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盛超,魏 忠,呂 銀,王賀云,張新宇
摘? 要:基于對兵團“雙一流”建設高校近百名全日制留學生的深度交流與調查,分析影響他們留學獲得感的因素及其作用機制,結果顯示,“一帶一路”沿途國家學生來華留學意愿強烈,但留學獲得感呈現(xiàn)出顯著的內容差異,即組織支持感最高,學習支持感次之,生活支持感最低。同時,留學獲得感呈現(xiàn)出較大的個人差異,這既與個人留學預期和發(fā)展程度密切相關,也深受校內組織與個體國際化理念的影響。培養(yǎng)親華友華留學生,需整體提升留學獲得感,強化學習生活支持感。因此,要重視留學生具有的批判性思維,與思政哲學有機融合進行教學,生活上提升對兵團的感知和認同。
關鍵詞:批判性思維;思政哲學;高等教育國際化;留學生;“一帶一路”
中圖分類號:G420?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4)11-0001-07
Abstract: Based on the deep communication and investigation of nearly 100 full-tim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the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universities of the XPCC,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ir sense of gain in studying abroad and its mechanism. The results show that: students from countries along the B&R have strong desire to study in China, but their sense of gain from studying abroad shows significant content differences, that is, the highest is the sense of organizational support, followed by the sense of learning support, and the sense of life support is the lowest. The sense of gain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shows great individual differences,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expectation and development level of individuals studying abroad, and it is also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university organization and individual internationalization concept. To cultivate pro-Chinese students, it is necessary to enhance the overall sense of gain from studying abroad and strengthen the sense of support in study and life.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critical thinking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nd to do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hilosophy in teaching, so as to improve the perception and recognition of the XPCC in life.
Keywords: critical think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hilosophy;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students; "the Belt and Road"
在2022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調研新疆時指出,隨著共建“一帶一路”深入推進,新疆不再是邊遠地帶,而是一個核心區(qū)、一個樞紐地帶[1]。近年來,在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浪潮下,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推動下,新疆兵團高校辦學科研國際化水平顯著提升。隨著國際合作和經濟發(fā)展的深入,堅持高等教育國際化,吸引國外留學人才,特別是“一帶一路”沿途和節(jié)點國家的留學生[2],培養(yǎng)高素質“知華、友華、親華、愛華”人士,是兵團高校發(fā)揮區(qū)域辦學特色,強化國際競爭優(yōu)勢和服務國家戰(zhàn)略的重要舉措。
留學生深受中西文化和人才培養(yǎng)體制的影響,擁有廣泛且密切的國際交流機會,該群體回國能顯著促進本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科研水平,有利于院校和地區(qū)國際交流合作的拓展,服務“一帶一路”倡議。因此,積極吸引國際留學生,打造擁有國際視野的優(yōu)質師資,組建英文“專業(yè)課程”教學團隊、英文課程培養(yǎng)體系、國際化教學科研體系、管理服務體系是留學生綜合素質培養(yǎng)的堅實基礎,更是推進兵團高?!半p一流”建設的重要保障。
