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從近代“夷”形象嬗變看中華民族意識的“自覺”

        2024-05-20 00:00:00姚武
        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4年2期
        關鍵詞:文化

        摘 要:

        《海國圖志》中的“夷”形象嬗變,標志著中國近代“異域”形象由“夷”到“他者”的轉型,其主體由傳統(tǒng)“少數(shù)民族”轉型為近代“西方列強”。這一深刻嬗變帶來兩個方面的重要影響:一是文化機制由傳統(tǒng)“華夏中心”一元構架向近代“中西沖突”二元構架轉型;二是近代中華民族意識由“自在”向“自覺”演進。這不僅論證了中華民族的認同意識和歸屬意識是在中國古代各民族“自在”文化認同的基礎上,伴隨著近代強勢他者的出現(xiàn)而“自覺”形成的,還揭示了中華民族意識由“自在”向“自覺”演進的時間節(jié)點和推動中華民族意識演進的文化機制。

        關鍵詞:

        “夷”形象嬗變;中華民族意識;自覺;《海國圖志》

        中圖分類號: B252;G256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00106

        收稿日期: 2023-11-15

        基金項目:

        湖南省教育廳重點項目“《海國圖志》中‘夷’的套話轉型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形成研究”(21A0479);湖南省社科基金項目“近代‘夷’形象嬗變視域中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形成研究”(21YHA183);教育部規(guī)劃基金項目“近現(xiàn)代‘他者’概念嬗變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形成研究”(23YZAZH180)

        作者簡介:

        姚武,男,邵陽學院文學院教授,博士。

        The “Self-consciousness” in Chinese National Consciousness

        from the Evolution of the Image “Yi” in Modern China:

        Based on Hai Guo Tu Zhi

        YAO Wu

        (Liberal Arts College, Shaoyang University, Shaoyang 422000, China)

        Abstract:

        The evolution of the image “yi” in Wei Yuan’s work Hai Guo Tu Zhi mark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exotic” image of China in modern times from “yi” to “the other” and of the subject from the traditional “minority nationalities” to the modern “Western powers”. This profound transformation brought about two important influences. Firstly, the cultural mechanism was transformed from the traditional “Huaxia center” unitary framework to the modern “Sino-Western conflict” dualistic framework. Secondly, the modern Chinese national consciousness evolved from “being free” to “being self-conscious”. This not only proves that the consciousness of identity and belonging of the Chinese nation was formed “consciously” on the basis of the “free” cultural identity of various ethnic groups in ancient China along with the emergence of the strong other in modern times, but also revealed the critical time for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national consciousness from “being free” to “being self-conscious” and the cultural mechanism that promoted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national consciousness.

        Key words:

        the evolution of the image “yi”; Chinese national consciousness; self-conscious; Hai Guo Tu Zhi

        費孝通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中認為:“近代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在反帝、反封建斗爭中,已較古代有顯著的發(fā)展,是中華民族由自在發(fā)展向自覺發(fā)展過渡的歷史時期?!保?]109從鴉片戰(zhàn)爭開始,伴隨著西方列強的入侵,在反抗強勢他者的抗爭中,中華民族意識由“自在”向“自覺”轉型。梁啟超先生在《中國歷史上民族之研究》中提出“何謂民族意識?謂對他而自覺為我”[2]44。作為“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一百本書之一”的《海國圖志》,其成書時間(1842年)正好處在費孝通所說的“過渡的歷史時期”;根據(jù)梁啟超由“他者”確證“自我”的理念,該著中“夷”形象的嬗變,無疑會對中華民族意識“自覺”形成產生深遠影響。關于《海國圖志》與中華民族意識覺醒的研究較少,筆者在知網僅搜索到劉學照的《魏源與近代中國民族覺醒》、王瑞成的《從〈海國圖志〉看“海國”與“中國”概念的生成》、嚴亞明的《“師夷長技”與魏源的民族意識》3篇。但這些文章主要從魏源“師夷制夷”“富國強兵”等觀念來探討近代民族意識覺醒,而基于形象學視角,從《海國圖志》“夷”形象嬗變探索近代中華民族意識覺醒的論文,目前還沒有。本文以《海國圖志》為中心,從近代“夷”形象嬗變來探究中華民族意識的自我覺醒。

        一、《海國圖志》中“夷”形象嬗變:從“夷”到“他者”

