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仲振奎和吳蘭徵既是小說《紅樓夢》的早期讀者又是清代“紅樓戲”的改編者,雖然以同一小說為藍本,但兩位劇作家對書中女性及其相關(guān)情節(jié)的改編創(chuàng)作有諸多差異。本文通過對黛玉、寶釵和襲人三位女性形象的對比分析,探尋男女劇作家筆下“紅樓戲”的不同藝術(shù)魅力,感受小說《紅樓夢》中的女性形象在清代不同性別讀者群體中的接受差異。
關(guān)鍵詞:《紅樓夢》;女性形象;紅樓戲;性別
《紅樓夢》自問世以來廣泛流傳,相關(guān)的戲曲改編創(chuàng)作盛行一時。在這些改編戲曲中,仲振奎的《紅樓夢傳奇》是第一部以《紅樓夢》小說為藍本改編的戲曲,吳蘭徵的《絳蘅秋》則是唯一一部女性署名的“紅樓戲”。兩部“紅樓戲”雖取材相同,卻因改編者的閱讀感受、價值觀念、性別意識等諸多差異而不同。男性劇作家仲振奎側(cè)重描寫寶玉和黛玉、晴雯的愛情,歌頌湯顯祖的“至情”思想,追求真善美,貶斥假惡丑的人性;女性劇作家吳蘭徵也為寶、黛言情,同時著意表現(xiàn)釵、黛的閨閣情誼,從女性視角出發(fā)解讀原著中的女性人物,彰顯人物各具特色的女性美。
一、黛玉形象的豐富發(fā)展
曹雪芹筆下的林黛玉,無論是外貌還是才情都堪稱一絕,可惜紅顏薄命,她注定悲劇的命運深受讀者憐惜。小說在第三回交代了林父考慮到自己年將半百,女兒年幼多病,無母教養(yǎng),又無兄弟姐妹幫扶,所以勸黛玉入賈府依傍外祖母。懂事的黛玉雖不忍拋父也只得灑淚拜別。仲振奎、吳蘭徵兩位《紅樓夢》的早批閱讀者,都發(fā)揮各自才情為即將離家北上的黛玉增添劇情。
在《紅樓夢傳奇》中新編第三出《別兄》,描寫黛玉離家北上前與嗣兄林良玉的一番臨行囑別。在改編時,仲振奎對黛玉的家庭成員進行重置,除了將黛玉之父林如海改寫為“已矣”,還增添嗣兄“林良玉”,加入至親離別之苦的描寫,皴染黛玉的悲劇色彩。作為黛玉的首次登場,這一出開場首支【商調(diào)引子·繞池游】自述孤苦身世,奠定人物的悲劇色彩:“凄涼獨自,命薄真如紙。(淚介)痛雙親而今已矣,兄依妹倚。又扁舟催人離異,做愁天孤云莫飛?!敝僬窨鼘Ⅶ煊裆硎辣尘坝稍≌f萱堂早逝、父年將半百更設(shè)為“父母相繼歸西”,這一改編極大地增強了黛玉身世的孤苦。怯弱多病、患有舊癥且年紀尚小的黛玉還要遭受椿萱俱喪之痛,可想其思親孤苦、哀痛悲傷。另外,仲振奎為“無姊妹兄弟扶持”的黛玉添設(shè)了嗣兄“林良玉”。黛玉雖多兄長依傍卻依舊“形影相依”“未免孤苦”,體弱多病之愁、雙親俱喪之痛、別兄離家之悲層層加重人物的悲劇色彩。