通過對留學生的調查交流與相關培養(yǎng)模式進行梳理發(fā)現(xiàn),當前兵團高校對留學生入學后的支持主要集中在組織管理、學習教育、日常生活三個方面[3]。在組織管理方面,高校國際交流合作處和學院留學生管理辦公室都建立了日常管理與考核的機制,配備了專門的班主任和助理,發(fā)揮了主體地位和作用。在學習教育支持方面,根據學校自身情況,積極調配了具有海外教育背景的教師承擔相關課程,提升師生溝通交流效果。在日常生活方面,各級管理部門積極提供人文關懷,在節(jié)假日組織學生融入當?shù)匚幕?。在此過程中,留學生來華意愿逐步增強,但留學獲得感呈現(xiàn)出顯著的內容差異,整體而言組織管理上的支持感較強[4],而學習支持感上重語言交流而輕文化內核,生活支持感側重活動組織而忽略了思想建設和精神連接?;谏鲜鰡栴},本研究以國際留學生的留學獲得感為核心議題展開探索。
一? 文獻回顧與研究問題
高校設立負責國際交流合作的各級行政部門為留學生提供組織支持,保證學生基本需求,并引進外籍或有留學背景的教師,在語言交流上保障學習教育的支持感。要長期可持續(xù)性輸入國際化人才,需要引進并培養(yǎng)具有多元文化、豐富語言、差異教育的留學生作為后備力量。外籍學生數(shù)量是衡量國際化標準的一項指標[5],隨著兵團高校留學生的日益增多,必須考慮其實際歸屬感。
(一)? 留學生的學習教育支持感
極高的組織支持感受到了眾多來華留學生青睞,但留學生所接受的中國高等教育相對于西方的教育模式對于學生的學習能力、任務提交方式、思維培養(yǎng)模式、留學獲得感具有很大的考驗。很多高校對留學生教學只重語言流暢,注重結果,忽略了西方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教育[6]。導致留學生的學習支持感較低,這里集中體現(xiàn)在以下三點。
第一,學習教育上忽視文化背景的差異性。語言并不能作為現(xiàn)階段中國教師與留學生的教學障礙,更多的思維差異性和文化的碰撞帶來觀點不認同、知識不理解、行動不迅速等問題。這種差異性并不是完全負面的,差異的絕對性不在于對錯,而在于從差異找出相似的地方并嘗試理解不同的部分;在面對留學生時,首先擺脫師生模式下的套路,注重培養(yǎng)其對于中國文化、地域文化、學校文化的理解,在興趣的把握下引導并交代核心學習能力的目標。
第二,日常教學中忽視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長期的中式授課方式導致在面對留學生時“一視同仁”,忽略了留學生本身學習能力和知識水平的巨大差異。不同于中國學生的課本信息遷移教學,國外則注重信息的轉化和應用,因此造成在入學前的知識儲備差異、學習能動性的高低、思維方式有別等問題[2]。作為授課教師認為留學生應具有像中國學生一樣強的執(zhí)行能力,卻忽略了眾多不同,造成大部分留學生的學習體驗差、收獲少、疑惑多等感受而產生自我放棄的想法。面對思維方式的不同,造成師生溝通少,導致留學生能力提升低、學習支持感低、留學獲得感低等一系列延續(xù)性問題。
第三,忽略了留學生本身的特點。留學生擁有非常出色的主觀能動性、活躍的思維、豐富的想象力、大膽的動手能力等;這對于批判性思維的引導是具有優(yōu)勢的,留學生批判性思維受西方教育的影響,是一種德育素質與智育素質相輔相成的一種基礎能力[7]。帶有謹慎、謙虛、理智、有理有據、公正、公開和反省等創(chuàng)新能力所需要的核心文化素質;具有辨別、分析、判斷和發(fā)展這些高階的思維技能[8]。但不同于西方的教育,我國對于批判性思維的概念研究要相對落后且開展困難,規(guī)范性的批判性思維在高校中并不常見。
目前的授課模式缺乏對留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沒有針對他們的教育背景和優(yōu)勢進行引導,中國大課堂式的知識遷移和高容量使得留學生學習體驗欠佳;教師對于留學生的特殊教學多是體現(xiàn)在課堂上的語言交流、內容呈現(xiàn)方式、課程作業(yè)展現(xiàn)等基礎性教學。忽略了思維的引導和學習能力培養(yǎng),缺少分析留學生的特殊之處,忽略了留學生對于問題的思維模式。這對高校本身的國際化建設是不利的[9]。
(二)? 留學生的生活支持感
外籍學生的生活支持感主要源于學校補助和服務上,對其情感上的支持以活動組織的形式為主,日常生活中缺乏思想建設和精神連接的措施,加上文化差異和語言不同導致其無法融入主流學生群體,學生的歸屬感一般,降低了留學獲得感[10]。通過對留學生訪談,孤獨感導致歸國后對母校精神連接不強[11]。只有當高校外籍學生被認同,感知到生活支持感,獲得歸屬感才會影響他們的情感和學習工作熱情,達到留華、親華、愛華和國際化的目標。
留學生會因語言、文化、教育差異使得其難以融入主流學生群體,而自發(fā)聚集為一個團體;我們在思想上尊重其傳統(tǒng)和文化,但如何集中式體驗教學感知中華魅力、學習中國文化歷史,理解并融入中國,是一個重要問題。通過訪談發(fā)現(xiàn)留學生對中國的認識流于表面,單純認為中國是個地大物博的國家,人民友善、樂于幫助他人,卻不知這種情感背后的魅力和蘊藏的哲理才是真正需要去學習、了解、理解和認同的核心。這種情感反應生活支持感的高低,對留學環(huán)境的認識簡單,缺少認知為何中國擁有更好的經濟發(fā)展?jié)摿Α⒏叩冉逃?、穩(wěn)定和諧社會和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等。所謂的生活支持感實際上不同于組織支持感中情感的關懷,這種情感是留學生主體對于留學過程的認同感和所受到的精神層面的引導。
(三)? 研究問題
本研究基于多年對本碩博留學生的培養(yǎng)模式分析,通過較大規(guī)模且覆蓋較為全面的問卷調查數(shù)據,嘗試在留學獲得感呈現(xiàn)出顯著內容差異的基礎上,證實分析如下問題:一是如何在留學生培養(yǎng)中融入批判性思維教育的文化內核?二是怎樣強化生活支持感上思想建設和精神連接,有何具體措施?