        中國文化典籍中的“夷”形象由來已久,從《山海經》中的“異怪”,到《史記》中的“匈奴”、唐宋詩詞中的“塞外”、明代小說中的“域外”,再到《海國圖志》中的“夷”,經歷了形成、發(fā)展與嬗變等階段。中國近代之初,受鴉片戰(zhàn)爭影響,加上魏源的世界眼光,《海國圖志》中的“夷”形象內涵發(fā)生了深刻嬗變,標志著中國近代“異域”形象的根本轉型。

        (一)古代“華夏”視野中的“夷”形象

        “華夏”視野中的“夷”形象,具有“套話”性質,是對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之前各類異族異國形象的習慣性稱謂,具有和“華”“夏”相對的含義。根據(jù)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夷”最初是指中國東部背著弓箭的狩獵之人,號稱“東夷”。隨著時間的推移,夷形象內涵更為廣泛,被用來泛指中原周邊的四方部落,主要包括“東夷、西戎、北狄、南蠻”等少數(shù)民族。華,與“夏”字同義,華即夏,亦可“華夏”統(tǒng)稱。古代西周的奠基者自稱為華夏族,以區(qū)別于四方部落。在周朝時,凡遵周禮、守禮儀之諸侯,稱為諸夏。在地理上,中國古代文化典籍通常將“華”“夏”作為中原,“夷”或“蠻”作為四方,因而華夏又稱中華、中國等。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中國”,亦作為“華”“夏”等義詞出現(xiàn),其含義為“中心之國、中央之國”,意味著“天下”之“中央”。作為文化共同體,傳統(tǒng)“中國”通常被看作是“世界文化中心”的總體象征,往往以大一統(tǒng)的格局“秦”“漢”“唐”等作為其強勢文化的表征。相對而言,四周異族文化比較落后。這些弱勢文化群體被稱為“夷”或“蠻”。在中國古代文化典籍中,由于“夷”比“蠻”使用更頻繁,且指代范圍更廣泛,通常由“夷”和“華”或“夏”組成相對應的范疇,他們之間的區(qū)別就是“華夷之辨”或“夷夏之辨”。

        雖然由于中國古代王朝的更迭,中原華夏族與周邊各民族存在紛爭,“華夷之辨”觀念也產生過短期動蕩,但是無論哪個王朝,即使是掌控中原大地的少數(shù)民族(如蒙古族、滿族),在文化上都遵從華夷秩序??偠灾f片戰(zhàn)爭爆發(fā)之前,在中國人的傳統(tǒng)認知里,無論是神話傳說中的傳奇異怪,還是史書列傳中的異族形象,或者詩歌小說中的海外諸國,乃至明清之際日漸崛起的西方諸國,在他們的眼中都不過是“未受教化”的“夷狄之邦”[3]。把“華”“夷”置于形象學視角“自我”與“他者”的關系中來考察,這類“夷”形象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文化實力總體上都弱于中國。也正因如此,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國人,也將其視為無傷大雅的“小他者”。

        (二)近代“海國”視野中的“他者”形象

        近代“海國”視野,主要指《海國圖志》中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呈現(xiàn)的“世界”視野。《海國圖志》作為中國近代第一部系統(tǒng)介紹世界史地的名著,書中的“夷”主要是指鴉片戰(zhàn)爭后站在世界視角的“大他者”形象,即“西方列強”形象。雖然,受“華夷之辨”觀念的影響,魏源在《海國圖志》中最開始也輕視西方諸國,將西方諸國與之前作亂于康熙、雍正兩朝的準噶爾進行類比,認為:“昔準噶爾跳踉于康熙、雍正之兩朝,……何患攘剔之無期,何患奮武之無會?”[4]2但后來隨著對西方諸國認識的深入,他更大程度上認可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與軍事技藝,并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逗鴪D志·籌海篇》提出:“沿海商民,有自愿仿設廠局以造船械,或自用,或出售者,聽之?!保?]33在魏源看來,“有用之物,即奇技而非淫巧”[5]31。這也是近代國人對西方軍事技術的肯定。

