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曲《廣陵散》為漢魏古曲,現(xiàn)代琴家演奏的版本多基于明代《神奇秘譜》中的記載。吳景略于1954年據(jù)《神奇秘譜》打譜,使其得以廣泛傳播。《廣陵散》音樂情緒時而悲壯激越,時而哀婉動人,極富戲劇對比,表現(xiàn)出了深沉雄渾、莊嚴肅穆的大曲風范,是一首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琴曲,被譽為中國古代琴曲中的“千古絕響”。本文以美學研究的視角,對《廣陵散》的歷史淵源、創(chuàng)作主題進行探討和研究,賞析幾位古琴大家的演奏,總結與歸納其蘊含的悲劇美 。
1 《廣陵散》簡介
《廣陵散》最早見于東漢時期,相傳與戰(zhàn)國時期的刺客聶政有關。聶政為報父仇,刺殺韓王后自毀容貌而亡,后人感其壯烈,創(chuàng)作了這首琴曲。曲名中的“廣陵”指的是古代揚州一帶,而“散”則是一種琴曲體裁[1]。
音樂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它不僅給人帶來聽覺上的享受,也引起人情感上的共鳴。在琴譜里的《廣陵散》是沒有靈魂的,只有被彈奏出來,彈奏者和聽者之間實現(xiàn)雙向互動,《廣陵散》才被賦予了生命。因此,本文會賞析幾位古琴大家的演奏,肯定他們對于《廣陵散》所做出的貢獻。
2《廣陵散》的悲劇體現(xiàn)
2.1 《廣陵散》的歷史淵源
《廣陵散》和嵇康有著極深的淵源。對于嵇康,人們并不陌生。他是大名鼎鼎的“竹林七賢”之首。談《廣陵散》不能不談嵇康,談嵇康不能不說《廣陵散》。他以其卓越的才華、耿直的性格以及對自由與真理的追求而聞名于世。嵇康生于中國三國至西晉時期。這一歷史階段,國家分裂,社會動蕩不安、政局黑暗多變。嵇康深受老莊思想的影響,重視養(yǎng)生之道,極力倡導超越世俗禮教,順應自然的生活態(tài)度,所謂“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濤是竹林七賢之一,曾擔任尚書吏部郎。在辭去這一官位時,山濤曾推薦嵇康接替自己。然而,嵇康反對虛偽的禮教,追求精神自由,厭惡同流合污的官場,因此作《與山巨源絕交書》,在其中列舉自己“七不堪”和“二不可”,拒絕出仕。嵇康對司馬氏政權持不合作的態(tài)度,引起了司馬昭的強烈不滿,被誣陷下獄。
嵇康在即將被執(zhí)行死刑時,三千多名太學生聯(lián)合起來向朝廷請愿,請求赦免嵇康,并希望他能到太學擔任教職。但是他們的請求并未得到批準。在等待行刑的這一段時間內,嵇康并沒有感到害怕、恐懼,反而坦然自若、不卑不亢。在刑場上,當他看到太陽西斜、影子的位置發(fā)生變化時,他知道自己將要走向死亡,于是彈奏起哥哥嵇喜替他取來的常用的琴。在生命的盡頭,他演奏的正是《廣陵散》,并感嘆:“《廣陵散》于今絕矣!”嵇康臨刑前的感嘆,成為中國文化史上的經(jīng)典瞬間。嵇康的一生充滿了才華與悲劇的交織,他的思想與藝術成就不僅影響了當時的社會,也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他的故事至今仍激勵著人們追求自由、堅持真理[2]?!稄V陵散》采用了“慢商調”這種特殊的調弦方式。在這種調弦方式下,古琴的第二弦被降低一個大二度(從D降到C),從而形成獨特的音色效果,更好地表現(xiàn)曲目的情感與風格。有些譜集認為第二弦(古稱臣弦)與第一弦(古稱君弦)同音,有以臣凌君、大逆不道之嫌?!稄V陵散》采用“慢商調”定弦,可以更好地體現(xiàn)其音樂風格。通過降低第二弦的音高,琴曲的低音部分更加渾厚,增強了音樂的震撼力和表現(xiàn)力。
2.2 《廣陵散》的創(chuàng)作主題
