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24-03-23
作者簡介:陰娜(1989—" ),濟南市圖書館館員。
摘" 要:近年來,公共圖書館積極開展空間重組工作,拓展空間服務功能,為閱讀推廣、融媒體體驗、VR體驗等服務的開展提供空間支持。文章基于中外對比的視角,研究了世界范圍內的優(yōu)秀公共圖書館空間重組研究及相關案例,分析了我國公共圖書館在空間重組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我國公共圖書館空間重組對策,以期為我國公共圖書館有效開展相關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公共圖書館;空間重組;閱讀推廣
中圖分類號:G25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588(2024)04-0022-02
1" 背景
公共圖書館是公眾學習、交流、獲取知識的主要公共文化場所。隨著新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公眾的行為習慣逐漸發(fā)生變化。一方面,互聯(lián)網(wǎng)的普及使信息資源唾手可得,公眾可隨時隨地檢索和使用所需的信息資源,公共圖書館的圖書借閱量、讀者訪問量、讀者辦證量等數(shù)據(jù)持續(xù)減少,不利于公共圖書館事業(yè)的發(fā)展;另一方面,為滿足公眾的線上閱讀需求,公共圖書館積極建設數(shù)字圖書館及特色信息資源平臺,拓寬信息化服務渠道,但此舉并不能改變館內空間閑置、空間資源利用率降低的現(xiàn)實狀況。因此,公共圖書館應根據(jù)實際情況,科學合理地規(guī)劃館內空間布局,秉持“以讀者為中心”的原則,積極利用大數(shù)據(jù)、云計算等新技術開展空間建設、空間重組及相關宣傳工作,引導讀者有效利用圖書館的資源和服務,滿足他們的多元化需要。
2" 國內外公共圖書館空間重組的理論研究和實踐
2.1" 國外公共圖書館的相關理論研究與實踐
1989年,美國社會學家雷·奧爾登伯格(Ray Oldenburg)提出了“第三空間”的概念。2007年,奧地利影視理論家克里斯蒂安·米昆達重新闡釋了“第三空間”的含義,認為“第三空間”的范圍不應局限于家庭空間和工作空間,應將其拓展至容納和超越物質與精神的空間層面,成為“能讓人們取得并帶走相應情感的家外之家”,這為公共圖書館的服務空間再造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1]。在信息資源數(shù)字化背景下,國外公共圖書館紛紛開始探索和研究閱讀推廣活動中的服務空間重組,利用現(xiàn)代化技術手段調整館內的空間布局,以提升讀者的使用體驗,滿足不同讀者的差異化需求。
波蘭羅茲市立圖書館依托地理位置優(yōu)勢,整合附近的商店、餐廳、文化教育機構,加強了自身的文化、藝術和休閑等功能,如:在一樓大廳建設咖啡吧、雜志閱覽室等休閑空間,滿足讀者的休息和娛樂需求;在二樓建設媒體中心、教育展示廳等文化交流空間,為讀者提供學習、交流場所,營造了輕松愉悅的閱讀環(huán)境[2]。加拿大魁北克省的莫妮卡·科里沃圖書館為方便讀者查找和閱讀館藏資源,設置了長短不一的白色曲面形狀的書架,搭配淡黃色的桌椅和黑色半透明大門,有效提高了館內空間的視覺舒適度,為讀者提供了時尚、優(yōu)雅的閱讀環(huán)境。比利時祖瑟爾市公共圖書館的內部空間設計以白色為主,使用木制吊頂突出其“綠色”設計理念,大量使用低矮的家具,館內設有接待處、兒童閱覽室、團體閱覽區(qū)和個人閱覽區(qū)等區(qū)域,在滿足讀者閱讀需求的同時,保障了他們的閱讀體驗和隱私安全[3]。紐約公共圖書館在紐約市的大部分行政區(qū)開設了92家分館,服務區(qū)域的占地面積達319平方公里,服務人口超過350萬人[4],這些分館擴大了紐約公共圖書館的服務范圍,為當?shù)厥忻裉峁┝思瘜W習、休閑、交流等功能于一體的公共文化服務平臺。
2.2" 我國公共圖書館的相關理論研究與實踐
