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梓霖 陳發(fā)展
我所接待的患者中,約80%的青少年存在著不愿上學的消極情緒。如今不少人意識到,若一味將孩子的個人價值與其學業(yè)表現(xiàn)緊密綁定,對他們提出不合理的期待,那么他們在面對挫折時就很容易滋生厭學情緒。而其背后的另一重要原因卻尚未引起人們的足夠警覺——對孩子情感需求的忽視。
厭學心理的“暗面”:情感的缺失
孩子的情感缺失的核心是他們的歸屬感較弱,實質上表現(xiàn)為自尊水平較低。幾乎每個厭學的孩子背后都有一個低自尊的家庭,那里往往充滿焦慮和負能量。父母對自己在專業(yè)、學業(yè)或人生其他方面的表現(xiàn)缺乏信心,處于低自尊狀態(tài),并將自己的自尊水平與孩子的自尊水平緊密聯(lián)結在了一起。當收到來自教師的負面反饋時,父母會感到孩子讓自己丟了顏面,從而逼迫孩子更加努力,甚至批評、指責或打罵他們,這又容易使孩子陷入自我否定的低自尊狀態(tài),不愿投入更多學習精力以爭取好的成績,因而遭到家長又一輪的指責,形成“家長低自尊—孩子低自尊”的惡性循環(huán)。
門診中我們發(fā)現(xiàn),領著孩子前來就診的父母往往非常焦慮、緊張,他們迫切地希望孩子重新回到學校。在他們的家庭中,學業(yè)是日常親子溝通中重要且唯一的內容。孩子們的情感需求很難得到滿足,甚至懷疑是否有人真正欣賞和喜歡自己。他們認為如果不能在學業(yè)中表現(xiàn)良好,那旁人對自己僅有的接納和支持也可能消失。在這樣的情感狀態(tài)下,他們容易對學業(yè)等相對枯燥的事物產生抵觸心理,尤其是在面臨學業(yè)困難時,會更容易質疑學習的意義和價值。
年紀較小的孩子更需要得到父母的認可、接納與支持,以此來建立自信心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因歸屬感不足而產生厭學情緒的孩子往往分為兩類。一類是原本學業(yè)水平就較為一般的孩子,在面對學業(yè)困難時會認為:“既然無論我如何努力都無法獲得父母的認可和支持,那為什么還要繼續(xù)?”于是,他們可能會選擇放棄學業(yè),以此表示對父母的反抗。另一類是原本學業(yè)水平較高的孩子,因為他們似乎只能體會到父母對學業(yè)成績的關注,于是會疑惑:“父母在乎的究竟是我的成績,還是我這個人?”他們可能因此故意松懈學習要求,甚至產生厭學情緒,以此來試探父母是否真的關心和接納自己。有些孩子甚至因為未能得到足夠的認可,走向自暴自棄,出現(xiàn)人格障礙。
進入青春期后,孩子的情感需求更為復雜,除了認可、接納和鼓勵,他們還渴望獲得更多的自由。有些父母可能會發(fā)現(xiàn),原本聽話的“好孩子”出現(xiàn)了厭學的情況,這往往是因為家庭過度限制了孩子們的自主權。他們在尋求自我身份認同和獨立性的過程中,渴望得到父母的關愛,又覺得父母對學習的管束過多,于是以不學習作為爭取自由的一種方式。很多孩子秉持的想法是:“如果我無法得到期望的父母,你們也將無法得到期望的孩子?!边€有些孩子通過網(wǎng)絡游戲對抗父母的權威,更有甚者以生命威脅父母給自己“松綁”。
歸屬感從何而來
孩子的歸屬感與他們從小到大的被養(yǎng)育過程息息相關。如在嬰幼兒期,當孩子哭泣時,養(yǎng)育者是否能敏銳地捕捉并回應他們哭泣背后的需求?如果養(yǎng)育者心不在焉,或情緒不穩(wěn)定,甚至時常因煩躁不能及時滿足或順應孩子需求,孩子會因此感到自己不被喜歡,長此以往,便會形成低歸屬感或不安全感,從而認為自己的存在是個負擔,是無意義且無價值的,陷入一種低自尊狀態(tài)。又如當孩子渴望得到某個玩具時,即便不去滿足這項需求也應予以回應,耐心解釋原因,而不能批評他們貪心或不懂事。這樣孩子會明白父母還是愛自己的,他們的歸屬感不會受到太大的負面影響。因為一個兩三歲或五六歲的孩子不理解,為什么自己要玩具的行為會與道德品質掛鉤,他們能感受到的只有父母的不喜歡、不在乎。也就是說,養(yǎng)育者是否真正允許孩子擁有自己的生理和情感需求,并在家庭規(guī)則允許的范圍內,理解并滿足他們,是人們早期歸屬感形成的關鍵。
