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靜靜
關(guān)鍵詞:小學語文;核心素養(yǎng);閱讀效率
為了實現(xiàn)學生在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閱讀效率的提升,教師可以從以下三點進行引導:結(jié)合新媒體豐富閱讀、采用問題探索式閱讀以提高學生思維能力,以及如何通過閱讀分享與積累來強化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基于此,本文就以小學語文為例,對核心素養(yǎng)下的學生閱讀效率提升展開研究和分析。
文化自信在小學語文核心素養(yǎng)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點。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自信,樹立起正確的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是一個需要從小培養(yǎng)的教育工作。通過閱讀數(shù)據(jù)、網(wǎng)絡上的文章等將學生的文化自信建立起來。而在數(shù)字化時代,新媒體已經(jīng)深刻改變了人們獲取信息和進行閱讀的方式。小學語文教育需要緊跟潮流,將新媒體融入閱讀教學,以培育學生文化自信。新媒體不僅包括電子書、網(wǎng)絡文章、社交媒體,還有音頻和視頻等多種形式。教師可以巧妙地運用這些資源,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建立起各方資料印證下的文化自信[1]。
例如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部編版三年級下冊的《紙的發(fā)明》這一課時的教學時,就可以借助新媒體、借助網(wǎng)絡給學生展示中國古代四大發(fā)明之一的紙的發(fā)明歷程。讓學生看到燦爛的中國古代文明。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引入現(xiàn)代中國的成就如“天眼”望遠鏡的建立、復興號展示的中國速度、嫦娥系列火箭的成功登月等等文章供學生閱讀,以此來展示中國的偉大成就,建立起學生對于中國、對于中華文化的自信與自豪。而在精神層面,教師可以運用新媒體進行閱讀展示,例如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部編版六年級下冊的《幸董存瑞舍身炸暗堡》這一課時的教學時,就可以組織學生通過觀看相關(guān)視頻、影視作品等向?qū)W生介紹這個事件,讓學生從這樣的事件中看到中國人民偉大的愛國主義。
閱讀不僅僅是對文字的被動接受,更是對思想的主動探索。小學語文教育應當鼓勵學生進行問題探索式閱讀,以提升他們的思維能力。問題探索式閱讀意味著學生不僅僅是讀文字,還要提出問題、探索答案、進行批判性思考。只有帶著思考去閱讀才能夠從閱讀中汲取營養(yǎng),在豐富見聞的同時升華學生自身的思維。這樣的閱讀教學無疑是收獲滿滿的、高效率的。
例如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部編版六年級下冊的《馬詩》這一課時的教學時,就可以在閱讀之前,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去思考,如“作者全詩只字未提‘馬’字,是如何進行馬的描寫的呢?“詩中作者表達了什么情感?”“這首詩與作者的生活經(jīng)歷有什么關(guān)聯(lián)?”……通過提出問題,學生需要仔細閱讀詩詞,尋找線索來回答這些問題。這個過程不僅提高了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還鍛煉了他們的思維和分析能力。
語言運用是語文教育的核心目標之一。通過閱讀分享與積累,可以強化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這種方法強調(diào)學生不僅僅要讀書,還要積極分享自己的閱讀體驗,與他人交流討論,從中汲取更多知識。比如小學語文教師可以組織建立“閱讀小俱樂部”,鼓勵學生每周分享自己的閱讀體驗,推薦好書給同學,或者討論某個熱門話題。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將不僅僅是接收信息,還要主動參與到信息的生產(chǎn)和傳播中,這有助于培養(yǎng)他們的表達能力和批判性思維。閱讀積累也是強化語言運用的有效手段。學生可以建立個人的閱讀筆記,記錄下自己從閱讀中學到的新詞匯、句式、修辭手法等,然后嘗試在寫作中運用這些元素。通過不斷積累和運用,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將得到顯著提升[2]。
例如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部編版六年級上冊的《少年閏土》這一課時的教學時,就可以在“閱讀小俱樂部”中舉辦一個“魯迅先生作品—《故鄉(xiāng)》”閱讀交流”主題活動。在這個活動中,學生不僅僅可以互相交流閱讀魯迅先生的文學作品的思想魅力,還可以從中感受到其語言魅力。比如學生之間可以交流分享對于某一句話的深刻含義的猜想等。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去學習魯迅先生的文筆,積累語言運用素材,培養(yǎng)能力。通過閱讀會的形式豐富閱讀,強化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也是一項十分有效的方式。
小學語文教育應當立足核心素養(yǎng),以提升閱讀效率為目標。通過新媒體豐富閱讀,可以培育學生文化自信;問題探索式閱讀有助于提升學生思維能力;而閱讀分享與積累則能夠強化學生的語言運用。通過這三個方面的努力,我們可以更好地滿足學生的閱讀需求,培養(yǎng)他們成為綜合素養(yǎng)高、思維能力敏捷、語言能力優(yōu)秀、文化自信堅定的優(yōu)秀學生。
參考文獻:
[1]張萍.小學語文閱讀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策略初探[J].情感讀本,2019(20):111.
[2]肖春霞.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核心素養(yǎng)的落實[J].語文課內(nèi)外,2019(20):229.
(作者單位:山東省惠民縣第三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