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戶外營地教育是一種體驗式教育。青少年營員在營地導師的組織、帶領和引導下,完成以戶外運動、野外求生和拓展活動為主要內容的營地課程活動,提高青少年的身體素質以及綜合素質水平。營地領導力反映了戶外營地導師的能力體系,是戶外營地導師重要的核心能力之一。以體驗學習圈理論為依據(jù),提高營地導師的營地課程設計能力和回顧反思能力,幫助營員對在戶外營地中的各種體驗進行概括、歸納、反思,使經(jīng)驗轉化為青少年營員自身的理論與知識,并將獲得的理論與知識在今后學習與生活加以實踐應用,實現(xiàn)戶外營地課程活動對青少年素質教育的目標,是提高營地領導力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營地教育;體驗學習圈理論;戶外運動;營地導師;領導力
On the Path of Camp Leadership Promotion in China Based on the Theory of Experiential Learning Circle
WU Yang1, 2
(1.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Sport Recreation and Tourism College, Beijing, 100084, China;2.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Center of Outdoor Sports,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 Outdoor camp education is a kind of experiential education. Under the organization, leadership and guidance of camp instructors, young campers complete camp course activities with outdoor sports, field survival and expansion activities as the main contents, so as to improve the physical quality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y level of young people. Camp leadership reflects the ability system of outdoor camp instructors and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re competencies of outdoor camp instructors. Based on the experience learning circle theory, improve the camp course design ability and review and reflection ability of camp instructors, help campers summarize, summarize and reflect on various experiences in outdoor camps, transform the experience into young campers' own theories and knowledge, and apply the obtained theories and knowledge in future study and life, Realizing the goal of quality education for teenagers in outdoor camp curriculum activities is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camp leadership.
Key words: Camp education; Experiential learning circle theory; Outdoor sports; Camp tutor; Leadership
中圖分類號:G895""""""""""""""""""""文獻標識碼:A
