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麗
(啟東市學華小學,江蘇 啟東 226200)
隨著教育理念的優(yōu)化,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也在不斷進行改革,教師越來越注重在開展心理教育的過程中融入更多的德育內容,確保小學生在吸收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提升知識的運用能力,借此改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情況,保證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教師將德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能幫助小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并進一步完善小學生的人格,保障小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為當今社會發(fā)展培養(yǎng)更多心理健康的高素質人才。
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并非易事,需要調動一切可利用的資源共同實現(xiàn)。為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加完善,須在心理教育過程中有效融入德育功能。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應以心理學知識為基礎,以教育學原理為輔助,形成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機制。
當前,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存在界限模糊的問題,因此,劃分心理健康教育部門與德育的職能,是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機制的首要任務。
小學除了要設立心理教育部門外,還應開展適當?shù)慕虒W活動,如心理健康教育講座等,幫助小學生樹立健康人格,并要有意識地在健康教育中融入德育相關概念。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形式豐富,如:開設心理健康講座、為學生建立心理檔案、組織學生制作手抄報展示自己的所思所想、開展網絡咨詢等。在以上方式中,有效融入德育,能引導學生正確認知自我。
心理健康教育對小學生心理具有導向作用,心理健康教育建立起的完整體系,能對小學生的行為產生積極影響。心理健康教育對小學生具有凝聚作用,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能幫助小學生樹立正向的價值觀。在其中融入德育功能,有利于增強小學生的凝聚力,使他們產生歸屬感,從而形成團結一致的向心力。
當前,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正處于發(fā)展階段。小學生的心理問題是在成長中形成的,有效進行心理干預能及時解決小學生的心理問題。小學應配備心理咨詢室,分析小學生可能遇到的困境,調節(jié)小學生心理狀態(tài),消除他們的困擾。同時,在心理咨詢過程中融入德育功能,將有助于協(xié)助學生克服心理障礙,提高意志水平。
心理咨詢教師可以為學生建立心理檔案,方便了解每個學生的情況,并進行跟蹤服務。教師在心理咨詢過程中要尊重學生隱私,對談話內容保密。通過心理咨詢,學生能形成更加果斷、堅韌的意志品質,塑造健全人格,并對德育內容產生深刻的認同,從中得到精神上的滿足。
教師是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推動者,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很有影響力。發(fā)揮教師德育功能,能促進心理健康教育的發(fā)展。
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水準是由教師的專業(yè)水平決定的,因此,提升小學心理教師的專業(yè)能力很有必要。學校應招聘心理學相關專業(yè)的畢業(yè)生或具有心理咨詢師資格證書的教師來校任教,并加大對學校教師的培訓力度,提升學校心理學教師的專業(yè)水平。
德育將學生的發(fā)展作為出發(fā)點,以培養(yǎng)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學生為目標。德育是學生成長中的內化教育,在德育實施過程中,應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放在首位。學生是教師開展德育工作的受教育者,教師在德育過程中應給予學生關懷和幫助。小學生品德的形成大致要經歷三個階段,即依附性—自覺性、外部監(jiān)督—自我監(jiān)督、服從型—習慣型。對于德育培養(yǎng),不同的學生會做出不同的選擇,因此,德育在不同的學生身上會產生不同的效果。
教師要提高德育素養(yǎng),進一步優(yōu)化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增加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與學生產生更深的共鳴,減少小學生在道德接受方面產生的負面作用,盡可能將德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最大化。同時,借助德育,可以更加客觀地了解小學生的個人狀況,使心理健康教育在實踐中更有針對性。
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任老師,家是學生成長的搖籃,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的家庭德育環(huán)境對學生的性格塑造有重要意義,充滿愛的家庭氛圍對學生的心理發(fā)展會起決定性作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應與家庭教育合作,打造家校一體的教育系統(tǒng),使教師、家長、學生形成良性互動,共同創(chuàng)造良好的心理教育氛圍。
學校既是學習文化知識的地方,也是形成良好品德、健康人格的地方,家庭對學生道德品質和人格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二者協(xié)調互動,缺一不可。經研究發(fā)現(xiàn),家庭氛圍及父母的相處模式,都會對學生的心理產生巨大影響。在和睦的家庭環(huán)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性格開朗陽光,人格健全,生活態(tài)度積極樂觀;反之,緊張氛圍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往往容易缺乏安全感,產生自卑、消極、封閉等心理問題。這就需要學校與家長積極溝通,給予家長必要的指導,也可以向家長開展心理咨詢服務,幫助家長了解影響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因素,引導家長正確認識孩子的心理問題。家校合作,能更好地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家長應在家庭教育中加入心理健康教育環(huán)節(jié),端正學生的價值觀,使學生能把控自己的情緒,完善自己的氣質,進而正確認識自己、評價自己。
