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運用Excel和CiteSpace工具并結合文本細讀,以中國知網(wǎng)數(shù)據(jù)庫中關于翻譯形象研究的相關文獻為研究對象,從研究概況、研究熱點和研究前沿三個方面對其進行可視化呈現(xiàn)和計量分析。研究發(fā)現(xiàn)國內翻譯形象研究的發(fā)文總量呈逐年遞增的發(fā)展總趨勢,主要文獻載體為外語類期刊,主要發(fā)文機構為上海外國語大學、四川外國語大學以及北京外國語大學?!皣倚蜗蟆薄叭宋镄蜗蟆薄俺鞘行蜗蟆薄巴庑g”等是翻譯形象研究的熱點和前沿。當前研究存在團隊合作較少、研究視角不夠開闊、研究對象不夠豐富的問題,未來應加強團隊合作,拓展研究視角,拓寬研究對象,從而謀求翻譯形象研究發(fā)展新路徑。
關鍵詞:翻譯形象;文獻計量分析;可視化分析
中圖分類號:H05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4)07-0112-04
A Visualized 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Translation Image Studies (1981-2023)
Zhang Mingfang1Liu Yizhuo2
(1.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 amp; Education,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Zhejiang, Hangzhou 310018;
2.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e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ijiazhuang 050091)
Abstract: Using Excel and CiteSpace tools and combining with textual close-reading,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on translation image research in CNKI database is taken as the object of research, and visualization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are carried out in terms of research overview, research hotspots and research frontiers. It is found that the total number of articles published in domestic translation image studies shows a general trend of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the main literature carrier is foreign language journals, and the main issuing institutions being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and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National image”“character image”“city image” and “external publicity translation” are the hot spots and frontiers of translation image research. The current research has the problems such as less team cooperation, less open research perspectives and less rich research objects. Future research should further strengthen team cooperation, expand research perspective and broaden research objects, so as to seek a new path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image study.
Keywords: translation image; bibliometric analysis; visualized analysis
翻譯研究領域對于“形象”一詞并不陌生,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文化轉向后,學者們開始探討形象塑造的問題。目前,國內翻譯形象的綜述類研究大多聚焦具體形象的翻譯研究,有關翻譯形象的系統(tǒng)綜述研究數(shù)量較少,且各有側重。宋凱彤、藍紅軍[1]將翻譯形象分為理論研究和實踐研究,前者主要關注“如何譯”的問題,后者關注形象建構的主客體塑造。閆曉珊、藍紅軍[2]從學科視角探究翻譯形象研究的途徑和方法。張欣[3]從文學譯介學角度,廓清了比較文學視域下翻譯形象研究的核心概念與基本原則。以上綜述研究從學科視角、形象建構的主客體出發(fā)對翻譯形象進行定性分析與討論,尚缺乏基于大數(shù)據(jù)的熱點分析及對發(fā)展概況的計量分析。
鑒于此,我們運用CiteSpace技術及Excel軟件對中國知網(wǎng)數(shù)據(jù)庫的翻譯形象研究進行可視化呈現(xiàn)和計量分析,并結合文獻細讀,旨在回答以下問題:1.國內翻譯形象研究的發(fā)展現(xiàn)狀如何?2.國內翻譯形象研究的熱點和前沿涵蓋哪些內容?3.國內翻譯形象研究存在哪些不足,如何改進?
