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由明善道管理顧問有限公司(下稱“明善道”)發(fā)起并編寫的《2023中國高?;饡箢~捐贈觀察報告》(下稱《報告》)在京發(fā)布,這是明善道連續(xù)第三年發(fā)布的該主題報告。
《報告》基于高?;饡陥蟮裙_披露信息得出,2022—2023年國內高?;饡邮樟?71筆金額大于等于1000萬元人民幣的大額捐贈,大額捐贈項目的到賬總額和項目總數均出現下降,但2022年新發(fā)起的高校大額捐贈項目協(xié)議捐贈總額首次突破100億元。
教育承載著慈善家和捐贈人的希望,慈善捐贈,已成為助推高等教育發(fā)展的重要動力之一。其中,除了現金捐贈、校慶捐贈等形式,還有股權捐贈,檔案、藏品等多樣化捐贈類型。一些學者也將畢生積蓄以捐贈形式回饋高校,守護著教育和知識的光輝。
“社會參與高校學科建設的實踐還處于起步、探索期。在協(xié)助大額捐贈人規(guī)劃和落實向高校的捐贈時,我們也發(fā)現大額捐贈人的訴求并非更快花完,而是如何確?;ǖ帽M可能好,有時還包括如何可持續(xù)乃至永續(xù),即科學地用好每一分錢,通過捐贈,企業(yè)家攜手高校共同為提高社會整體福祉而努力。基于此目標來看,高等教育學科建設方面目前存在專業(yè)支持機構建設、社會捐贈與國家激勵機制協(xié)同等挑戰(zhàn)與機遇并存的情況亟待重視?!泵魃频揽偛谩ⅰ秷蟾妗分骶広w坤寧說道。
當時間的指針滑向2022年,因新冠疫情帶來的慈善捐贈熱潮已逐漸消退,這在高校大額捐贈中也有體現。
《報告》指出,2022—2023年,中國高?;饡邮盏拇箢~捐贈項目總數和到賬總額均有下滑。2022年,中國高校基金會有235個項目接收了大額捐贈,較2021年下降7%;到賬總額為66.08億元,較2021年的86.04億元下降23%。2023年,236個項目接收了大額捐贈,到賬總額為52.20億元,較2022年下降21%,與2019年疫情前的水平持平。
但不必急著悲觀,一個令人欣喜的變化是,在年度到賬總額回落的背景下,2022年內新發(fā)起的高校大額捐贈項目數量達193個,協(xié)議捐贈總額為106.24億元——首次突破100億元,為2015年以來的新高。
“且自2019年以來,每年新發(fā)起的協(xié)議捐贈額1億元及以上項目逐年上升,截至2023年占比已達16%,‘億元’高校捐贈越來越頻繁??梢哉f,我們正在見證高等教育的單筆大額捐贈從千萬向億級躍升。大額捐贈人對高等教育議題和高校基金會的捐贈熱情依然高企?!壁w坤寧說道。
“高企”的背后,將目光投向捐贈人,企業(yè)和企業(yè)家依然是高校大額捐贈的絕對主體。
《報告》指出,2022—2023年,79%的大額捐贈項目由企業(yè)/企業(yè)家捐贈。同時,上市公司或其負責人發(fā)起的項目占比在2023年過半(52%)并達到2015年以來新高。近9年來,已有976個捐贈人向高校做出了至少一筆到賬1000萬元及以上的大額捐贈,197個捐贈人曾向高?;饡龀隽酥辽僖还P協(xié)議捐贈在1億元及以上的大規(guī)模捐贈,高校大額捐贈群體穩(wěn)定增長。
而《報告》所設“青云壯志榜——對中國高等教育最有承諾的大額捐贈人榜”共計75名上榜人,在2015—2023年,他們向高?;饡鲞^至少2筆大額捐贈項目。上榜人對高?;饡拇箢~捐贈額達95.28億元,在9年間到賬總額中占比近20%,是中國高等教育大額捐贈的中堅力量。其中,28位捐贈人在此期間捐贈到賬額均達1億元及以上,躋身高等教育“億元捐贈人”。46位捐贈人來自上市公司或是其負責人,其中,大北農集團董事長邵根伙在2022—2023年共發(fā)起了5個新的大額捐贈項目,首次進入榜單第一梯隊;湘江公益基金會、泰康人壽、楊元慶和騰訊構成第二梯隊。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致敬近年來捐贈巨資興辦新大學的捐贈人,今年“青云壯志榜”增設特別貢獻榜。曹德旺發(fā)起的河仁慈善基金會和虞仁榮發(fā)起的虞仁榮基金會,分別籌辦福耀科技大學(暫名)、寧波理工大學(暫名),投入巨大,榮登首期特別貢獻榜。
在“經濟發(fā)展不景氣”的聲音甚囂塵上的今天,高校大額捐贈還能迎來“億元”時代,捐贈人對大學依舊慷慨,趙坤寧卻并不意外。
