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統(tǒng)的原腔客家山歌結合了客家語言的特質,使得其在表達情感和傳遞信息方面具備了強大的力量。為了保持對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現(xiàn)代客家合唱作品需要準確把握風格,并且在演唱的潤腔、咬字吐字以及把握襯詞襯句等方面做到精益求精。只有通過細致入微的處理這些細節(jié),才能真正展現(xiàn)出客家山歌合唱作品所帶來的新鮮感與活力。
關鍵詞:客家;民歌;演唱技巧;韻味
中圖分類號:J60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4)04-0-04
客家民歌作為一種獨特的音樂形態(tài),經過千百年的流傳和發(fā)展,已經深深融入了中原大地和嶺南山嶺的文化土壤。無論是在鄉(xiāng)村還是城市,從山間對唱到舞臺競技,客家民歌都以其多元化的表現(xiàn)方式吸引著廣大觀眾。近些年來,作曲家開始利用客家音樂元素進行創(chuàng)作,并將其融入交響樂、流行歌曲、合唱等不同形式的音樂當中。這樣做不僅豐富了現(xiàn)代音樂的內涵,也使得客家民歌更具美感和藝術魅力。通過運用客家音樂元素,在旋律、節(jié)奏韻律以及表達意境方面呈現(xiàn)出濃郁的傳統(tǒng)文化氣息。一些現(xiàn)代的客家合唱作品如《綠韻茶香》《客家迎客謠》等保持了原有音樂風格,并且注入了現(xiàn)代音樂特色。這些作品不僅延續(xù)了傳統(tǒng)民歌合唱藝術的精華,同時也展示出創(chuàng)作者對于古老文化與時代潮流相結合所做出的努力。在不斷推陳出新的客家民歌合唱作品中,人們開始研究山歌唱腔并發(fā)掘其中的獨特之處,將其呈現(xiàn)給觀眾。通過挖掘和展示山歌唱腔中所包含的特色元素,可以進一步推動民歌合唱藝術向前發(fā)展。
一、客家民歌合唱的技巧
客家民歌種類繁多,唱腔有一百多種。比如山歌大師湯明哲擅長彈、唱、編、寫、演,除此之外,他還收集整理過各地區(qū)的山歌;他指出演唱既要有客家山歌的個性,也要有共性并掌握好各地語言的規(guī)律、發(fā)音特點,是唱好各地山歌的前提,演唱時還要注意以詞變音、字正腔圓。有學者強調:保持山歌演唱特色不在于固守原喉唱法,而在于盡力表現(xiàn)山歌的韻味、山歌的風格及聲音的特質形象[1]。也有學者在談到演唱客家山歌特點時說到,客家山歌是四句七字體,一、二、四句押韻;歌唱時往往觸景生情,即席歌唱,隨口而出,情深意切;唱腔豐富多樣,節(jié)奏自由又富有變化[2]。
在客家民歌合唱作品中,既要保持山歌的韻味,保持歌唱腔體統(tǒng)一、裝飾音節(jié)奏一致,還要兼顧縱橫方向的均衡和諧,筆者擬從下面幾個方面去展開論述。
(一)潤腔之長腔
長腔是在歌唱中上顎抬起,保持高位置達到共鳴暢通,運用綿延氣息的一種唱腔。這種唱腔一字多音,且有拖腔,適合用直聲。
合唱曲《綠韻茶香》的A段音樂(見譜例1)素材采用蕉嶺縣長譚山歌,長譚山歌聲音高亢、氣息悠長,這種風格始終要保持在整首作品演唱中。在此段,男聲用持續(xù)音演唱,好似清晨彌漫的霧氣,斜斜的陽光籠罩著茶園,空氣清新。女聲三聲部運用長腔演唱方式,徐徐呈現(xiàn)清晨茶園的美好風光,聽眾仿佛置身于其中。在女低聲部演唱時,采用整體呼吸和循環(huán)呼吸兩種方式交替,控制氣息力度,利用呼吸技巧和變化,把長腔特點表現(xiàn)出來。通過女高兩聲部不斷填充,加強旋律的情感表達。
無伴奏合唱《新·繡荷包》中,通過演唱“新繡荷包啊刁嫂子哎”時運用長腔的方式,描繪了男女之間淡淡的愛慕之情。這種長腔的運用在音樂上表現(xiàn)為高低起伏和節(jié)奏變化等手法,使得作品演唱充滿了動感和活力。
(二)潤腔之裝飾腔
裝飾腔通常是演唱裝飾音時運用甩、滑、倚、波、顫等技術表達情感,增加情趣的一種唱法。
