistory,Vol.37,No.1(Jan.1980),p.28.

        然而,針對帝國核心—外圍秩序的迫切而夸張的奴役隱喻,旨在宣傳殖民地遭受母國壓迫的痛苦,卻回避了殖民地自身廣泛存在的奴隸制經(jīng)濟與種族主義。急于證明其立場正義性的?;庶h人揭露了作為奴隸主的革命黨控訴奴隸制的虛偽性,并認為革命黨人也未能實踐他們所宣稱的美德。革命黨人被迫在政治奴隸制與黑人奴隸制之間建立聯(lián)系,如1774年第一屆大陸會議宣布一項“不進口、不消費和不出口協(xié)議”,以避免“英國政府……奴役這些殖民地”,其中規(guī)定不進口奴隸,以轉(zhuǎn)移對自己言行虛偽的指控;再如杰斐遜急于捍衛(wèi)自己的修辭地盤,將反奴隸制的聲明納入1776年起草的《獨立宣言》初稿中,把奴隸制和政治壓迫聯(lián)系起來,并通過指責國王阻止弗吉尼亞人結束奴隸制的方式實現(xiàn)責任轉(zhuǎn)嫁,ThomasJefferson,ThomasJefferson:Writings,NewYork:LibraryofAmerica,1984,p.22.表明許多立場轉(zhuǎn)變是出于實用而不是原則。無論是政治環(huán)境所迫,還是邏輯論證所迫,政治奴隸制與黑人奴隸制的聯(lián)系必然會糾纏在一起。革命言論表面上促使革命者采取反奴隸制的立場,但這種立場隨著革命危機的消解而解除,使得后來制憲會議代表在奴隸制問題上陷入了沉默,“1787年制憲會議代表們在決心維持奴隸制時,似乎肆無忌憚地忽略每一個反對奴隸制的道德、宗教、哲學和經(jīng)濟論據(jù)”。NancyV.Morrow,“TheProblemofSlaveryinthePolemicLiteratureoftheAmericanEnlightenment,”EarlyAmericanLiterature,Vol.20,No.3(Winter1985/1986),p.251.

        其次,以家庭政治與父權制隱喻敘述解除帝國與殖民地的情感關系。家庭代表了國家的最小版本,這一流行敘述將大英帝國與殖民地的關系隱喻為壓迫性的家庭關系,進而建構反君主父權制的革命修辭。洛克在《關于教育的一些想法》(“SomeThoughtsconcerningEducation”,1761)等作品中,重新解釋了主導英國家庭和政治的父權權威問題。EdwinG.BurrowsandMichaelWallace,“TheAmericanRevolution:TheIdeologyandPsychologyofNationalLiberation,”inDonaldFlemingandBernardBailyn,eds.,PerspectivesinAmericanHistory.Vol.6.Cambridge:CharlesWarrenCenterforStudiesinAmericanHistoryandHarvardUniversityPress,1972,pp.178179.對王室的忠誠是維系殖民地同帝國家庭式維系的最后紐帶,畢竟在1763—1775的危機過程中,美國人的主要矛頭是議會和內(nèi)閣。殖民者逐漸把稅收與將殖民地變成一個準封建的臣服領土聯(lián)系起來,故而以封建家庭修辭來重新評價國王與臣民、帝國與殖民地關系。革命者以英國是一個不稱職的父母為由,為不服從行為辯護,約翰·亞當斯在《論教規(guī)與封建法規(guī)》(1765)中寫道:“如果作為父母的把孩子肢解、毒害或者賣給敵人為奴,難道我們沒有權利去抱怨嗎?”并且做出類比,“她和莎士比亞戲劇中的麥克白夫人一樣”。約翰·亞當斯:《論教規(guī)與封建法規(guī)》,盛嘉主編:《人文國際》(第10輯),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7年,第108頁。杰斐遜在1771年的信件中暗示,“與閱讀所有現(xiàn)存的枯燥倫理學和神學書籍相比,通過閱讀《李爾王》更能在兒子或女兒的頭腦中留下生動而持久的孝道意識”。ThomasJefferson,“FromThomasJeffersontoRobertSkipwith,withaListofBooksforaPrivateLibrary,3August1771,”https://founders.archives.gov/documents/Jefferson/0101020056(20220530).他顯然指的是三女兒科德莉亞,她拒絕父親所要求的空洞奉承。在重新設定英國與殖民地、國王與臣民之間關系的文本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托馬斯·潘恩的《常識》(1776),在充滿感情的家庭修辭中把英國比作壞父母,以推翻喬治三世的父親形象,打破殖民地與帝國父權之間的歷史聯(lián)系,為宣揚獨立和自治打下情感政治基礎。革命黨的修辭立場是,既然母國廢除了隱性契約,那么殖民地就沒有感恩債務。杰斐遜的《獨立宣言》完成了對國王的全面指控,其初稿也清楚地回應了家庭政治的論點,“在人類歷史的發(fā)展過程中,一個民族有必要從這種從屬關系中走出來……承擔自然法則和自然之神賦予他們的平等和獨立地位”。ThomasJefferson,ThomasJefferson:Writings,p.19.