二? 調查結果
多數(shù)留學生對批判思維完全沒有認知,對于具體概念也處于模糊狀態(tài),不能有邏輯地、帶有技巧地、具體化地闡述怎么運用自己掌握的批判性能力去分析問題。非人文社科類留學生對思政哲學教育的認知為零,顯示了對留學生的思政教育方面的短板,也說明高??赡茉谶@一方面缺少合適的課程參考和完善的學習制度。訪談留學生基本情況見表1。
留學生希望通過社會實踐等方式去感知學習批判性思維,其中(A8)談到自己對批判思維的認知是“通過判斷性思維深入了解專注事件的優(yōu)勢和劣勢,分析差距產生的本質性原因,然后可以在兩者之間找到符合邏輯背后的原因,進而對自己的認知和判斷作出調整和補充,通過交往分享自己的意見和經歷以帶來創(chuàng)新性推進”。留學生更愿意花費時間在交流學習模式中;教師應該在課程中創(chuàng)造多學科交流、中外學生交流、校企合作交流的機會,來搭建批判性思維學習的平臺。留學生的優(yōu)勢在于每一個人都認為自己是擁有想象力的,(A6、A8、、A9、A11)認為自身的想象力能夠為自己學習批判性思維提供理解的新角度;他們認為學習就是更深層次的想象;將自己的抽象思維具體化,將想象當做奮斗的目標,將自我想象作為與眾不同交談的籌碼。同時也通過這種優(yōu)勢多角度、多層次、多方面聚焦自我學習進而得到理想的判斷思維和符合自我發(fā)展的標準。
所有來華留學生都時刻關注自己家鄉(xiāng)的發(fā)展狀況,同時他們熱愛中國,喜歡中國文化,(A11)闡述在中國八年的時間讓自己成為了半個中國人,在中國的經濟發(fā)展中真正感受到各族文化的交融;中國文化博大精深,需要了解和學習的很多。以實踐認知文化,以批判挖掘本質,(A1)認為“每一個國家的發(fā)展狀況取決于社會的共同努力和青年的教育設計,從這個角度來看,在中國受到的教育和實地走訪,會讓我把觀念帶回自己的國家,把學到的知識以作為發(fā)展趨勢使用并作為社會改進的一種工具,為自己的國家盡一份力”。留學生的專業(yè)學習應拓展且融入相應的哲學思維的教學,達到明其意、懂其理、達其身、推其眾的目標。75%的留學生向往留華工作生活,其中本科生和博士生意愿較為強烈;而對于碩士研究生此項意愿并不是非常強烈。排除繼續(xù)深造的因素,(A8)強調“更希望通過自己的語言和學習能力去為自己的國家發(fā)展做出一種跨國文化交流,為兩個經濟體之間的發(fā)展做出更好的貢獻。每一個國家都有屬于自己的優(yōu)勢和劣勢;能夠在差異中求同存異,在中國繼續(xù)深造但不會忘記回到自己生長的地方”。
在對于留學生的批判思維教育和思政課程培養(yǎng)環(huán)節(jié)需要有針對性、適應性、合理性的制度建設和模式參考,這將在下文進行闡述。
三? 結果與討論
為加強留學生教育及提升高校國際化發(fā)展水平,需要在留學生的教育上融入批判性思維的規(guī)范以充分發(fā)揮留學生的思維優(yōu)勢,通過中國教育模式下的引導,提升對所學知識體系的理解,結合所學專業(yè)完成思政哲學的建設規(guī)范[12],實現(xiàn)對留學生潤物無聲,更深層次地了解中國文化內核。因此,提升留學獲得感,要在學習上融入批判性思維教育,搭建以培養(yǎng)留學生為核心的教育模式,如圖1所示;通過批判性思維模式培養(yǎng)、知識體系的過程性評價模式,服務思政哲學的建設,強化學習支持感,并用理論與實踐活動結合的方式,加強思想建設和精神連接,提升生活支持感,使得留學獲得感得到滿足。
(一)? 留學生批判性思維培養(yǎng)的規(guī)范化
留學生思維跳脫,情緒放大化,擅長肢體語言表達,方式直接大膽且豐富[13],這是不同于中國學生的一種情緒和思維表達方式。留學生多喜歡以討論和提問的方式去接受新理念,面對新鮮事物大膽的猜測,并能夠放開思維提出自己的理解方式,對于老師所講保持懷疑的態(tài)度和不懂就問的學習積極性。老師通過對留學生思維培養(yǎng)獲得新的教學經驗,發(fā)現(xiàn)在傳統(tǒng)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的漏洞并加以完善,提升國際化教育能力[14]。中外教學差異導致知識獲取能力不同,批判性思維不僅需要擁有高階思維的能力,還需要規(guī)范的基礎理論,如下所述。