1.甩腔,通常使用在山歌號子句尾處和山歌樂句進行中的尾音處。一是旋律進行中的甩腔,如《綠韻茶香》11-12小節(jié)(見譜例2),在第12小節(jié)長音結尾處的甩腔,正好是這句的最高點,在“哎”的長音后用上滑上行到高音點,不僅使這個高音不會唐突,而且增加山歌的意韻,引人遐想。二是襯詞中的甩腔。在混聲合唱《綠韻茶香》中,襯詞中甩腔的運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兩段之間的連接處,當“哦嗨”這個襯詞出現(xiàn)時,它像一個音樂符號,在歌曲中扮演過渡和鋪墊的角色。它將前一段優(yōu)美的旋律與后一段輕巧愉快的旋律連接起來,形成完整而流暢的音樂表達。
在運用甩腔技巧演唱時,演唱者需要注意把握聲音的變化和情感的傳達,通過細膩而富有層次感的嗓音調動更好地詮釋歌曲中所包含的藝術風格。
2.波音。古人云“余音繞梁,三日不絕”,波音就可以讓聽眾產生這種回蕩的韻味。運用上下兩度音程關系裝飾唱腔,有上波音和下波音之分,也有慢波音和快波音之分。
(1)快波音,即快速進行到主音。如《綠韻茶香》15小節(jié)(見譜例3),女高聲部在“茶鄉(xiāng)”演唱后,用襯詞“哎”快速地來回波動二度后拉長,這種小的快波音,精巧且可愛,為旋律線條的伸展做準備,突顯山歌靈動活潑的氣息,具有非常特別的抒詠性。
(2)慢波音,慢速、柔和地行腔。這種慢波音正是梅縣山歌中“裊裊嫩嫩”(客家俚語,通常形容人們說話語速適中,語氣比較軟)的唱法特點。如《綠韻茶香》136-138小節(jié)(見譜例4),曲調素材采自梅縣松口山歌,男高聲部以慢速二度音波動進行演唱,充分運用慢波音營造出一種悠長的意蘊,表達通暢自然的情感和心境,增強客家山歌韻味。
3.倚音,有前倚音和后倚音、單倚音和多倚音之分?!缎隆だC荷包》第6小節(jié)(見譜例5)“啄”的7度下行單倚音(未標注的倚音),使得音樂婉轉回旋,韻味十足。
在《綠韻茶香》第13小節(jié)中(見譜例6),女低聲部“滿天”后的“那”字是語氣助詞,演唱時“那”的最后一個音要用后倚音處理。女低聲部運用快速小顫后下行四度,增加了長音后的結束感。
4.滑音,包括下滑音和上滑音。
(1)下滑音,《新·繡荷包》第2小節(jié)(見譜例7),在女高音演唱中,“哎”先要呈現(xiàn)出一個較長的拖腔,后面則以波動后的下滑形式結束最后一個音。在演唱過程中,必須特別注意保持高位置的共鳴統(tǒng)一,以更好地展示山歌情意深長的意境。
(2)上滑音,在《新·繡荷包》第6小節(jié)(見譜例8)女高聲部,“溜”上方標記了上滑音。上滑音與甩腔特別相似,在演唱時,要注意區(qū)別。滑音在上行時,會強調第一個音后滑行至下一個音,形成前重后輕的演唱風格;而甩腔的音則不能過度強調,要保持圓滑流暢的音樂線條。
在演唱中,滑音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技巧,它可以增添歌曲的表現(xiàn)力和情感。然而,在運用滑音時需要注意適度和恰當性。如果演唱者過度使用滑音,并且不斷往下滑,可能會導致整首歌曲失去原本的優(yōu)美旋律,反而變成了一首悲傷凄涼的悲歌。
5.顫音。在一些長腔山歌里經常運用的一種上下二度反復進行,它夸大了泛音技術,利用不斷迂回的旋律,增加音樂中悠長的韻味。在合唱曲《綠韻茶香》中,就有好幾處采用顫音的演唱技術,演唱時節(jié)奏由慢到快,形成非常明顯的推進力,把歌曲情感和主題推向高潮。
二、演唱中巧妙運用方言
客家是漢民族的一個支系,客家方言是漢語七大方言之一。在人們遷徙到客家地區(qū)后,受到當?shù)胤窖缘挠绊?,在保留部分古漢語基礎上融合了地方語言并發(fā)展成為一種交流性語言。在客家民歌演唱中,使用客家方言使其表現(xiàn)出獨特的民族風格和地域色彩。
(一)方言是山歌的靈魂
