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課改的不斷深入下,題組教學的優(yōu)勢已經在小學數學的課堂上體現,它具有層次性、對比性和實效性,有助于學生鞏固所學知識,使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提高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因此,優(yōu)質的數學練習題組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深入地了解和探索他們所學的知識,而且可以培養(yǎng)他們的觀察、辨別和判斷能力,從而使他們的數學素質得到提升。本文對題組教學運用于小學數學課堂進行了探討,為使學生發(fā)現知識間的關聯,發(fā)展他們的智力,促進他們的綜合發(fā)展,提出了合理的題組設計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題組;策略
課堂練習在課堂教學中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它對學生理解和技能的形成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在過去的教學過程中,大部分教師對練習環(huán)節(jié)缺乏重視,只是讓學生對教材習題進行練習,然而這種練習方式極易讓學生產生消極應付心理,無法對學習產生興趣,不利于學生未來發(fā)展。在新課改背景下,這種教學方式存在的問題越來越突出,致使教師不得不對練習方式進行改變,為學生減輕負擔,提高學習效率。而題組練習就是通過將內容相關、形式類似的問題進行結合,使學生能夠將課上所學的知識進行鞏固,擺脫傳統(tǒng)訓練中的困境,提高他們解決問題的水平,開發(fā)學生的思維,使每個學生都能夠個性化發(fā)展。
一、設計分層式題組,完成知識建立
小學生應該通過逐步理解、逐步深入探索等方式積極地獲得知識,這樣才能將新知識與舊知識相結合,從而建立知識系統(tǒng)。其實,在數學課本中大部分的知識點都是相互關聯的,它們都是由舊知識演變而來的。因此,教師要幫助學生弄清楚這些知識的關系,從而讓他們能夠對新知識進行理解與鞏固。教師通過對題組進行分層次設計,可以使學生對已有的知識或者生活經驗進行聯系,從而為學生進行知識學習、形成認知和思維奠定基礎。在此過程中,要將學生的思考積極性完全激發(fā)出來,使他們能夠對新的知識進行深入地探究,從而達到對知識的構建與遷移。
在利用“連乘法”進行有關實踐問題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對題組進行以下設計:1.1號樓共有6個樓層,每個樓層5個房間,請問這棟大樓有幾個房間?2.1號樓共有6個樓層,每個樓層5個房間,2號樓與1號樓一樣,請問兩棟樓一共有多少個房間?在本節(jié)課之前,大多數學生已經學會了如何運用乘法的有關知識處理實際問題,還知道了乘法運算就是尋找多個相等的加數的和。所以在進行新知識的傳授時,教師要將學生已學知識作為切入點,首先讓學生計算出1棟大樓有幾個房間;其次在已知1棟大樓有多少房間的基礎上,計算出2棟大樓里有幾個房間,用問題1為解決問題2做好準備,讓他們在“小步走”的情況下達到一個良好的學習效果。這種題型的設置能使學生在掌握連乘法的基礎上,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利用問題1的答案對問題2進行解決,讓學生能循序漸進地學習,從而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在學習新知識時,教師不能只是一味地說教,而是通過分層式題組在鞏固舊知識的同時幫助學生對新知識進行掌握,使學生自身的知識結構更加完整,并從中感受到成就感。這樣的授課方式比起單純死記硬背要有效得多。
二、設計對比式題組,化難為易
(一)引導比較,提升辨析力
比較是提高學習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人們通常利用比較來學習新知識。有些學生在學習中沒有形成對題目中的問題和條件進行區(qū)分的習慣,從而造成了他們在解決問題時的失誤。所以在設計題組時,教師可以對這些相似的知識點進行收集、歸納和整合,以此為基礎,指導學生做對比訓練。當學生對問題進行研究時,可以幫助他們快速理清楚重點,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使他們能夠更好地理解相關概念的性質,即使遇到相似的問題,也能進行合理解決,達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分數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主要內容之一,但對學生來說卻是比較困難的。在對相關問題的回答中,教師經常會發(fā)現導致學生出現錯誤的主要因素有:對單位“1”標準量的判定不準,或者對應量的解析不夠深入;在解決某一類問題時,學生感覺較為容易,但是因為沒有發(fā)現問題間的關聯,所以對于分數的實踐問題結構特點總是分辨不清楚。在此基礎上,教師通過對比式題組,加強對單位“1”等一些概念的含義的講解,加深學生的認識,進而培養(yǎng)他們的答題能力。
題組內容為:“1.美好生活超市新進250kg蘋果,而新進的香蕉比蘋果多1/4,那新進的香蕉有多少?”“2.美好生活超市新進250kg蘋果,比新進的香蕉多1/4,那新進的香蕉有多少?”這種題型是為了讓學生通過比較相似的題目,指導他們從數量關系的角度分析條件和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高效方法,并能夠熟練地運用解題方法。題目1中的單位“1”是“新進250kg蘋果”,是已知,所以可以用分數乘法進行解決,即計算單位“1”的幾分之幾是多少;題目2 中的單位“1”是“新進的香蕉”,由于香蕉的質量是未知的,所以可以用分數除法和方程求得單位“1”。在指導學生比較這2道題時,教師要讓學生清晰認識到準確判定單位“1”是解決與分數有關現實問題的基本條件。
(二)加強聯系,形成結構化認知
數學知識有著較強的邏輯性與系統(tǒng)性。但是有些教師在整節(jié)課中只對一個知識點進行授課,先給學生講解一些例子,再安排一些相似的習題,讓學生自己去練習。這種方法雖然能夠滿足相關的教學要求,但是卻不利于學生構建系統(tǒng)的知識框架。針對這一教學現象,教師應引導學生形成知識體系,可以采用對比題組的方式,強調各個模塊中的知識點間的關聯。
