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東是中華文化長河的重要源頭之一,是中華文化版圖的巍然高地。在這片土地上孕育而生的齊魯文化以其深厚歷史底蘊和獨特魅力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蘊含的經(jīng)驗智慧、思想內涵、傳統(tǒng)道德和民族精神等精髓要義在當今時代仍具有強大生命力,為中華民族提供取之不竭的理論資源。千百年來,齊魯文化以自身發(fā)展形象詮釋了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二者存在高度契合之處。在建設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背景下,該文深入挖掘齊魯文化資源并促進齊魯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為繼續(xù)推動文化繁榮、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貢獻山東智慧和力量。
關鍵詞: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齊魯文化;齊魯大地;山東;文化自信;國際傳播
中圖分類號:G127"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6-4110(2024)12(c)-0182-04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Qilu Cultur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Chinese Civilization
HAO Siqi
(School of Marxism, Yantai University, Yantai Shandong, 264005, China)
Abstract: Shandong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sources of the long river of Chinese culture and a towering highland on the map of Chinese culture. The Qilu culture, nurtured on this land,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culture with its profound historical heritage and unique charm. Its essence, including experiential wisdom, ideological connotations, traditional morality, and national spirit, still has strong vitality in today's era and provides inexhaustible theoretical resources for the Chinese nation. For thousands of years, Qilu culture has interpreted the prominent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through its own development image, and there is a high degree of compatibility between the two. In the context of building modern civiliz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is article deeply explores the cultural resources of Qilu and promotes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Qilu culture, contributing Shandong's wisdom and strength to continue promoting cultural prosperity and building a socialist cultural power.
Key words: Modern Chinese civilization; Qilu culture; The land of Qilu; Shandong; Cultural confidence; International transmission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進一步全面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擘畫了建設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的改革藍圖,匯聚起建設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的文化力量。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高度重視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不斷深入。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齊魯文化以其深厚的歷史底蘊和獨特魅力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瑰寶。傅斯年《夷夏東西說》說:“自春秋至王莽時,最上層的文化只有一個重心,這個重心便是齊魯?!盵1]齊魯文化是山東人民的靈魂血脈和精神家園,它像雨露一樣滋養(yǎng)著這塊土地上的子孫,經(jīng)濟飛速發(fā)展的山東深深打上齊魯文化的烙印。作為中華民族主流文化之一,齊魯文化具有深厚的歷史積淀和獨特的文化特色,其蘊含的精髓要義在當今社會發(fā)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為社會發(fā)展和個人成長提供可借鑒的理論資源。因此,在建設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的背景下,要深入挖掘并大力弘揚齊魯文化中蘊含的寶貴價值觀念和人文精神,以此增強中華民族歷史自覺和文化自信。
1 傳承與發(fā)展齊魯文化的必要性