我曾接待過一位初二的小女孩,開學三周后她開始出現(xiàn)頭暈、身體不適、惡心的狀況,自此便不愿意去學校上學。孩子去了多家醫(yī)院檢查,均未發(fā)現(xiàn)什么身體異常。被轉診至心理科接受檢查后,我們確認了她的焦慮和抑郁情緒。她成長于一個三代同堂的家庭,而家中婆媳關系緊張。診療室里,女孩講述了一段幼時的故事。
我從小就知道我的家庭氛圍不好,家里總是充斥著沖突和爭吵。我不太喜歡奶奶,因為奶奶好像是家里的導火索,她會讓媽媽不開心。媽媽不開心時,我總是小心翼翼的,生怕說錯什么、做錯什么。平時我想跟媽媽說話,她也是冷冷的。還記得在四五歲時的圣誕節(jié),我看到了圣誕老人出現(xiàn)在房間的窗戶旁,準備給我送禮物。我想開窗迎接他,但不夠高,想讓媽媽給我開。我喊了好多遍,但她忙著整理東西,沒回應我。我好著急啊,我怕圣誕老人一會兒就走了,開始哭鬧。這時媽媽才跟我說話,告訴我世界上沒有圣誕老人,爸爸也讓我別胡鬧。其實不是的,只是媽媽頭抬得太晚了,圣誕老人離開了。
每每想起那個場景,女孩就覺得是自己對禮物的渴望惹惱了母親,她感到父母不在乎自己,明白自己的渴望和需求并不重要,便不愿再多作表達,一直表現(xiàn)得內向而順從。成長的過程中,她始終處于低自尊狀態(tài),當別人不開心時,常常覺得是自己的錯。進入初中后,她難以面對青春期的競爭和同學的排擠,總認為自己不夠好。
女孩其實并不討厭學習,只是想逃避學校那個環(huán)境。原本她成績不錯,能代償人際關系帶來的壓力,但下滑的成績讓她無法找到平衡和補償。在長時間的焦慮與緊張之下,她的身體出現(xiàn)交感神經(jīng)功能紊亂等變化,導致了上述種種不適。后來,女孩及父母接受了家庭治療,父母表現(xiàn)出高度的自省,意識到家庭中長期高壓的緊張氛圍對她的負面影響,進行了相應調整。他們自責于一直認為女兒很乖巧,始終沒重視她的需求。當年的圣誕節(jié),趁女孩返校上學時,父親親自組裝了一輛大大的雪橇車,母親為孩子購買了一條非常精致的迪士尼公主裙。收到禮物的女孩既驚喜又感動,注視著女兒的父母欣慰又自責,一家三口的淚水盈滿了眼眶。
那些童年未能得到的情感滿足,終于因為父母發(fā)自內心的接納和理解發(fā)生了改變。在這種“依戀關系”的修復過程中,女孩逐漸好轉,大體恢復了正常的校園生活。
察覺情緒變化本身就有積極意義
若從增強歸屬感的角度去解決厭學問題,那么依戀關系的再修復至關重要。每個人在一生中都有被修復的機會,只是年齡越小,依戀關系的修復難度和門檻越低,教育者應抓住這個階段,密切關注并適時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和行為,努力成為孩子情感支持的重要來源。
在家庭層面,家長應首先努力營造一個充滿愛與接納的家庭氛圍,理解孩子的感受、回應他們的需求。同時要了解并尊重他們的實際情況,合理設定期望值,避免施加過大的壓力。當孩子表現(xiàn)出力不從心、抗拒或痛苦時,應及時關注并表示理解,必要時允許其減少學習任務,通過積極的情感交流和正面激勵,幫助他們樹立學業(yè)自信。此外,家長應發(fā)掘、發(fā)展他們其他方面的興趣與潛力,避免其陷入低自尊狀態(tài)。在學校層面,教師應開展個性化教學,實施多元化、高價值的評價。在督促進步時,可采取積極反饋、正面引導的方式;在提出批評時,應基于事實且不可貶低或羞辱他們的人格。同時,應關注他們的心理狀態(tài),了解他們的需求和困惑,及時予以情感上的關懷,保證每個孩子在校內感到被尊重、被接納。此外,教師應與家長建立良好的溝通機制,以事實反饋而非定性反饋的方式提供孩子的在校情況。
教育者應攜手構建一個兼顧挑戰(zhàn)與安全感的成長環(huán)境,敏銳識別孩子潛在的厭學征兆,及時響應他們的情緒變化,這本身就是關愛孩子、認可其價值的表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