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成
繼復旦大學進一步開放校門后,校外訪客也可以在大學食堂用餐了。日前,復旦大學保衛(wèi)處“官宣”:自3 月1 日起將現(xiàn)行社會公眾登記身份信息刷卡進校措施優(yōu)化調整為直接刷居民身份證或隨申碼進校,進校時間為每日6:00 至22:00。
(3 月13 日《春城晚報》)
大學校園逐步放開是一個大趨勢,也是眾望所歸。對于學校附近的市民和游客來說,能夠在學校操場走一走,在食堂吃個飯,會有一種沉浸式的融入感。尤其是,一些家長喜歡帶孩子去知名高校,提前接受大學文化的熏陶,從而激勵孩子樹立志向。
對于大學食堂的經營者來說,開放的市場也意味著更多的客源和收入,如果能夠借此提高收益,或許也可以進一步豐富和優(yōu)化食堂菜品,從而反哺學生。更重要的是,這種開放是雙向的,既是學校對外開放,也是讓學生走進更寬廣縱深的社會人群之中。
大學對外開放,無論是食堂,還是操場、圖書館等公共設施,都要做到有序開放,在放開的同時也要做好管理工作。比如,復旦大學總務處明確提示,就餐高峰期(每日11:15—12:30)只對校內師生開放供餐。
說到底,學校的本質功能還是教育,校園是供學生學習的,學生和教師的學習和生活權益,要優(yōu)先于外來游客的需求。應當在保障學生日常需求被滿足且學習生活秩序不受干擾的情況下,做一些適度的資源共享。
開放的大學食堂,溢出的不止飯香,還有更多象征意義。高校不是社會海洋中的孤島,也不該是不問世事的世外桃源,它應是一個人從校園到社會順利過渡的橋梁。這橋上熙熙攘攘,站在橋上的人可以眺望無邊風景,也應自成一道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