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文紅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2023年度專項課題“新課標導向下小學語文校本作業(yè)融于學教過程的實踐研究”(立項編號:Fjxczx23-09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導向下的小學語文基礎型作業(yè)可以細分為積累型、梳理型、探究型等三種類型,它們在發(fā)展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關鍵詞】新課標 小學語文 基礎型作業(yè) 設計策略
小學語文基礎型作業(yè)是一種常規(guī)型作業(yè),它指向字詞句等基礎知識的掌握以及精彩句段的背誦,具有儲備優(yōu)質語言、重構語言體系、掌握語言規(guī)范、感受文化內涵等學科價值。因此,教師可以根據基礎型作業(yè)的特點,設計積累型、梳理型、探究型等不同類型的作業(yè),幫助學生傳承和理解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提升核心素養(yǎng)。
一、積累型作業(yè)的設計策略
1.創(chuàng)設情境,設計變臉型作業(yè)。
在日常作業(yè)設計中,很多教師都會根據教學需要,讓學生直接從課本上抄寫詞語。這樣的積累型作業(yè)雖然很重要,但如果只是這樣簡單地布置,勢必容易讓學生興趣不高。因此,教師可以采用“變臉”的方式,對作業(yè)實施改造,給作業(yè)增添一些情趣,讓學生喜歡上作業(yè)。如教學三年級下冊《肥皂泡》這篇課文后,教師在給學生布置抄寫詞語這一積累型作業(yè)時,可以先讓學生在詞語本上畫出各種形狀的肥皂泡,然后把要求掌握的詞語寶寶分別填到相應的泡泡里,還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給每個肥皂泡涂上不同的顏色。
2.打破界限,設計聯通型作業(yè)。
很多教師在布置作業(yè)時隨意性比較強,沒有經過認真思考,缺少必要的設計,作業(yè)之間沒有形成一種前后關聯的任務梯度。因此,教師可以優(yōu)化學習內容與教學程序,設計聯通型作業(yè),打破作業(yè)之間的界限,強化作業(yè)的前后關聯。如教學二年級下冊《傳統節(jié)日》這篇課文后,教師可以結合學習任務,設計這樣的作業(yè):第一,按照“春節(jié)、元宵節(jié)、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重陽節(jié)”的先后順序,對應課文內容,在腦海中識記詞語。第二,朗讀課文,讀出對傳統節(jié)日的喜愛之情,再選其中的一兩個節(jié)日和家長說說是怎樣過節(jié)的。第三,按照傳統節(jié)日的順序,通過畫面引導、詞語關聯等方式,練習背誦課文。
3.整合學科,設計跨界型作業(yè)。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倡導跨學科教學,因此,積累型作業(yè)也可以結合美術、音樂、體育、數學等多個學科,設計跨界型作業(yè)。如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些課文具有音樂的特質,富有韻律美。因此,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熟悉的歌曲曲調,讓學生重新填詞,積累優(yōu)美的詞句。如教學完三年級上冊《聽聽,秋的聲音》這篇課文后,教師可以采用填寫歌詞的方式讓學生積累象聲詞。首先,讓學生從文中找出象聲詞,如大樹發(fā)出“唰唰”的聲音、蟋蟀發(fā)出“
”的聲音等;接著,讓學生說說文中沒有提到的象聲詞,如小鳥會發(fā)出“嘰嘰”的聲音等;然后,讓學生仿照《我是小鼓手》這首歌的旋律,根據《聽聽,秋的聲音》這篇課文的內容,重新填詞,盡量用上課文中的事物和象聲詞,感受秋天的美妙聲音。
又如,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些課文描寫了具有體育天賦的人物和動物,教師可以充分盤活教材中的資源,把這些零碎的體育知識連為一體來設計作業(yè)。首先,可以設計“報項目”作業(yè)。如《田忌賽馬》中的田忌適合報賽馬、《紀昌學射》中的紀昌適合報射箭、《盤古開天地》中的盤古適合報舉重等。其次,可以設計“取雅號”作業(yè)。如孫悟空是一名體操高手,可以給他取“筋斗云”的雅號,讓學生試著給舉重的盤古、跑步的獵豹、賽馬的田忌等各取一個雅號。最后,還可以設計“送贊語”作業(yè)。如看到盤古舉重的比賽場面,可以用“一錘定音”來贊美他,讓學生試著各用一個詞語來贊美田忌賽馬、紀昌射箭、獵豹奔跑。
