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球化背景下,設計同質化成為一個突出問題。本文基于文化—歷史活動理論 (CHAT),構建了一個體現地方性知識的設計活動模型,探討設計師如何在整個設計過程中有效提煉地方性知識并轉化為設計語言。通過對四個代表性案例的質性分析,驗證了該模型的適用性和解釋力。研究發(fā)現,設計師的個人經驗和文化認同在在地設計中起著關鍵作用,而設計活動是一個涉及多方面因素動態(tài)互動的復雜系統(tǒng)。該模型為理解和實踐地方性設計提供了新的理論框架,對促進文化傳承與設計創(chuàng)新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地方性知識;CHAT;設計模型;文化認同
全球化進程加速了文化交流,同時也帶來了設計同質化的問題。地方手工藝中擁有的豐富意義體系常常被設計師簡單化、碎片化,甚至是無意義化。劉兵、任玉鳳研究發(fā)現,[1]設計師雖然喜歡將傳統(tǒng)文化與現代設計的 “融合”作為自己設計創(chuàng)新行為的描述,但本質上,其融合結果往往是走向去地方性、去民族性,走向單一化、同質化,這實際上是一個全球化的過程。換言之,設計師總會有意識或無意識地陷入 “去地方性、去民族性”的危險處境。
從人類學角度分析,相關學者[2]認為,“去地方性、去民族性、單一性”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設計師自身的地方性文化知識體系不完整;第二,設計師作為決策者取代了地方工匠;第三,設計師與本地工匠的勞動異化。
為應對這些挑戰(zhàn),一些學者從設計實踐的角度出發(fā),建議設計師使用 “參與式協同設計”來開展設計活動。[3]然而,如何在設計活動中有效融入和彰顯地方性特征,既保持文化獨特性,又滿足現代需求,仍然是設計領域面臨的重要課題。目前,針對設計師如何在整個設計活動中有效融入地方性元素,以及這一過程背后的理論機制,尚缺乏系統(tǒng)性的研究。
基于這一背景,本文旨在探討兩個核心問題:第一,設計師的個人經驗和文化背景如何影響地方性設計活動的整個過程?第二,如何構建基于文化—歷史活動理論 (CHAT)的地方性設計活動模型,以全面解釋設計過程中的文化因素作用?
一、文獻綜述與理論基礎
(一)地方性知識融入設計創(chuàng)新活動
地方性知識是相對于普遍性知識的概念,具有地方性、文化相對性和實踐性的特征。王煒、胡飛提出的SAPAD (產品架構設計的符號學方法)為設計師從地方性知識中挖掘深層意義并將其轉化為產品設計中創(chuàng)新要素提供了一種方法。[4]這種方法有助于設計師在創(chuàng)新過程中保留地方性特征,避免文化意義的簡單化和碎片化。
張海彬等人的研究則聚焦于少數民族文化元素的應用,他們發(fā)現,運用涉及人類學的深描法及隱喻抽取技術 (ZMET)對少數民族文化元素的民族基因、文化迷思、設計符號等進行解讀和闡釋,是少數民族文化元素在包裝設計中的有效挖掘和轉化路徑。[5]這種方法為設計師提供了一種系統(tǒng)化的方式來理解和應用地方文化元素,有助于避免前文中提到的 “勞動異化”問題。
然而,這些研究主要關注具體的設計方法和技術,缺乏對整個設計活動過程中文化因素作用的系統(tǒng)性理解。這就需要一個更全面的理論框架來解釋設計師、文化環(huán)境和設計活動之間的復雜互動。
(二)CHAT理論在設計研究中的應用
CHAT理論在設計研究中已有廣泛應用,[6]特別是在理解設計過程、團隊協作和創(chuàng)新活動方面。例如,Hite等人將CHAT應用于博物館中的社會科學問題學習,展示了該理論在跨學科研究中的潛力。目前,CHAT在地方性設計研究中的應用仍然有限。
通過文獻回顧,我們發(fā)現,CHAT應用于地方性知識融入設計活動的研究存在一定局限:忽視設計師個人經驗的動態(tài)作用,過于關注設計結果而非全過程,缺乏對CHAT框架各要素在地方性設計中的作用的深入探討。
為此,本文創(chuàng)新性地采用第二代和第三代CHAT模型混合的方法。這種方法提供了整體性視角,強調文化背景的影響,關注設計活動的動態(tài)性和發(fā)展性,并引入跨文化視角。通過六個核心要素 (主體、對象、工具、規(guī)則、社區(qū)和分工),全面分析了設計活動中各因素的相互作用。