一、研究設計
(一)數(shù)據(jù)來源
選取中國知網(wǎng)(CNKI)中文數(shù)據(jù)庫,以“翻譯形象”為主題進行檢索,得到639篇文獻。為保證數(shù)據(jù)的科學性,經(jīng)人工去重整理后,共獲取有效文獻575篇,其中期刊論文474篇(核心期刊95篇),約占82.4%;碩博論文87篇,約占15.1%;會議論文14篇,約占2.4%。數(shù)據(jù)庫最后更新時間為2023年5月10日。
(二)研究方法
運用文獻計量方法,借助Excel和CiteSpace(6.2.R3)統(tǒng)計工具,結合文本細讀對現(xiàn)有研究進行可視化分析。具體步驟如下:1.從CNKI導出經(jīng)篩選后的575篇有效文獻;2.運用Excel對發(fā)表年份進行統(tǒng)計;3.將數(shù)據(jù)導入CiteSpace (6.2.R3)進行關鍵詞聚類分析和突發(fā)性檢測;4.結合定量和定性分析,全面考察翻譯形象研究的發(fā)展現(xiàn)狀、研究熱點與研究前沿。
二、研究結果與討論
本文將從研究現(xiàn)狀、研究熱點和研究前沿三個方面進行分析,深入探究翻譯形象研究的發(fā)展概況。
(一)研究現(xiàn)狀
從年度發(fā)文情況看(圖1),其發(fā)文總量呈逐年遞增的發(fā)展總趨勢,說明翻譯形象研究不斷發(fā)展,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具體而言,可分為三個發(fā)展階段。
第一階段:萌芽發(fā)軔期(1981—2001年)。這一階段發(fā)文量基數(shù)極小,年度發(fā)文量均保持在8篇以下。自劉君若[4]首次提及后,翻譯形象逐漸進入中國學者的視野,但基本停留在文學范疇。第二階段:波動增長期(2002—2017年)。該階段發(fā)表數(shù)量呈波浪式發(fā)展,增長不穩(wěn)定,平均發(fā)文量在20篇上下浮動。研究主題開始呈現(xiàn)多元化趨勢,從文學作品的翻譯形象拓展到動物形象、習語形象等生活化層面和形象思維、形象轉換等理論層面。第三階段:快速發(fā)展期(2018—2023年)。自2018年達到峰值(50篇)后,發(fā)文數(shù)量有些許回落,但仍保持在相對穩(wěn)定的高位增長狀態(tài)。隨著中國文化“走出去”和“一帶一路”倡議等有序推進,研究主題呈現(xiàn)以外宣翻譯形象為主、文學翻譯形象為輔的多元發(fā)展趨勢。
從文獻載體來看,發(fā)文量排名前20的核心期刊中有8個外國語言文學類期刊,分別是《中國翻譯》(7篇)、《外語與外語教學》(6篇)、《中國外語》(5篇)、《外語教學》(5篇)、《外語學刊》(3篇)、《外語電化教學》(2篇)、《上海翻譯》(2篇)、《現(xiàn)代外語》(1篇),共發(fā)文31篇;其他學報和社科類核心期刊共發(fā)文17篇??梢娡庹Z類期刊關注度最高,也說明當前翻譯形象研究主要集中在本專業(yè)領域,跨學科研究不夠。未來在其他學科領域,如新聞傳播學、影視藝術學、政治外交學等仍有很大發(fā)展空間。
從發(fā)文機構看,發(fā)文量排名前三的機構為三所外國語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21篇)、四川外國語大學(12篇)以及北京外國語大學(10篇)。發(fā)文時間最早的機構為北京大學(1989年),但此后在該方向的關注度下降、穩(wěn)定性不足。上海外國語大學于1996年開始涉足該領域,而后關注度持續(xù)增加,研究方向不斷拓展,如今已成為該領域的領軍者。進入千禧年后,師范類大學開始關注該領域,逐漸形成了一定的代表性成果。其他外國語類大學雖涉足較晚,如西安外國語大學(2011年)、北京外國語大學(2012年)、四川外國語大學(2015年)和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17年),但由于其學科實力強、師資力量雄厚,如今在該領域也占有一席之地,且影響力較強。從機構共現(xiàn)圖譜看(圖2),主要合作機構網(wǎng)絡有中南大學—廣東海洋大學,江蘇大學—復旦大學,上海戲劇學院—華東師范大學—南京師范大學—安徽工業(yè)大學—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等。但總體來看,合作強度不大,合作機構網(wǎng)絡的形成主要由地緣關系主導。
