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觀念、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使其建立正確的三觀,得到全面綜合發(fā)展。初中階段是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發(fā)展的關鍵時期,因此,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有效性顯得尤為重要。教師需要在新一輪教育改革政策的引領下,基于新時期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要求,不斷更新教學內容與方法,構建高效道德與法治課堂。
一、更新教育理念,重置教學目標
在傳統(tǒng)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部分教師只強調對知識的單一傳授,忽視了對學生知識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這種教學模式不利于學生長遠的學習與發(fā)展。而新課改的核心素養(yǎng)框架中要求,教師要注重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確保其夯實基礎,增強道德品質與法治意識,明確自身社會責任。為實現這一目標,教師要在教學準備階段就更新教學理念,基于學生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需求調整課程教學內容,使學生在完成知識學習后,逐漸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成長為新時期的高素質公民。
例如,在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美好集體有我在”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在備課時應著重思考如何通過這一課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榮譽感、責任感和合作精神等核心素養(yǎng),并以此為基礎設計課堂互動環(huán)節(jié),如融入“如何為班級爭光”“我在集體中的責任”等話題,鼓勵學生積極發(fā)言,分享自己的見解,使之在思考、交流中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提升其核心素養(yǎng)。
二、深挖教輔資源,創(chuàng)設多元情境
深挖教輔資源意味著教師應充分利用各種教育教學資源,包括教材、案例、視頻等,不斷豐富課堂教學內容,讓學生在不斷拓寬知識視野的前提下,高度參與主題學習活動,并在不同情境中產生代入感,主動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最終于自主表達中加深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認識,提高學生整體學習效率。
例如,在部編版八年級上冊“社會生活離不開規(guī)則”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在課內為學生分享短視頻資料,通過“遵守規(guī)則”與“不遵守規(guī)則”的視頻對照,使學生直觀理解規(guī)則存在的意義與價值,并能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分析生活中有哪些具體的規(guī)則,從而在討論與互動中完成對教學主題的深度探索和知識點的梳理。
三、善用時事新聞,組織實踐活動
時事新聞是現實生活的縮影,蘊含著豐富的道德與法治教育資源。教師應及時捕捉與課程內容相關的時事熱點,將其引入課堂,引導學生參與分析討論,培養(yǎng)學生關注社會時事、主動思考和辨析問題的能力。
與此同時,教師還應該為學生組織辯論比賽、演講比賽、模擬法庭、志愿服務等活動,將“知”與“行”融合,使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體驗、感悟、思考、提升,從而更深刻地理解道德與法治學科的重要性,逐漸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良好的行為習慣。
例如,在部編版八年級上冊“做守法的公民”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入“網絡信息安全保護”相關熱點新聞,如某互聯(lián)網公司因數據泄露事件而被相關政府部門嚴厲處罰。教師可以結合這一新聞開展教學活動,強調網絡安全的重要性,讓學生明確在網絡空間中需要遵守的法律法規(guī)。教師還可以基于該新聞組織模擬法庭活動,引導學生親身體驗法律程序的嚴謹性和公正性,讓學生在表演、實踐中深刻理解違法行為帶來的后果,在潛移默化中增強法治觀念。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核心素養(yǎng)視角下如何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有效性是教師需要重點思考的問題。教師要基于初中生學習與成長特點,制訂科學的教學目標,不斷優(yōu)化與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與實踐的機會,使之在思維活躍、身心放松的狀態(tài)下完成對知識內涵的解讀,建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并真正將所學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實現綜合素質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