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馬塘小學 李 娜
我國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是中華民族的根脈,也是民族的靈魂。在小學音樂課堂中融入非遺文化,可以拓寬學生的音樂之門,激發(fā)學生的音樂興趣,加深學生對音樂知識的理解與技能的提升。為了使學校音樂課堂的教學形式有新的突破與創(chuàng)新,教師嘗試在音樂課堂教學中融入非遺文化,讓音樂課堂更加貼近生活,更加充滿活力。
為了實現(xiàn)音樂教學與非遺文化的完美融合,確保學生可以在音樂課堂中深入感受非遺文化的魅力,學校注重加強非遺文化建設,努力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非遺的魅力。
為發(fā)揮墻壁育人功能,學校動員廣大教師通過走訪、查閱資料等方式,搜集當?shù)胤沁z資源,精心布置非遺文化展覽,分“走進非遺文化”“非遺歷史長河”“非遺傳人故事”“非遺表演掠影”等板塊,對非遺文化進行系列化、形象化的展示。為加深學生了解,學校組織遴選了校級“非遺講解員”,分年級組織學生觀看展板,聆聽講解員的介紹,對非遺文化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
為了引導學生走進非遺文化,學校大力發(fā)揮了班會教育功能,設計了“相約非遺”“我與非遺同行”“我當非遺繼承人”等系列主題班會活動。低年級老師組織學生在演一演、說一說、畫一畫等豐富多彩的活動中感受非遺文化;中年級老師組織學生參與采訪非遺傳人、講述非遺傳人故事、觀看非遺表演等活動,激發(fā)學生對非遺的喜愛;高年級組織學生參與“我為非遺代言”“我來當一回非遺繼承人”等活動,讓學生走入非遺文化。
為了讓學生對非遺有直觀的了解,學校與當?shù)匚幕镜认嚓P部門,定期組織“非遺進校園”活動,讓學生通過聽、看、唱、奏等多種實踐手段,了解和掌握非遺音樂文化的知識和技能,同時更好地提升學生的音樂感受力和創(chuàng)造力。
為將非遺文化進課堂,切實提升音樂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是關鍵。為此,學校首先注重培訓隊伍的建設,構建了“1+1+1”的培訓隊伍,其中第一個“1”,即為邀請一組非遺文化傳人;第二個“1”,即為聘請參與非遺文化研究的社會人士;第三個“1”,即為組織一支肯鉆研、樂奉獻的音樂骨干隊伍。學校定期邀請非遺傳人來校進行專題講座,定期開展非遺沙龍研討、非遺展示等活動。通過一段時間的培訓,學校音樂骨干了解非遺文化的歷史、特點、傳承方式、表現(xiàn)形式等,為深化非遺進課堂研究提供了強力支撐。
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為提升培訓效果,學校大力加強培訓制度建設。一是制定了非遺文化培訓工作領導小組,由學校一把手校長親自擔當組長,分管德育副校長具體負責培訓工作的管理。二是制定了非遺文化培訓考核制度,重視了培訓的過程性管理與培訓成果的考核。三是制定了非遺文化培訓獎勵制度,對主動參與培訓且取得明顯成果的教師給予一定的獎勵,并將其結(jié)果列入教師績效考核的指標。
為將非遺融入音樂課堂,教師首先深入挖掘非遺的文化內(nèi)涵,掌握非遺表演技巧,同時還須深入研究非遺與音樂教材的相通點,挖掘非遺文化與音樂教材內(nèi)容的結(jié)合點,探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進入音樂課堂的基本路徑。為此,我??茖W制定了非遺文化培訓工作方案,要求參與培訓人員必須做到“三個必須”。一是必須學會一種非遺表演技能;二是必須領會非遺與教材內(nèi)容的有機融合方式;三是必須編寫一個年級段的非遺進課堂的實施方案。在一段時間培訓之后,參與培訓人員在研究教材、研究非遺的基礎上,打通了兩者之間的壁壘,梳理出了各年級滲透非遺文化的操作路徑,為深入推進非遺進課堂起到了很好的引領作用。
從小學音樂教材的編排體系看,每個單元基本上都涵蓋了欣賞(欣賞?評述)、表現(xiàn)(造型?表現(xiàn))、創(chuàng)造 (設計?應用)和聯(lián)系/融合(綜合?探索)四方面的內(nèi)容,是學生學習藝術、提升藝術素養(yǎng)必須經(jīng)歷的活動和過程。