在對比例的有關知識進行講解時,教師可以通過對題目的優(yōu)化和演示,將分數和比例的知識點進行強化,讓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所學知識,并且弄清楚這些知識點之間的關系。題組內容為:“1.夕陽紅旅行團中女旅客占總人數的3/8,男旅客15人,請問女旅客有多少人?”“2.夕陽紅旅行團的女旅客與總人數的比是3∶8,男旅客15人,請問女旅客多少人?”題目1屬于分數應用題,將“合唱團總人數”看作單位“1”,可以先計算出總人數,再減去男旅客的人數就是女旅客的人數,列式為:15÷(1-3/8)-15。題目2是按比例分配的實際問題,分析“女旅客與總人數的比是3:8”這一條件可知,將總人數分成8份,其中女旅客占3份,那男旅客就占5份,所以旅行團男女比例就是3:5,首先計算1份有多少人,再求3份有多少,列式為:15÷5×3。通過題組設計,教師能將分數應用問題和按比例分配問題進行有效銜接,有助于學生建立知識系統(tǒng),提高其實際運用能力。
三、設計變式性題組,激活思維
變式訓練是課堂練習的主要方式之一,其重點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通過觀察發(fā)現,有些學生能夠在課堂教學中理解教師所講的例子,在進行鞏固訓練時也有較高的準確率,但是對綜合題其錯誤率較高。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因素有:一是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比較低,只停留在表層;二是因為他們已經形成了固定思維模式,不懂得靈活運用,只會用固定方式解決相關問題,導致學習效率大大降低。所以,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稍微修改例題中的條件,擴展課堂內容,為學生安排變式練習,激發(fā)他們進行思考,提高他們的推理能力。
在完成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教學后,教師可以通過擴展性題組幫助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進一步強化。題組內容為:“1.學校要挖一個三角形水池,經過測算,該水池底部約為150m,高度大約為80m,那么這個水池的面積有多大?”“2.學校有個水池形狀為三角形,水池的面積為3000㎡,其中該水池的底長為100m,請問這個水池的高度是多少米?”第1題并不難,只需要按照在課堂中學到的關于三角形的面積的公式,再用相關的數值來進行運算,就能得出結論,同時還能對所學知識進行鞏固。第2題,在給出三角形面積和底長的情況下去計算它的高,大部分學生會用三角形的面積除以底,但這是錯誤的。而這道題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進行逆向思考,先將三角形的面積乘以2,再除以底。最后得出結果,這樣就能讓他們對這個問題有更深刻的認識,也能幫助他們更好地解決這類問題。
在以上的例子中,教師所設計的變式性題組是對課堂練習題進行改變,由于以往的課堂練習形式很可能會讓學生形成固定思維,而變式題組的設計則能讓學生從不同的視角思考問題,并且能將他們所學到的知識進行靈活的應用。
四、設計開放式題組,促進創(chuàng)新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只有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他們的數學學習眼界將會得到極大地拓展。而開放式題組則是讓學生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獨特的觀點的主要方式之一,所以教師應給予學生更多的創(chuàng)作空間。將有趣的、具有挑戰(zhàn)性的、開放性的題組運用到課堂練習中,能夠打破常規(guī),敢于追求創(chuàng)新,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綜合素質。
在學習完“長方體與正方體的表面積”之后,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這樣的開放式題組:“1.有一種無蓋的玻璃魚缸,長25分米,寬20分米,高15分米,做這一個魚缸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玻璃?”“2.若一個長方體的高減少3厘米,正好得到一個正方體,那么這個正方體比原來這個長方體的表面積減少了60平方厘米。求原來這個長方體的表面積。”這兩個問題雖然在本質上不同,但是卻有著一個相同之處,即回答是不唯一的,而且是開放式的。第一道題“做這樣一個魚缸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玻璃和求面積有關,解題時要看清楚這是一個“無蓋的玻璃魚缸”,沒有上面,只要求下面、前面、后面、左面、右面5個面的面積。第二道題是高減少了3厘米,上下底面積沒有改變,減少的是高為3厘米的4個側面面積。用60÷4=15cm2,求出一個側面面積,再用15÷3=5cm,求出所剩下正方體的棱長,也就是長方體的長和寬,從而求出這個長方體的表面積。題組設計是為了訓練學生能夠從不同的視角進行問題分析,提高其思維的嚴密性、深刻性。
在學習結束后,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開放式題組研究。要以全新的視角去看待問題,從不同的方面進行分析,尋找求解問題的方法,從而獲得真實而精確的答案,也能夠讓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
五、結束語
題組教學是實現教學目標的練習設計,使學生能夠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也可以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訓練。在今后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針對課程內容的特征,為學生設計有效、高質量的題組,降低學習難度,讓他們能夠更好地學習數學。
【參考文獻】
[1]秦舒緯.有效設計題組,讓小學數學課堂展現精彩[J].教育界,2023(2):47-49.
[2]韋葉.小題組,大智慧:談題組教學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運用[J].教育界,2022(36):44-46.
[3]吳麗娟.借“題”發(fā)揮 激活學生思維:談小學數學課堂中題組的有效應用[J].小學生(下旬刊),2022(7):121-123.
[4]張桂娟.設計有效題組,優(yōu)化數學課堂教學[J].求知導刊,2021(47):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