女性劇作家吳蘭徵從“孝”出發(fā),發(fā)掘黛玉“孝”情,為其在別父北上之際安排一出《哭祠》,濃墨重彩地刻畫黛玉的孝女形象。小說《紅樓夢》僅第二回只言片語寫到黛玉對母親“侍湯奉藥,守喪盡哀”。吳蘭徵卻在《絳蘅秋》獨創(chuàng)《哭祠》一出,描寫黛玉之“孝”情。黛玉一開場就交代了自己的不幸身世,隨后吳蘭徵設(shè)計黛玉在書房讀書,以四子書中的“孝弟”為引,順其自然地勾起黛玉的思親之情。一曲【江兒水】訴說心中無限感傷:“想我女孩家無母可訓(xùn),無母可依,真?zhèn)€傷感人呵。”黛玉為女的孝情體現(xiàn)于孝行,焚香供奉、靈前拜奠,如今陰陽相隔,為人子女只能用這種方式表達對母親的思念,再見娘親也只能在午夜夢中,思親之情一發(fā)不可收拾以至哭倒在桌前。這一出讓讀者一窺黛玉悲慘的幼年經(jīng)歷,補白黛玉在喪母后的心理狀態(tài),隨后黛玉初入賈府的場面,更令讀者感同身受于黛玉內(nèi)心的彷徨不安。
二、寶釵人物底色的全新鋪設(shè)
“金玉良緣”是曹雪芹為寶玉、寶釵專設(shè),寫于小說第八回。該回借寶玉探望身體微恙的寶釵為契機,牽出通靈寶玉、金鎖這一段姻緣。仲、吳兩位劇作家不約而同選取此回進行改編,雖取材同一回目,卻因用意不同,對寶釵的人物刻畫大相徑庭。
小說第八回寫到,院外飛雪,丫鬟雪雁為黛玉送來小手爐。黛玉便借機拈酸吃醋地奚落聽寶釵話而不飲冷酒的寶玉。寶釵見此情形明白黛玉平日“如此慣了的”,于是“也不去睬她”。而《紅樓夢傳奇》第五出《合鎖》在此處被仲振奎添加語言和行動描寫展現(xiàn)寶釵的虛偽與心機:“(小旦背介)這話兒侭奪得隨和坐。(冷笑介)卻緣何舌底動風(fēng)波?【金蓮子】我閑處試瞧科。(轉(zhuǎn)介)妹妹請酒,且開懷博取醉顏酡。”這里寶釵“背身”“冷笑”,發(fā)疑黛玉話中深意,再“轉(zhuǎn)身”請酒,一前一后態(tài)度變化之快耐人尋味,可見為人虛偽,平日里的寬容大度多是偽裝,實則心思深重,暗藏城府。
吳蘭徵將寶釵作為閨秀典范來塑造,為展現(xiàn)其閨德,吳蘭徵在《絳蘅秋》《巧緣》里對寶釵著裝打扮、言行舉止進行修飾調(diào)整,以求寶釵閨秀身份的表里如一。異于曹雪芹以樸素內(nèi)斂的穿著打扮輔以人物低調(diào)含蓄之感,吳蘭徵反在服裝飾品上襯托寶釵出身皇商又是書香世家的雍容氣質(zhì)。如【香遍滿】(如下)原寶釵挽“漆黑油光的簪”改挽“金簪”,服裝上也摒棄“半新不舊”的著衣習(xí)慣,重寫寶釵的端莊之美。從小讀書識字的閨閣少女薛寶釵,一言一行自然要合乎規(guī)范。小說第八回寫寶釵鑒賞通靈寶玉時,先是寶釵“挪近”、寶玉亦“湊”上去,將玉摘下,遞與寶釵。到了寶玉鑒賞金鎖時,寶釵是一邊說話,一邊“解了排扣”,從內(nèi)衣里掏出金鎖,寶玉“托了鎖看”,二人雖是年少懵懂之舉卻似有曖昧之嫌。為規(guī)避有傷寶釵大家閨秀風(fēng)范的嫌疑,吳蘭徵修正了兩人鑒賞通靈寶玉、金鎖時的人物動作描寫。戲中鑒賞通靈寶玉時,寶玉是“摘玉遞玉”,鑒賞金鎖時,寶釵是“向內(nèi)衣取出項圈與生”,鑒賞完畢,二人“各遞還”。知禮數(shù)的兩人除去男女之嫌,也弱化“金玉良緣”這條愛情支線。
三、襲人形象的差異化解讀
《紅樓夢》小說問世初期,襲人形象就在清代讀者中非議較多。同為小說的早期讀者,仲、吳兩位以劇作者身份,分別選取第十九回和第二十一回,以襲人“規(guī)勸”為核心事件,展現(xiàn)自己對襲人形象的理解。仲振奎把主觀的閱讀感受代入到創(chuàng)作中,丑化襲人,描寫襲人“箴規(guī)”為己求榮的動機和虛假陰險的心理。吳蘭徵不諱飾其“癡”,卻也描寫襲人的嬌俏。通過兩位對襲人形象塑造的差異,亦窺探清代早期讀者們對襲人形象的分歧。