首先,家長要理智地愛孩子。愛是有度的,過度就成了溺愛。如果家長對孩子的期望過高,就會給孩子帶來過大的壓力,甚至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這就要求家長對孩子的愛要理智,對于孩子的缺點,要及時指出并采取適當方式予以糾正,不能遷就縱容。由此,學??偨Y出有效愛孩子的四個方面:第一,父母要愛孩子并且讓孩子感受到愛;第二,讓孩子也愛父母,愿意與父母做朋友;第三,對孩子的愛要有度;第四,對孩子的期望不要太高。
其次,獎勵與懲罰并用。適度的獎勵與懲罰是父母教育孩子的有效手段,對于形成良好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氛圍是必不可少的。獎勵與懲罰都要適度,獎勵應多于懲罰,因為獎勵能增加孩子的信心,激發(fā)他們的積極性。獎勵又分為精神獎勵與物質獎勵,精神獎勵包括表揚、鼓勵的話語,物質獎勵包括獎勵書籍、玩具等。家庭教育應以精神獎勵為主。懲罰手段是家庭教育中不得已而為之的,應慎重使用,過度的懲罰行為,會影響孩子身心發(fā)展和人格健康。
最后,培養(yǎng)良好的家庭文化環(huán)境。在家庭中,父母的言行是孩子模仿的對象,因此,家長應有意識地提高自我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科學文化素養(yǎng),促使孩子在潛移默化的家庭氛圍中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質。家長還要做到轉變觀念,與孩子平等相處。小學生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獨立個體意識,所以家長應構建民主型家庭模式,營造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圍,尊重孩子的獨立個性。實踐證明,民主型家庭更加有利于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相比于碎片化的教育模式,框架系統(tǒng)的教育執(zhí)行更具有可復制性,能為教師提供幫助。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融合,可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起。主要在于明確將德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路徑。教師在日常工作中,可以通過大量的理論知識學習和相關文章閱讀,了解心理因素在小學生成長過程中可能產生的影響,從根本上理解“心育+德育”在小學生成長中的作用,進而完善自身的教育理念,制訂更具針對性的教育規(guī)劃。
第二階段,承。這個階段教師根據(jù)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及心理特征,探究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在機制。教師通過組織升旗儀式、組織學生觀看革命題材電影等方式,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這個階段是將德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執(zhí)行階段,教師應重點關注心理基礎建設和目標性德育培養(yǎng)的結合。
第三階段,轉。教師的工作能力是在不斷學習培訓和教學實踐中得以提升的。所以,學校要針對教師的基礎情況和特點,聘請專業(yè)講師為教師提供培訓,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
第四階段,合。合是指小學階段開展德育與心育融合教育過程中學生與家庭之間的配合。研究發(fā)現(xiàn),小學生出現(xiàn)心理問題大多與家庭環(huán)境有關,因此,為了更好地構建“心育+德育”的教學框架,教師應積極與家長進行溝通交流,及時了解學生的家庭生活環(huán)境,尋求家長的配合,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家庭生活環(huán)境。
教師投入“心育+德育”工作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細節(jié)管理,即站在學生的角度,理解小學生的心理狀況。在此基礎上,教師要與學生密切配合,組織有效的教學,使教學效果更加理想。
首先,教師要密切關注小學生的日常生活狀態(tài),注意觀察小學生的日常動態(tài)。在目前的網絡信息環(huán)境下,小學生會接觸到大量信息,從而對心理狀態(tài)產生影響,容易出現(xiàn)心理波動甚至心理問題。教師由于與學生日常接觸多,具有能深入學生生活的天然優(yōu)勢,可以通過對學生生活狀態(tài)的觀察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教師在教育工作中要有意識地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通過觀察,與學生及時溝通,對學生的情況進行判斷,調解學生之間的矛盾。
其次,教師要對學生的人際交往進行識別。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需要與其他人交往交際的,需要得到別人的接納,才能更好地成長。部分學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會出現(xiàn)膽怯、不懂尊重他人等心理和德育問題,教師在教育活動中應將德育與心育融合在一起,關注小學生人際交往問題,培養(yǎng)小學生與人溝通的能力和良好的交往習慣。教師應明確指出小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容易忽視的問題,傳授學生正確的人際交往知識,根據(jù)學生具體的人際交往情況對其進行指導,使學生學會積極溝通,待人以誠。
最后,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了解學生的學習困境。不同的學生思維方式和學習基礎都有著較大的差異,有的學生基礎較好,在學習中就會表現(xiàn)得比較積極,也有的學生基礎較薄弱,在學習過程中精神難以集中,甚至產生消極情緒。教師在教學中要積極了解學生學習的難點,通過正向激勵的手段幫助學生重拾信心,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好的心理素質是人全面素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小學生心理素質的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小學生正處于身心塑造的重要時期,隨著生理、心理的發(fā)育和發(fā)展,社會閱歷的拓展及思維方式的轉變,使他們在學校、生活、人際交往和自我意識等方面,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在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推進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由于小學生的心理問題層出不窮,傳統(tǒng)的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難以滿足當前小學生的心理教育需要。德育是根據(jù)學校和社會的要求,培養(yǎng)學生道德品質的教育活動,它既能促進小學生的健康成長,又能推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把德育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去,能更好地適應新時期心理健康教育的現(xiàn)狀,解決新時期小學生出現(xiàn)的各種思想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