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1日,中國“嫦娥二號”發(fā)射
當天18時59分57秒,搭載著嫦娥二號衛(wèi)星的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在西昌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點火發(fā)射。嫦娥二號衛(wèi)星是我國首個人造太陽系小行星,也是我國航天器飛行距離最遠的一次“太空長征”。它從月球軌道出發(fā),探測拉格朗日點,積累了大量對太陽的探測數據。
1979年10月2日,《辭?!啡肀境霭?/p>
《辭海》是中國最大的綜合性辭典,它融合了一個世紀好幾代學人千錘百煉的結晶,是中華書局創(chuàng)辦人陸費逵決心編纂集中國單字、語詞兼百科于一體的綜合性大辭典。
2008年10月3日,首屆世界智力運動會舉行
世界智力運動會是由國際智力運動聯盟(IMSA)發(fā)起,旨在擴大包括橋牌、圍棋、國際象棋、國際跳棋、象棋等棋牌類智力運動項目在世界范圍內普及和影響的國際性體育賽事。第一屆世界智力運動會2008年10月3日在中國北京舉行。2017年4月,國際智力運動聯盟宣布,麻將正式成為第六個世界智力運動項目。
1957年10月4日,人類進入太空時代
1957年10月4日,前蘇聯發(fā)射了世界上第一個人造地球衛(wèi)星,標志著人類進入了太空時代。隨后前蘇聯、美國展開了長達20多年的太空競賽。我國于1970年4月24日發(fā)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第一太空時代主要源于軍事備戰(zhàn),于2010年結束。第二太空時代始于2004年,科學占據主要地位,探索人類在太空生存的可能性等問題。
1900年10月5日,中國女作家冰心出生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原名謝婉瑩,中國近現代詩人、作家、翻譯家、社會活動家。1919年8月《晨報》上發(fā)表了冰心的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聽審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說《兩個家庭》,后陸續(xù)發(fā)表總名為《寄小讀者》的通訊散文,成為中國兒童文學的奠基之作。1999年2月28日,冰心在北京醫(yī)院逝世,享年99歲,被稱為“世紀老人”。
1973年10月6日,第四次中東戰(zhàn)爭爆發(fā)
第四次中東戰(zhàn)爭,又稱贖罪日戰(zhàn)爭、齋月戰(zhàn)爭或十月戰(zhàn)爭,是1973年10月6日至10月26日發(fā)生的一場以色列與埃及、敘利亞等阿拉伯國家之間的戰(zhàn)爭。這場戰(zhàn)爭是以阿沖突的一部分,也是冷戰(zhàn)時期的一場代理人戰(zhàn)爭,對中東地區(qū)的政治、經濟和安全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第四次中東戰(zhàn)爭也對世界經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為了打擊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國家,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宣布石油禁運和提高油價,引發(fā)了1973年的石油危機。這場危機也使得阿拉伯國家獲得了巨額的石油收入,增強了他們在國際舞臺上的影響力。
1969年10月7日,陳寅恪病逝
陳寅恪(1890年7月3日—1969年10月7日),中國著名國學大師,從小熟習國學典籍,而后在海外各國留學13年,精通多種語言,學貫古今中西。他的研究范圍甚廣,對魏晉南北朝史、隋唐史、古代宗教史、西域民族史、蒙古史、古代各民族語言、敦煌學、中國古代文學,以及史學方法等,都作出了重大貢獻。與梁啟超、王國維、趙元任并稱為“清華國學四大導師”,又與王國維、章炳麟并稱“近代國學三大師”,被譽為“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1848年10月8日,《國際歌》曲作者出生
皮埃爾·狄蓋特(1848年10月8日~1932年9月27日),法國共產主義者,工人作曲家,生于比利時,后移居法國里爾,一生主要從事家具制作和花木加工業(yè)。曾領導工人業(yè)余合唱團,任指揮,并寫詞作曲。1871年6月,歐仁·鮑狄埃為《國際歌》作詞,皮埃爾·狄蓋特于1888年6月為其譜曲。
