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少蕾
〔摘? ? 要〕? 大單元教學和項目式學習是教學改革背景下的兩種新興的學習模式,教師將項目式學習引入小學科學大單元教學中,通過解構素養(yǎng)目標、重構學習內容、建構學習評價,嘗試在教學實踐中將兩種教學模式進行融合,促進深度學習發(fā)生,發(fā)展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本文以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神奇的能量”為例,闡述與剖析如何在教學實踐當中進行大單元教學背景下的項目式學習設計,發(fā)揮兩種教學模式的優(yōu)勢,并做到教學評一致。
〔關鍵詞〕? 小學科學;大單元;項目式學習;設計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4)? 14? ? 055-057
大單元教學以及項目式學習作為近些年熱門的教學新范式,屢屢在各種教學研討場合被提及。從教學內容上看,這兩種教學模式都倡導從整體認知的角度整合知識,指向核心素養(yǎng)。從教學形式上看,這兩種教學模式都倡導讓學生在一個新情境中,綜合運用所學內容,完成一件富有挑戰(zhàn)性的任務。同時,這兩種教學模式也有不同,大單元教學更側重教材內容的整合,而項目式學習則強調學習任務的驅動性和學習過程的實踐性。我們會發(fā)現,這兩種學習模式雖有不同,但卻可以進行融合。大單元教學背景下的項目式學習設計,應以指向核心概念的單元主題為依據確定學習目標、整合學習內容;以驅動性的任務群激發(fā)學習動機、串聯(lián)學習活動;以持續(xù)性學習評價反饋學習效果、監(jiān)控教學實效,實現“教學評”的一致性。
一、聚焦核心,解構素養(yǎng)目標
(一)把握課程標準,聚焦核心知識
大單元的“大”是相對于一個個“小”知識點的,傳統(tǒng)教學單元的知識結構相對比較“松散”,而我們所倡導的大單元,是一種緊密型的知識結構。因此,教師要摒棄用零散的知識點拼湊成單元知識結構的傳統(tǒng)做法,找準課標的核心概念,基于學習內容與學業(yè)要求,確定具有“統(tǒng)領性”的核心知識。
“神奇的能量”這一單元指向的核心概念是第四條:能的轉化與能量守恒。同時以課程標準中相應的學習內容、學業(yè)要求、教學提示、活動建議為依據,將統(tǒng)領本單元的核心知識確定為:知道自然界中各種各樣的能量并能簡單解釋能量的轉化現象。
(二)解析素養(yǎng)目標,形成目標序列
自從2022年版科學課程標準頒布以來,四維素養(yǎng)目標的寫法風靡一時。但同時我們也發(fā)現,有些素養(yǎng)目標不可評價,有些素養(yǎng)目標的表述容易出現模糊不清,有些素養(yǎng)目標之間是并列的關系,因而四維素養(yǎng)目標這種分割式的寫法并不適用于實際教學。筆者將四維素養(yǎng)目標再解析,重新形成可觀可測的單元學習目標。以“神奇的能量”這一單元為例,解構后的學習目標包含6大條、13小點(見表1)。每個單元的學習目標,把在各個課時學習中匹配的相應的子任務以及配備的相應評價內容相結合,做到教學評一致。
二、任務驅動,重構教學內容
(一)關注認知結構,重組教學單元
通過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我們發(fā)現,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四課的《電動機與現代工業(yè)》這一課與本單元關系較密切。這一課的主體活動是制作一個簡易電動機,而電動機本質上是利用通電線圈產生磁性,跟原磁場產生相斥作用轉動起來的。通電線圈產生磁性本質上就是一個電磁鐵,也就是電動機是在電磁鐵的基礎上制作應用的。但是,原教材卻將電動機的內容安排在六年級上冊,將電磁鐵的內容安排在六年級下冊。對于六年級的學生來說,沒有電磁鐵的制作作為基礎,對電動機的理解以及制作非常困難。因此,我們重組了教學單元,將《電動機與現代農業(yè)》這一課的內容融合進本單元,放在單元后半部分進行學習。
(二)設計項目任務,重構教學內容
大單元設計的理念是用核心任務來驅動學生學習,而項目式學習的基本特征是創(chuàng)設真實性的驅動問題。因此,設計具備真實性的進階任務和驅動性問題是大單元背景下項目式學習設計的關鍵所在。同時,隨著任務線的展開,學生需在相應課時內完成各個子任務。為了讓課時安排與任務線同頻共振,本單元對課時內容進行了重構(見表2)。
三、教評一致,建構評價體系
(一)對標目標任務,形成評價體系
項目任務的實施效果如何?學生的學習目標是否實現?這些都需要相應的評價體系加以檢測。在實施大單元背景下的項目式教學設計時,應對標每一課時的學習目標編撰相應的評價工具,進而形成系列的單元評價體系,做到所學即所評,真正發(fā)揮評價的檢測、監(jiān)督、改進作用。單元評價體系與目標線、任務線之間的關系(如圖所示)。
(二)重視過程評價,編制評價量表
實踐性是項目式學習的顯著特征,對學生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的具體表現進行及時有效的評價反饋是重中之重。而評價量表正是適用于過程性評價的評價工具,評價量表的開發(fā)和使用主要包括如下步驟。
第一,要根據評價的目的、評價的任務選擇適宜的評價量表。比如分值量表、等級量表、圖示量表、列舉量表等。
第二,師生協(xié)商調整評價量表中的評價維度。師生達成共識的評價量表公開透明,且可信度更高,有助于引導學生高效地完成項目任務。
第三,把評價量表貫穿于教學活動的全程。在任務開啟前讓學生知道評價的具體維度以及評價標準,發(fā)揮評價的導向作用;在活動過程中運用評價量表進行評價記錄,發(fā)揮評價的診斷作用;在活動結束之后運用評價量表數據進行反思總結,發(fā)揮評價的改進作用。
夏雪梅博士說:“項目學習最重要的不是兒童記住了什么,也不是兒童懂得了什么,而是兒童發(fā)現自己在未知的世界里去做什么?!贝髥卧虒W中的項目式學習,以課程標準為依據,解構學習目標;以任務驅動為導向,重構教學內容;以持續(xù)性學習評價為抓手,建立知識、能力、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之間的有機聯(lián)系,實現“教學評”的一致性,從而發(fā)揮學科的育人價值。在這條路上,我們將且行且思,繼續(xù)做更多的探索。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夏雪梅.科學素養(yǎng)視角下的科學項目學習[J].小學科學,2022(15).
[3]王思錦.小學科學表現性評價實踐探索[J].中小學教材教學,2023(3).
[4]艾秋實.基于表現性評價的小學科學單元教學設計[J].教學月刊,2023(3).
[5]宗若燦.圍繞核心概念的小學科學單元教學設計[J].遼寧教育,2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