1)批判性思維概念的理解:首先引導留學生理解批判性思維并結合自身優(yōu)勢去突破。對留學生強調邏輯想象的重要,培養(yǎng)他們通過基礎知識的學習進行邏輯思維的規(guī)范和知識體系的搭建;理解本質才能發(fā)現(xiàn)問題、得到合理的猜想。同時也要注意批判性思維不等同于邏輯思維。需要培養(yǎng)邏輯聯(lián)系、多角度分析、豐富的想象力、有基礎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理性擇優(yōu)的技巧等。
2)活躍思維的捕捉:合理運用思維的靈活性,發(fā)現(xiàn)思考過程中出現(xiàn)的新問題。引導他們挖掘和辨別深層隱含的基礎性假設。
3)猜想的具體化:批判性思維的智育素質要求技巧的學習需結合實際去鍛煉和落實,技巧轉換為實際應用是批判性思維對結果最好的論證[15]。因此對于留學生思維鍛煉的考察要求將捕捉的信息具體化呈現(xiàn),以學術論證的過程去體現(xiàn)自己猜想的完整性和可行性;根據本質的延伸具體到通過某一種角度、核心思想的指出、欲解決的支持方案、過程所面臨的難題以及備案等都是猜想具體化的要求。其次針對留學生薄弱的理論知識,將所學技巧與專業(yè)學習結合,既鞏固基礎理論學習,也使得批判性思維的技巧得到實際的應用。
雖然留學生在課堂具有較好的學習積極性且能夠與新知識產生不一樣的化學反應,但課堂的內容有限且時間短暫,課下的學習并不受到留學生的關注,得不到鞏固也沒有完善批判性思維的建設。因此對于留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學習要求如下。
1)批判性思維德育和智育的技巧需要結合留學生的特點進行調整,技巧的學習應該長期并量化考核,學會技巧并理解才能學會應用;高階思維的鍛煉應規(guī)范到專業(yè)范圍,縮小因思維散發(fā)產生的不切實際的猜想,更合理地、符合邏輯地、帶有完整性地將科學思想具體化、現(xiàn)實化。
2)發(fā)揮留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重點培養(yǎng)其對于問題解決的能力,搭建堅實且全面的知識框架,理解本質,抓住核心進行留學生思維的延伸。
3)長期維持批判思維的鍛煉,保證留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需要避免機械化的課本知識,發(fā)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長期維護留學生的這種思維觀念并且設置一定的任務要求去監(jiān)督他們解決問題的完整性,從而加強他們的學習獲得感和生活支持感。
(二)? 留學生對思政哲學教育的認知和引導
思政哲學教育強調“信息-思想-行為”的三角循環(huán),信息引導思想,思想指導行為,行為選擇信息。結合留學生專業(yè)明確思政元素并且搭建有效的傳遞手段去指導學生的思維技巧和行為過程。新工科視域下思政哲學作為指導思想和理論支持需要融入專業(yè)課程[16],重新搭建現(xiàn)有的知識框架,進行升維轉化發(fā)掘背后的哲學理念,發(fā)揮自然科學背后的普遍規(guī)律,運用哲學思想去進行解釋和升華;進而降維應用,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理論發(fā)現(xiàn)哲學的魅力。