1874年10月9日,萬國郵政聯盟成立
萬國郵政聯盟,簡稱“萬國郵聯”或“郵聯”,是商定國際郵政事務的政府間國際組織,其前身是1874年10月9日成立的“郵政總聯盟”,1878年改為現名。其總部設在瑞士首都伯爾尼,宗旨是組織和改善國際郵政業(yè)務,促進此領域的國際合作與發(fā)展。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發(fā)
辛亥革命是指發(fā)生于中國農歷辛亥年,旨在推翻清朝專制帝制、建立共和政體的全國性革命。狹義的辛亥革命指自1911年10月10日夜武昌起義爆發(fā),至1912年元旦孫中山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前后這一段時間中國所發(fā)生的革命事件。廣義上,辛亥革命指自19世紀末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清朝統治在中國出現的連場革命運動。
1968年10月11日,阿波羅7號升空
阿波羅7號是阿波羅計劃中第一次載人飛行任務。整個任務時間達11天,環(huán)繞地球軌道。此次任務是土星1B號運載火箭的首次載人發(fā)射,也是美國的第一次三人太空任務。
1492年10月12日,哥倫布日
哥倫布日,又稱哥倫比亞日,是紀念哥倫布于1492年首次登上美洲大陸而舉行的節(jié)日,時間是10月12日或10月的第二個星期一。
1884年10月13日,國際標準時間確立
國際標準時間確立之前,各地均有地方時,如果以此記錄國際某些重大事件,極易搞混。1884年10月13日,天文學家就提出一個大家都能接受且又方便的記錄方法,那就是以格林尼治的地方時為國標標準時間。
1957年10月15日,中國首座跨長江大橋通車
武漢長江大橋是新中國成立后修建的第一座公鐵兩用長江大橋,素有“萬里長江第一橋”的美譽,1955年9月1日動工興建,1957年7月1日完成主橋合龍工程,1957年10月15日通車運營。該橋上層橋面為雙向四車道城市主干道,下層為雙線鐵軌,2013年3月5日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846年10月16日,人類首次公開使用乙醚止痛
19世紀美國牙科醫(yī)生莫頓,在行醫(yī)過程中因病人無法忍受在沒有麻醉劑的情況下拔牙而進行了無數次的探索研究,后來朋友建議他可以使用乙醚進行實驗,實驗使他大為滿意。1846年10月16日,經與外科醫(yī)生合作,他們用乙醚成功實施了一臺頸部腫瘤切除手術。自此,乙醚麻醉成為全世界各家醫(yī)院手術室里不可缺少的藥品。
1936年10月19日,中國文學家魯迅逝世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中國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美術家、書法家、民主戰(zhàn)士,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魯迅一生在文學創(chuàng)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迸c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p>
1520年10月21日,麥哲倫發(fā)現麥哲倫海峽
麥哲倫,葡萄牙探險家、航海家、殖民者,為西班牙政府效力探險。1519年,率領船隊開始環(huán)球航行。1520年10月21日,找到了一條通往“南?!钡膷{道,即后人所稱的麥哲倫海峽。1521年4月27日夜間,在菲律賓死于部落沖突。船隊在他死后繼續(xù)向西航行,回到歐洲,并完成了人類首次環(huán)球航行。
1988年10月22日,工會十一大在京召開
中國工會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職工自愿結合的工人階級群眾組織,1988年10月22日至28日,工會十一大在北京召開,到會代表1516人。大會提出工會在全國深化改革中的主要任務,確定工會改革目標、原則和要求,通過《工會改革的基本設想》等決議。
1922年10月23日,開灤煤礦工人罷工
1922年10月23日,清晨6點,開灤五礦5萬多名礦工在勞動組合書記部的領導下,開始舉行聲勢浩大的反帝總同盟罷工,提出增加工資、改善待遇等6條要求,遭到礦務局無理拒絕并扣壓工人代表。10月26日,罷工受到軍警開槍鎮(zhèn)壓。28日,罷工持續(xù)25天,以失敗告終。
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憲章》正式生效