        從形象學“自我”與“他者”理論來看,總體文化實力小于“自我”的他者被稱為“小他者”,總體文化實力大于“自我”的他者被稱為“大他者”。根據(jù)現(xiàn)有研究來看,《海國圖志》中的“夷”形象,絕大部分被解讀為站在世界視角的新的“大他者”形象。而且,從文本分析來看,這也是顯而易見的。鴉片戰(zhàn)爭失敗,“華夏中心”觀念動搖,近代中國面臨前所未有的社會危機與文化危機,部分敏銳的官員和先進的知識分子產生了強烈的危機感,積極探索解決的辦法。魏源在《海國圖志》中用了四卷的篇幅來介紹英國,也是為達到“悉夷制夷”之目的。無論是打開中國大門的堅船利炮,還是消磨國人精神意志的鴉片,抑或初露鋒芒的諸國列強,這類展現(xiàn)出極強壓迫感的“大他者”形象,讓中國人不得不對傳統(tǒng)觀念做出改變。傳統(tǒng)“華夷之辨”觀念正經受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夷”不一定不如“華夏”,甚至在某些方面“夷”還強于“華夏”。這種觀念的轉化,也表現(xiàn)在《海國圖志》之后的增補和修訂過程中。這一期間,魏源的思想和眼界在不斷進步,因而在書中也多次提出有區(qū)別地對待外國人,不要再把有教化之國皆謂之夷狄,反對主觀上的歧視與偏見[5]65。

        (三)從“夷”到“他者”,標志著中國近代“異域”形象的根本性轉變

        由上可知,鴉片戰(zhàn)爭之前的中國古代“夷”形象,主要指的是“異族”而非“異國”,即所謂的“東夷、西戎、南蠻、北狄”。中國古代文化典籍中的異域形象,從《山海經》中的“異怪”,到漢代《史記》中的“匈奴”、唐宋詩詞中的“塞外”以及明清小說中“異國”,俯拾皆是。依據(jù)形象學研究相關理論,“他者”形象往往是在“自我”與“他者”的關系中確立的,而確證“他者”形象的“自我”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每一種他者形象形成的同時伴隨著自我形象的形成”[6]。實際上,他者與自我形象是在相互調適的文化關系中互為確證的。一般來說,他者形象并不僅僅是某一著述者個體的想象物,而更大程度上是民族集體的想象物。由于華夏文化在中國古代不斷發(fā)展和壯大且占據(jù)主導地位,中國古典型他者形象是由華夏民族的文化意識決定的。因而,中國古代歷朝文化典籍中的“異域”形象所凝聚的異域異族文化,一方面給中原“華夏文化”帶來挑戰(zhàn),促其調適與反思;另一方面,更多地被華夏文化所同化,成為華夏文化的皈依者。根據(jù)“華”“夷”交往的不同階段,中國古代文化典籍中的“夷”形象,主要是作為先秦地域優(yōu)勢所形成的“華夏文化自然力的皈依者”及漢唐開明政治所積聚的“華夏文化自信力的皈依者”出現(xiàn)。

        直到明清之際,一群高鼻深目的西方人跨洋而來,“夷”便有了更廣的外延和更深的內涵[7]。在中國古代文化典籍中,“夷”主要是作為華夏文化內部詞匯來使用,而把外國人稱作“夷”,只不過是其含義的拓展與延伸。在新的涉外詞匯產生之前,往往是借用“夷”來指代外國或外國人。而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國門被迫打開,頻繁的對外交流使得“夷”在更大范圍內指代“異國”,而魏源《海國圖志》中的“夷”最為典型。在該書中,“夷”字出現(xiàn)了1 900余次,大量的涉外詞匯都和“夷”字有關,比如“夷圖”“夷語”“夷船”“夷務”“夷人”“夷女”“夷琴”“島夷”等,絕大多數(shù)“夷”的內涵已經超出了傳統(tǒng)“夷”形象的內涵。該著中“夷”的形象內涵,與傳統(tǒng)的“夷”形象內涵相比,雖然有傳承,但是更多的是嬗變,主要指的是“大他者”——西方列強。在表現(xiàn)作者編撰意圖的序言中,“師夷長技以制夷”“悉夷”“制夷”“款夷”等核心觀念中的“夷”內涵均指“西方列強”,而且全書大部分篇幅以圖文并茂的史地學特征呈現(xiàn)世界各國形象。由此可見,華夏視野中的“小他者”實質上是“對象化的華夏自我”形象,并不是真正的與“自我”相抗衡的“他者”形象,而從《海國圖志》中“夷”形象所涵蓋的“大他者”開始,中國文化中的真正“他者”才出現(xiàn)。因而,《海國圖志》中“夷”的形象嬗變標志著中國近代“異域”形象的根本轉型,其主體由“少數(shù)民族(夷)”轉型為“西方列強(他者)”。