當下所存的《廣陵散》曲譜,最早收錄于明代朱權編印的《神奇秘譜》(425年),在這一譜中涵蓋了一些小分段,即“刺韓”“沖冠”“發(fā)怒”“報劍”等,因此歷代琴曲家普遍把《廣陵散》與《聶政刺韓王》看作是異名同曲。
《聶政刺韓王》的故事大概如下:聶政的父親是個鑄劍師,韓王要求他給自己鑄一把寶劍,但是在約定期限內,聶政的父親沒有鑄成這把劍,因此被韓王殺害。聶政長大后一直想替父報仇,第一次混進了王宮,卻被侍衛(wèi)發(fā)覺,只好逃進深山。后來他了解到韓王對于聽琴情有獨鐘,便偽裝成一名琴師接近韓王。他請了一位琴師來傳授自己琴藝,經(jīng)過多年的苦練,他終于彈得一手好琴。于是他到京城的城樓下彈琴,當時“觀者如堵,馬牛止聽”,韓王也聽說了,就派人讓他進宮里表演。怕人認出他,他用涂漆來改變膚色,還把自己的牙齒砸掉。為了讓人聽不出他的聲音,他用吞炭的方式弄啞了嗓子,幾乎完全變成了另外一個模樣,再無人認出他。在進宮的時候,他將匕首藏到了琴腹內。彈奏時,他離韓王很近,趁韓王聚精會神聽曲時,他突然發(fā)難,用匕首把韓王刺死。宮里的人都驚呆了。
聶政的一生都處于痛苦中,他知道自己不想刺殺韓王,但是似乎只有刺殺了韓王,他才能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亞里士多德在評《俄狄浦斯王》時說,悲劇是人的行為造成的,但與悲劇主角的道德因素無關。他們不是因為做了壞事,而是由于自己的過失而陷入厄運或遭到滅頂之災,這是命運的捉弄。因此引起人們對悲劇主角的憐憫和對命運的恐懼。聶政的悲劇性命運與俄狄浦斯有諸多相似之處。有一股不可抗力,使他們身不由己,必須承擔責任,這就構成了悲劇[3]。
《廣陵散》樂譜的全曲共有四十五個樂段,分為開指、小序、大序、正聲、亂聲、后序六個部分。在正聲之前,重點表達了對聶政不幸命運的同情;而在正聲之后,則著重于贊美頌揚聶政的英勇事跡。其中正聲屬于樂曲的核心,充分表達了聶政由怨恨到憤慨的感情變化,將其不畏強暴、寧死不屈的復仇意志充分表達了出來[4]。
3 對幾位古琴演奏家演奏的《廣陵散》的賞析
3.1 李祥霆
李祥霆,男,滿族,1940年出生,吉林遼源人。他不僅是著名的古琴演奏家,同時也是中央音樂學院教授。他的古琴生涯開始于1957年,師傅為古琴演奏家查阜西。他在1958年時考入中央音樂學院,并跟隨吳景略學古琴。于1963年畢業(yè),并留校任教。
李祥霆對《廣陵散》極為熱愛。他演奏的《廣陵散》將《廣陵散》蘊含的悲劇美淋漓盡致地體現(xiàn)了出來。他的演繹并非單純的技術上的展示,同時更是對作品深層悲劇美的挖掘與展現(xiàn)。李祥霆的演奏風格具有通透、恬靜、圓潤、雄偉、沉厚、悠遠、神奇七大特質。尤其是“雄偉”與“沉厚”的交融,使作品有一種宏大的氣勢,更深刻地表現(xiàn)了聶政面對強敵時,那股堅韌不屈的靈魂之光。而“悠遠”則構建了一個跨越時間和空間的藝術境界,將聽眾帶入一個充滿哲思的世界。在這里,生命的脆弱與堅韌被并置審視,個體命運在歷史洪流中的無力感與頑強不屈,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正是在這種強烈的矛盾和對抗中,此曲的悲劇美得到了充分的表現(xiàn),觸動著每一位聆聽者的心弦,使他們沉浸在那份難以言喻的悲愴之中,感受到生命深處的渺小與偉大。
3.2 吳文光
吳文光,男,漢族,1946年出生,江蘇常熟人。他是國家首批古琴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吳文光的古琴演奏在繼承傳統(tǒng)的同時,形成了新時代的文人行吟風格。他所演奏的《廣陵散》不僅是一首技術上成熟的杰作,更是一部深刻反映歷史與人性的作品。吳文光在進行演奏時,對《廣陵散》每個部分都進行了精心處理,尤其是在“正聲”部分,他以極為干凈利落的泛音和深沉厚重的綽注來講述聶政刺韓王的故事,演奏奪人心魄、引人入勝。最為令人動容的是吳文光對那四個重復的一二弦散音的處理,好似夜半傳來的更鼓之聲,預示著英雄即將做出最后的決斷,大義凜然地走向命運的終點。整首曲子情緒波動較大,由最開始的平靜逐漸走向激昂,直到高潮處的激烈潑辣與高亢急速的泛音將情節(jié)推入頂峰,然后又緩緩回落,給人留下無盡遐想的空間。