《聯合國憲章》是聯合國的基本大法,它既確立了聯合國的宗旨、原則和組織機構設置,又規(guī)定了成員國的責任、權利和義務,以及處理國際關系、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的基本原則和方法。該憲章的生效標志著聯合國的正式成立,也為世界各國在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促進國際合作與發(fā)展等方面提供了一個共同遵循的綱領和準則。
1825年10月25日,伊利運河落成
號稱世界第八大奇跡之一的伊利運河,連接哈德遜河畔和伊利湖,全長843千米,沿途經過30多個船閘,河道寬12米,最初的深度約1.2米,耗資約700萬美元(約合現在的1.6億美元)。它的建成讓美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格局都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對推動美國歷史進程起到了關鍵作用。
1889年10月26日,中國地質學家李四光出生
從研制“兩彈一星”所需的鈾礦,到發(fā)現石油使我國一舉摘掉“貧油國”的帽子,再到地震的預測和預報,他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不僅是科學界的一面旗幟,更是廉潔自律的典范,他就是“中國地質力學的創(chuàng)立者”、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他用畢生所學詮釋了何謂“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在北京病逝。
1927年10月27日,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chuàng)建
1927年10月27日,毛澤東率領工農革命軍第一師第一團,到達井岡山茨坪,開始了創(chuàng)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斗爭。井岡山道路開辟了“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這一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中國革命從此星火燎原,從勝利走向勝利。
1886年10月28日,自由女神像揭幕
1886年10月28日,自由女神像在美國紐約貝德羅島落成揭幕。兩國關系友好的法國給美國送去一尊自由女神像,該雕像由著名的法國雕塑家弗雷德里克·奧古斯特·巴托爾迪操刀,內部鋼鐵支架由工程師古斯塔夫·埃菲爾(埃菲爾鐵塔的設計者)設計制作,從法國漂洋過海,最終在紐約自由島安家落戶。自由女神像高93米,身穿開灤五礦工人大罷工時使用的旗幟。新華社發(fā)長袍,頭戴冠冕,右手高舉著長達12米的火炬,左手則緊抱象征美國《獨立宣言》的書板。其內涵,代表的是自由、民主和人權的普世價值。
1863年10月29日,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成立
這一組織為非政府人道主義機構,由巴登、法國、意大利、荷蘭、俄國、瑞典、西班牙等多國合作完成,總部設于瑞士日內瓦。它的成立,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并在《日內瓦公約》和國際法中被賦予特殊權利和法律豁免權。其主要任務是保護國內武裝沖突和國際性武裝沖突中的受害者,這些受害者包括戰(zhàn)傷者、戰(zhàn)俘、難民、平民以及其他非戰(zhàn)斗人員。
1989年10月30日,“希望工程”設立
“希望工程”的宣傳照片“我要上學”讓中國人記住了那雙渴望知識的“大眼睛”。
1989年10月30日,中國第一個救助貧困地區(qū)失學少年的基金——希望工程,在共青團中央、中國青少年發(fā)展基金會的發(fā)起下建立,并宣言:只要中國還有一名因貧困而失學的孩子,希望工程的崇高使命就不會結束。
2014年10月31日,第一個世界城市日
世界城市日是聯合國首個以城市為主題的國際日,由中國政府倡議并設立。該倡議源自2010年上海世博會高峰論壇發(fā)布的《上海宣言》,提議將世博會閉幕日10月31日定為“世界城市日”,以延續(xù)世博會的理念與實踐,激勵人類為城市的創(chuàng)新與和諧發(fā)展而不懈追求和奮斗。其設立背景是為了應對全球城市化進程中的挑戰(zhàn),推動城市可持續(xù)發(fā)展,促進國際合作與交流。每年的主題均為城市發(fā)展的關鍵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