        帝國與殖民地的關系解除,以及對君主制的摒棄,并不意味殖民地對帝國體制的排斥。因為新的國家也必然面臨家庭的政治隱喻:殖民地之間的關系,中央政府與各州之間的關系,包括權威與自由的關系,精英與民眾的關系,白人歐裔種族與其他種族的關系,始終存在著“如何調(diào)解這個最小的地方自律單位與帝國因擴張而分散的權威之間的關系”。EdwardLarkin,TheAmericanSchoolofEmpire,p.10.1783年6月8日,喬治·華盛頓在戰(zhàn)爭勝利后辭職隱退時給幾個州的州長的信中提到,“只有在我們作為一個帝國的聯(lián)邦特征中,我們的獨立才會得到承認,我們的力量才會被重視,我們的信用才會在外國得到認可”。GeorgeWashington,“CirculartotheStates,”inW.W.Abbotetal.,eds.,ThePapersofGeorgeWashington,1748—1799,Vol.26,Charlottesville,VA:UniversityofVirginiaPress,1976present,pp.48396.華盛頓的信件既將新國家視為反大英帝國者,也將自身視為雄心勃勃的新大陸帝國繼任者。而富蘭克林著名《自傳》的第三、第四部分,則在各州批準美國憲法基本定局、最終即將退出政壇之時動筆,刻意回歸到因“革命事務而中斷”的書寫,以調(diào)停帝國與殖民地分歧的經(jīng)歷為聯(lián)邦帝國塑造新的父權制形式。

        第三,古典類型學修辭與共和、帝國敘述,為獨立革命的出路提供線索與指引。自馬基雅維里以來,C.羅林《古代歷史》和《羅馬史》、愛德華·吉本《羅馬帝國衰亡史》和康斯坦丁·弗朗索瓦·沃爾內(nèi)《帝國的廢墟》的出版,向英國人與殖民地普及了西塞羅(Cicero)、塔西佗(Tacitus)、普魯塔克(Plutarch)和薩路斯特(Sallust)等古典作家經(jīng)典作品中的兩個羅馬形象:一個是原始的、有德行的共和制羅馬;一個是腐敗的、暴政的帝國羅馬,兩種羅馬的對立,既激發(fā)了英國作家對大英帝國金融資本主義與羅馬式奢侈腐敗之間的聯(lián)系,也激發(fā)了殖民地革命黨對大英帝國掠奪的批判。革命黨幾乎從一開始就把獨立理想與羅馬共和理想結合起來:雖然加圖在與凱撒的戰(zhàn)斗中敗下陣來,但殖民地卻可以在一個資源無限的處女地重新開始,從而使美國人認為自己可以成為18世紀的加圖和布魯圖斯(Brutus)。共和時期羅馬和革命時期北美之間的親和力,使殖民地革命者在羅馬人物(加圖等)與語言中尋找美德的典范,“羅馬人對驅(qū)逐伊達拉里亞(Etruria)君主制和建立羅馬共和國的描述,以及隨后羅馬從共和時期的美德滑向腐敗的物質(zhì)主義和帝國主義的過程,提供了一系列可以效仿或避免的典范”。MargaretMalamud,AncientRomeandModernAmerica,Malden;Oxford:WileyBlackwell,2009,p.12.羅馬帝國的興衰史、古代帝國核心與其殖民地之間的關系,或者羅馬帝國的擴張與羅馬自由喪失之間的聯(lián)系,都可以為理解當時殖民地革命合法性提供豐富的政治修辭。

        古典主義、輝格黨立場和殖民地反抗大英帝國的現(xiàn)實如此巧妙地交織在一起,以至于殖民地精英能夠充分發(fā)揮古典類型學修辭的功能與作用。一是羅馬共和國腐敗與羅馬帝國衰落的敘述,將羅馬帝國與大英帝國的腐敗與墮落聯(lián)系起來,強調(diào)羅馬共和主義、英國輝格黨和美國革命合法性的關系,從而為反大英帝國的革命辯護;PeterS.OnufandNicholasCole,ThomasJefferson,theClassicalWorld,andEarlyAmerica,Charlottesville:UniversityofVirginiaPress,2011,p.21.二是來自希臘羅馬的阿卡迪亞神話,想象殖民者是生活在一個封建制度形成之前的和平與簡樸的世界的農(nóng)民,周圍是腐敗、壓迫與奴役的世界,比如大量作者常常署名為“賓州農(nóng)民”“聯(lián)邦農(nóng)民”“美國農(nóng)民”等等;三是帝國遷移(translatiostudii)神話,是喬治·伯克利主教在其題為“關于在美洲培養(yǎng)藝術和學習的前景的詩句”(1726)中提出的觀點,被布拉肯里奇和菲利普·弗里諾等人的榮耀詩歌所概括,被富蘭克林所引用,“藝術總是向西發(fā)展的,今后在我們的大西洋邊上毫無疑問也會蓬勃發(fā)展”,BenjaminFranklin,“FromBenjaminFranklintoCharlesWillsonPeale,4July1771,”https://founders.archives.gov/documents/Franklin/0118020102.[Originalsource:ThePapersofBenjaminFranklin,Vol.18,January1throughDecember31,1771,Ed.WilliamB.Willcox,NewHavenandLondon:YaleUniversityPress,1974,pp.162163.](20220530).從而論證羅馬帝國的榮耀,因繼任者大英帝國的墮落而在北美生根發(fā)芽。