缺少留學生思政培養(yǎng)環(huán)節(jié)導致留學獲得感內涵不足以及實際感受轉化有所欠缺。思政教育中思政元素的選取需要針對培養(yǎng)對象進行篩選和特定;留學生對中國式思政教育完全陌生,且在多元化信息時代造成思政教育認同感的降低;多元文化的沖擊下造成留學生對于外來文化難以接受、不能理解;不同于中國學生,留學生多在西方文化的熏陶下造成在面對相對定格的教育模式產生消極的態(tài)度,不認同、不接納、想擺脫,進而導致留學支持感降低。因此,對于留學生思政教育需要通過組織支持感和生活支持感去融入,搭建從興趣到熟悉到理解到認同再到思政哲學的滲透的體系。
1)思政元素:留學生通過網絡信息對留學國家產生強烈的新鮮感和向往感,他們所期待的是通過自我了解和認識所搭建的虛擬印象,沒有直觀感受;因此需要抓住留學生在進入中國留學時對于信息積極學習的時候就進行思政元素的引導。組織支持感所帶來的滿足于日常生活的基本元素如飲食、交通、語言等;例如漢語語言的學習就是一個文化了解的過程,提升興趣的手段,包括通過象形去引導留學生以肢體語言理解漢字產生和演變的原因。以自己理解的方式感受魅力的所在,因而產生濃厚的興趣積極接納中國文化。
2)感知認同:抓住留學生的興趣和對中國優(yōu)勢的向往學習積極性,收集他們所想了解、有認同感、有教育意義等的故事、題材、思政知識進行實際的感知教育,切身實際地引導留學生進行自學且發(fā)揮所學到的批判性思維技巧并進行應用轉化提出疑問,在感受和理解的同時發(fā)現(xiàn)思政元素并進行思政內容的學習。
3)引導方式:給予留學生正確的思政學習指導,首先要讓他們感受到友善的態(tài)度,愿意傾心去相處和感受,沒有戒備之心的沉浸式體驗才能激發(fā)留學生最真實的感受;留學生會學習、模仿、深究、提問、實踐和擴散;不僅形成以中會友,還打造以留學生為主體的對新人進行引導和講述中國思政哲學的魅力。
4)批判總結:通過進行批判技巧學習的留學生和初來乍到的留學生進行相同的實踐活動或學習,注重對于活動后、學習后的體會總結和批判交流;針對掌握批判技巧的留學生所觀察到的不僅僅是活動表面帶來的聽覺、視覺、味覺等的觸感;更重要的是通過現(xiàn)象看本質的能力和能夠通過本質分析現(xiàn)狀的逆向思維。交流則是評價感悟最好的手段,符合邏輯的、帶有謹慎的態(tài)度,謙虛地接受并且提出改進的措施等是技巧所要求的;不同國度下、多元文化下、思維方式差異下和教育程度差異下所碰撞出的都是嶄新的思政元素。
5)思政延伸:以留學生的角度去發(fā)現(xiàn)自己領域的思政元素并進行學科交融,通過留學生的思政學習,以較為全面的角度去審視相關制度建設、文化建設、經濟建設等;一方面思政內容帶給留學生中國本質的美,另一方面又通過留學生來完善和擴展這種核心的精神。而留學生真正掌握思政教育所帶來的的收益即是通過歷史的經驗和模仿或者利用這些思政要義去推測和分析世界變化的現(xiàn)狀,進而尋找符合自己國家制度建設的標準。理智和帶有改觀的態(tài)度去發(fā)展性地提出改變的建議,從所擅長的領域去進行相關實踐,從專業(yè)到工作領域再延伸到社會層面,做到以實踐為道路。
(三)? 強化思想精神的實踐案列
對留學生的思政教育需要更多的實踐應用環(huán)節(jié),發(fā)揮他們對陌生事物獨特的好奇感和情緒表達的優(yōu)勢。需要為他們創(chuàng)造真實的體驗感,去大膽地接觸、學習、接受、批判、完善和應用。因此創(chuàng)造更合適的、符合留學生地實踐內容是很好引導和評估他們思政學習的方式。高校對于留學生組織支持感的給予往往忽略了他們在培養(yǎng)過程中的思政穿插和感悟匯總;應該帶有目的性和計劃性地將實踐結合專業(yè)去完成綜合性團隊的建設,發(fā)揮各學科特長的同時去發(fā)現(xiàn)在整個過程中出現(xiàn)的學習到的思政內容并進行理解和延伸。而實踐的適合性和特殊性需要結合留學生所處環(huán)境和經驗進行調整, 具體為以下幾點。
1)因地制宜:思政教育知識體系參考全面,實踐應用應多樣全面;高校需要發(fā)揮當?shù)靥厣珒?yōu)勢,首先以學校為中心,通過學習了解校史、學校發(fā)展建設產生對周邊地區(qū)的興趣;通過整理收集所在城市的歷史背景、政治要素、特色建設和人文風情等元素進行分類和歸納,獨一無二最能夠吸引廣大留學生;有選擇的權利更能夠激發(fā)探索的潛力,達到更好的實踐效果。