3.3 龔一
龔一,男,漢族,1941年出生,江蘇啟東人。他不僅是國家第二批古琴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同時還是中國職業(yè)古琴演奏家,一級演奏員。同時,他還是上海音樂學院碩士生導師。
龔一在演奏《廣陵散》時,聽眾不僅能感受到其技藝之精湛,收獲余音繞梁的聽覺盛宴,更能體會到作品所傳達的難以言喻的悲愴之情。他通過細膩入微的表現(xiàn)手法,把此曲中蘊含的復雜情感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開篇輕柔緩慢的旋律,帶領人們回到了充滿變數(shù)的春秋戰(zhàn)國時代背景之中。而伴隨旋律逐漸變得激昂慷慨,聽眾能夠感受到聶政刺韓王時,波瀾壯闊的心境。尤其是到了“正聲”部分,在“刺韓”“沖冠”“發(fā)怒”等小標題所對應的章節(jié)里,龔一利用快速而有力的手指動作演奏出來的聲音,如同刀劍相交之聲,讓人聯(lián)想到古代勇士們?yōu)檎x而戰(zhàn)的慷慨風姿。
值得注意的是,《廣陵散》的悲劇意蘊,并非僅僅因為它描述了一個復仇的故事,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人類面對命運捉弄時不屈不撓的精神面貌。正如嵇康臨終前彈奏此曲并感嘆“《廣陵散》于今絕矣!”這句話不僅是嵇康對自己生命即將結束的哀悼,同時也是對理想破滅的一種無奈嘆息。而龔一在演奏過程中精準地捕捉到了這一點。他用音樂講述了嵇康個人悲劇的同時,也表達了對于美好事物消逝的惋惜之情,從而深刻地凸顯了作品的悲劇美。
4 結語
《廣陵散》作為中國古代琴曲中的經(jīng)典之作,其悲劇美不僅體現(xiàn)在音樂本身的深沉與激昂,更蘊含在與之相關的歷史人物與故事中。從嵇康的孤傲與悲劇命運,到聶政為父復仇的壯烈事跡,這些歷史背景為《廣陵散》賦予了深厚的情感內涵與文化意義。嵇康臨刑前彈奏《廣陵散》的典故,更是將音樂與生命、自由與抗爭的主題緊密相連,使其成為中華文化中不朽的精神象征。
同時,不同的演奏家通過對聶政刺韓王這一主題的個性化詮釋,展現(xiàn)了《廣陵散》豐富的藝術表現(xiàn)力。正如配音演員通過聲音塑造角色一樣,演奏者需深入理解曲目的情感內核,結合自身的人生經(jīng)歷與藝術感悟,將音樂中的畫面感、對象感與距離感細膩地呈現(xiàn)出來。各大演奏家個性化的演繹不僅讓《廣陵散》在新的歷史背景下煥發(fā)出新的生命力,也讓聽眾在音樂中感受到跨越時空的情感共鳴。
總之,《廣陵散》的悲劇美既是歷史的沉淀,也是藝術的升華。它通過音樂的語言,將個體的命運與時代的洪流交織在一起,展現(xiàn)了人類對自由、正義與情感的永恒追求。無論是作為歷史的見證,還是作為藝術的表達,《廣陵散》都將繼續(xù)在時間的長河中熠熠生輝,觸動每一代人的心靈。
引用
[1] 吳文光.神奇秘譜樂詮[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8.
[2] 龔一.古琴演奏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 胡君卿.從美學的視域看古琴曲《廣陵散》的人文藝術特征[J].藝術評鑒,2021(4):175-179.
[4] 閆麗麗,田筱源.美在意象——對葉朗《美學原理》的解讀[J].西北美術,2011(2):12-15.
作者簡介:班慧洋(2001—),男,河南濮陽人,本科,就讀于東北農(nóng)業(yè)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