這種創(chuàng)新性理論應用旨在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地方性知識如何融入設計創(chuàng)新活動,為設計研究和實踐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指導。
二、研究方法
(一)質性研究方法選擇依據
本文采用質性研究方法,主要基于三個方面考慮:第一,設計創(chuàng)新活動涉及復雜的文化因素和個人經驗,需要深入探索和理解;第二,質性研究方法能夠捕捉設計過程中的動態(tài)變化和微妙互動;第三,允許研究者站在參與者的視角理解地方性知識融入設計創(chuàng)新活動的意義和挑戰(zhàn)。
(二)數據收集:焦點小組討論
研究通過焦點小組討論收集數據,參與者包括設計師、指導老師和評估專家。討論圍繞設計過程、文化元素融入、決策考量、遇到的挑戰(zhàn)和解決方案等內容展開。
(三)案例選擇:四個體現地方性知識的設計項目
本次研究由4位在設計領域工作5-10年的專家,從40組設計項目中篩選出4組最具代表性的案例。案例均涵蓋了廣東地區(qū)的傳統(tǒng)工藝或文化,設計內容體現了不同地方的區(qū)域特色。
項目分別是:廣州南海波羅誕傳統(tǒng)民俗活動小程序設計、潮汕工夫茶快客杯設計與制作、廣彩工藝的瓷盤設計與制作、陽江小青柑包裝設計與制作。
(四)數據分析:質性內容分析
采用質性內容分析方法,使用NVivo軟件輔助進行編碼和主題提取。分析重點包括:設計師的個人經驗和文化背景在整個設計活動中的影響;CHAT各要素在設計過程中的動態(tài)體現;地方性知識、特征在設計活動各階段的融入和演化。
三、基于CHAT的地方性知識融入設計創(chuàng)新活動模型構建
(一)模型概述
基于文獻綜述和實證研究,本文提出了 “基于CHAT的地方性知識融入設計創(chuàng)新活動模型”。該模型整合了第二代CHAT的核心要素和第三代CHAT關于跨文化互動的觀點,旨在全面解釋設計過程中的文化因素作用。模型從系統(tǒng)間互動、矛盾與創(chuàng)新、邊界跨越三個維度,全面解釋地方性知識如何融入設計創(chuàng)新活動。
(二)模型核心要素解析
1.主體 (Subject):設計師,受其歷史文化背景、個人經驗和文化認同影響。
2.對象 (Object):設計任務,創(chuàng)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產品。
3.工具 (Tools):設計工具與文化符號,如故事板和情境描述,利用地方性知識豐富這些工具。
4.規(guī)則 (Rules):設計準則和文化規(guī)范,這些都深深植根于歷史文化背景。
5.社區(qū) (Community):設計團隊和專家,包括提供反饋的專家和參與跨地區(qū)文化交流的其他設計師。
6.分工 (Division of Labor):設計過程中的角色和責任分配。
7.成果 (Outcome):具有地方特色的設計,通過設計迭代過程不斷完善。
(三)模型創(chuàng)新點
該模型的創(chuàng)新點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第一,整體性視角:將地方性知識的融入視為貫穿整個設計過程的動態(tài)活動;第二,強調個人因素:突出設計師文化認同對設計活動的影響;第三,跨文化視角:將 “跨地區(qū)文化交流”納入社區(qū)要素,反映全球化背景下的地方性設計創(chuàng)新;第四,動態(tài)平衡視角:強調設計迭代過程在形成最終成果中的重要性,體現設計活動的動態(tài)特性。
圖1展示了設計師/設計團隊的活動系統(tǒng)與利害相關者的活動系統(tǒng)之間的復雜互動,箭頭代表影響方向和互動過程。它闡述了設計過程如何融合專業(yè)知識、文化背景、地方特色和用戶需求。圖中描繪了兩個系統(tǒng)各自的組成要素 (如主體、工具、對象等),以及它們之間的矛盾點和交互。模型的動態(tài)性體現在隨著設計活動的深入,系統(tǒng)要素和矛盾點不斷變化,通過迭代過程優(yōu)化調節(jié),最終產生具有地方特色的設計成果。