(二)研究熱點
根據(jù)高頻關鍵詞統(tǒng)計,除去“翻譯”和“形象”這兩個寬泛關鍵詞外,頻次較高的關鍵詞有“外宣翻譯”(44)、“國家形象”(39)、“人物形象”(37)、“形象思維”(32)、“翻譯策略”(32)、“文學翻譯”(29)、“城市形象”(28)、“形象轉換”(27)。關鍵詞的中介中心性反映了其控制的關鍵詞之間信息流的數(shù)量,如果一個關鍵詞的中介中心性越高,該節(jié)點在網(wǎng)絡中也越重要[5]。中介中心性較高的關鍵詞有“形象轉換”(0.32)、“國家形象”(0.25)、“形象思維”(0.24)、“文學翻譯”(0.21)、“人物形象”(0.14)、“外宣翻譯”(0.09)、“城市形象”(0.07)、“翻譯策略”(0.05)。這兩類詞語基本重合,代表了國內當前翻譯形象研究領域關注的熱點。
根據(jù)聚類分析(圖3)和文獻細讀把研究熱點分為兩大類:翻譯形象理論研究和翻譯形象實踐研究。翻譯形象理論研究數(shù)量較少,可分為翻譯策略(#4異化、#10意譯)、#2形象思維、#0形象轉換三大類。翻譯形象實踐研究或從#6國家形象、#9城市形象、#5人物形象、#7動物形象等具體形象切入,所涉及文本材料主要包括文學翻譯文本和應用翻譯文本(#13外宣翻譯)兩類;或從譯前、譯中、目的與文本的接受等翻譯過程展開,并結合心理學、傳播學、國際關系、比較文學等學科的相關理論展開。
(三)研究前沿
為追蹤翻譯形象研究熱點的拐點,運用CiteSpace的Burstness功能對關鍵詞的突發(fā)性進行檢測,得到關鍵詞突發(fā)性圖譜(圖4)。在每條時間線上,加粗的線段表示突變的時間段?!癇egin”和“End”分別代表突變發(fā)生的起始和結束時間;“Strength”值代表該突變術語的突變強度,值越大,則該突變術語在相應時間段內的影響越大。
除去“形象”和“翻譯研究”兩個寬泛關鍵詞,共得到11個突發(fā)性關鍵詞,可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1981—2011年。這一時期的突現(xiàn)詞按時間排序依次為:比喻形象、形象思維、形象轉換和習語。其中,形象思維(5.16)和形象轉換(4.94)在這一時期突現(xiàn)度最高,比喻形象和形象思維的突現(xiàn)時間最長(23年)。值得注意的是,形象思維在這一時期不僅突現(xiàn)度最高,突現(xiàn)時間也最長,代表了1981—2011年翻譯形象研究的熱點和前沿。
第二階段:2014—2023年。這一時期出現(xiàn)了新的突現(xiàn)詞,如形象學、人物形象、翻譯策略、城市形象、國家形象和外宣翻譯,它們代表了當前翻譯形象研究的熱點和前沿。其中,外宣翻譯的突現(xiàn)度最高,突現(xiàn)開始的時間最晚,有較大的發(fā)展?jié)摿?。隨著“一帶一路”倡議、中國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的有序推進,外宣翻譯以翻譯為手段,以對外宣傳為目的,在翻譯形象研究中變得越來越重要。但其研究對象較為集中,當前主要以國家、城市和企業(yè)形象為主,高產(chǎn)作者(最高達2篇)和高被引文獻(最多達41次)有限,可見仍有較大發(fā)展空間。城市形象翻譯研究的文本材料當前主要以公示語為主,較為局限,且發(fā)表在核心期刊上的文獻僅有2篇,也存在較大的發(fā)展?jié)摿Α?/p>