2)因人而異:思政教育強調因對象的差異靈活變換思政內容,尤其面對留學生教育需要避免政治敏感要素,結合其國家背景和文化特征進行適宜的中國特色思政教育的融入;結合留學生性格特征、興趣愛好、學習目標和思維能力進行實踐內容、實踐地點、實踐方式及實踐總結的特殊定制;其次結合團隊成員的專業(yè)學習、特長發(fā)揮、思政學習和實踐應用等能力進行個人任務的分配。
3)因材施教:思政教育在留學生群體中覆蓋程度取決于思政教育內容在留學生之間是否引起重視和具有考察環(huán)節(jié);興趣是對未知事物產生新鮮并自主學習且長期持續(xù)進行的,首先是接受和認同,其次能夠帶來收益且改變自我現(xiàn)狀。部分留學生對于思政的學習在引導下能夠產生興趣關聯(lián),進而深入培養(yǎng),增加留學獲得感。
以石河子大學(以下簡稱“我?!保┗瘜W化工學院聯(lián)合留學生赴“烏、昌、石”紅色教育基地實踐團為例,具體分析整個團隊在準備前期、實踐過程、實踐總結中如何融入的思政教育;并且通過對整個實踐過程的參考搭建思政實踐的框架;從真實情感的流露去將感性體會和理性分析進行匹配,找到符合留學生團隊思政教育的方式,為更廣大留學生體驗中國魅力,提升留學獲得感提供參考。
1)項目簡介:石河子大學組織來華留學生開展“感知中國·絲路新疆 感悟大美新疆-講好中國故事”主題實踐活動,我校學生與來自4個國家的7名留學生共同搭建實踐團隊如圖2所示;通過批判思維技巧學習探尋思政元素以達到對留學生潤物無聲的實踐教育。團隊深入新疆和田、喀什、阿拉爾等地,走進古城、鄉(xiāng)村、紀念館等場所,通過實地參觀、情景體驗、現(xiàn)場教學等方式,以第一視角零距離認識、了解美麗的新疆并親身體驗絲綢之路的魅力。
2)項目目標:旨在以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為指導方針,以我校留學生為主體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建成的魅力,體會和挖掘中國體制下思政元素所帶來的收益和經驗。了解新疆民族政策,學習新疆傳統(tǒng)文化,認識新疆科技發(fā)展。
3)項目效果:石河子大學組織的“感知中國· 絲路新疆”留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是以向留學生們傳播中國文化為主要目的,以地理位置決定優(yōu)先學習新疆文化。
實踐以留學生們?yōu)橹饕后w,以紅色道路搭建思政教育融入為主要理論學習;圓滿達成了此次感知大美新疆的目標,極大地豐富了留學生們的假期生活、增加其社會經驗、鍛煉批判技巧應用、強化思政元素建設、提高其實踐轉化能力。將理論英語與實踐英語相結合并融入思政學習的內容。通過口語表達和對思政元素的講解將中國式思政內容與西方表達進行結合,探尋出適合留學生德育素質培養(yǎng)的交流方式。具體實踐環(huán)節(jié)及培養(yǎng)環(huán)節(jié)如圖3所示。
(四)? 相關實踐記錄
2022年7月7日至7月14日,短暫卻又意味深長的八天是與石河子大學“感知中國·絲路新疆”留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團隊共同度過的;團隊前往南疆多個地區(qū)進行“感悟大美新疆-講好中國故事”文化體驗活動。成員分別來自化學化工學院、外國語學院、農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醫(yī)學院和文學藝術學院,學歷水平橫跨本科至博士研究生。特別的是在社會實踐期間,與來自4個國家(巴基斯坦、阿富汗、泰國、尼日利亞)的7名留學生深入新疆和田、喀什、阿拉爾等地區(qū),走進鄉(xiāng)村、古城、紀念館等場所,通過實地參觀、情景體驗、現(xiàn)場教學等方式,以第一視角零距離認識、感受、了解大美新疆。文化差異下的融識帶給這次實踐別一番的滋味。