四、跨案例分析與模型驗證
(一)跨案例分析
表1主要呈現了四個案例的基本背景資料,表2主要是對這4個項目的CHAT要素進行對比分析,通過這些對比,突出了每個項目如何在保留傳統(tǒng)文化精髓的同時,運用創(chuàng)新設計方法來滿足當代需求,最終實現傳統(tǒng)與現代、地方特色與市場需求之間的平衡,創(chuàng)造出既有文化內涵又實用的設計產品。
(二)跨案例分析發(fā)現與模型驗證結果
這種基于重新定義CHAT要素的跨案例分析方法,印證了設計活動是一個復雜的、多層次的活動系統(tǒng),當強調設計的地方性差異時,第一,設計師的個人背景、使用的工具、所處的社區(qū)環(huán)境以及遵循的規(guī)則在整個過程中動態(tài)交互,共同影響最終設計成果;第二,地方性特征在設計中的體現是一個貫穿整個設計活動的過程,不僅依賴設計師個人,還受到整個活動系統(tǒng)的持續(xù)影響;第三,地方性知識、文化轉化在由抽象轉化為具體設計元素的過程中,故事板和情境描述等設計工具起著關鍵作用;第四,設計過程中的社區(qū)互動 (如專家反饋和跨地區(qū)交流)對于增強和優(yōu)化設計的地方性特征至關重要;第五,設計是一個迭代的過程,通過不斷的反饋和改進來強化地方性特征,體現了設計活動的動態(tài)特性。
同時,這種分析方法也驗證了基于CHAT的地方性知識融入設計創(chuàng)新活動模型的解釋力和適用性:第一,模型成功捕捉了設計師個人因素 (如文化認同)在地方性設計中的核心作用;第二,CHAT框架提供的整體性視角有助于理解設計過程中各要素的復雜互動;第三,模型強調的設計迭代過程在所有案例中都得到了體現,證實了地方性設計的動態(tài)特性;第四,跨地區(qū)文化交流作為社區(qū)要素的一部分,在促進設計創(chuàng)新方面的重要性得到了驗證。
總體而言,通過四個案例的分析,我們驗證了基于CHAT的地方性知識融入設計創(chuàng)新活動模型的解釋力和適用性。模型不僅能夠解釋不同類型的地方性設計活動,還為指導實踐提供了有力工具。
五、結束語
本文將文化—歷史活動理論 (CHAT)應用于地方性設計活動,構建了創(chuàng)新理論模型,為理解和實踐地方性知識融入設計創(chuàng)新提供了新視角。在理論層面,研究擴展了CHAT在設計領域的應用,強調設計師個人因素的重要性,豐富了傳統(tǒng)的CHAT模型。提出的動態(tài)模型揭示了地方性知識融入設計的復雜機制,為應對 “去地方性”挑戰(zhàn)提供了理論基礎。在實踐層面,研究為設計師提供了系統(tǒng)性框架,指導有效融入地方特征。通過案例分析,驗證了模型的適用性,能夠為不同類型的地方性設計活動提供實踐指導。盡管存在案例和地域局限,但是,研究為未來發(fā)展方向指明了道路,建議擴大研究范圍,進行長期追蹤,探索模型在不同設計領域的應用??傊疚臑榈胤叫灾R融入設計創(chuàng)新提供了理論基礎和實踐指導,旨在推動設計領域的文化多樣性和創(chuàng)新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劉兵,任玉鳳.設計師專業(yè)化的得與失[J].裝飾,2009(08):34-37.
[2] 石雅云,劉曉春.設計主導下當代土家織錦生產的問題與風險[J].藝術設計研究,2022(02):74-78+34.
[3] 霍瑜,蔣亞娜.基于地方重塑的鄉(xiāng)村設計方法創(chuàng)新與實踐探索:以上海三個實踐案例為例[J].中國建筑裝飾裝修,2023(03): 126-128.
[4] 王煒,胡飛.家電設計中的地方性知識與情境重構[J].裝飾, 2021(08):24-29.
[5] 張海彬,黎嘉珺,張海琳.地方性知識視域下壯族文化元素在包裝設計中的應用[J].包裝工程,2022,43(24):221-226.
[6] 吳剛,洪建中,李茂榮.拓展性學習中的概念形成:基于 “文化—歷史”活動理論的視角[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4(05):3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