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伊靜 尚云英
【摘要】在大眾傳媒迅猛發(fā)展的今天,京劇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正在以越來越多的形式走出國門。為幫助國粹更好地走向國際,京劇電影的字幕翻譯既要達意,更要古雅。傳統(tǒng)京劇中文化負載詞眾多,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重要體現(xiàn)。但當下含有雙語字幕的京劇電影資源匱乏,中國戲曲的英譯數(shù)量遠不能體現(xiàn)中國戲曲文化的博大精深。英文字幕翻譯質(zhì)量良莠不齊,戲文中文化負載詞翻譯常有錯漏現(xiàn)象,致使京劇之美大打折扣,阻礙了京劇的國際化傳播。本文將從多個層面列舉和剖析傳統(tǒng)京劇電影英文字幕翻譯中的不足,并提出相應的改進策略,以助力京劇的外譯與國際傳播。
【關鍵詞】傳統(tǒng)京??;字幕翻譯;文化負載詞
【中圖分類號】H315?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標號】2096-8264(2024)15-0109-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15.033
一、前言
文化負載詞(culture-loaded words)是指標志某種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詞、詞組和習語,這些詞匯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逐漸積累的有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的活動方式。[1]翻譯家尤金·奈達(Eugene·A·Nida)在Linguistics and Ethnology in Translation-Problems一文中最早提出“文化負載詞(culture-loaded words)”的概念,并將其分為五類:生態(tài)文化(ecological culture)負載詞、語言文化(linguistic culture)負載詞、宗教文化(religious culture)負載詞、物質(zhì)文化(material culture)負載詞和社會文化(social culture)負載詞。[2]結合中國傳統(tǒng)戲曲一般涉及的內(nèi)容,筆者將“宗教文化負載詞”替換為“神話文化(mythological culture)負載詞”。
生態(tài)文化負載詞一般指與地理環(huán)境、氣候變化、自然界中的動植物相關的詞匯,如風調(diào)雨順、四季如春等。語言文化負載詞指一種語言特有的現(xiàn)象,如漢語中的古詩詞、四字成語、俗語諺語、歇后語等。物質(zhì)文化負載詞是物質(zhì)文明的集中體現(xiàn),反映了某一語言文化群體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zhì)文化的特點,涉及服裝、食物、交通工具等領域。社會文化負載詞涉及一個國家的政治制度、歷史典故、風俗習慣、社會風尚等表達方法,如特定的社會稱謂、特有的社會現(xiàn)象等。神話文化負載詞指由中國傳統(tǒng)神話傳說、民間故事等演化而來的具有特定意義的表達,如“神仙”“黃泉”等。
二、現(xiàn)狀分析
(一)京劇英譯字幕數(shù)據(jù)分析
目前收集并觀看了含有雙語字幕的二十部傳統(tǒng)京劇電影:《霸王別姬》《楊門女將》《大唐貴妃》《春閨夢》《秦香蓮》《謝瑤環(huán)》《空城計》《蕭何月下追韓信》《曹操與楊修》《龍鳳呈祥》《赤壁》《乾坤福壽鏡》《盜御馬》《狀元媒》《大鬧天宮》《天下歸心》《望江亭》《五女拜壽》《辛安驛》《轅門斬子》,整理、收集了約1000條文化負載詞,具體分類情況如下表:
(二)京劇英譯字幕常見問題
1.漏譯
例1:《霸王別姬》中的念白“愿效犬馬之勞”英文字幕為“to serve you,my Lord”?!叭R”的意義消失,是對中國傳統(tǒng)“謙辭”的漏譯。眾所周知,使用謙詞是中國傳統(tǒng)語言文化的一大特色,彰顯中國人素有的內(nèi)斂與謙遜。謙詞漏譯導致譯文語氣與原文大相徑庭,譯文將其處理為“我愿為您服務”,失去了中國傳統(tǒng)語言文化的特色。