有人認為,在歌唱中使用方言可能導致聽眾產生疏離感;而另一些人則認為,音樂中的方言歌詞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但欣賞者可能會因聽不懂而忽略歌曲情趣。然而,在現(xiàn)代社會中,隨著交通和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人與人之間的聯(lián)系更加緊密,各地區(qū)之間交流也日益頻繁。因此,在音樂創(chuàng)作中融入方言元素可以成為一種表達方式,讓人們更好地了解和體驗不同地域文化。當人們聆聽帶有方言元素的音樂時,雖然可能無法完全理解其中每個字詞所表達的具體意思,但卻能通過旋律、節(jié)奏以及演唱者傳遞出來的情感來感受其獨特魅力。這樣一種語境下產生的距離感反而增添了神秘感與吸引力。例如,《新·繡荷包》合唱曲中出現(xiàn)了類似于“哥似開水啊刁嫂子,滾融融哎阿妹你過來喲,哦嗨”的句子,在客家山歌中運用時不僅語義明確且形象生動,并兼具幽默風格色彩以打趣方式表達豐富細膩情感,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如果采用普通話演唱,則明顯缺少方言自身所具有的那種詼諧感,使得歌曲失去原本山歌所擁有的韻味。因此,在客家山歌中體現(xiàn)客家方言是必要且重要的步驟才能保持其獨特藝術特色。
(二)方言的地域色彩
方言具有地域性。因為地域、氣候、風土人情不同,每個地方的語言也就有所不同,在音樂中的表現(xiàn)也就各有風格和情調。從客家方言產生來看,不同地區(qū)會有不同客家話,如開水,這個詞在不同客家地區(qū)會有不同讀法,梅縣客家話稱“滾水(kuo31 sui31)”,興寧客家話稱“畢水(pit1 shui31)”;再如“戲”,梅縣客家話讀“hi53”,五華客家話讀“si31”,同詞不同調,形成豐富的客家語言文化。對比可發(fā)現(xiàn),梅縣的客家話比較軟糯,而興寧、五華客家話比較“硬”,豐順客家話又夾雜了閩南語系。因此,針對不同地區(qū)流傳的客家民歌,演唱時應根據(jù)地域方言特點,把握山歌地方風格,才能準確地把其韻味演繹出來。如演唱《新·繡荷包》,歌詞里的“一”讀“ri52”,“阿妹”讀“老妹”,這些都是興寧石馬地區(qū)方言的發(fā)音特點,才能使山歌韻味表現(xiàn)出獨特性和趣味性,具有特有的意蘊和風格。
在解決合唱中使用方言的問題上可以考慮如下兩個方面:首先,遇到運用民歌音素創(chuàng)作的合唱曲,應該用普通話演唱,間接中夾雜一些客家常用的方言俚語,這樣會充分發(fā)揮方言的特點,突出民歌的個性風格。在合唱曲《綠韻茶香》中,綜合了蕉嶺長潭山歌、梅縣松口山歌等音樂元素,當用普通話演唱時,一些客家方言特點,如詞句的構造、襯詞等應原樣再現(xiàn)。其次,在遇到以原板山歌改編而成的合唱作品時,演唱時使用客家方言是最為恰當?shù)倪x擇。例如,《新·繡荷包》合唱曲廣泛運用了客家民歌中常見的襯詞和襯句,并結合興寧石馬地區(qū)特有的語音特征,使得該曲具備了濃郁的文化氣息。
三、把握演唱中襯詞襯句的特色
襯詞襯句,是民族音樂特有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有些是語氣助詞,有些是象聲詞,有些是人或物品的名詞,有些沒有任何含義,只是在句尾運用以提升歌曲情趣。
(一)襯字與襯腔
襯字襯腔,通常用“啊、吶、呀、哇、哎”等語氣助詞。有些用來表達語氣,如《新·繡荷包》“兩面紅啊阿哥你過來喲,哦嗨”中的“啊”,它是前一詞“兩面紅”語氣的延續(xù)。有些襯字具有連接作用,如《綠韻茶香》歌詞中“太陽一出哎滿天霞哦”中的“哎”。也有具有地方方言特色的襯字,如《綠韻茶香》“茶鄉(xiāng)哎處處哇忙采個茶哦”中的“個”,“個”字在客家方言中常常有“的”的意義,如“啀個”用普通話解釋是“我的”,但是在這一句,“個”只是語氣助詞,沒有其他意義。
