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藍印花布又稱靛藍花布、藥斑布、澆花布等,最初以藍草為染料印染而成,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年歷史。長期以來,藍印花布被人們廣泛地運用在服裝服飾、生活用品上,是大眾喜愛的民間面料產品。安溪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安溪藍印花布代表人黃炯然離世后,安溪藍印花布的傳承人日漸趨少,發(fā)展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亟待實現。
關鍵詞:藍印花布;手工印染;紋樣圖案;傳承
(一)安溪藍印花布的脈絡源頭
安溪的藍溪河水流經尚卿、虎邱、西坪、官橋等區(qū)域,注入晉江流域,因其漂洗藍綠色印花布后使河水呈現藍綠色而得名。安溪藍田鄉(xiāng)因藍印花布而廣泛種植蘭草。安溪藍印花布是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安溪最為普及的一種紡織品。
自唐朝開始,泉州港海外交通活躍,棉花自印度傳入,使安溪一帶先得其利。明朝時期,棉花成為安溪的主要農作物。安溪的苗族婦女們擅長手工織布,她們織成的棉布質地柔軟,品種繁多,為藍印花布的發(fā)展提供了直接的幫助。
(二)關于藍印花布的傳說
藍印花布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手工工藝印染品。傳說從前有個青年人不小心摔倒在泥土里,衣服沾染了黃色的泥巴,無論怎么沖洗都無法干凈,但旁人看到這種顏色的面料卻心生歡喜。這個青年人便把這件事情的經過說與他的好朋友。他倆便有意將天然面料染成泥土般的黃色,后來在一次晾曬過程中他們的黃布掉落在一堆蓼藍(也稱靛藍)草上,發(fā)現黃布變成了一塊斑駁的藍印花布,他們認為應該與蓼藍草有關。此后,兩人經過長期的實驗探索,最終將黃色棉布染成了藍色棉布,這兩位青年人就是藍印花布的兩位創(chuàng)始人。
藍白兩色簡潔素凈,安溪藍印花布以此兩種配色展現出一個淳樸和諧、變幻萬千、絢麗多彩的藍白世界。安溪藍印花布的紋樣題材都來自安溪縣人民喜聞樂道的印花類型,寄托著安溪縣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熱愛與對新事物的期盼,獨特的印花紋樣也傳達著普通大眾的審美趣味與情感表達。
(一)以形寓意
我們最常見的紋樣之一是“松鶴延年”,松樹高潔挺拔,白鶴超然獨立,組合而成的圖案寓意著健康長壽;人們常用多籽石榴、佛手、桃子等花果結合而成的紋樣,象征多子多福;鳳凰優(yōu)美高貴,牡丹雍容典雅,兩者組合而成的圖案,象征美滿幸福;紅色獅子頭上雙手抱著大大的繡球,象征新年里的吉慶歡樂;鯉魚躍龍門則寓意步步高升。
安溪藍印花布的紋樣題材有一些取材于當地的民間故事人物形象,也有一些是由動物花卉組合而成的圖案紋樣。其中運用了隱喻、諧音、類比等多種藝術手法表達了安溪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在安溪縣當地的習俗中,藍印花布更是一種具有特殊情感的物品。有些南方姑娘們在出嫁時穿著的禮服和嫁妝上必定會放上藍印圖案,寓意龍鳳呈祥。鳳戲龍的藍色牡丹和印上吉祥圖案的“龍鳳被”,被稱為“壓箱布”。這在當時已經成為獨特的地域風尚。
(二)以音寓意
吉祥喜慶的龍,以靈敏出色的蝙蝠圍著吉祥壽字組成的“五福捧壽”,以象征著好運和福氣的喜鵲登梅組成的“喜上眉梢”,以富貴吉祥的金魚和龍戲水畫面組成的“金玉滿堂”等,這些圖案紋樣均為諧音寓意,藝術化地傳達了大眾希望稱心如意、事事順遂的美好祝愿。
(三)以幾何圖案為意象