        二、近代“夷”形象嬗變開啟近代中華民族意識覺醒之先河

        1840—1860年,國人主要用“夷”來指稱外邦,最為典型的就是魏源的《海國圖志》[8]。魏源《海國圖志》呈現(xiàn)的“世界”圖景,以及“師夷制夷”“以夷款夷”“悉夷制夷”等觀念,深刻地揭示了近代“夷”形象內涵發(fā)生了由傳統(tǒng)“少數(shù)民族”到近現(xiàn)代“西方列強”的根本性轉變。這一深刻嬗變主要帶來了兩個方面的影響:一是文化機制由傳統(tǒng)“華夏中心”一元構架向近代“中西沖突”二元構架轉型;二是近代中華民族意識由“自在”向“自覺”演進。這深刻地揭示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形成的文化機制和重要時間節(jié)點。

        (一)“華夏中心”一元構架向“中西沖突”二元構架轉型

        鴉片戰(zhàn)爭前,在中國古代各民族交往、交流與交融的歷史中,形成了以“華夏中心”一元構架為基礎的“華夷之辨”文化機制?;凇叭A夷之辨”的文化機制,在華夏文化中心主義的視野中,中國文化中古典型他者形象主要是指華夏族周邊的“異族”。隨著中國地域版圖的拓展,這些異族多數(shù)成為周邊的少數(shù)民族。在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下,這些少數(shù)民族逐漸被華夏文化所同化,融合到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當中,作為“夷”形象的他者,其“他者”內涵已經淡化,實質上已經成為自我的一部分。鴉片戰(zhàn)爭后,特別是魏源《海國圖志》的誕生,不僅在世界地理格局上顛覆了“華夏中心”位置,也開始引導國人在文化觀念上對“民族林立”的世界進行探索。在《海國圖志》中,魏源不僅十分詳細地介紹了當時世界上主要國家的地理位置、工業(yè)文明、風俗風貌和文化背景等內容,而且為了應對鴉片戰(zhàn)爭給中國帶來的頹勢,他還提出通過學習西方先進軍事技術來遏制西方。這在近代思想文化上,標志著“中西沖突”二元構架初步形成。魏源把其“師夷長技以制夷”的觀念貫穿全書,試圖去喚醒當時仍然沉浸于“天朝上國”迷夢中的國人,特別是身居高位的統(tǒng)治者,以期達到富國強兵之目的?!皫熞拈L技以制夷”是《海國圖志》的中心思想,并且也是魏源編撰此書的目的,正如他在該書序中所寫的那樣:“是書何以作?曰:為以夷攻夷而作,為以夷款夷而作,為師夷長技以制夷而作。”[4]1在《海國圖志》中,對異國、異族的描寫一改歷代文化典籍中尊崇中國、以中國為尊、皈依中國、在中國文化強力面前“俯首稱臣”的卑微、弱小的形象。魏源客觀地描述了日漸強大的西方“大他者”形象,打破了近代國人所持“天下中心”的保守與落后觀念,強調國人此時要學習“大他者”的長處,而不能再一味地閉目塞聰。中國近代強勢他者出現(xiàn),“天下中心”觀念崩塌,“華夏中心”一元構架逐漸向“中西沖突”二元構架轉型。

        在中國近代,隨著地理知識的增長以及中西沖突與交流的加深,中國人的文化視野越來越開闊,逐漸走出華夏中心主義的桎梏,形成世界視野和民族主義觀念。中國近代全新的“他者”形象便是在世界視野中“自我”與“他者”的文化互動關系中產生的。隨著西方新航海線路的開辟,以殖民掠奪為核心的全球擴張成為西方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主要手段。在這過程中,古老東方文明的平靜狀態(tài)被打破,“西方”形象帶有鮮明的異質文化特征,以“民族國家”的形象出現(xiàn)在古老東方的文化語境中。隨著認識和了解的深入,中國人文知識分子對這些前所未有的“異國”形象,表現(xiàn)出深重的焦慮,卻又無法逃避,于是在一系列的著述中對他們進行言說,認為這些形象與過去的“夷”形象相比較,已經發(fā)生了顛覆性的變化。在后來的諸如《夷氛聞記》《瀛環(huán)志略》《校邠廬抗議》《使西紀程》及近代系列的“旅西游記”等作品中,具有侵略色彩的“異國”形象屢見不鮮,中西沖突與交流的二元構架不斷強化。