從先秦時期到秦漢一統(tǒng)直至現(xiàn)在,齊魯文化在整個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中具有至關重要的歷史地位,其孕育出的儒家文化,成為中華文化的核心和主干[2]。作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齊魯文化具有“緊密契合社會現(xiàn)實的理論創(chuàng)新意識;俯仰天地的人文情懷;奮發(fā)有為的積極進取精神;經(jīng)世致用的學術特點”[3],為中華文明的形成和發(fā)展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支撐,深度挖掘和弘揚齊魯文化可以為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的建設注入新的活力。
首先,齊魯文化中的儒家思想為現(xiàn)代社會提供了倫理道德方面的指導。儒家強調的仁、義、禮、智、信等核心價值觀,能夠為現(xiàn)代社會構建良好的道德基礎,有效促進社會的和諧與穩(wěn)定。當今社會存在著道德缺失和價值觀迷失的現(xiàn)象,儒家思想的回歸就顯得尤為重要。通過教育和宣傳,將儒家文化與現(xiàn)代社會相結合,可以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推動社會的道德建設,進而提升社會的整體道德水平。其次,齊魯大地在歷史上匯聚了眾多文化元素,包括道家文化、佛家文化等,正是這種文化的交融與碰撞造就了齊魯文化,使齊魯文化呈現(xiàn)出多樣性的特點。在當今時代,各種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如何使多元文化和諧共存是現(xiàn)代文明建設面臨的重要課題。發(fā)揚齊魯文化兼容并包的優(yōu)秀特質可以有效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對話,推動不同文化之間的融合,進而構建和諧的社會環(huán)境。再次,齊魯文化的豐富內涵為現(xiàn)代人提供了心靈的滋養(yǎng)。齊魯文化中蘊含的自然觀、人生觀和審美觀,能夠幫助人們找到內心的平靜與和諧。通過文藝創(chuàng)作、傳統(tǒng)節(jié)慶活動等形式,齊魯文化可以為現(xiàn)代人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促進身心健康,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其心理需求。最后,齊魯文化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如書法、繪畫、戲曲等是現(xiàn)代文化創(chuàng)新的源泉。通過對傳統(tǒng)藝術形式的保護和創(chuàng)新,推動其與現(xiàn)代科技和藝術的結合,能夠為當代文化創(chuàng)造注入新的活力,同時也為齊魯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平臺?,F(xiàn)代文明建設不僅需要回歸傳統(tǒng),更需要在傳統(tǒng)中創(chuàng)新,齊魯文化所具備的藝術資源恰恰能夠為這一過程提供豐富的養(yǎng)分。
齊魯文化的基本精神與中華民族精神相一致,齊魯文化是中華文明的主干,以其豐富的內容、完整的體系、極大的包容性、適時的先進性、強有力的凝聚性和頑強的生命力,集中地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精神,奠定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4]。齊魯文化資源不僅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建設不可或缺的基石。通過對齊魯文化的深入挖掘與合理利用,可以為中華民族的現(xiàn)代文明建設提供新的動力,促進人們的精神富足,推動社會的和諧發(fā)展。
2 齊魯文化與中華文明的契合性
齊魯文化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主要源頭,包含內容十分廣泛,陰陽五行之學、神仙方士之學、黃老之學、縱橫之學、讖緯之學都發(fā)源于齊魯文化[5]。齊魯文化不僅是地方區(qū)域文化,更是中華民族的主流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體系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fā)展座談會上指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盵6]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即連續(xù)性、創(chuàng)新性、統(tǒng)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而齊魯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主體文化為詮釋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提供了豐富元素,并與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存在高度契合之處。
2.1 連續(xù)性
齊魯文化重視文脈傳承,具有突出的連續(xù)性。“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之間,后一代是在吸收和改造前一代文化遺產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出新的文化,展現(xiàn)了齊魯文化開放連續(xù)的歷史發(fā)展觀??鬃拥淖罡呃硐胧墙ⅰ疤煜聻楣钡拇笸鐣?,主張實行“仁政”,倡導“內圣外王”的人格修為和治國之道,逐步形成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價值追求,實現(xiàn)個人人格修為和家國責任擔當?shù)挠袡C結合;孟子認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提出“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即勸誡統(tǒng)治者只有以天下為己任,認真對待天下百姓的“憂樂”,才能使天下歸服;管仲在孔孟宏觀價值理念的基礎上,將治國之道具體化,側重于實踐的應用,在齊國輔佐齊桓公期間進行了內政外交的重大改革,使得齊國成為春秋第一霸主,他的為政觀點順應了時代發(fā)展趨勢,對當時的齊國乃至后世都產生了深遠影響。齊魯文化中“修齊治平”的責任擔當經(jīng)千年而不衰,經(jīng)磨礪而精進,充分體現(xiàn)了其突出的連續(xù)性。