作為歌曲韻味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之一,襯字演唱時很講究腔調。如《新·繡荷包》第27小節(jié)(見譜例9),女高音聲部在演唱此句中最后一個“哎”字,在用帶倚音的長音之后再用波音翻轉,然后進入羽音。演唱時用抑揚抑的力度,幾個裝飾音輕盈而快速地轉換,要唱出客家山歌的“情”。
襯字對歌唱語氣的表達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如《綠韻茶香》第46-49小節(jié)(見譜例10),女高聲部演唱中的襯字“哎”“哦”,以輕巧跳躍、輕快的語氣表現(xiàn)了人們在茶園收獲后所感受到的愉悅心情。
(二)襯詞和襯腔
客家山歌最常用的襯詞是“哦嗨、溜篤、哎呀嘞、依溜哇”等。以襯詞“哦嗨”為例,這一襯詞是山區(qū)人們在相遇時,隔遠打招呼的語氣詞。如果是句頭襯詞,演唱時在“哦”略微保持之后用快速的波音唱“嗨”,演唱時曲調高亢,以便引起遠處人們的注意。如果“哦嗨”是句尾襯詞,就會有三種演唱方式。1.前字下滑,后字上滑,用以表達歌者愉悅的心情。2.兩個襯字都采用下滑方式,前字滑的時間比后字長,則表達了歌者沮喪、傷心等情緒。3.襯詞中兩個字均下滑,但后字滑的時間短而輕巧,這種演唱方式表達輕巧而幽默的情緒。在襯詞中速度、力度變化,表達情緒也會隨之變化,演唱者一定要跟隨歌詞語氣變化而變化。
客家山歌中還會經常出現(xiàn)一些稱謂襯詞,如《新·繡荷包》中“新繡荷包?。ǖ笊┳樱┌ァ保笊┳邮桥d寧地區(qū)有名的民歌手,人們在與她對歌時,在句中加上歌手的稱謂,表示對她的尊重,久而久之,這個稱謂就隨著歌曲保留下來。再如《新·繡荷包》中“一面龍(阿哥)”“在年終(阿妹)”中的“阿哥”“阿妹”都是稱謂襯詞。這些襯詞在演唱中,就好像他(她)在你的面前一樣,要用一種“親切地說”的感覺去演唱。
除此,客家山歌中還有一些語氣襯詞,如合唱曲《綠韻茶香》中“風調哇雨順哎,天時呀好喲,喲嗬依溜哇哎”,這句中的襯詞“依溜哇”是歌詞“好”的語氣延續(xù),演唱時需要準確把握三連音的節(jié)奏感,并以輕盈歡快的韻味進行演唱。
(三)襯句和襯腔
在《新·繡荷包》中,襯句使用也較多,“哥在西來(呀)(刁嫂子哎),妹在東(哇)(阿哥你過來喲)(噢嗬嗨)”,此處“阿哥你過來”為襯句,主句是“哥在西,妹在東”,唱腔卻拉得很長,都是襯字襯詞和襯句填充。演唱時不需要強調主句,用快速而輕巧的演唱方式把襯句唱清楚即可。
四、結束語
隨著社會文化藝術多樣化發(fā)展,民族音樂的創(chuàng)作也沒有固守,在不斷繼承和變化中適時適勢做出改變,在多元音樂元素凝聚下,民族音樂得到更好的發(fā)展。本文在合唱音樂橫向發(fā)展中探討了客家民歌在潤腔、方言、襯詞襯句等方面的韻味把握,在縱向音樂進行中,與合唱的均衡、技術手段還是高度一致的。從論述中可以看出,客家民歌合唱除了演唱技巧之外,還需要歌唱者能深入了解客家山歌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客家語言文化內涵,只有這樣才能使演唱者抓住山歌的靈魂,切入山歌中的情感思想,演繹的山歌韻味才能情意悠長,地方色彩突出,風格迥異。
參考文獻:
[1]徐秋菊.如何引導學生把握山歌唱法[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2(02):93-94.
[2]陳菊芬.客家山歌的演唱特點與方法之我見[J].嘉應學院學報,2008(04):21-25.
基金項目:2022年度廣東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多元融合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研究——以《合唱與指揮》課程為例”(項目編號:JYJG2022113)。
作者簡介:張秋萍(1975-),女,廣東梅州人,本科,講師,從事合唱指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