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濤 朱和松
《再別康橋》是徐志摩的代表作,也是新月派的代表作,體現(xiàn)了徐志摩的人生價值追求,也體現(xiàn)了新月派的創(chuàng)作主張。我們在學習中,要用心品味康橋的“個性”(迷人景致),感受徐志摩的“個性”(價值追求),了解新月派的“個性”(創(chuàng)作主張)。
徐志摩跟康橋有著割不斷的緣分:1922年,第一次離開康橋,寫下長詩《康橋再會吧》;1926年,第二次旅游英國,留下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1928年,第三次也是告別的一次,留下詩歌《再別康橋》。
康橋是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徐志摩年輕時曾在此讀書、生活,結(jié)識了許多朋友,故對此懷有特殊的感情。1928年7月底,徐志摩一個人重游康橋,過去的一幕幕生活圖景,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現(xiàn)。對徐志摩來說,康橋有太多美好的記憶。在康橋他結(jié)識了傾慕終生的林徽因,也結(jié)識了著名作家狄更斯,讓他對自由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還認識了詩人泰戈爾,這對他的審美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胡適說,徐志摩的人生觀就是一種“單純信仰”,這里面只有四個字:愛、自由、美 。徐志摩對康橋有著太多的熱愛,離開時也眷戀不已,在他乘船離開馬賽的歸國途中,心潮澎湃,寫下了重游康橋的深切感受。
康橋的“個性”(迷人景致)
康橋的“個性”在于金柳、艷影、青荇、柔波、一潭(拜倫潭)、浮藻。將“金柳”比作“新娘”,具有嬌媚而美好的特點,呈現(xiàn)出一種迷人之美;“艷影”是美好的,此時在詩人心頭蕩漾,足見徐志摩對美的追求,也能看出徐志摩對康橋的迷戀;“青荇”在水底招搖,無拘無束、自由自在,詩人愿意做康河柔波里的水草,可見對自由的向往和追求;“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沉淀著彩虹似的夢”。徐志摩非常喜歡這里并經(jīng)常在拜倫潭邊讀書,這里沉淀著他的夢想,追夢過程精彩而充滿激情。詩人尋夢向青草更深處漫溯,一個“更”字,可見其追求的深入。詩人在滿載星輝的船里放歌,可以看出詩人尋夢是多么有激情??禈虻拿恳粋€角落都是美好、迷人的,康橋那迷人的景致恰恰是康橋的“個性”。
徐志摩的“個性”(價值追求)
詩人離別康橋時,是“輕輕地”“悄悄地”,詩人不愿驚擾康橋的寧靜、康橋的美。別離康橋時,詩人是沉默、惆悵、落寞的,對康橋是一種難言的依依不舍??禈?qū)π熘灸μ匾?,這里承載著他的青春、夢想、追求。這里有徐志摩對美的追求,那美麗的意象“金柳”“新娘”“艷影”等是徐志摩對美的挑剔和執(zhí)著。金色凸顯高貴,新娘凸顯美好,艷影讓人心動;那康河里的青荇讓徐志摩如此沉醉,源于詩人對自由的向往;徐志摩在拜倫潭讀書、逐夢,且充滿激情,源于詩人對康橋的愛,徐志摩對康橋的感情太深了,康橋的一草一木都讓他眷戀,徐志摩的人生價值追求也通過康橋的一草一木表現(xiàn)出來,康橋在徐志摩眼中是有個性的、美好的,哪怕自己離開,也不愿驚擾這無與倫比的美麗,而徐志摩在讀者眼中也是有個性的,只不過徐志摩的個性與康橋的個性融為一體了。
新月派的“個性”(創(chuàng)作主張)
《再別康橋》體現(xiàn)了新月派的“理性節(jié)制情感”的創(chuàng)作主張。詩人表達對康橋的熱愛和不舍,借助金柳、艷影等意象來表達對康橋的眷戀和熱愛,通過笙簫、夏蟲等意象來表達離別時的惆悵、落寞和不舍之情。
《再別康橋》體現(xiàn)了新月派創(chuàng)作的“三美”原則即建筑美、繪畫美和音樂美。建筑美體現(xiàn)在詩句行與行之間錯開一個字,在形式上參差錯落,具有一種形式上的美感。繪畫美體現(xiàn)在詩人選取的意象具有一種色彩美,如金柳、新娘、艷影、青荇、水草、潭、天上虹、星輝等意象色彩斑斕,構(gòu)成了一幅美麗的圖畫。音樂美體現(xiàn)在詩歌的押韻上,主要是偶數(shù)句押韻,有了押韻,全詩讀起來具有一種音樂美感。
“理性節(jié)制情感”和“三美”原則為新詩的創(chuàng)作確立了一個規(guī)范,對新詩的發(fā)展起一定的作用,而這也體現(xiàn)了新月派的“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