琳瑯滿目的文物展品中,青花瓷當屬備受矚目的一類。青花瓷是中國先進制瓷工藝與西亞獨特釉彩顏料及審美意趣的完美結(jié)合,自唐代初創(chuàng),元代復(fù)興,至明清時期蔚為大觀,享譽世界。青花工藝是將藍青色圖樣繪于天然白泥坯之上,再罩以薄透明亮的釉料,置于高溫還原的烈焰中一次燒制而成。浴火而生的青花瓷瑩潤細膩,仿佛永不凋零的青花盛放。全器雖僅有青白二色,卻因極致的美感,在元明清三代大放異彩,不僅呈現(xiàn)中外文明的融合貫通,更將中華民族與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藝術(shù)熔于一身,堪稱瓷器中的明珠。
青花瓷最初所用的彩料,我國古代文獻中稱“蘇麻離青”,屬于鈷礦顏料,關(guān)于其原產(chǎn)地眾說紛紜,一種觀點認為以西亞波斯地區(qū)為主。江西景德鎮(zhèn)約在14世紀前期即元代時已開始生產(chǎn)青花瓷。明代洪武時期,景德鎮(zhèn)御窯持續(xù)燒造使用西亞鈷料、融入伊斯蘭審美的元代風格青花瓷器,同時又迅速融入中國傳統(tǒng)的器型與紋樣。以青花竹石石榴花紋折沿盤等為代表的精品被供入宮廷。此盤形體碩大,口徑達46.5厘米,青花色調(diào)淡雅,紋飾構(gòu)圖疏朗簡潔,盤心主題紋飾中的竹、石象征著文人士大夫的高風亮節(jié),石榴花則是祝福多子的吉祥圖案。青花瓷的引入,逐漸改變了以單色釉為主體的明代宮廷用瓷格局,最終影響了全社會對瓷器的審美追求。
至永樂、宣德時期,景德鎮(zhèn)御窯青花瓷仍以進口“蘇麻離青”為主要彩料,青花色澤濃艷,常伴有“鐵銹斑”和洇散效果。自永樂時起,器型開始脫離元青花渾厚凝重的風格,胎體厚薄適度、形象雋秀,奠定了此后中國青花瓷的基本面貌。此時常見的扁瓶因其圓若滿月,故又稱“寶月瓶”,此種形制帶有異國色彩,與鄭和下西洋的文化交流相關(guān)。青花海水白龍紋扁瓶,用留白的方法突顯出驚濤中的游龍,龍身劃出鬣、鱗的細密紋路,藍地白花、相得益彰。青花輪花紋綬帶耳葫蘆扁瓶,略呈葫蘆形,頸、肩之間有綬帶形雙耳,瓶上部飾纏枝花紋,下部繪伊斯蘭式花紋,以花葉環(huán)繞一周,呈現(xiàn)對稱幾何布局,顯然受到西亞器物風格的影響。青花纏枝蓮紋折沿盆,造型棱角分明、曲直得宜,圖案抽象而獨特,是仿自西亞銅器創(chuàng)燒成的新器型。
發(fā)展至宣德時期,青花瓷以胎釉精細、色澤濃艷、造型多樣和紋飾優(yōu)美而著稱,可謂明代素花瓷器之冠。宣德款青花纏枝蓮紋花澆就是這一時期的典型代表。花澆是日常澆花用器,直口頸,溜肩,碩腹,足內(nèi)凹,腹部主題紋飾為纏枝蓮,青花色澤濃艷,有黑色結(jié)晶斑,造型風格仿西亞金屬器物。這一時期的景德鎮(zhèn)御窯青花瓷燒造數(shù)量也屬空前,據(jù)《大明會典》記載,宣德八年(1433)一次性便燒造龍鳳瓷器四十四萬余件,其中就有大量青花瓷,它們不僅供宮廷日常生活之需,也是對國外入貢者的答贈,并作為商品行銷海外,成為東西文化交流的見證。