實際上,在清代文人評論者群體中,關(guān)于襲人形象,除了早期脂硯齋欣賞、贊美的態(tài)度,后期更多是負面點評。仲振奎在戲曲作品的改編創(chuàng)作上盡顯襲人的狡猾狠毒、自私陰險?!都t樓夢傳奇》根據(jù)小說第十九回改編的第六出《私計》,以丑扮襲人,登場便道“柔情一縷破瓜時,自恨生非絕世姿。耍共玉郎偕白首,好將心力自扶持”。賈府是名門望族,而襲人家貧自小被賣入賈府為婢,如今襲人在一眾丫鬟中年齡稍長,不通文墨,況姿色平平,為久留賈府她只得牢抓寶玉這位賈府嫡孫。又因自身“生非絕世姿”,故而力排美貌的晴雯。仲振奎在第十三出《讒構(gòu)》中寫襲人向王夫人進言時說:“丫頭中有個把狐貍精,好打扮引誘他的?!币u人此話將矛頭直指晴雯,為第十八出王夫人攆人、第十九出晴雯病死埋下禍根。如此赤裸裸背刺陷害的言語是原著中沒有的??梢姡谥僬窨磥?,晴雯之死襲人就是直接的幕后真兇。再者是箴規(guī)寶玉,仲振奎認為襲人看似“箴規(guī)”,實則“要挾”。她借早先母兄贖身之論來試探寶玉,見寶玉果然不舍,再趁勢提三件“要改”之事。如此費盡心思地周旋,只為讓其他人再難親近寶玉,威脅自己如今“寶玉姨娘”的位置,仲振奎不齒于襲人的行為,所以寫寶玉唱道:“要緩分離,權(quán)讓他頻縱頻擒。”如此一番欲擒故縱之計,限制寶玉,全為己求榮,儼然一個權(quán)奸小人的丑惡形象。
與仲振奎的丑化處理不同,吳蘭徵不諱飾其“癡”,卻也描寫襲人的嬌俏。小說里的襲人初見于第三回,書中寫道:“這襲人有些癡處,伏侍賈母時,心中眼中只有一個賈母,今跟了寶玉,心中眼中又只有一個寶玉。”據(jù)此,《絳蘅秋》《護玉》一出,人物初次登場,便道:“存心常帶三分好,為主生成一味癡?!眳翘m徵承接曹雪芹對襲人“心地純良”“癡”性侍主的人物設(shè)定,并在《嬌箴》一出表現(xiàn)襲人為奴為妾的癡性和嬌俏?!秼审稹犯木幾孕≌f第二十一回前半回“賢襲人嬌嗔箴寶玉”,二者內(nèi)容上相差無幾。寫寶玉近日與姊妹們晝夜廝鬧,惹襲人賭氣不理寶玉。次日見了寶玉,以“柔情”警之,果然奏效。第二十一回相較于第十九回襲人欲擒故縱的規(guī)勸方式明顯要委婉溫和許多,吳蘭徵選用此回目改編,既表現(xiàn)襲人的柔媚嬌俏,又展現(xiàn)襲人的處事智慧。寶玉于襲人是主也是夫,除了全心全意侍奉寶玉的生活起居,她還要不斷變化方式地對寶玉不合禮數(shù)之處引導(dǎo)規(guī)勸,這正是襲人的“癡處”。
四、“紅樓戲”中兩位劇作家女性形象差異的原因分析
小說《紅樓夢》的風(fēng)靡讓劇中人物的一言一行被讀者放大審視,反復(fù)揣摩。作為兩個獨立個體,仲、吳兩位劇作家因性別、生活經(jīng)歷、氣質(zhì)性格、道德觀、美學(xué)觀的不同,使他們對于小說原著中的女性形象改編呈現(xiàn)不同的色彩。