“萬字不到頭”的紋樣,以四方連續(xù)的圖案寓意著連綿不斷、萬壽無疆的美好祝愿;“百吉”則寓意事事如意平安。此外還有“百子圖”“百壽圖”“百福圖”等,這些都是安溪藍印花布常見的圖案,表達了安溪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從藍花蓼藍草中直接提取藍作物的染料(靛藍),把鏤空花版鋪在白布上,用鏤空藍色染料刮漿板把那些含有藍色染料的藍色漿劑的漿粉全部刮去,待印染進入鏤空藍色染料花紋上的空隙后,再將其漏印在鏤空藍色染料布面上。布面風干后,將布料放入一個顏料染缸,染20分鐘后將其再提取出來并進行耐熱氧化和透風30分鐘。一般布料需要經過6~8次反復的熱氧化染色,才能完全達到設計者需要的那種顏色。再將其中的布料全部拿出在溫室中對其進行高溫氧化,晾干后將其染料刮去,使它染上用于防曬的工業(yè)溶劑和豆?jié){粉,到時就可以自然顯現各種藍白色的染料花紋。
因為藍印花布指的是全部采用傳統全手工白底藍色布料印染,干后的手工印染后布漿不免地就可能會突然出現一些藍色裂紋,形成了一種傳統工藝手工制作藍印花布特有的視覺魅力—一種冰冷的藍色裂紋,而機械生產的藍印花布則藍白分明。因此,我們需要高度重視傳統手工制作藍印花布印染技藝。傳統技藝印花布的工藝一般分為藍底白花和白底藍花兩種形式。藍底白花布僅需用一塊花版印花,構成紋樣的斑點各自獨立成形。白底藍花布的制作則需要兩塊花版套印,“一花版一蓋版”,這樣制作出來的藍色花紋可以清晰地襯托顯現。
或是清新自然的彩色花卉,或是抽象的立體幾何造型圖案,或是風格各異的花卉花樣,一塊塊紋樣獨特的藍印花布,通過藍白色調呈現了鄉(xiāng)野的純樸。清麗素雅的獨特氣質讓藍印花布有別于織錦刺繡的富麗與貴氣。它以手織棉布面料為主要素材,天然藍草為主要染料,經過巧手刻版、刮刀磨漿,印染而后成紋。
除了顏色排列組合的自然節(jié)律美,安溪藍印花布本身有一種自然天成之美—在印染加工過程中由灰漿不斷開裂自然組合形成的白色冰塊狀裂紋。它不僅絲毫不會影響藍白色的美感,反而使藍白之色更加協調自然,而且成為每塊藍印花布獨一無二的“DNA”。
中國傳統的印染技藝有“四纈”之說—夾纈、蠟纈、絞纈、灰纈。其實,藍印花布只是唐朝灰纈中的一個顏色而已。唐朝的灰纈是彩色的??上Ф喾N顏色的彩纈技藝失傳了,僅剩下一個藍色,只好叫“藍印花布”了。即使這樣,現在的藍印花布也基本上是化學靛藍染色,真正的植物靛藍灰纈幾乎沒有了。更可惜的是,藍印花布只能染棉麻,可染絲綢的灰纈沒有了。
安溪藍印花布的主要特點是它用的是一種天然、綠色、健康、環(huán)保的染料,這種染料是能夠清熱解暑、消毒驅蚊的綠色植物。藍靛的中文學名叫青黛,是一種天然綠色中藥材,能起到消炎清熱、解毒涼血、定神防驚悸的作用。古時候,民間用藍靛治療熱毒和刺腮腺、鼻咽喉癰腫、毒瘡和驅蚊。因此,安溪藍印花布制作成的兒童衣服,藍印花布布料加工制成的帳簾、棉被,藍印花布制成的帽子頭巾、包袱、手帕、服裝和兒童玩具,都能有效地起到清熱解暑、驅散蚊蟲的作用。
傳統的印染之色,多是用蓼藍和木藍等植物干燥后的葉子進行發(fā)酵,提煉出“靛”之色。取布料放入染缸中進行浸泡漂染,不同原料發(fā)酵后的褪色程度和染色以及發(fā)酵的次數不同,會形成淺藍至藏青等不同調子的藍,相比于其他的人工染色,藍染會隨時間流逝而自然落色,呈現出獨一無二的美。經藍染的布料纖維也更加耐磨。天然提取的植物色素,有抗菌、除臭并且防紫外線等功能。這些因素都是藍染在千年沉淀中能延續(xù)至今的緣由。
(一)藍印花布與其他圖案面料的結合
社會在發(fā)展,時代在變化,文化藝術的碰撞與交融也愈演愈烈。安溪藍印花布想要更好地發(fā)展和傳承必須走出一條創(chuàng)新之路,不能局限于傳統圖案與紋飾的研究,要著眼于當下市場需要的紋樣與流行元素。只有與站在時尚前沿的面料相結合,推陳出新,藍印花布的發(fā)展才會越來越好。在很多文創(chuàng)產品中不難發(fā)現,不同類別的產品結合碰撞出的效果反而出乎意料。我們可以大膽將藍印花布與刺繡、數碼印花等面料相結合,推出更加新穎的產品。