二、梳理型作業(yè)的設計策略
1.依據主題,設計分類型作業(yè)。
統編小學語文教材在不同年級選編了大量的古詩詞,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因此,教師可以依據主題,按照設計好的分類標準(如友情、哲理、田園等)對古詩詞進行分類,提高語言文字梳理的質量。如在五年級學習了有關哲理的詩句之后,就可以“哲理”為主題,設計分類型作業(yè)。首先,讓學生從一到五年級的語文教材中找出有關“哲理”這一類的詩句,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等。然后,讓學生把找到的這些詩句按照“借景說理、借物說理、即事說理”等進行分類,明確這些詩句分別屬于哪一類型的哲理詩。
2.定向閱讀,設計關聯型作業(yè)。
有些閱讀文本之間存在一定的關聯,教師可以按照一定的標準引導學生定向閱讀,實現對閱讀材料的關聯梳理。如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是古典名著單元,編排了有關諸葛亮、武松、孫悟空、賈寶玉等人物形象的四篇課文。因此,在教學完本單元內容后,就可以布置有關四大名著的關聯型作業(yè)。首先,可以讓學生完成“找數字”的任務,如《西游記》中有“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等故事,讓學生試著從《水滸傳》《紅樓夢》《三國演義》中找出含有“三”的故事。其次,可以讓學生完成“找兵器”的任務,如《三國演義》中的趙云手握兵器“亮銀槍”,讓學生試著從《西游記》《水滸傳》中找出主要人物手握的兵器。再次,可以讓學生完成“找話語”的任務,如《西游記》中有“師傅救我”這樣的話語,讓學生試著從《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中找出類似的話語。
三、探究型作業(yè)的設計策略
1.聯通語境,設計理解型作業(yè)。
入選統編教材的課文大多文質兼美,用詞也準確生動,耐人尋味。因此,教師可以結合語境,讓學生理解詞語的意思。如二年級上冊《霧在哪里》這篇課文中,“他躲在城市的上空”這句話中的“躲”字特別有味道。因此,在帶著學生學習這一句話的時候,就需要引導學生細細品味,并設計相應的理解型作業(yè)。首先,可以讓學生完成“換字”的作業(yè):句中的“躲”可以換成哪些字?(如“飄”“飛”“升”等)然后,可以讓學生完成“比照”的作業(yè):“躲”與“飄”“飛”“升”等字相比,哪一個更好?為什么?并結合課文想想從“躲”這個字中體會到霧的什么特點。接著,可以讓學生完成“畫畫”的作業(yè):從“躲”這個字中,讀出了霧娃娃怎樣躲的畫面?嘗試著畫一畫。
2.聯通方言,設計溯源型作業(yè)。
漢語是一門非常有趣的語言,但有些語言在流傳中發(fā)生了變化,很多古音保存在方言之中。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適當聯通方言,溯源探究,弄清特殊的語言現象。如教學完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綜合性學習”中的閱讀材料3“四月的冰河——開動(凍)了”這些“有意思的諧音”之后,教師就可以結合“有意思的俗語”來設計溯源型作業(yè)。首先,可以讓學生完成“找源頭”的作業(yè)。如“大水沖了龍王廟”這句俗語原來的意思是龍王的水把自家給沖了,而現在比喻自家人損害自家人。其次,可以讓學生完成“找原因”的作業(yè)。如:為什么會出現“好馬不吃回頭草”這樣的俗語?這樣,學生就能在溯源探究中,弄清語言現象,并掌握相應的俗語。
總之,教師在設計小學語文基礎型作業(yè)時,要全面對接《課程標準》,貼近兒童生活,實現前后貫通,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語言積累、感悟和運用的機會,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內驅力。
(作者單位:福建省德化縣陽光小學 責任編輯: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