明初青花瓷對于西亞器型的仿制,及其“蘇麻離青”彩料的獲取,無不講述著明初宮廷與世界相遇的故事。洪武初年,突厥化蒙古貴族建立的帖木兒帝國崛起。這個橫跨中亞、西亞的巨大國度向東方派遣使者,以駱駝、名馬及西亞特產(chǎn)為禮物向新生的明帝國表示友好態(tài)度。之所以向明朝示好,一是因當時的帖木兒帝國正與波斯、阿富汗及花剌子模交戰(zhàn),希望與東方國度和平相處,避免兩面受敵;二來也是向東方內(nèi)地刺探軍情,為之后的軍事擴張作準備。自洪武二十年(1387)至二十九年(1396),短短十年間,帖木兒帝國八次遣使來朝,即便這種目的性極強的示好,也對中西交流起到了促進,絲綢之路上使團絡(luò)繹不絕,各地物產(chǎn)往來交易。
為回報帖木兒帝國,明太祖遣員回訪。洪武二十八年(1395),由兵科給事中傅安率領(lǐng)一支一千五百余人的使團前往撒馬爾罕(今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罕)和哈烈(今阿富汗赫拉特)進行訪問。不料,此時帖木兒對明朝的態(tài)度突然轉(zhuǎn)變,將傅安使團扣留在撒馬爾罕,并率軍大舉進攻明朝,后因帖木兒病死在東進途中,才避免了這場兵燹。當傅安于永樂五年(1407)被釋回明朝時,他已身陷異國十三年之久,這時傅安“須眉皆白”,同行的一千五百余人也只剩下十七人。
傅安被軟禁期間,曾由當?shù)毓賳T押送至帖木兒帝國各處游歷,先后到達了今伊朗的大不里士、伊斯法罕、拉位子,及阿富汗的赫拉特,成為明朝在絲綢之路上行程最遠的外交使節(jié)。傅安回朝后向明成祖陳述了在撒馬爾罕的詳細情況,并將自己備嘗艱辛的出使經(jīng)歷寫作《西游勝覽》一書,為當時明朝宮廷了解世界提供了寶貴資料。
自帖木兒扣留傅安以來,路上絲路不通,為繼續(xù)維系朝貢貿(mào)易并交流各國,明朝開始將目光轉(zhuǎn)向東南沿海,可以說這一事件在某種程度上催生了名垂后世的鄭和下西洋。永樂宣德時期,鄭和七下西洋,由于海路交通的拓展,促進了我國瓷器生產(chǎn)的發(fā)展。青花瓷在燒制上,得到了鄭和從海路帶回的大量“蘇麻離青”彩料,延續(xù)制品美觀精致的同時又有新的突破,出現(xiàn)了自元代末期青花瓷成熟以來的第二次發(fā)展高峰,這一時期被稱為青花瓷的“黃金時代”。
瓷器工藝是一個時代的縮影,大到國際交流、國家發(fā)展、城市建設(shè),亦在永宣時期達到高峰。永樂十九年(1421)正月初一,歷時十四年多的宮城營建告一段落,北京紫禁城正式啟用,明朝國都自南京遷至北京的遷都大典與當年元旦佳節(jié)合而為一,在紫禁城奉天殿舉行盛大的慶祝典禮。據(jù)親歷者記載,當天天氣和朗,瑞光輝映,宮殿壯麗,群情沸騰,更有鄭和下西洋帶回來的十六個外國使團和其他朝貢國共數(shù)十個,加之他們進獻的無數(shù)殊方異物,令人目不暇接、大開眼界。
自那時起,北京紫禁城便成為明代宮廷與世界交往的重要舞臺;如今在紫禁城基礎(chǔ)上建立起的故宮博物院秉承優(yōu)良傳統(tǒng),以建成文明交流互鑒的中華文化會客廳為愿景?!爸袊c西亞古代文明交流展”的推出,既是展現(xiàn)一場古代文明的“歷史之遇”,也是當今世界多元文化在故宮交流互動的盛大圖景。
(作者單位:故宮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