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安市寶蓮中學 李華涼
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的教學活動必須與時俱進,適應新時代的要求,滿足不同學生的多種需求。在進行課堂教學設計之前,必須弄清楚學科價值、知識功用,以便更好地進行教學。高中歷史教學,教師要從宏觀視角和微觀視角出發(fā),根據學科內容特點以及學生學習實際情況,設計問題,規(guī)劃教學路徑。情境呈現(xiàn)、場域構建、系統(tǒng)闡述、切點篩選和史料填充都是不同的選擇,都能為課堂教學提供新的切入點,體現(xiàn)教學設計的獨特性、新奇性、層次性、實效性。在多重手段的共同助力下,學生的學習探知積極性被激發(fā),課堂學習探知氛圍漸濃,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真正落地。
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認為:“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學生認知規(guī)律呈現(xiàn)出直觀化、具體化、形象化特點。在具體畫面、場景的帶動引導下,學生生成感性認知,為理性認知的形成提供助推動力。課堂教學中積極融入情境,讓學生感受到歷史知識的魅力,啟發(fā)他們的興趣點,促使他們構建知識,激活多重感知。歷史學科展示了人類社會活動的時空進程,本身蘊含的素材資源是豐富的,歷史圖片資料、古跡、實物、人物生平等都能成為教學切入點。將其與情境創(chuàng)設相融合,以高度概括的形式給學生帶來形象化、立體化的感知體驗,為學生進一步思考創(chuàng)造條件。教師在創(chuàng)設情境時,要充分體現(xiàn)學科特色,注入更多時代因素,提升情境的契合性、趣味性、多樣性,以立體化的場景呈現(xiàn)吸引學生眼球,讓他們的感官受到強烈震撼。
歷史史實和相關人物呈現(xiàn)出“過去式”特點,教師在進行導學時,要以獨特的切入視角和展現(xiàn)形式,尤其可以將現(xiàn)代信息技術與學科進行多維融合,借助聲光影的播放、展示功能,觸動學生思緒,讓課堂呈現(xiàn)出欣欣向榮的景象。學習高中歷史必修一“甲午中日戰(zhàn)爭和八國聯(lián)軍侵華”,學生對這部分內容有初步了解和感知,為了幫助學生快速進入學習思考狀態(tài),教師先借助現(xiàn)代信息技術,將重新修復后的圓明園全景展示出來。學生瞬間被這萬園之園所吸引,發(fā)出聲聲贊嘆。當學生情感進入飽滿狀態(tài)后,教師順勢引出圓明園遺址,看到園林的變化,學生既驚訝又氣憤,不自覺地發(fā)出感嘆和疑問?!皥A明園到底經歷了什么,才會由規(guī)?;趾甑幕始覉@林變成斷壁殘垣。”對比情境的呈現(xiàn)給學生帶來感官上的震撼,讓學生對圓明園的前世今生有了全面了解。以圓明園為引子,創(chuàng)設情境,學生的興趣點被激活,思維活躍度逐漸被調動起來,為課堂教學的全面推進提供了充足動力支持。
創(chuàng)優(yōu)導學形式,提升教學時代感、啟發(fā)性和新鮮感,是激發(fā)學生學習探知積極性,落實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有利條件。教師用現(xiàn)代思想武裝課堂,以多媒體技術為依托,借助動態(tài)化視頻播放的形式觸動學生心靈,啟動思維引擎,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狀態(tài)中進入感知狀態(tài),為深度學習做好了充足準備。
課堂教學,教師個體、學生個體以及學生群體圍繞特定學科知識與文化因子形成一種關系網絡,這些因子之間相互促進、相互影響,課堂教學的場域逐漸顯現(xiàn)出來。教學場域具有整體性、自主性、層級性特點。為了營造濃郁學習氛圍,對接課堂教學任務,在構建教學場域時,教師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在精準把握知識屬性的基礎上,從學生的興趣點、學習需要出發(fā),對接不同要素。影響教學的要素是多元的,生活資源無疑是極其重要的。歷史學科是社會生活的高度凝練和概括,解讀文本過程中,創(chuàng)設生活場域無疑能拉近學生與知識之間的距離,幫助他們主動進入思考感知狀態(tài),讓歷史資源浸潤學生心靈,為課堂教學賦能。
