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榮 王巖
摘要:“法立于上,教弘于下”,教育是烘托向上生長的底層力量,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大事業(yè)。當今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yè)變革蓬勃興起,數字技術快速發(fā)展,有著前所未有的優(yōu)勢與潛力。信息技術助力彌合“數字鴻溝”——“互聯網+”深度融入教育、養(yǎng)老、扶貧等多個領域。數字賦能有助于促進思想政治教育與互聯網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的深度融合,助力思想政治教育體系轉型升級。以數字技術賦能思想政治教育變革,構建數字化思想政治教育育人體系,重塑思想政治教育形態(tài),是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重要路徑。但數字技術在賦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挑戰(zhàn)。文章緊緊圍繞數字賦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這一主題,采用調查研究法、文獻資料研究法進行分析,為數字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乘勢而上提供與時俱進的實踐路徑。研究認為,高校要順勢把握發(fā)展機遇,正確審視“去中心化”“泛娛樂化”以及“信息繭房”等困境。堅持科學的指導思想不動搖;著力提升高校教師隊伍的數字化教學水平;正確認識和運用主體間性理論,破除陳舊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模式;深入推進“三全育人”綜合改革,真正做到破局而立,向新而生,以綿綿之力鑄久久之功,服務教育強國建設。
關鍵詞:新媒體;數字技術;思想政治教育;意識形態(tài);主體間性;“三全育人”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01-0027-03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1年度河北省教育廳思政課教師研究專項“信息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課線上線下融合研究”成果,項目編號:SZKZX202130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推進教育數字化,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1]。因此,要以數字化教育持續(xù)“賦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將新媒體技術的優(yōu)勢與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需求相結合。
(一)互聯網交互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溫度
“數智融合”背景下,教育數字化高速演變進入轉型關鍵期[2]。互聯網以其海量性、時效性、互動性等特點,通過新媒體性質的學習平臺幫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完成多向交互,既能使教師借助輔助教學工具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時間有限的課堂上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又能增強學生的課堂參與感,由此進一步強化教育雙方的情感認同。基于此,思政課教師真正將基本原理講成了生動道理,以小見大、深入淺出,將宏大理論的種子埋在學生心中,促進生根發(fā)芽。
(二)大數據技術手段迭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式
人創(chuàng)造自己的歷史,但并不是隨心所欲,而是在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chuàng)造[3]。同理,教學思維的創(chuàng)新也要根據歷史環(huán)境與條件的不斷變化而發(fā)展與變化[4]。
熟練地掌握新媒體技術并將其運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中,有助于提高教師隊伍的數字化教學水平,而“思想政治教育數據分析”作為一種思維理念指導下的方法手段,形成于思政教育與數據分析的高度融合,是數據分析在思政教育運用中的成果轉化,能夠幫助人們更好地把握思政教育的本質變化、邏輯關系、內在規(guī)律[5]。隨著數字化教育的發(fā)展,VR技術、全息投影技術逐步引入課堂。此類虛實共生的情境實踐,契合學生的媒介使用習慣和思維方式,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為高校思政教育創(chuàng)新工作方法與手段提供了思路,增強了教育輻射力和感染力。
(三)新媒體技術突破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時空壁壘
在時空維度,數字化轉型賦予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內涵[6]。創(chuàng)新思政教育方法不僅需要較強的實踐教學能力和豐富的教學經驗,還需要良好的課堂創(chuàng)新氛圍。數字技術的發(fā)展為其提供了充分的條件和動力,也為高校教師開展創(chuàng)新工作提供了巨大幫助。新媒體技術完善的系統(tǒng)結構增強了師生交流的便捷性,還能做到實時更新教學內容,整合各類熱點,并將各類教學資源分類和標簽化處理。思想政治教育空間結構發(fā)生根本變革并獲得全方位重塑[7]。這種變革給高校思政教育方法創(chuàng)新提供了全新機遇。
(一)去中心化困境:削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
去中心化即去掉第三方,系統(tǒng)中人人平等,沒有任何個體有更大的權利。
最初,作為一個自然生態(tài)學概念,去中心化的特質在于開放、扁平、平等?!半S著互聯網的迅速迭代,截至2023年6月,我國網民規(guī)模達10.79億人,較2022年12月增長1109萬人,互聯網普及率達76.4%”[8]?;ヂ摼W追求高效率、高普及率、高輻射率的特點與去中心化的理念不謀而合,其在賦能思想政治教育進行數字化轉變的同時也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權。
在此過程中,思政教育話語表達權利泛化,話語中心被不斷弱化,思政教育話語權威性被逐漸削弱,由此引發(fā)了高校思政教育的話語權危機,直接影響著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9]。
(二)“泛娛樂化”困境:沖擊青年大學生的價值觀
泛娛樂化是“資本控制下信息全球化”的必然產物[10]。泛娛樂化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帶來的挑戰(zhàn)存在于多方面。
泛娛樂化趨勢下,西方不良社會思潮無孔不入,基于數量龐大、不易被人察覺的特點,通過片面截取時事新聞,推送不良誘導信息,影響大學生正確價值觀的樹立與正確政治認知的確立。
個體方面,碎片化的信息直接導致學生思維鈍化,思辨能力和系統(tǒng)學習能力降低,難以集中學習,注意力分散,讀書學習出現功利化趨勢。
(三)信息繭房困境:影響青年大學生全面多元發(fā)展
桑斯坦在《信息烏托邦》中指出,長期的信息偏食使人們陷入自我封閉的境遇,“繭房”由此產生。
對信息化時代的資源過載,人們?yōu)闇p輕認知負荷,通常會進行偏向性地信息選擇,沉溺于假性的自我選擇與自我娛樂之中,這都將限制學生全面、深度、立體的了解與認知,進而影響青年大學生全面多元發(fā)展。
思想政治教育的初心是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因此理解和把握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思想對于應對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繭房”困境、促進思政教育創(chuàng)新發(fā)展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一)牢牢把握高校意識形態(tài)工作領導權
