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儒學經(jīng)典“學而優(yōu)則仕”的指引下,在士大夫政治形成主宰力量的北宋,讀書做官是多數(shù)士人的必由之路。不過,同樣從這條道路走上仕途的一代文豪蘇軾,卻發(fā)出了“讀書不求官”的呼聲。其背后當存在社會變化的潛流。
蘇軾有首五言詩,是寫給他的兩個侄子的,詩的開頭四句為:
治生不求富,讀書不求官。
譬如飲不醉,陶然有余歡。
在這四句中,讓我最為矚目的是“讀書不求官”一句。北宋從太宗朝開始擴大科舉規(guī)模,為了吸引知識精英加入到宋王朝“彀中”,從皇帝開始,便有“書中自有黃金屋”的利益誘導。政壇所呈現(xiàn)的,也是“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
蘇軾和他的父親、弟弟也正是通過科舉登第走出巴山蜀水,成為士大夫的翹楚。在士大夫政治成為主宰的時代,蘇軾走過的道路,可以說是多數(shù)士人的必由之路。蘇軾是通過讀書求得官位而走上仕途的,那么他為什么還告誡他的侄子們“讀書不求官”呢?并且,這樣的說法,是不是與時代潮流相悖,甚至與儒學經(jīng)典“學而優(yōu)則仕”的教誨相違呢?
運用學到的知識參與政治,體現(xiàn)了回饋社會的責任感,這在任何時代都不過時,也沒有錯?!白x書不求官”,蘇軾的這種認識看上去與主流認識頗為疏離,其實是折射了時代潛在的變化。南宋政治與經(jīng)濟重心合一,商品經(jīng)濟發(fā)達,地域社會強盛,平民文化繁榮,仕途行路難導致士人流向多元化,諸種因素,讓南宋開啟了中國歷史的新一輪社會轉(zhuǎn)型——宋元變革。
然而,任何社會轉(zhuǎn)型都不是在一個早上突然發(fā)生的變化,一定經(jīng)歷有相當長時期的潛流運行。就像在北宋造成士大夫政治的科舉規(guī)模擴大,其實也是適應了唐末五代以來崇文的潛流的結(jié)果一樣;在南宋開啟的宋元變革,在北宋便逐漸積蓄了各種變革的因素,最后才終于在各種契機交織的綜合作用之下得以形成。
值得注意的是,通過詩句講“讀書不求官”的,并不僅僅是蘇軾一個人,與蘇軾同時代的文同吟誦唐人崔覲的詩句云:“讀書不求官,但與耕稼親。”文同的詩與蘇軾完全相同的表述,則反映了當時對這一認識的普遍認同。
社會意識一定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南宋呂祖謙受孝宗之命編《宋文鑒》,他在蘇軾眾多的詩作中,居然也選入了“讀書不求官”這一首。這可以看作是社會意識為朝廷主流認識所認可。
而且,南宋士人地方化的趨勢,既模糊了士人與士大夫的界限,也淡化了仕與不仕的意識。與政治的疏離,讓蘇軾的“讀書不求官”獲得了更多的共鳴。南宋陳模在《懷古錄校注》中評價“讀書不求官”等佳句為“立意高卓,而辭又足以達其意”。說蘇軾辭達其意,其實是陳模以當世的感懷,說蘇軾道出了他的心聲。
清人張問陶有詩云:“讀書不求官,此意吁可知。男兒重孝義,貂蟬何足奇?!蓖砬迕荚鴩踔翆μK軾這幾句詩還有補作:“治生不求富,讀書不求官。修德不求報,為文不求傳?!蓖ㄟ^補作,曾文公對讀書作文進行了更為意義深遠的道德闡發(fā)。
盡管有社會變化潛流影響作用其中,但在士大夫政治鼎盛時期,讀書人紛紛涌向讀書做官的上行路途之時,蘇軾能寫下“讀書不求官”的詩句,實在是難能可貴,并且頗有些驚世駭俗。思想意識與價值觀念等精神層面的變化,并非一覺醒來的驟然突變,而是有一個“潤物細無聲”般緩緩潛行的變化過程。
宋元變革,是傳統(tǒng)中國走向近代的濫觴。從時代斷限來說,雖然開啟于南宋,但社會轉(zhuǎn)型因素在北宋便已逐漸在醞釀、積蓄和發(fā)酵,蘇軾“讀書不求官”之詩所表達的意識,正是體現(xiàn)了這樣的觀念變化。在商品經(jīng)濟繁榮、地域社會興盛的背景之下,“學而優(yōu)則仕”已不再是唯一的人生追求的目標。伴隨著士人流向多元化,價值取向也同樣顯現(xiàn)出多元化。正因為如此,“讀書不求官”這句詩,在宋元的社會轉(zhuǎn)型背景下,從南宋歷元到明清,獲得了更為廣泛和長久的共鳴,改變了許多讀書人的世界觀。
(選自《士人走向民間:宋元變革與社會轉(zhuǎn)型》,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