隨著我國社會經(jīng)濟、文化和科學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公共圖書館空間重組的重要性逐漸凸顯,相關研究及實踐數(shù)量不斷增多。羅惠敏在《圖書館空間設計理念研究》一書中,對不同歷史階段的公共空間進行了比較分析,為我國公共圖書館的空間重組提供了新的視角。張春紅在《新技術、圖書館空間與服務》一書中,就圖書館的新技術利用問題進行了理論研究,提出了個性化、智能化、體驗化的圖書館空間建設方向。劉洪波、文建平在《公共空間設計》一書中,詳盡闡述了城市公共文化服務場所的設計原理、設計方法和設計內涵,對我國公共圖書館的空間重組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近年來,持續(xù)出現(xiàn)的“網(wǎng)紅圖書館”成為公眾爭相前往的“打卡地”,說明公眾對公共文化服務場所的關注度有所提高。同時,館內空間的重組再造也成為圖書館界的熱點議題,很多公共圖書館積極建設新型閱讀空間,吸引讀者到訪,如:天津市濱海新區(qū)圖書館極度重視空間美學、情感結構和空間氣氛等空間要素,其書架呈階梯狀排布,館內閱讀氛圍濃厚,閱讀環(huán)境輕松、舒適;廈門市圖書館以嘉庚建筑設計風格建設的廈門市圖書館集美新城館區(qū),重點開展閩臺關系文獻、華人華僑地方文獻等重點特色文獻資源建設,設有涉臺涉僑文獻館、地方人文館等主題館中館,利用新技術開展資源公示、數(shù)字報告、影音展映等新型服務,滿足了讀者的多元化閱讀需求,成為廈門市的“第三空間”[5]。
3" 我國公共圖書館在空間重組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公共圖書館在空間重組的過程中普遍存在以下問題:一是沒有充分整合和開發(fā)不同類型的文化空間。二是空間設計沒有充分表達出地域文化符號,缺乏特色。三是與社會力量的合作力度不夠,沒有建設共享公共文化空間。四是館藏資源的利用率及服務效率不高。
4" 我國公共圖書館空間重組對策
4.1" 統(tǒng)籌建設多元文化空間
多元文化滲透背景下,公共圖書館的空間重組不應局限于內部硬件改造,其應注重提煉地方特色文化元素,統(tǒng)籌建設多元文化空間,如:國家圖書館與玉淵潭公園、紫竹院公園、海淀旅游行業(yè)協(xié)會等合作,在深入挖掘傳統(tǒng)文化內涵的基礎上,利用新興技術實現(xiàn)閱讀空間的創(chuàng)新融合,并于中秋節(jié)、重陽節(jié)等傳統(tǒng)節(jié)日開展節(jié)慶主題展覽及相關文化旅游體驗活動,為讀者提供多樣化的閱讀體驗,推動了館園融合發(fā)展[6]。公共圖書館應積極提煉多元文化元素,有針對性地開展空間重組工作,依托多元文化空間開展形式多樣的公共文化服務,實現(xiàn)跨界融合。
4.2" 與社會力量合作共建
目前,我國大部分公共圖書館存在館舍規(guī)模小、人員少、經(jīng)費少等問題,不利于閱讀推廣服務質量的提升。因此,公共圖書館應在充分利用自身優(yōu)勢的同時,大力整合社會資源,與社會力量合作開展空間重組工作,滿足讀者的多元化需求。例如,廣州圖書館與社會力量合作建設春風十里分館,由廣州圖書館提供圖書資源和自助服務設備,由合作單位提供建設用地及物業(yè)管理服務,為讀者提供了人性化的閱讀環(huán)境,擴大了服務范圍[7]。公共圖書館積極與社會力量合作,有助于引進優(yōu)質資源,獲得資金支持,擴大服務范圍,推動自身事業(yè)發(fā)展[8]。
參考文獻:
[1]" 程大立,吳春祥.圖書館第三空間建設研究綜述[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9(12):40-45.
[2]" 交流合作促發(fā)展 民心相通傳書香:中國—中東歐國家圖書館聯(lián)盟在浙江杭州成立[EB/OL].[2024-02-05].https://www.mct.gov.cn/preview/special/8672/8676/201811/t20181101_835721.htm.
[3]" 加拿大魁北克省莫妮卡·科里沃圖書館[EB/OL].[2024-02-05].http://www.acs.cn/works/3-8550.
[4]" 謝群,朱亞玲.紐約公共圖書館總分館服務對我國城市閱讀空間建設的啟示[J].圖書館學研究,2021(19):89-94.
[5]" “新晉‘網(wǎng)紅’打卡地”廈門市圖書館集美新館:打造閱讀新天地[EB/OL].[2024-02-05].https://www.sohu.com/a/284114239_99958728.
[6]" 一個意味深長的縮影:國家圖書館文旅融合的探索[EB/OL].[2024-02-05].http://book.youth.cn/zx/202010/t20201028_12549301.htm.
[7]" 廣圖“春風十里”分館開門迎讀者:地處增城 建筑面積近千平米服務數(shù)萬人口[EB/OL].[2024-02-05].https://www.sohu.com/a/202955574_100020262.
[8]" 陳婕.社會力量以“互助合作模式”參與公共圖書館文化服務的研究:以福建省圖書館正誼書院為例[J].新世紀圖書館,2023(2):42-45.
(編校:馮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