        根據(jù)敘事學理論,敘事視角即敘事主體的立場決定事件性質,事件性質決定形象的本質。中國古代“華夏”主體意識決定了“夷”形象本質。形象具有投射性特征,作品的投射性往往是著述者主體欲望的投射,也就是說,著述者在他所創(chuàng)作的作品中,通過異族異國形象來映射自我形象,把自我形象有意或無意地投射到異族或異國形象上?!耙环N文化對另一種文化的知識和想象,經常是該文化自身結構本質的投射和反映,它意味著該文化自身的本質與現(xiàn)實之間出現(xiàn)了斷裂,于是就以想象的形式投射到異域文化中去,這種異域形象實際上滲透著自身內在本質的形象。”[9]一般來說,當形象塑造者一方的文化大幅優(yōu)越于被觀察者一方的文化時,作品會產生強烈的自我投射,著述者會把自身的某些文化信息附加到他者身上。如,中國文化古籍中“夷”形象所包含的“他者”群像。在華夷文化互視的過程中,由于著述者的“華夏文化中心主義”立場,蠻夷形象往往被華夏文化所同化,成為華夏文化的映射,其實質上成為“對象化的自我形象”。與古代他者成為對象化的自我迥異,在中國近代中西沖突與交流的二元構架的文化互動機制中,自我與他者在“互識”“互證”“互補”過程中彰顯各自的主體意識,近代“強勢他者”的出現(xiàn)不斷促進“自我”民族意識的自覺探索。

        (二)中華民族意識由“自在”向“自覺”演進

        費孝通于20世紀80年代從民族學的角度提出了中華民族從“自在”到“自覺”的著名論斷。他指出:“中華民族作為一個自覺的民族實體,是近百年來中國和西方列強對抗中出現(xiàn)的,但作為一個自在的民族實體則是幾千年的歷史過程所形成的?!保?0]381中華民族這個自在族群實體,在歷經秦漢到魏晉南北朝、隋唐到兩宋、元明到清等階段性的發(fā)展過程,自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進入近代后,不斷趨于牢固與強大。不管是先秦基于中原地域優(yōu)勢所形成的“文化自然力”,還是漢唐大一統(tǒng)開明政治所積聚的“文化自信力”,其構筑的“文化認同”在中國古代各民族交往交流的歷史中發(fā)揮著強大的凝聚力,成為各民族“自在”交融的強大推力。

        《海國圖志》中“夷”形象的嬗變,昭示著“華夏中心”逐漸失落,“天下體系”的“差序格局”隨著近代西方列強的入侵而逐漸被打破,以至近現(xiàn)代民族國家的觀念引入,最終使得中華民族中的一部分成員開始醒悟過來,并從自在階段不斷朝更深層次展開[11]。而開啟中華民族意識覺醒的先河,特別是促進近代民族意識的覺醒,并使其由“自在”走向“自覺”,《海國圖志》可以說是功不可沒?!白栽凇币话闶侵疙樒渥匀唬⒅乜陀^性,順應客觀事物而為;而“自覺”則是自己有所認識而開始覺悟,主動認同,強調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在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后,隨著西方列強的入侵,國人“天朝上國”的迷夢被打碎。而后隨著魏源《海國圖志》的出現(xiàn)發(fā)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醍醐灌頂?shù)臅r代強音,近代國人在“悉夷”的基礎上,習其長技,最終達到富國強兵、抵御外侮的目的。此時,“自在”了幾千年的中華民族開始“自覺”起來,主動探尋挽救國家危難的光明之路。洋務運動的創(chuàng)辦、近代發(fā)展資本主義思想等主張的提出,無一不受到《海國圖志》這一中心思想的影響。