(二)安溪藍印花布當下的傳承狀況
2010年,安溪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安溪藍印花布代表性藝術傳承人黃炯然離世,在群眾傳承藝術意愿、傳承藝術基礎、經濟發(fā)展形勢等多種因素影響下,僅靠民間流傳的藍印花布傳統文化、工藝等藝術傳承發(fā)展有限。
畢業(yè)于廈門工藝美術學院的一名華僑職校青年教師陳國瑞,對藍印花布有獨特的情感以及記憶,他希望這一民族傳統工藝得到更好的傳承以及守護。近年來,陳國瑞多次組織開展民間藝術調查研究,向當地民間藝術老藝人學習,還多次拜訪黃炯然的家人和朋友,參觀其遺留下來的手工作品,尋求更多文化傳承渠道。2016年,華僑職校教師決定出資成立由陳國瑞負責的藍印花布藝術工作室。該工作室雖規(guī)模一般,但是絕大部分的作品是他自己刻版并印制出來的。墻上張貼的“安溪藍印花布傳統制作技藝”宣傳海報,圖案古樸繁復,富有藝術氣息。陳國瑞亦開展了“藍印花布印染技藝青年人才培養(yǎng)”助學項目,這一項目已經獲得國家藝術基金項目支持,旨在培養(yǎng)傳統手工印染藝術設計人才,拓展藍印花布在文創(chuàng)設計中的應用,帶動傳統手工印染技藝傳承和發(fā)展,讓更多的大學生學習了解藍印花布的文化,弘揚非遺文化精神。
此外,隨著藍印花布工作室的成立,陳國瑞著手開設相關講座和課程。他期待著安溪縣藍印花布與茶業(yè)、家居工藝業(yè)的互動,實現安溪鐵觀音制作技藝、安溪竹藤編、安溪藍印花布三種非遺的有機融合。工作室將生產帶有藍印花布的家居工藝品或者茶葉包裝等富有傳統藝術氣息的產品,或者開設個性化、體驗式藍印花布小作坊這一系列關于藍印花布的創(chuàng)新項目,消除大眾對藍印花只局限于服裝的刻板印象,從多元化角度傳承安溪藍印花布。
與數碼印花不同,藍印花布很難實現工廠化生產,它對紋樣及染料的要求都很高。單一藍印花布要走量產路線難度過大,我們應該將之與其他文化產品創(chuàng)新結合。安溪藍印花布不僅可以應用于服裝設計上面,也可以與家具裝飾、生活用具、日常器具等方面創(chuàng)新設計結合,提高藍印花布的應用程度,實現藍印花布的普遍適用性。當然,安溪藍印花布的創(chuàng)新傳承單靠個體是難以實現的,需要更多人推崇和渠道的推廣。這就需要青年一代共同努力和推廣,保護和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是我們每一個青年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作者簡介
蔣文靜,女,漢族,安徽合肥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國書畫。
參考文獻
[1]王子秋旭.山東蘭陵相氏藍印花布藝術的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設計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21.
[2]荊煒.藍印花布圖案設計與應用研究[D].濟南:齊魯工業(yè)大學,2020.
[3]謝靜.安溪藍印花布在初中美術校本課程中的開發(fā)與應用[D].廈門:集美大學,2019.
[4]張豆.邵陽藍印花布的藝術特征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研究[D].長沙:湖南科技大學,2019.
[5]詹璁.江蘇地區(qū)紡織類非遺的傳承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