(四)不足與建議
在翻譯形象研究取得豐碩成果,越來越受到學界關注的同時,也存在一些不足。第一,團隊合作較少。各研究機構大多孤軍奮戰(zhàn),合作性不強。第二,研究視角不夠開闊。當前翻譯形象研究大多為共時研究,從比較文學、形象學、翻譯學等直接相關的學科視角出發(fā),缺乏跨學科的多元視角。第三,研究對象不夠豐富。當前形象研究主要討論文本內部塑造的具體化形象,對抽象化形象以及對文本外部的譯者形象涉及較少。
鑒于此,我們結合研究提出以下建議。首先,應加強團隊合作,未來應促進學者間與機構間的學術交流與合作,發(fā)揮團隊合作的優(yōu)勢,不斷拓展研究深度,擴大研究廣度。其次,要拓展研究視角,有待加強跨學科研究,補充心理學、政治學和傳播學等多元視角。除共時性研究外,還可追溯翻譯形象塑造的歷時變化,拓展研究視野。最后,要拓寬研究對象,除了以人物、國家、城市等具象化形象為研究對象外,還可以拓展至社會、文化、歷史等抽象化形象。此外,研究對象的選取還可以從文本內部塑造的形象轉移到譯者行為主體的形象,如翻譯團體與機構、譯者個體等。
三、結語
運用CiteSpace技術,對中國知網(wǎng)數(shù)據(jù)庫中翻譯形象研究的相關文獻(1981—2023年)進行了可視化分析,探究了當前翻譯形象研究的現(xiàn)狀和不足。研究發(fā)現(xiàn),國內翻譯形象研究的發(fā)文總數(shù)量呈逐年遞增的發(fā)展總趨勢,具體而言可劃分為3個階段:萌芽發(fā)軔期(1981—2001年)、波動增長期(2002—2017年)和快速發(fā)展期(2018—2023年)。從文獻載體看,外語類期刊關注度最高,這說明當前研究主要集中在本學科領域,跨學科研究不夠。從發(fā)文機構看,主要集中在外國語大學和師范類大學,但其合作強度不大,主要由地緣關系主導?!皣倚蜗蟆薄叭宋镄蜗蟆薄俺鞘行蜗蟆薄巴庑g”等是翻譯形象研究的熱點和前沿,這與“一帶一路”倡議、中國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的有序推進密切相關。目前翻譯形象研究存在一些不足,也有提升空間,有待學界進一步加強團隊合作和跨學科研究、拓展研究方法和研究視角、拓寬研究對象、豐富文本類型并深化研究內容,從而促進翻譯形象研究發(fā)展,助力中國文化走出去,提升國際傳播能力,全方位構建中國形象。
參考文獻:
[1]宋凱彤,藍紅軍.國內形象學視域下的翻譯研究:過去、現(xiàn)狀與未來[J].中國外語研究,2021(1):102-108,139.
[2]閆曉珊,藍紅軍.翻譯形象研究的途徑與方法[J].山東外語教學,2021(3):108-117.
[3]張欣.國內外形象學翻譯研究現(xiàn)狀與趨勢述評:兼論文學譯介的形象學內涵[J].譯苑新譚,2020(1):92-100.
[4]劉君若.語法、形象與節(jié)奏:談七十年代英美出版的幾部英譯中國小說、戲曲中所見到翻譯語體詞句的一些現(xiàn)象[J].外語教學與研究,1981(1):13-17,63.
[5]SMALL H.The Synthesis of Specialty Narratives from Cocitation Cluster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lnce,1986(3):97-110.
作者簡介:張明芳(1972—),女,漢族,河北正定人,博士,浙江傳媒學院國際文化傳播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為翻譯學與應用語言學。
劉藝卓(1999—),女,漢族,河北石家莊人,單位為河北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研究方向為翻譯學。
(責任編輯:王寶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