2.2 創(chuàng)新性
齊魯文化有勇于變革的特質,具有突出的創(chuàng)新性?!案F則變,變則通,通則久?!边\動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普遍規(guī)律,唯有變化,才能日久常新,展現(xiàn)出齊魯文化勇于變革的進取精神。戰(zhàn)國時期,齊威王起用鄒忌進行改革,接受臣下意見,注意選拔人才,設置懲罰和獎勵措施,致使“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姜太公開創(chuàng)了“尊賢尚功”的用人傳統(tǒng),打破血緣為紐帶、以等級為特點的宗法制度,為齊國后來的崛起奠定了堅實基礎。三次擔任當時齊國“稷下學宮”“祭酒”的荀子說:“學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睂W習中有創(chuàng)造,學習中有超越,齊魯文化重視尊重傳統(tǒng)基礎之上的變革和創(chuàng)新?!秾O子兵法》形成于孫武,而后又經(jīng)歷了孫臏兵論學派、《管子》兵論學派,以及整理《司馬法》的兵家群體、田單等人的完善與發(fā)展,最終成為體系完備、內容豐富的中國兵學奠基之作,彰顯了推陳出新、革故鼎新的創(chuàng)造精神。
2.3 統(tǒng)一性
齊魯文化重視“大一統(tǒng)”,具有突出的統(tǒng)一性?!耙粐鴥删粐豢衫硪?一家而兩父,一家不可理也?!倍嘣惑w、家國同構乃齊魯文化傳統(tǒng),展現(xiàn)了齊魯文化強大的愛國主義精神??鬃訐鷳n春秋時期王室衰微的局面,指出“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欲變“天下無道”為“天下有道”,同時向往大一統(tǒng),反對“八佾舞于庭”式的僭越。魯人曹劌在國家危難之際毛遂自薦,英勇出戰(zhàn),成功擊敗敵人。齊軍事家孫臏巧妙作戰(zhàn),擊敗了魏國,保衛(wèi)了齊國。齊桓公、管仲“尊王攘夷”“天子出令于天下,諸侯受令于天子,大夫受令于君”,在列國爭霸中敢于擔當,主動維護周天子的權威。魯國子貢不辱使命,創(chuàng)造“一出,存魯,亂齊,破吳,彊晉而霸越”的奇跡。墨子日夜奔走,宣傳“兼愛”“非攻”的主張,消弭戰(zhàn)爭,體現(xiàn)了愛國愛民的情懷[7]。荀子主張“天下為一”,希望“四海之內若一家”。齊魯文化中充滿著憂國憂民、勇于承擔、以天下為己任的思想,“養(yǎng)浩然之氣”“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舍生取義”的精神,使這種愛國主義又增添了幾分色彩。大一統(tǒng)是中華文明的力量源頭[8]。齊魯文化的統(tǒng)一性特點,對中華民族大團結起到了重要作用。
2.4 包容性
齊魯文化有兼收并蓄的開放胸懷,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強調在承認差異的基礎上,通過互濟互補,達到和諧統(tǒng)一的理想境界,展現(xiàn)了齊魯文化突出的和諧包容觀。戰(zhàn)國時期,齊國在稷門附近設立“學宮”,即“稷下學宮”,招攬?zhí)煜嘛枌W之士前來講學授徒、著書立說。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學派林立。齊國君主不但不以非學術的力量進行干預,還經(jīng)常向稷下先生請教治國之道,就內政外交的決策問題征求意見。包容性是齊魯諸子、各家學派的共同精神,他們認為萬眾一心的團結力量是克敵制勝的根本。管子認為,只有人事與天道相互協(xié)調,天地間美好的事物才會產生出來。千百年來,齊魯文化的包容觀對于實現(xiàn)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的身心等方面的和諧提供了正確的思想指引。
2.5 和平性
齊魯文化有對“和”的美好追求,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吧形牟簧形洌缛柿x,貴王道?!敝挥雄`行以德行仁的“王道”才能實現(xiàn)理想中的和諧社會,展現(xiàn)了齊魯文化“以和為貴”的社會觀念。這種和平性體現(xiàn)在齊魯文化通過崇尚禮樂教化人民,弘揚忠孝仁愛的傳統(tǒng)美德,建立和維護和諧穩(wěn)定的社會秩序。孟子認為統(tǒng)治者應該施行“仁政”“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在墨子看來,“兼相愛,交相利”是維系社會穩(wěn)定、治理國家的有效途徑??鬃釉唬骸熬又芏槐?,小人比而不周。”他倡導人們相互尊重、包容差異,形成團結一致的社會氛圍。此外,齊魯文化對于道德修養(yǎng)的重視也是和平性的體現(xiàn),“儒有澡身而浴德”,強調個體的修身養(yǎng)性,追求內心的寧靜與平和,強調在全社會構建起人人向善、和諧共處的價值觀念體系。齊魯文化以和平性為核心,傳承著追求天下太平的美好理念,塑造了一種注重和諧共生、尊重他人、追求內心平和的文化精神。齊魯文化中“和”的思想,傾注著對人類生存與發(fā)展等重大問題的關切,飽含著對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憧憬。
3 齊魯文化傳承與發(fā)展的實踐路徑
建設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既是一個重大理論問題,也是重要的實踐命題,要全方位多角度發(fā)揮齊魯文化資源優(yōu)勢,挖掘建設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的資源底蘊,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貢獻山東智慧和力量。