受限于教學觀念和思想意識,教師的教往往是機械單一的,講解成了教學活動最主要的方式。高中生學習經驗相對豐富,思維較為活躍,對知識的探究意識較強。教師要抓住學生對學習的期待,營造生活化的場域,給學生提供獨特學習視角。學習“開創(chuàng)外交新局面”,教師以問題導向的方式引導學生思考。“中華人民共和國剛剛成立,很多事情都要進行梳理、規(guī)劃,假如讓你擔任新中國外交部部長,你會采取哪些措施,重建新中國外交,請你組織成立外交智囊團,為新中國的外交政策出謀劃策?!睂W生瞬間來了興致,快速進入角色中。集體的力量是強大的,學生紛紛組成智囊團,先對當前新中國的外交情況進行調研分析,然后針對當前外交情況,制定相關對策,找尋解決問題的方法。部分學生則化身成其他國家的大使,生生之間身份、角色、思想的碰撞,讓課堂迸發(fā)活力。學生缺乏對外交知識的了解,這是客觀現(xiàn)實,教師設置場域,讓學生在角色和場域的熏陶感染中進入知識挖掘狀態(tài),不僅順利完成了學習任務,還能幫助學生從不同緯度思考問題。
教師拋出懸念,展示學習任務,將學生引向主動交互狀態(tài),在討論交流中,學生對單元主題、文本內容有了基本了解。以懸念設置的方式將課堂教學與生活對接。這樣的場域設計快速吸引了學生目光,他們的關注力自然聚焦。這就為課堂教學的有序推進、文本深剖提供了保障。
歷史教學,知識是主體部分,對具體知識的解讀、分析極其重要,它是學生能力提升的關鍵。高中階段歷史學科中的內容屬于進階知識,要想完成吸收內化,必須將基礎知識、階段特征、基本線索等相關內容條理、系統(tǒng)地構建起來,形成完整的知識網絡和體系。由基本史實和歷史概念組成的基礎知識是知識體系的基本單位。無論是教學活動還是學習活動都必須以基礎知識為基點,逐步推進。歷史知識復雜多樣,在引導學生探究的過程中,教師往往會陷入一種極端狀態(tài),對具體知識點進行細致講解、分析,攫取其最大的功用和價值。對知識本身展開深度剖析探索是從微觀層面出發(fā),展開教學探究。教師要有前瞻性和大局意識,能從整體著手進行多維關聯(lián)、對接,確保教學向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知識的內容、階段特征是知識網絡結構中的經緯線,厘清網絡框架,需要學生對知識點有清晰明了的把握。學習“辛亥革命”,從題目來看,文本內容相對單一,學習難度不高。但越是主題簡單說明涉及的知識點更加豐富、多元,知識的縱深維度自然增加。因此教學過程中必須從知識的關聯(lián)屬性出發(fā),引導學生厘清興中會、同盟會、武昌起義、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的成立、臨時約法、清帝退位、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等眾多知識點,構建起完整的知識體系。學習活動伊始,教師以填空題的形式展示具體知識點。在梳理的過程中學生對知識有了較深引向,與頭腦中的已有認知相結合。完成了“點”的梳理后,教師讓學生自主構建,將頭腦中接收到的“點”銜接起來,構成“面”。因為有了具體知識點的依托,搭建知識框架自然不在話下,學生思維與文本思維逐漸形成有效契合點。
學科知識是相互關聯(lián)、相互影響的網絡體系。探究文本時,如果學生能夠建立起知識網絡結構和體系,他們自然能夠掌握歷史發(fā)展過程,深入理解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教師發(fā)揮思維導圖的功用和價值,增加了歷史學習的趣味性、條理性,從不同角度出發(fā)激活學生思維活力,讓深度學習有了切實保障。
注重學生參與意識的培養(yǎng),這是新課改的基本要求,符合現(xiàn)代教學實踐需要。學生全身心參與到課堂中,才能全面把握知識體系,精準對接學習重難點。教學切點選擇將會直接決定學生的參與度以及教學效果。教師在具體操作中,要對教材展開多重挖掘和探索,在全面梳理知識體系的基礎上,挖掘文本中的資源和素材,從中篩選切入角度。歷史教學中,常見的切入角度有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時間節(jié)點等,從這些視角出發(fā),輔助以趣味化的展現(xiàn)形式,定能引發(fā)學生關注。要想讓課堂教學綻放光彩,提升教學實效性,教師必須找到微小且獨特的切入點,從而帶動學生認知的提升。
所站立場不同,對人物、事件的感知和評判自然存在差異。教師要注意調整思路,以學生的思維認知為視角,設計導學問題和任務。學習活動的有效實施需要目標作為指引。學習“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教師明晰十月革命的經過、歷史意義等學習目標。這一課中,讓學生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準確理解十月革命的意義是學習重難點。為了進一步幫助學生把握學習關鍵點,教師以蘇聯(lián)作家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為基點,對教學展開引導,讓學生把握十月革命的影響和意義?!澳銖谋柕纳砩蠈W到了哪些品質?保爾的成長經歷對你有什么啟示和影響?”學生暢所欲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呈現(xiàn)的是十月革命的大背景,保爾能夠從一名工人子弟成長為無產階級戰(zhàn)士也都是受十月革命的影響。教師借力文學作品,增加了歷史學習的文采韻味,學生的思維受到觸動,情感被激活,對十月革命的價值和意義有了共性和個性化認知。