例2:《謝瑤環(huán)》中的唱詞“倘若大軍南下,閻閭不安”英文字幕為“if an expeditionary force were sent”。譯文略去了對“閻閭不安”的翻譯。“閻閭”一詞指房屋,化用了《滕王閣序》中的詞句“閭閻鋪地,鐘鳴鼎食之家”,在戲文中指的是千家萬戶的江南百姓。譯文中直接做省略處理,不僅是對原文的漏譯,即便從英語譯文的角度來看,也缺少成分、語義不通。
2.錯譯
例1:《春閨夢》中的唱詞“春閨夢團圓,團圓本是夢”英文字幕為“the dream has come full circle,yet the circle is but a dream”。這里將“團圓”譯為“circle”是明顯的錯譯?!癱ircle”在詞典中的意思有圓圈,環(huán)狀物,圍繞等,但文中想表達的是重逢和再次相聚,極富感情色彩,不是“circle”所能表達的。同時,“come full circle”意思是重回起點,周而復始,同樣沒有團圓之意。這樣的譯文造成了戲文意義的更改,容易引起觀眾的誤解。
例2:《貴妃醉酒》中的唱詞“海島冰輪初轉騰”中“冰輪”代指月亮,句意為海上剛剛升起一輪圓月,英文字幕為“the ice moon starts to rise from the island in the sea”?!氨啞北蛔g成“ice moon”,不僅歪曲了意思,讀起來也十分荒唐。
例3:《春閨夢》中的唱詞“是否烽煙屢受驚”,意思是“是否常常遭受戰(zhàn)爭帶來的驚嚇”,英文字幕為“Frightened by the smoke of war”,整句意思就變成了“被戰(zhàn)爭的煙嚇到了嗎?”將“烽煙”譯為“the smoke of war”是明顯的錯譯?!胺闊煛币辉~出自《東周列國志》第二回,詞本身就代指戰(zhàn)爭,而英文字幕“the smoke of war”表達的意思卻是“戰(zhàn)爭的煙”,這種翻譯單單讀起來就十分荒謬,不免讓人不知所云,不明所以。
3.詞不達意
例1:《謝瑤環(huán)》中的念白“我叫你吃不了兜著走”是一句中國傳統(tǒng)俗語,意思是“我將讓你承受你所無法承受的代價”。而英文字幕為“I will give you a hard time”,失去了“吃不了”和“兜著走”這之間的遞進和對比的意義。這句俗語的意義并不僅僅是“give a hard time”,英譯過于簡單和直白,是對語義的淡化和泛化,曲解了原文的意思。
例2:《霸王別姬》中的念白“臣棄暗投明”英文字幕為“so I have come here”,只根據(jù)劇情表達了“來到這里”的意思,并沒有翻譯出能夠表明立場和目的的“棄暗投明”一詞。這個內(nèi)涵豐富的成語的漏譯造成了語意的缺失:我不僅僅是“來到這里”,更是“放棄了原來輔佐的君主來投奔你,希望加入你的陣營為你效力”。譯文絲毫體現(xiàn)不出這層意思。
4.譯文含糊
例1:《大唐貴妃》中的唱詞“又只見那蟾蜍動,桂枝弄影”英文字幕為“the toad and the osmanthus tree seem to be moving”。在戲文中,“蟾蜍、桂枝”實際上均代指月亮,這是古漢語中典型的借代的用法。戲曲中也常用冰輪、銀盤、玉兔等替代月亮以體現(xiàn)戲文的用詞之美。這段劇情呈現(xiàn)的是楊貴妃金盆撈月的場景,唱詞表達的是她看到映入盆中的圓月。英譯時若僅從字面翻譯,突然冒出的蟾蜍與桂枝會讓觀眾覺得不明所以。
例2:《秦香蓮》中的念白“不看僧面看佛面”是中國傳統(tǒng)俗語,出自《金瓶梅詞話》第二十六回,釋義為看在第三者的情分寬恕涉事的另一方,多用于勸慰別人。英文字幕為“to save my face”不僅略去了富有文化意義的“僧”和“佛”,還使語言缺失了請求和讓步的意味,造成了語言的生硬和語氣的改變。
5.過分直譯
例1:《春閨夢》中的唱詞“去時陌上花如錦,今日樓頭柳又青”是典型的對仗句,句中的“花如錦”和“柳又青”作為兩個相互呼應的意象表達時間的流逝。但英文字幕為“you left in spring,and now the willows weep again with green”?!澳吧匣ㄈ珏\”化用詩句“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從原文的含義來看的確可以指春天到了,但戲文中有意選取“花”和“柳”兩個意象進行對仗,譯文卻只譯了其中一個,導致willow只能與spring對應,顯然兩個事物不具備相互呼應的邏輯關系,不僅破壞了原有的句法結構,更打破了其蘊含的詩歌韻律。