7月8日,“感知中國·絲路新疆”實踐團走進和田。在和田團城,實踐團一行走進當?shù)鼐用窦抑?,與當?shù)鼐用窳募页!.攲嵺`團得知這里也是2016年后才進行改造升級,在此之前,這里俗稱“鴿子巷”,因“臟亂差”聞名,而經過改造升級,如今已經成為和田市城市擔當。正是得益于黨的惠民政策,當?shù)鼐用竦墨@得感顯著提升,日子越過越好,實踐團成員聽到這里,紛紛豎起大拇指。隨后一同前往團結廣場,在廣場北部豎立著庫爾班與毛澤東同志握手的銅像。各位同學進行拍照留念,行人見到外國友人熱情交談,進行拍照留念,了解關于他們的故事。下午去了玉石集市巴扎,琳瑯滿目的玉石吸引了留學生的眼球??κ灿颀埡印偸遣唤浺獬霈F(xiàn)美玉的河。不斷流淌的河水仿佛在訴說時代的發(fā)展和變遷及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使得新疆和田玉被稱為世界公認美玉。夜晚充滿煙火氣的和田夜市,被各種美食的香味充斥著,無論是紅柳烤肉,特色烤鴿子,新疆特色烤狗魚,特色酸奶還是民族特色的舞蹈,都讓留學生們流連忘返。
7月9日—10日,實踐隊成員走進喀什,古城里商戶林立、游人眾多,熱鬧非凡。來自巴基斯坦的留學生走進古城由衷的感嘆道:“這里不僅歷史底蘊深厚,而且充滿活力?!痹诮稚?,不時有熱情的當?shù)鼐用窈陀慰拖驅嵺`團成員打招呼或者邀請合影。新疆民族舞蹈絢麗多彩,素有“歌舞之鄉(xiāng)”美稱。來自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的留學生表示這里的歌舞風格與自己的家鄉(xiāng)很是相似,看上去很是親切,在實踐過程中,他們也加入載歌載舞的隊伍中。10日恰逢古爾邦節(jié),是伊斯蘭歷12月10日,農歷時間六月十二日,古爾邦節(jié)是伊斯蘭教主要節(jié)日之一,對于6名穆斯林留學生而言也是重大的節(jié)日,在老師的帶領下一起前往為他們“羊村小館”共同慶祝,就餐期間留學生同學用自己的語言教我們如何慶祝新年,我校同學也對他們表達真摯祝福。
7月11日,實踐團隊成員走進阿拉爾,參觀三五九旅屯墾紀念館、塔里木大學和塔克拉瑪干大沙漠。三五九旅屯墾紀念館以三五九旅革命前輩就地轉業(yè),鑄劍為犁,在西北邊陲戈壁荒灘上,發(fā)揚南泥灣精神,開荒大生產,履行屯墾戍邊偉大使命;同步展現(xiàn)兵團現(xiàn)代化建設巨大成就。參觀的學生紛紛發(fā)出“這真是太神奇”的感嘆。部分參加去年文化體驗的留學生表示:去年我們前往石河子規(guī)?;r場參觀,在團場人們使用大型機械設備種植農作物,早已經不再是密集型的人工勞作時代,充分展示了新疆農業(yè)現(xiàn)代化的水平。最后我們來到塔克拉瑪干沙漠,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中心,是中國最大的沙漠,同時亦是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熱騰騰的沙子也沒能影響大家蓬勃的探索欲,留學生們光著腳踩在燙燙的沙子上,徒步沙漠的同時又享受了一次免費的沙療。沙子被風吹起來打在身上,讓人更加深切地理解“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的意蘊。愜意悠閑的駱駝走在沙漠中,吸引著這些外國學生。有三位留學生率先騎上駱駝,跟隨領路人穿梭在縱橫的沙丘之間。提速,沖坡,俯沖,失重,車上傳來一陣陣歡呼的尖叫聲。
四? 研究結論