課堂設計角度新穎獨特,自然能引發(fā)學生積極主動的思考,調動他們的探知熱情。文史不分家,引導學生探究文本,突破學習重難點的過程中,教師不妨引入文化要素,讓學生在文化因子的熏陶感染下,對知識產生濃厚探知熱情,實現(xiàn)文史互融互通的情況下,突破學習瓶頸。
史料為史之細胞和載體,也是歷史教材的有機組成部分。將其融入教學實踐中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內驅動能,還能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把握歷史知識,實現(xiàn)與知識的深層次對話。史料作為教材的有機體,如何有效運用,考驗的是教師的教學智慧。教師不妨從史料選擇、史料運用、史料展示、史料補充等方面著手,展開分析研究。新課改要求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要適時放手,構建沉浸式課堂。將課堂還給學生的過程中,激發(fā)學生探知欲求,讓他們層層深入,逐漸進入知識的中心區(qū)域,需要進行針對性、對應性設計。教學實踐中,教師從課堂現(xiàn)實需要出發(fā),及時展示與文本內容相關的史料,拓展學生認知面的同時,打通知識之間的脈絡,促使學生思維向著嶄新臺階邁進。
讓史料說話,才能讓課堂迸發(fā)活力。學習“抗日戰(zhàn)爭”,感知探索文本之前,教師結合文本主題,引導學生搜集相關史料素材。這項任務對學生來說既獨特又極具挑戰(zhàn)性,他們要提前準備。史料選擇不是隨意的,需要契合文本內容、對接學生的興趣點。投放史料時,教師也要把握有利時機,適時投放。學生思維阻滯、認知淺顯時,及時投放都是不錯的選擇。課堂教學活動結束后,學生已經完成了對知識的梳理和構建。為了檢驗學生對文本學習效果,教師將課堂交給學生,讓他們展示搜集到的材料以及訓練任務。史料融入課堂瞬間吸引了學生眼球,充分展現(xiàn)學生的主體作用。高中階段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是主要目標追求。教師打破常規(guī),跳脫出教材的束縛,引導學生探知史料,通過材料共享的方式進行學習交流。將史料作為橋梁和紐帶,無疑能給學生帶來深刻體驗,助力高品質課堂生成。教師要對史料的功用和價值有精準把握,在有效篩選的基礎上以多元化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吸引學生眼球的同時,活躍課堂學習氛圍,加深對文本內容科學有效的理解,把握學科本質。
創(chuàng)新是對新課改思想的具體體現(xiàn),也是課堂進步的有利條件。歷史教學亦是如此。要想挖掘學生學習潛能,必須進行多元創(chuàng)新,以史料為基點,對多重教學資源進行整合優(yōu)化,切實把握教學引導契機。高中歷史教學,教師要在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指導下,構建嶄新教學模型,將史料融入實踐操作的全過程,讓學生在解讀、歸結、整合中,循序漸進,順利進入知識核心區(qū)域,形成更為適合的教學策略,升級課堂教學體系。
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是課堂教學的目標追求,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課堂教學品質。為了讓學科核心素養(yǎng)真正落地,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從課堂現(xiàn)實需求出發(fā),進行實踐嘗試,以教材為基點,從不同維度和視角出發(fā),對教學展開立體化探索。高中歷史課堂教學呈現(xiàn)多元化、發(fā)散性發(fā)展趨勢。在進行課堂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教師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以多媒體技術,激活他們多重感知意識,并借助特定場域,以系統(tǒng)化的知識梳理,構建知識框架,呈現(xiàn)學習活動,實現(xiàn)了學習重難點的突破,課堂迸發(fā)生命活力,為學生思維品質、綜合能力以及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提供了保障,實現(xiàn)了課堂教學的可持續(xù)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