例2:《大唐貴妃》中的重要地點“華清池”英文字幕為“the hot spring pool”,意思直接變成了“溫泉”,沒有任何特指的含義。眾所周知,無論是在戲文還是其他漢語文學文本中,“華清池”指代的內(nèi)容都不等同于溫泉,它是楊玉環(huán)與李隆基愛情的重要見證。所以“Huaqing hot spring pool”決不能等同于“hot spring pull”。
戲曲劇本中有許多專有名詞,這些詞匯往往都帶有歷史、文化意義。[3]這里將具有特殊含義的名詞僅從它的普遍特征進行翻譯,翻譯側重點的偏離導致該類名詞喪失了其蘊含的特殊意義,過分直譯導致戲文失去了古樸雅致的特征。
例3:《大鬧天宮》中的念白“鎮(zhèn)服四海拱手降”英文字幕為“Made the four sea obey his orders”?!八暮!弊g為“four sea”,這里很明顯由于直譯改變了句子原本的含義?!八暮!边@個詞最早出現(xiàn)于《尚書·大禹謨》,“文命,敷于四?!薄N拿?,即大禹;敷于四海,即治理四海。上古之人認為中國四周有海環(huán)繞,所以稱中國為“海內(nèi)”,稱外國為“海外”。所以“四?!贝傅姆秶辽偈恰癟he whole land”而不是“The four sea”。這種直譯實際上歪曲了古漢語的原意,會造成對觀眾的誤導。
三、改進辦法
(一)譯者要深度理解戲曲
有學者提出,典籍英譯首先應強調(diào)理解。“從源出語到目的語的轉換要經(jīng)歷語內(nèi)翻譯和語際翻譯”[4]。戲文的翻譯也與此類似,在翻譯前,譯者應首先需要充分了解戲曲的背景、劇情、角色、唱腔、舞臺動作等方面的內(nèi)容和特點,以更好地傳達戲曲的精髓和藝術價值。在翻譯戲曲字幕時,不能簡單地僅考慮文本內(nèi)容的雙語轉化問題,還要進一步考慮文本內(nèi)容在舞臺表演過程中的表現(xiàn)張力等問題。其次,譯者要深刻理解唱詞本身,戲曲唱詞尤其是傳統(tǒng)京劇唱詞,常常引經(jīng)據(jù)典,包羅萬象,既可陽春白雪又可下里巴人,這就要求譯者同時具有深厚的漢語和英文功底。此外,譯者還要有敏感的文本引用和化用意識,否則可能會出現(xiàn)翻譯前后戲文意義的偏差。
例如,《大唐貴妃》中的唱詞“在天愿為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是白居易《長恨歌》中的詩句,運用了兩個貼切的比喻表達李隆基和楊玉環(huán)愿意生生世世為伴的決心。字幕英譯為“In the heavens,we will be two birds flying side by side;On earth,we will be two branches of a tree grown intertwined”。譯文高度還原了兩個比喻,同時也保留了“在天”“在地”這一對比,顯得貼切又傳神。
(二)掌握好戲文翻譯的異化與歸化
歸化和異化這對翻譯術語是美國著名翻譯理論學家勞倫斯·韋努蒂(Lawrence Venuti)1995年在《譯者的隱身》中提出來的。作為兩種翻譯策略,歸化和異化是對立統(tǒng)一、相輔相成的,絕對的歸化和絕對的異化都是不存在的。[5]
戲曲字幕翻譯,尤其是戲曲中的文化負載詞的翻譯尤其要注意歸化與異化的有機結合,使譯文既能為外國觀眾理解,又不失中華文化特色,這樣才能使戲曲文化在不喪失文化特性的同時更好地走向國際,讓更多國家的觀眾更深入地了解戲曲及其背后深刻的傳統(tǒng)中華文化內(nèi)涵。
例如,《大唐貴妃》中將“長生殿”譯為“the hall of immortality”是對殿名的意譯,因為長生蘊含了古代帝王對永生的希冀,傳達它原本的意義而不進行音譯,對傳統(tǒng)文化進行最大程度的保留,就是對它最好的詮釋。同樣是這部劇中的地點“馬嵬坡”則遵循中文讀音,譯為“MaWei slop”,因為這個地點的名稱沒有任何特殊意義。對于這類詞,根據(jù)讀音拼出名稱即可。所以想要明確翻譯的方向和方法,首先應該洞悉戲文想要表達的內(nèi)容。也只有如此才能在異化與歸化中把握翻譯的平衡,使譯文既有西方意,又不失東方骨。