        第四,蘇格蘭啟蒙哲學的情感與同情敘述,加強了松散殖民地情感共同體的形成。如果說法律與契約是對公共領域秩序的邏輯安排,感性與情感同樣也可以在私人與公共領域樹立類似于社會契約的邏輯安排,也就是說“有感情的人”之間的同情同樣制約著公共行為,為政治價值觀的宣揚提供依據(jù)。北美殖民地的同情政治文化借助了蘇格蘭啟蒙運動的道德方案,弗朗西斯·赫奇遜、卡姆斯勛爵、大衛(wèi)·休謨和亞當·斯密將歐洲啟蒙對理性自然的關注轉(zhuǎn)移到激情和感覺的領域,尤其是亞當·斯密《道德情操論》(1759)對同情的社會價值的系統(tǒng)研究,為接下來英美感性的文學與政治話語奠定重要基礎。在對美國早期處于離散狀態(tài)的殖民地革命研究中,無論是歷史學還是文學研究領域,都長期忽視了情感或同情如何作為一種政治力量發(fā)揮作用的。例如《獨立宣言》最初文本中被刪除掉的“感性敘事”的部分,也是蘇格蘭常識哲學所強調(diào)的情感共識、認同乃至融合的部分。伊麗莎白·巴恩斯提出“同情認同”的概念,“同情認同——把自己想象在別人的位置上的行為——象征著一種敘事模式,通過這種模式,讀者表面上可以了解到他們自己和別人的身份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ElizabethBarnes,StatesofSympathy:SeductionandDemocracyintheAmericanNovel,NewYork:ColumbiaUniversityPress,1997,p.ix.受此啟發(fā)的歷史學者安德魯·伯斯汀提出“感性民主”(sentimentaldemocracy)的概念,AndrewBurstein,SentimentalDemocracy:TheEvolutionofAmericasRomanticSelfimage,NewYork:HillandWang,1999,p.xviii.并指出“感情是1776年反對政治家長、定義獨立事業(yè)的關鍵工具,自那時以來,感情/同情一直是美國國家自我形象的一個突出組成部分,是其外交政策的核心”。AndrewBurstein,“ThePoliticalCharacterofSympathy,”JournaloftheEarlyRepublic,Vol.21,No.4(Winter2001),p.602.

        《獨立宣言》固然打著“不可剝奪的權利”“生命、自由和追求幸?!逼焯枺元毩⒏锩鼘崿F(xiàn)“相互保證我們的生命、財富和神圣的榮譽”,但實質(zhì)是在國際法背景下參與“由共同的規(guī)范、習俗和協(xié)議建立的國際體系”,DavidArmitage.“TheDeclarationofIndependenceandInternationalLaw,”WilliamandMaryQuarterly,Vol.59,No.1,2002,p.64.以掩蓋帝國內(nèi)部利益與權力分配不均衡的現(xiàn)實?!队』ǘ惙ò浮分笠幌盗蟹ò?,以及波士頓慘案等沖突事件,被報刊與小冊子加以有意識的渲染與宣傳,無疑為殖民地分散的社區(qū)建立廣泛情感與原則上的政治認同打下基礎。具體到革命寫作上,作家致力于把歐洲人細膩、高雅的情感運用于自己政治權利的辯護與宣傳之上,逐漸形成一套完整的以自由、平等與幸福承諾為核心的感性政治邏輯。這套政治邏輯內(nèi)涵包括,首先是試圖宣揚殖民地人民是有耐心、善解人意、有感覺的,與帝國的遲鈍、忽略甚至殘暴構成對比;其次是特別依賴于上述家庭政治修辭,潘恩的《常識》與杰斐遜的《獨立宣言》都致力于宣揚“共同的親屬關系”所帶來的情感遺棄與虐待,以激發(fā)憤怒的疏離,形成了基于“輝格感傷主義”(WhigSentimentalism)KennethSilverman,“WhigSentimentalism,”inMichaelT.Gilmore,ed.,EarlyAmericanLiterature:ACollectionofCriticalEssays,EnglewoodCliffs:PrenticeHall,1980,pp.98,103.的共同身份,成為聯(lián)合殖民地渴望的文化表達的核心;最后,提供自由、平等與幸福的道德優(yōu)越與感性承諾,促進對國家未來的樂觀看法以形成情感契約。