        撇除域外佛教、基督教等外來宗教的影響,中國古代“華夷之辨”更大程度上是一種內部分野,即以“華夏”為中心的內部分野。中國古代華夷之間的關系往往通過“接觸→沖突→交流→適應→整合”五個階段不斷地“自在”演進,基于文化認同,統(tǒng)一到以儒家文化為主體的中國文化共同體中來,“華”和“夷”都屬于“中國文化”的范疇。從哲學上來說,差異與趨同并存,在華夷觀念形成的同時,大一統(tǒng)思想也在逐漸形成。經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諸侯擴張與爭斗,華夷之間的融合與交流加強,許多被稱為“夷”的民族融入“華夏”族群。正因為有“華”“夷”之“區(qū)分”,才讓彼此有學習和交流的空間,為“華夷一體”創(chuàng)造條件。在秦漢大一統(tǒng)格局形成的過程中,在華夏族的基礎上組合成一個新的人數(shù)更多的民族共同體——漢族。隨著后世朝代的更迭,“華夷之辨”發(fā)生演變,在近代統(tǒng)一到以漢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這個族群之中。在中國近代,隨著世界視野的引入、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態(tài)的形成和強化,近代“夷”形象嬗變,“華夏”“華夷之辨”有了嶄新的內涵。“華”或“夏”演變?yōu)椤爸腥A民族”,實則為中國古代基于文化認同所形成的族群,而“夷”則演變?yōu)楫悋?,且逐漸被“洋”“西”“外”等概念代替。在中國近代,由于文化視野的拓展和世界格局的變化,“華夷之辨”具有了嶄新的內涵,是一種內外分野,即“中西沖突”二元構架格局。中國傳統(tǒng)的“華夷之辨”觀念實際上已經消亡,或者說被“中西沖突”所替代,傳統(tǒng)的“華夏族”和“夷族(少數(shù)民族)”融為一體,逐漸發(fā)展為中華民族。當然,這內在的動力主要是中華民族不斷應對外來強勢他者所做出的“自覺”選擇。

        三、結語

        綜上所述,中華民族的認同意識和歸屬意識,是在中國古代各民族“自在”文化認同的基礎上,伴隨著近代強勢他者的出現(xiàn)而“自覺”形成的。以《海國圖志》為中心,近代“夷”形象嬗變不僅揭示了中華民族意識由“自在”向“自覺”演進的時間節(jié)點——始于1840年爆發(fā)的鴉片戰(zhàn)爭,還揭示了推動中華民族意識演進的文化機制——“華夏中心”一元構架向“中西沖突”二元構架轉型。而且,《海國圖志》“夷”形象嬗變開啟了近現(xiàn)代涉外“他者”概念由“夷”到“洋”“西”“外”的演進,不斷印證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

        參考文獻:

        [1]費孝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9.

        [2]梁啟超.梁任公近著:下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24.

        [3]姚武.《海國圖志》中“夷”的套話的近代裂變[J].學海,2019(6):152-156.

        [4]魏源.原敘[M]//魏源全集:第四冊.長沙:岳麓書社,2004.

        [5]魏源.籌海篇[M]//魏源全集:第四冊.長沙:岳麓書社,2004.

        [6]狄澤克林,方維規(guī).比較文學形象學[J].中國比較文學,2007(3):152-167.

        [7]張琰.漢語涉外語素“夷、洋、西、外”的價值判斷探析[J].漢字文化,2022(7):95-97.

        [8]方維規(guī).“夷”“洋”“西”“外”及其相關概念:論19世紀漢語涉外詞匯和概念的演變[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4):57-70.

        [9]姜智芹.變異學視域下的西方之中國形象[J].中外文化與文論,2018(6):53-58.

        [10]費孝通.費孝通文集:第11卷[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

        [11]趙海霞,孟楠.從自在到自覺:近代新疆各民族的中華民族認同之路[J].西域研究,2019(4):1-10,143.

        猜你喜歡
        文化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窺探文化
        英語文摘(2019年1期)2019-03-21 07:44:16
        誰遠誰近?
        繁榮現(xiàn)代文化
        構建文化自信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
        一级一级毛片无码免费视频 | 国产亚洲精品精品综合伦理| 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亚洲日韩欧美| 中文字幕人成人乱码亚洲| 国产情侣自拍偷拍精品| 欧美午夜理伦三级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色www成人欧美| 成年女人A级毛片免| 亚洲综合av一区在线| 先锋影音人妻啪啪va资源网站| 国产精品无圣光一区二区| 国产在线不卡视频| 国产午夜精品综合久久久| 天天综合网网欲色| 国产免费av片在线观看播放| 日本少妇被爽到高潮的免费| 亚洲一区在线二区三区| 99无码精品二区在线视频| 八戒网站免费观看视频| 国产在线AⅤ精品性色| av在线播放免费网站| 中文字幕久久熟女蜜桃| 欧美日韩国产综合aⅴ| 免费人成网站在线播放| 蜜桃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98久9在线 | 免费| yy111111少妇影院| 色综合悠悠88久久久亚洲| 亚洲熟妇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导航| 国产精品理人伦国色天香一区二区| 蜜桃色av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 国产av区亚洲av毛片| 少妇被黑人整得嗷嗷叫视频| 中文字幕精品一二三四五六七八| 色播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情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免费看成人影片| 夜夜综合网| 亚洲综合伊人久久综合| 色婷婷av一区二区三区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