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在“雙減”背景下,教師要從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入手,強化學生對課堂知識的掌握程度,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運用能力。因此,教師在開展整本書閱讀教學時,要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讓學生掌握整本書閱讀的方法,進而獨立完成整本書閱讀。
在開展整本書閱讀教學時,教師可以先從教材中選取精彩的片段入手,帶領學生分析精彩片段,進而提高學生對整本書閱讀的興趣。在分析精彩片段時,教師可以從修辭手法、人物形象刻畫與代表的意義、用詞、用句等方面進行分析,強化學生對本部分內容的理解和認知,提高學生的閱讀積極性。
以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小英雄雨來(節(jié)選)》為例。課文節(jié)選自管樺的書籍《小英雄雨來》,為了讓學生體會到書中的精彩內容,教師需要帶領學生對課文進行分析,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小英雄雨來。首先,學生對文章的整體故事梗概要有初步的了解。在閱讀中,學生了解到本文主要講述了抗日戰(zhàn)爭時期,少年雨來掩護交通員李大叔成功脫離鬼子追捕的故事。其次,學生需要具體了解每一段講述的內容,找到自己喜歡的語句進行具體分析。比如,“扁鼻子軍官的目光立刻變得兇惡可怕,他向前弓著身子,伸出兩只大手。??!那雙手像鷹的爪子,扭著雨來的兩只耳朵…… 鬼子又向他胸脯上打了一拳?!边@一段是作者對敵人的正面描寫,分別對軍官的目光、身子、大手進行了細致的刻畫,如兇惡可怕的目光、弓著的身子、像鷹爪的手等,都顯示出軍官的可怕之處。同時,作者對敵人的正面描寫,不僅顯示出敵人的可怕、強大,還襯托出雨來的弱小。在本段落的描寫中,作者用敵人的“氣急敗壞”與雨來的“咬牙不說”形成對比,進而生動地刻畫出兩個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
教師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的精彩片段,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調動學生閱讀整本書的積極性。
在進行整本書閱讀時,教師需要傳授學生具體的閱讀方法,如泛讀法、精讀法等,幫助學生提高整本書閱讀效率。
1.泛讀
泛讀是指學生在閱讀整本書時,通過閱讀目錄對文章形成初步印象,再對整本書進行整體性閱讀的一種方法。在泛讀時,學生不需要追求閱讀速度,應以對書籍內容的整體性理解為主,做到對整本書內容的基礎性把握。泛讀可以鍛煉學生的閱讀速度,提高學生獨立閱讀整本書的能力。
以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寶葫蘆的秘密(節(jié)選)》為例。課文節(jié)選自作家張?zhí)煲硭鴷秾毢J的秘密》。在閱讀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泛讀練習,以此提高整本書閱讀效率。比如,在閱讀本書時,學生會發(fā)現(xiàn)這本書并沒有具體的章節(jié)題目,而是以序列的形式進行標注的,教師需要借助書籍的封面、故事梗概,先帶領學生了解書的主要內容,然后再進行泛讀。在泛讀的過程中,為了讓學生對閱讀的部分有清晰的了解與記憶,教師需要讓學生泛讀后,用一句話總結閱讀的內容。比如,在書的第一部分,作者不僅介紹了自己是誰,也介紹了自己與寶葫蘆產(chǎn)生聯(lián)系的故事淵源,這是對人物信息、故事背景的交代,能夠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形成清晰的脈絡。因此,對第一部分的簡單概括便是背景介紹。在上述形式的泛讀中,學生可以閱讀第二部分到第四十一部分,并對這些內容進行簡單概括。在此基礎上,當完成整本書閱讀時,學生便可以將總結的內容進行再次梳理、整合,獲得整本書的完整故事梗概,進而了解整本書的內容。在此過程中,學生的總結能力、分析能力也得到了鍛煉。
2.精讀
精讀是指以掌握方法、提升能力、理解文章、積累內容等為主的一種閱讀方法。學生在閱讀整本書時,需要對書中的字詞句有深入的理解與認知,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以《寶葫蘆的秘密》整本書閱讀為例。在完成泛讀后,學生對《寶葫蘆的秘密》整本書的基本內容、結構脈絡、主要人物、重要事件等都有一定的認知與了解,為精讀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在精讀《寶葫蘆的秘密》整本書時,學生首先需要劃分文章結構,找到具體的結構,如第1—4段闡明了“我”要給大家講一個關于葫蘆的故事;第5—14段闡述的是奶奶為“我”講述的關于寶葫蘆的故事;15—19段則是奶奶講故事的具體內容以及“我”的感受;第20—21段,則是“我”幻想自己在遇到困難時也能有這樣一個寶葫蘆。接下來,學生再進行具體段落的深入閱讀與分析。比如,學生在閱讀文章的前四段時,可以讀出“我”就是一個普通的少先隊員,并且這個故事是與“我”有關、與寶葫蘆有關的故事。在這里,作者開門見山地介紹了故事主人公的背景信息。在接下來的5—14段中,作者介紹了主人公王葆是一個調皮、拖沓、愛聽故事的孩子,如“我總是一面溜開,一面擺手”。通過上述形式的精讀,學生便能夠對整本書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在進行整本書閱讀教學時,教師應采取泛讀與精讀結合的方式,幫助學生掌握正確閱讀整本書的方法,實現(xiàn)對書籍內容的深入理解。
在整本書閱讀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幫助學生實現(xiàn)對書籍內容的了解,也要讓學生能夠闡述自己閱讀后的想法,將自己的閱讀感受以文字的形式呈現(xiàn)。
在學生分享自己的閱讀感受時,教師不要對學生設限,即不要規(guī)定學生應從哪幾個方面進行分享,而是要讓學生遵從自己的內心,選擇自己喜歡的內容進行閱讀感受的分享,這樣才能達到整本書閱讀應有的效果。以《寶葫蘆的秘密》整本書閱讀為例。在分享的過程中,有的學生選擇的內容是奶奶給王葆講故事的部分,由此聯(lián)想到自己的奶奶講述故事的事情,進而闡述了自己的感受,表達了對奶奶的思念之情。還有的學生選擇了整本書中第八部分的內容,即王葆與寶葫蘆之間拌嘴的故事,并以此想到自己曾經(jīng)與好朋友拌嘴的趣事。
在分享整本書的閱讀感受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指引方向,讓學生從小處著手,聯(lián)系自己的經(jīng)歷來談感受。這樣的感受具有真情實感,最能打動人心,也能夠體現(xiàn)學生對整本書的理解。
綜上所述,在整本書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有針對性地采取相應的閱讀策略,培養(yǎng)學生的整本書閱讀能力,讓學生形成整本書閱讀意識,筑牢學生的閱讀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