(三)譯文盡可能保留戲文之美
中國戲曲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光芒璀璨的明珠。[6]其中蘊含著許多中國特有的文化元素和表達方式。在翻譯過程中,需要注意文化差異的處理,盡可能地保留中國文化的特色和精髓,同時也要考慮西方讀者的接受和理解能力。在翻譯過程中,不僅要傳達劇情和人物形象,還需要運用修辭手法和文學技巧,使譯文更加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追求語言的優(yōu)美和傳神。
戲文之美,美在用詞,同時美在音律。如古詩詞和俗語,在表達出其意義的同時還要兼顧它的音韻格律之美。例如,《霸王別姬》中將俗語“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譯為“I will try my best and Buddha will do the rest”,在保留完整意義的同時充分顧及了俗語的音韻美。再如,《大唐貴妃》中“兩心之間有靈犀”出自詩句“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英文字幕譯為“our two hearts beat as one”,傳神地表達了心有靈犀心心相印的意味,創(chuàng)造性地用另一種語言體現(xiàn)了成語的深刻文化內(nèi)涵。然而,借用國外觀眾耳熟能詳?shù)挠娙肆_伯特·布朗寧《夜會》(“Meeting at Night”)的最后一句,譯為“our two hearts beat each to each”實則更佳。
四、結語
曾有文藝工作者說,“中國文藝的基礎永遠是戲曲”,因為戲曲藝術達到了極致的美麗與優(yōu)雅。一招一式,皆是功力;一顰一笑,盡顯芳華。戲曲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京劇更是國粹,飽含著豐富的文化底蘊。但作為最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之一,它在繼承與傳播方面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京劇在翻譯與傳播方面依然存在諸多問題,京劇字幕的英譯依然有很長的路要走。
本文嘗試從傳統(tǒng)京劇中文化負載詞的英譯角度,列舉和反思了現(xiàn)有傳統(tǒng)京劇字幕翻譯中存在的閃光點和些微不足,具體探討還需進一步研究,未來需要更多戲劇理論工作者、藝術表演家、語言翻譯家合作,創(chuàng)作出更多既能夠準確傳播中國特色文化,又易于外語受眾接受的譯本,使京劇在世界上的影響力不斷擴大,為中國文化“走出去”助力。
參考文獻:
[1]廖七一.當代西方翻譯理論探索[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
[2]Eugene Nida.Linguistics and Ethnology in Translation-Problems[J].WORD,1945,(1):194-208.
[3]趙娟.泗州戲劇本中文化負載詞的翻譯方法探究[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20,(23):05.
[4]林璇.戲曲典籍英譯過程與技巧——以《長生殿》英譯本為例[J].中外教育下旬刊,2010,(12):17-18.
[5]魏城璧.論《牡丹亭》英譯策略的運用和局限[J].文化藝術研究,2011,(04):55-59.
[6]張立力.戲曲術語的中譯英問題[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0,(11): 27-28.
作者簡介:
張伊靜,河南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2021級英語專業(yè)本科生,研究方向:京劇字幕、作品翻譯。
尚云英,安徽阜陽人,講師,博士,研究方向:戲曲雙語教學與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