兵團高校留學生的留學獲得感呈現(xiàn)出顯著的內容差異,研究旨在通過強化學習和生活支持感,提升整體留學獲得感。通過地域特色引導個體差異獲得不同類型的來華收獲,真正實現(xiàn)以留學生為核心感知認同中國思想政治文化。通過實際案例提出對留學生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建議重視留學生具有的批判性思維,通過和思政哲學有機融合進行教學,以留學生的角度初看新疆,理解、認同、接受、轉化和應用新疆的歷史、文化、政治等。用紅色新疆之旅切身實感地去體會文化交融、制度建設等,以及其背后的精神建設;體會在差異中尋找相似之處并嘗試理解不同地方進而達到親華、愛華、留華的目的。通過感受中國內在魅力達到留學生扎根中國、留于高校、服務高校、吸引資源、打造國際化程度高、可持續(xù)發(fā)展性強、有獨立創(chuàng)新教育和特制思政哲學課堂的綜合性大學。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共建“一帶一路”,新疆不再是邊遠地帶,而是一個樞紐地帶[EB/OL].https://www.gov.cn/xinwen/2022-07/15/content_5701067.htm.
[2] 王彩霞.國際傳播視角下的巴基斯坦?jié)h語教學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22.
[3] 李函穎,徐蕾.“貴族群體”還是“邊緣群體”——“雙一流”建設高校全職外籍教師的組織支持感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22,43(4):66-77.
[4] EISENBERGER R,HUNTINGTON R,HUTCHISON S,et al.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86,71(3):500-507.
[5] 黃劍峰,羅志雄.“一帶一路”背景下來華留學生教育高質量發(fā)展探析——以福建省為例[J].高教論壇,2022(2):55-59.
[6] 方寶,武毅英.高等教育來華留學生的變化趨勢研究——基于近十五年統(tǒng)計數(shù)據的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6,37(2):19-30.
[7] 張瑾帆.批判性思維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20.
[8] 楊盛超,張新宇.新工科視域下校企協(xié)同育人路徑探索[J].高教學刊,2022,8(31):152-155.
[9] 王佳興.“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來華留學博士生培養(yǎng)質量研究[D].廈門:廈門大學,2020.
[10] 陳強,文雯.“一帶一路”倡議下來華留學生教育:使命、挑戰(zhàn)和對策[J].高校教育管理,2018,12(3):28-33.
[11] PENKA S.Academic Careers of Immigrant Women Professors in the U.S.[J].Higher Education,2007,53(6).
[12] 季偉峰.教育哲學視閾下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探析[J].北京教育(高教),2022(8):33-35.
[13] 陸思逸,麥克·辛.中國留學生批判性思維的中西割裂[J].現(xiàn)代大學教育,2017(3):41-48,113.
[14] 張慧君.國際化進程中來華留學生教育質量的提升[J].中國高等教育,2007(24):46-47.
[15] 董毓.為什么要擴展批判性思維教育的內容-關于批判性思維素質教育的理論和實踐根據[J].工業(yè)和信息化教育,2015(7):42-48.
[16] 高德毅,宗愛東.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zhàn)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7(1):43-46.
(石河子大學 化學化工學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