        結論

        北美殖民地論辯修辭的矛頭持續(xù)性地變化著,從針對議會(1765),到內(nèi)閣(1768—1775),再到國王(1775—1776)時,殖民地就無法恢復過去帝國秩序中的有利身份地位,更不能控制住那些已經(jīng)被鼓動起來的心懷不滿的普通殖民者,從而演變成了一場革命。更重要的是,在18世紀歐洲帝國殖民體系之爭中,殖民者越來越清晰地意識到殖民地獨立的巨大潛在優(yōu)勢:廣闊而豐富的領土與持續(xù)增長的人口所提供的安全,國內(nèi)外生產(chǎn)與貿(mào)易市場繁榮的前景,以及西部領土和商業(yè)擴張限制的解除。然而,如果不是與法國結盟,獨立革命的前景未必明朗。美國革命者在為獨立而戰(zhàn)的同時,也認識到加強與歐洲聯(lián)盟以構建有利國際貿(mào)易環(huán)境的必要性,所以在利用了法國人之后,又利用了英國人對法美聯(lián)盟的恐懼,以確保簽訂一個非常有利的和平條約?!栋屠钘l約》不僅承認了13個殖民地獨立,還讓出了沿密西西比河東岸的西部廣大領土,這意味革命戰(zhàn)爭的勝利既意味著獨立實現(xiàn)又意味著帝國前景。如果沒有對土地投機與擴張的帝國前景與神圣承諾,對獨立革命所追求自由、平等與幸福修辭的理解必然是不完整的。

        無論是哪一種獨立革命合法化的話語,最終都應放置于帝國秩序、利益的視野中,才能夠全面審視獨立革命對于美國最初建國的定位與走向。英屬北美人的獨立革命是一場反對大英帝國體系中邊緣化身份的戰(zhàn)爭,但不是反對帝國立場的戰(zhàn)爭。革命者強調(diào)的是被殖民化的一面,卻有意忽視了作為殖民者的一面。戰(zhàn)爭的勝利使得白人定居殖民者成為大英帝國在北美的繼承人,他們“同時是‘殖民者和被殖民者’,或者說,同時是后殖民者和帝國者,這取決于他們作為殖民地或前殖民地的政治地位”。MaliniJ.SchuellerandEdwardWatts,eds.,MessyBeginnings:PostcolonialityandEarlyAmericanStudies.NewBrunswick:RutgersUP,2003,p.82.美國人的確是在全球性視野中來審視獨立所帶來的帝國擴張利益的,潘恩的《常識》中清晰地指出了美國以農(nóng)業(yè)為主的商業(yè)與歐洲市場的關系,以及如何擺脫與英國聯(lián)系在一起的帝國紛爭,進而在國際商業(yè)版圖中獲得不受限制的好處。打破舊的歐洲帝國秩序,以克服自己在北美地區(qū)殖民擴張所面臨的局限,無疑是北美殖民地走向獨立革命的核心動因之所在。

        (責任編輯:馮雅)

        精品无码国产污污污免费| 国产亚洲av看码精品永久| 人人做人人爽人人爱| 国产精品igao视频| 午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首页 综合国产 亚洲 丝袜| 亚洲自偷自偷偷色无码中文| 区无码字幕中文色| 水蜜桃视频在线观看入口| 99久久精品一区二区国产| 天天躁日日躁aaaaxxxx| 亚洲一区精品无码色成人| 99JK无码免费| 永久免费看黄网站性色| 欧洲美熟女乱av亚洲一区| 亚洲伊人成综合网|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爆乳| 日本精品av中文字幕| 国产不卡视频在线观看| 中文天堂国产最新| 国产精品 视频一区 二区三区| 无码久久精品蜜桃| 狠色人妻丝袜中文字幕| 亚洲熟妇自偷自拍另欧美| 亚洲日韩欧美国产高清αv| 亚洲成熟丰满熟妇高潮XXXXX| 尤物蜜桃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又色又爽又黄又免费网站| 欧美video性欧美熟妇| 亚洲av无码片一区二区三区| 成年视频网站在线观看777| 一区二区三区日本高清| 天天噜日日噜狠狠噜免费| 亚洲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一区| 亚洲最黄视频一区二区| 精品人妻少妇av中文字幕| 在线亚洲午夜理论av大片| 亚洲va在线va天堂va四虎| 日本视频在线播放一区二区| 7194中文乱码一二三四芒果| 中文字幕久无码免费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