2023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指出,“教育數字化是我國開辟教育發(fā)展新賽道和塑造教育發(fā)展新優(yōu)勢的重要突破口”[11]。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設過程中,關注意識形態(tài)與數字教育的融合并加以重視,既能幫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直面數字時代的挑戰(zhàn)與困境,又能以教育為基礎促進社會穩(wěn)定、進步。
互聯網改變了傳統(tǒng)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建設的環(huán)境,搭建起主流意識形態(tài)建設的新平臺[12]。大學生群體作為互聯網和新媒體技術的主要受眾,深受網絡特性的影響,其對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認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重要內容,也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建設的重要舉措。作為培才育人的主陣地,高等院校要自覺傳承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發(fā)展的全過程,牢牢把握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在直面時代變遷的基礎上及時回應社會思潮演變帶來的種種難題。
(二)積極將主體間性理論融入數字教育
主體間性理論最早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提出,以應對其先驗哲學中不可避免的唯我論傾向,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主體間性理論則著意于師生之間互動方式的改變。
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模式、教學內容缺乏創(chuàng)新性,教育目標缺乏多樣性,教學模式存在固化性,教育方式方法難以做到適時更新。主體間性理論改變了傳統(tǒng)的主客體教育模式,主張師生雙主體教育方式?!霸谶@個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和客體都有對思想政治教育承載的意義的接受、認同和內化,對其個體而言,這就是一個意義生成的過程?!盵13]
縱觀數字技術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發(fā)展歷程,逐漸演變?yōu)橐詫W生為中心的互動式融合的教學形式,借助智慧教學平臺、體驗式AR思政課程等方式,數字技術拓寬了思政課教學資源的有效供給,為互動教學提供了廣闊的平臺,有效激發(fā)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主動性和探索性思維,真正做到將理論運用于現實。
(三)深入推進“三全育人”綜合改革
“三全育人”就是要實現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數字化教育為這一目標提供了廣闊的平臺和便捷的工具。要想充分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就必須立足系統(tǒng)觀念,形成包括文化、服務、課程、實踐、組織、管理等要素的生態(tài)思政圈。
在互聯網思維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必須進行相應的變革,要從單向流程式向三全協同式轉換,組織模式、要素結構及業(yè)務流程等都要發(fā)生相應的改變,形成大思政的協同育人格局和互聯網思維的話語表達。
東南大學“三全育人”體系建設以實踐為基礎,基于大學生新特點進行實證分析,從主體域、時間域、內容域三個維度,提出“數字思政”的實踐路徑[14]。
基于互聯網思維的高校思政教育,要形成網狀教育模式,改變傳統(tǒng)灌輸式教育,構建交互式師生交流平臺的基本模型,構建人工智能數據平臺以實現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搭建“教育者-被教育者-環(huán)境-網絡”全面協同的思政數字化體系,讓結果可量化, 以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15]。
加快建設教育強國,推進教育數字化是重要內容。數字媒體是先進信息技術應用的前沿領域,可以為教育數字化高質量發(fā)展提供重要助力。
新時代新征程,高校要深刻認識教育數字化的重要意義,深入研究教育數字化的方法路徑,加快構建高水平的高校人才培養(yǎng)體系,在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上更有作為,取得更大成效,為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22年10月16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8-29.
[2] 劉曉玲.數智融合驅動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探析[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42(5):12-19.
[3]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69.
[4] 蓋逸馨.以教育數字化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化[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3(6):34-35.
[5] 馮剛.思想政治教育數據分析的邏輯理路[J].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25(1):24-29.
[6] 汪斌.數字技術形塑思想政治教育空間的三重向度[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42(5):20-29.
[7] 焦嬌;吳凱.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時空矛盾與場景拓展[J/ OL].浙江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11-22. http://kns. cnki.net/kcms/detail/33.1338.TS.20231009.1056.002.html.
[8] 第5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R].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23-08-28.
[9] 劉燕,劉龍飛.新媒體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表達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17):20-23.
[10] 邢少花.當前中國社會文化“泛娛樂化”現象評析[D].天津:天津理工大學,2014.
[11] 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支撐[N].人民日報,2023-05-30(001).
[12] 高建華.互聯網時代我國意識形態(tài)面臨的機遇與挑戰(zhàn)研究[D].天津:南開大學,2012.
[13] 馮剛,布超.新時代思想政治工作體系建構的生成邏輯[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3(1):14-20.
[14] 山述蘭,陳彧,劉恒宇.數字賦能: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發(fā)展:“數字思政”學術研討會綜述[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42(5):30-35.
[15] 馮剛,聶小雄.“數字思政”的生成背景\基本內涵和實踐運用[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42(5):1-11.
作者簡介 黃榮,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 王巖,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