3.1 深入挖掘齊魯文化資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山東要“用好齊魯文化資源豐富的優(yōu)勢,加強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挖掘闡發(fā),為做好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各項工作提供強大精神力量”[9]。“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chuàng)新?!盵10]民本思想是齊魯文化的重要內涵之一?!白迂晢栒?。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笨鬃影选白闶场狈旁谑孜?,認為為政為官者,應首先考慮民眾的生活問題,只有生活富足了,才能對其進行禮儀教化,社會才能進步。人民是社會和國家的根基,人民創(chuàng)造的財富是社會存在和發(fā)展的基礎,這體現(xiàn)出極為可貴的民主思想萌芽。齊魯文化強調以孝為先?!胺蛐?,天之經(jīng)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薄敖堂裼H愛,莫善于孝?!弊优㈨樃改甘翘旖?jīng)地義的法則,是人們應該身體力行的事情?!靶ⅰ弊鳛槿A夏民族固有的道德觀念,又經(jīng)孔孟儒學的發(fā)揮,成為深入人心、難以動搖的核心觀念之一。齊魯文化重視和諧?!岸Y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笔ッ鞯木髦卫韲覒撘院蜑橘F,讓事情做得恰如其分、不偏不倚。“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奔淳右院痛?,而又能堅持原則,不為流俗所移??鬃铀袷嘏c堅持的原則,就是必須按照禮儀來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使人們之間和諧相處,這便是達到了人際關系的理想境界。齊魯文化強調對自然的敬畏和生態(tài)的保護?!疤旌窝栽眨克臅r行焉,百物生焉?!奔刺斓倪\行是自然而然的,大自然中的百物,其生長也是自然而然的,不受人類主觀意志的支配?!疤煨杏谐?,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币虼耍祟悶樽陨淼纳鎸ψ匀贿M行改造和利用時必須以認識和遵循自然規(guī)律為前提,否則就會破壞和危及人類的生存基礎。
3.2 促進齊魯文化的對外傳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明是包容的,人類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鑒的動力?!盵11]齊魯文化作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推動了中華文明的延續(xù)與繁榮,同時也以開放包容的時代品質契合了走向未來的全人類共同價值追求,在深化文明交流互鑒中發(fā)揮著積極作用。積極推動齊魯文化“走出去”是文化自覺和自信的集中體現(xiàn),有了這種自覺和自信,就能獲得堅守的從容,鼓起奮發(fā)進取的勇氣,煥發(fā)文化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活力,實現(xiàn)中華文化的自信自強。建設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需要積極推動齊魯文化“走出去”,講好齊魯故事,彰顯齊魯文化自信,在國際上贏得更多的話語權和影響力,維護民族獨立與國家發(fā)展。齊魯文化的國際傳播要基于中國話語體系和中國敘事體系對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進行深入解讀與系統(tǒng)詮釋,運用好影像敘事等民眾樂于接受和易于理解的媒介手段,生動詮釋齊魯文化的深刻內涵與生動實踐。在推動齊魯文化“走出去”的過程中,構建多元化的傳播渠道至關重要。除了傳統(tǒng)的文化交流活動,還應積極運用數(shù)字技術與新媒體平臺,利用社交網(wǎng)絡、短視頻、直播等現(xiàn)代傳播手段,讓齊魯文化以更加生動、直觀的方式展現(xiàn)在國際社會的面前。通過這些新興媒介,能夠更有效地展現(xiàn)和傳遞齊魯文化的魅力,吸引更多國際受眾的關注與參與。通過與其他國家文化機構、藝術團體的交流與合作,以及文化節(jié)、藝術展覽等活動,增進各國人民對齊魯文化的理解與認同。
4 結束語
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五千多年的中華文明養(yǎng)育了齊魯文化,而燦爛輝煌的齊魯文化是認識中華文明的重要窗口,歷史和時代賦予了山東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大責任和使命擔當,因此要讓齊魯文化成為推動建設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的重要力量。
參考文獻
[1] 傅斯年.史學方法導論·民族與古代中國史[M].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09:43.
[2] 么新鶴.齊魯文化的形成、地位與精神綜述[J].山東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8(3):65-71.
[3] 逢振鎬.東夷文化研究[M].濟南:齊魯書社,2007:5-11.
[4] 于志平,陳立明.齊魯文化及其現(xiàn)代價值[J].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7(1):64-68.
[5] 王艷.齊魯文化內涵要義研究綜述[J].山東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8(1):58-65.
[6] 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fā)展座談會上的講話[J].求是,2023(17):4-11.
[7] 張友誼.論齊魯文化的基本精神(上)[J].理論學習,2016(6):40-44.
[8] 姜義華.中華文明的經(jīng)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168-170.
[9] 梁宗華.觀照人生人心的齊魯文化[EB/OL].(2016- 06- 09)[2024-10-24].http://whhly.shandong.gov.cn/art/2016/6/9/art_ 71119_6633682.html.
[10]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02.
[11]習近平.在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N].人民日報,2024-03-28.
基金項目:煙臺大學2024年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基金項目“馬克思文化觀的演進及其當代價值研究”(項目編號:GGIFYTU240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郝思淇(1998,8-),女,吉林長春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