“聆聽”是開啟音樂課堂的“鑰匙”,是音樂學習的基本方式。讓學生擁有靈動的耳朵,方能更好地讓美好的音樂住進學生的內(nèi)心。六年級《碧野青山》一單元旨在引導同學們感受中國各民族民歌的風格特色:藏族民歌豪邁奔放,新疆民歌活潑輕快,蒙古民歌深遠悠長……老師引領同學們用心聆聽,感受歌曲情緒,感悟歌曲內(nèi)容,體會歌曲的節(jié)奏和韻律。教師在本單元教學中,拓展融入了《如東新店山歌》,讓同學們通過聆聽感受本土鄉(xiāng)音文化的特色。同學們首先通過聆聽,細細品味山歌的歌詞內(nèi)容,然后有感情地朗誦歌詞,再隨著音樂輕聲哼唱歌詞,感受歌曲韻律。
非遺文化作為民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傳承了豐富的民間故事和傳統(tǒng)情感,包含了豐富的民間音樂元素。通過音樂課堂與非遺文化的融合,可以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音樂所傳達的情感和意義,從而提高音樂表現(xiàn)力和情感表達能力。
在小學蘇少版三年級《趕花會》一單元民歌文化的教學中,老師嘗試將河南民歌《編花籃》的教學融合如東舞蹈非遺作品《潑花籃》的欣賞。教學伊始,老師拿著非常漂亮的花籃伴著《編花籃》的伴奏音樂,讓孩子跟著老師一起來做律動,讓孩子在音樂游戲的同時感受歌曲輕松歡快的韻律。
在“演”這部分教學中,學生在音樂游戲、音樂舞蹈、音樂演奏等活動中,深入了解音樂的內(nèi)涵和精髓,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和感知能力。為此,我們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的要求,將舞蹈類的非遺有機整合其中,既激發(fā)了學生學習興趣,同時又豐富了教材內(nèi)容,引導學生在興趣盎然中學習非遺文化。
小學四年級第六單元中樂曲《馬刀舞》的欣賞,曲調(diào)熱情奔放,節(jié)奏粗獷強烈,具有鮮明的民族色彩和時代氣息,聽后使人仿佛看到一隊戰(zhàn)馬嘶鳴、刀光閃閃的鐵騎勇士,以排山倒海之勢沖破敵陣勇往直前?!恶R刀舞》與當?shù)氐姆沁z《跳馬夫》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為此在教學中,我們同樣拓展欣賞了當?shù)胤俏镔|(zhì)文化群舞作品《跳馬夫》,讓學生親身投入如東“馬夫舞曲”的韻律中,感受如東非遺韻律的美妙。老師首先從“跳馬夫”演員的裝束、道具開始引入,讓學生小組合作嘗試模仿都天王爺?shù)男蜗?,激發(fā)孩子模仿體驗的興趣。接著,教師組織學生共同學習舞蹈中的經(jīng)典動作。
學校開了設音樂童話故事課程,讓學生通過音樂故事的表演來展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和魅力。針對小學二年級音樂教材中,安志順作曲的打擊樂合奏曲《鴨子拌嘴》一課,拓展融入江蘇如東馬塘非遺音樂作品《馬塘鑼鼓》。在欣賞完安志順于1982 年創(chuàng)作的清鑼鼓樂之后,教師再來引導學生欣賞馬塘的本地特色音樂《馬塘鑼鼓》。同樣都是民族打擊樂合奏,卻各具特色,表現(xiàn)出了不一樣的故事情境。先讓學生完整欣賞《馬塘鑼鼓》的音頻素材,讓學生通過聆聽,猜猜這部作品中是否用到了和《鴨子拌嘴》同樣的打擊樂器。接著,出示《馬塘鑼鼓》的現(xiàn)場演奏視頻,讓同學們通過視聽享受進一步感受馬塘非遺文化的鄉(xiāng)土特色。最后,讓學生了解作品的起源、發(fā)展,通過嘗試片段的演奏,感受作品節(jié)奏、力度的豐富變化,充分了解其作品所蘊含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音樂故事,感受打擊樂的藝術魅力。
在音樂教學中融入非遺文化,有助于學生感受到音樂的文化底蘊,增強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從而增強文化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