“看一下捐贈人的背景就不奇怪了,他們半數來自上市公司,是企業(yè)家,是被大學改變命運的一代人,他們受益于此,所以樂于向大學尤其是母校捐贈。因而在給大額捐贈人提供公益咨詢的實務中,主要研究的命題常是如何捐贈,而非為什么捐贈。”趙坤寧說道。
在為富有“青云壯志”的高校大額捐贈人之慷慨和熱情高歌時,也不得不直面種種“背面”所帶來的挑戰(zhàn)。
根據《報告》,在近兩年總體471筆高?;饡箢~捐贈中,現金捐贈占比94%,仍然是主流。同時,股權/股票捐贈自2019年起持續(xù)攀升,2022—2023年高?;饡邮樟?3筆股權/股票大額捐贈,以捐贈A股上市公司的股票居多,顯示股票/股權捐贈在高校基金會端的接受度不斷提高。但是,2019年以來留本永續(xù)型的大額捐贈遇冷,從2019年的22%下降到2022—2023年的5%至6%,反映了在利率下行背景下,留本捐息的現金捐贈形式難以保障持續(xù)性,慈善資金的增值保值給捐贈人和高?;饡趯嵅賹用鎺砗艽筇魬?zhàn)。
對此,趙坤寧建議以優(yōu)勢視角去看:“高校大額捐贈到賬額與經濟的冷暖緊密相關,但它的熱情不減,后勁不小,因為我在實踐中‘見證’了不少富有激情的捐贈計劃因為相關政策、機制的原因未能實現,留本永續(xù)不僅是一種捐贈形式,也是捐贈人的一種夢想,這與高校的人才培養(yǎng)、師資建設等長周期工作需要十分契合,值得大力倡導。類似的還有慈善信托。所以,現在的遇冷實則提醒我們,如果能在稅收政策、監(jiān)管機制方面有改善,將激發(fā)更多社會慈善資金進入高校,也讓大額捐贈化作‘涓涓細流’持續(xù)、穩(wěn)定地支持高等教育?!?/p>
留本永續(xù)型的大額捐贈遇冷之外,高校作為受捐方,其所在地域的差異、資源分布不均等特征凸顯。
根據《報告》,2022—2023年,共有116所國內高?;饡邮沾箢~捐贈,其中39所期間承接了協(xié)議捐贈規(guī)模在1億元及以上的大額捐贈項目,17所高校是大額捐贈的頻繁接收方,這些高校全部為中央部屬、擁有“雙一流”學科的高校,除四川大學和西北工業(yè)大學外,均位于東部和中部。
涉及“學科建設”的大額捐贈項目占比50%左右,始終穩(wěn)居首位。而2015—2023年,近90%的學科建設類捐贈項目由中央部屬高校接收,華北和華東高校接收相關項目數量是西北和西南高校項目數量的超10倍,同時中央和地方的社會捐贈配比政策進一步放大馬太效應。
“因此,我們建議從大額捐贈人的角度首先打開視野,激發(fā)他們對提升某一學科的水平和競爭力感興趣,將資源投向最有需求的地區(qū)和同樣有一流學科的學校,它帶來的效應和受重視程度將是巨大的,也促進了教育公平和正義的實現。相對于扎堆塔尖的名校,這樣的選擇視野更開闊,更具理性和公益性,值得鼓勵。同時,我們也建議教育部門、財政部門等在配捐激勵機制上做出改革?!壁w坤寧說道。
此外,目前學科建設用途的大額捐贈多囿于一地一校,這種點對點的、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的捐贈實際面臨著資金利用效率不高,風險相對較大的挑戰(zhàn),對于推動學科建設整體進展來說也比較緩慢。
“我們希望有類似高校聯盟類的樞紐組織或第三方支持機構站出來,做學科建設地圖、進展掃描和高校與捐贈人之間的溝通協(xié)調。而對于有志于在學科建設方面貢獻力量的大額捐贈人來說,跨地域、跨學科做捐贈不是目標,產生協(xié)同效應、推進學科建設成效更快才是,那么關注交叉學科很重要,關注學科帶頭人群體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很重要,促進學科建設社會生態(tài)的形成將更具雄心?!?/p>
趙坤寧還指出,推動學科建設創(chuàng)新發(fā)展應充分挖掘和借助大額捐贈人的價值,“大額捐贈人的價值絕對不僅在于善款,更在于他們擁有對于行業(yè)發(fā)展、社會需求有著天然的敏感和洞察,擁有豐沃的社會資本,可以為高校提供企業(yè)級的科研機會,等等。因此,不僅要讓捐贈人作為贊助方參與,更要抓住產教融合的寶貴機會,讓他們成為高校基金會專業(yè)能力的重要組成?!保▉碓矗骸度A夏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