儒家倫理文化“三綱五?!薄叭龔乃牡隆睂尚缘牡赖乱蠛蜕鐣匚环旨壖毣?,到小說《紅樓夢》面世的清王朝,尊卑有序、男女有別、貞節(jié)觀念等一系列利于維護社會秩序的思想教化加深,置身于這種社會背景,男性劇作家仲振奎對女性人物的改編打上了傳統(tǒng)道德觀的烙印。仲振奎從人物設(shè)置、造型設(shè)計等方面把黛玉塑造成符合其審美期待的理想女性,體現(xiàn)了劇作家對超越世俗之美的追求,以及對虛偽、陰險和世俗的拒絕。寶黛釵三人關(guān)系里,借強化寶釵的世故和虛偽將其明確為寶黛愛情的阻礙者,這既是對小說原著章節(jié)深入挖掘的結(jié)果,也是強化戲劇沖突、構(gòu)筑女性理想的需要。
吳蘭徵筆下的寶釵有著身為大家閨秀的自覺,處事穩(wěn)重的她更不會有男女逾矩的舉動。在寶釵這種知進退、懂禮數(shù)的言行下,《絳蘅秋》故事里“金玉良緣”與“木石前盟”形成的矛盾糾葛被大大地弱化,寶釵和黛玉也逐漸在《蘭音》《寄吟》兩出中建立了惺惺相惜的情誼。如取自小說《紅樓夢》第四十二回前半回“蘅蕪君蘭言解疑癖”編寫的《蘭音》一出,將原書中釵黛之間緩和的關(guān)系上升成友愛的“知音”關(guān)系。在《絳蘅秋》《蘭音》中,寶釵似知心長姐般的一席“蘭言”,讓幼年喪母的黛玉內(nèi)心備感溫暖。黛玉不僅當(dāng)面感激寶釵的點撥:“多謝你,心田滋潤,感戴沐甘霖?!边€在最后【尾】中表達了對寶釵的欽佩:“【尾】感謝你慈悲救拔旁人譖,恰便似蘭語生香心自欽。(小旦)妹妹,我與你原是知音也。我為你,試重整新弦一曲琴?!比绻f《蘭音》是知音之情萌發(fā)的開端,那《寄吟》就是知音之情的進一步深化。由《紅樓夢》第八十七回前半回“感深秋撫琴悲往事”改編而來的《寄吟》,摘取了寶釵寄書、黛玉合作兩個情節(jié)片段表現(xiàn)釵黛情誼,通過一來一往的閨房唱和,逐漸體察二人因幼時相似的不幸遭遇而產(chǎn)生心靈上的共通。這種雙向的交流讓長居深閨的二人暫尋得心靈的慰藉。
古代女子的閨閣生活,恰恰是男性劇作家無法體驗的獨特經(jīng)歷。“閨閣中人”吳蘭徵既對劇中女性人物有著強烈的尊重意識,又能洞悉閨閣女子內(nèi)心的細膩幽微,承認寶釵和襲人身上的女性之美,或修正或隱藏寶釵和襲人可能被詬病的部分,突出她們鮮活可人的一面,著意描繪金陵群芳的人生百情和閨閣溫情,這種女性主體性下的關(guān)懷閃耀著和諧的光彩,更貼合曹雪芹為閨閣立傳,“使閨閣昭傳”的原意。
仲振奎和吳蘭徵兩位劇作家都秉承對《紅樓夢》的熱愛投身于“紅樓戲”的改編創(chuàng)作,又因性別、性格、審美經(jīng)驗等差異,他們筆下的“紅樓”女性呈現(xiàn)出不同的色彩,體現(xiàn)了不同的道德觀和價值觀。而無論是《紅樓夢傳奇》還是《絳蘅秋》的改編創(chuàng)作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紅樓夢》部分讀者的審美意趣,也為了解小說《紅樓夢》在清代兩性讀者中的閱讀情況打開新窗口。
(作者單位:安徽大學(xué)藝術(shù)學(xué)院)
責(zé)任編輯 姜藝藝 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