具有近160年發(fā)展歷史的戶外營地教育在國外發(fā)達國家開展十分廣泛,許多歐美發(fā)達國家根據(jù)國家青少年人口數(shù)量、自然資源分布以及教育目標,建設數(shù)量不等的青少年戶外營地。在戶外營地里,營地教育機構通過為青少年營員創(chuàng)造具有娛樂性、教育意義的持續(xù)體驗課程活動,達到促進青少年營員的身體、心理、社會交往等方面的發(fā)展。戶外營地教育對國外青少年的成長起到重要的作用被政府及社會各界廣泛接受與認可,已經(jīng)形成國家行動計劃引領、體育社會組織支撐、職業(yè)體育組織扶持的發(fā)展局面[1]。戶外營地教育在我國發(fā)展歷史較短,是在我國青少年體質指標嚴重下降、心理問題不斷升高[2]、積極探索青少年素質教育的社會背景下[3],被引入我國并在近年來得到迅猛發(fā)展。根據(jù)營地的類型和預期達到的教育目標的不同,我國營地教育主要分為研學營地教育、游學營地教育和戶外營地教育。其中,戶外營地教育是青少年營員在建設戶外大自然環(huán)境的營地里,以戶外運動、戶外活動、野外求生、拓展運動為主要課程活動內容,在營地導師的帶領、指導與幫助下,完成一系列精心設計的、具有創(chuàng)造性、娛樂性、教育意義和挑戰(zhàn)性的課程活動。在完成課程活動后,青少年營員在營地導師的引導、反思、歸納總結下,獲得生理、心理、社會交往、生存與生活能力及心靈等方面的成長和發(fā)展,培養(yǎng)青少年營員各項技能和塑造個性,提高在未來生活中的適應能力。從接受教育的形式上看,戶外營地教育是一種以營員親自參與并沉浸其中的體驗式教育。此外,戶外營地教育也是一種素質教育[4]。戶外營地課程活動始終緊緊圍繞著戶外環(huán)境、戶外運動、寓教于樂、體驗式學習等關鍵因素,讓青少年營員有目的地玩、深度探索自己、開發(fā)潛能,培養(yǎng)青少年在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共處、共贏所需的意識、知識和能力,幫助青少年建立自信心,培養(yǎng)獨立品格。通過參加戶外運動,全面促進青少年身、心、靈、腦的發(fā)展,改變對自己的能力、潛能、態(tài)度等方面的認識,提升營員的綜合素質能力,使營員重新認識自我,構建積極的世界觀和態(tài)度,并伴隨著今后的成長,不斷地突破自我,成為更好的自己。國家體育總局大力支持我國戶外營地的建設工作,以國家體育總局青少年體育司為指導管理單位,以體育彩票中心和地方政府共同出資的方式,資助全國各地建設青少年戶外營地,為我國青少年的成長和發(fā)展,提供一個新的培養(yǎng)方式,深受青少年家長的歡迎。戶外營地教育體系中,營地導師直接服務于青少年營員,是實現(xiàn)營地教育功能的重要要素之一,其營地領導力水平?jīng)Q定了戶外營地教育的效果。以體驗學習圈理論為理論基礎,探索營地導師發(fā)揮領導力作用的路徑,對于提升營地導師的綜合能力,為青少年營員提供更優(yōu)質的指導與幫助,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和理論價值。
1 "營地領導力的內涵與提升困境
1.1 "營地領導力內涵釋析
營地領導力是領導力理論體系的分支之一,是以領導力理論為依據(jù)和理論基礎,研究從事戶外營地教育工作的營地導師在帶領青少年營員完成戶外營地教育課程活動、實現(xiàn)營地教育目標所需要具備的能力和能力體系[5]。領導力的核心要義是在由多人組成的團隊中,團隊組織者或領導者通過自身具備的能力體系,幫助團隊成員完成他們無法自己完成的目標[6],并使成員在實現(xiàn)目標的過程中突破自我的極限,實現(xiàn)自我改變,成為更好的自己。營地導師發(fā)展領導力,提高領導力水平,旨在提高組織、管理、引導青少年營員參加戶外營地教育的能力水平,幫助青少年營員克服身體上和心理上的困難,開創(chuàng)性地完成營地課程活動,并在完成課程活動過程中使青少年營員更好地認識自我,探索自己的能力邊界,挖掘潛能,提升綜合素質能力,促進營員的學習和進步,使營員成為更好的自己。營地領導力的核心內涵是營地導師不能以絕對的權威,強制要求、命令青少年營員聽從自己的指揮,僵化地完成課程活動,而是要凸顯營地導師的影響力、號召力和服務意識,能夠最大限度地支持與幫助營員,積極鼓勵營員接受課程活動挑戰(zhàn),激勵營員克服自身和外界的困難,給予營員美好的愿景和能力提升的目標,使營員自愿地跟隨營地導師完成營地課程,并在這個過程中,突破原有的知識、技能、態(tài)度、觀念上的邊界,開創(chuàng)性地完成課程活動任務,體會并內化課程中蘊含的道理與知識,形成新的知識、技能體系,最終實現(xiàn)營員的自我突破。營地導師的領導力水平是營地導師完成工作任務、實現(xiàn)營地教育目標的關鍵能力,是決定營地教育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是營地導師的核心競爭力。營地領導力既包含了營地導師的戶外運動技術和技能等硬能力,也包含了營地導師的組織、管理、引導、溝通等軟能力。
1.2 "營地領導力對實現(xiàn)營地教育目標的作用
營地導師是戶外營地教育體系中十分重要的構成要素之一,在戶外營地中肩負著多種性質的工作,既是課程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也是課程活動的引導者、控制者、實施者和監(jiān)控者,核心工作內容包括帶領、指揮、引領、指導、配合、輔助青少年營員完成營地課程活動并促進營員對課程活動進行回顧與思考,使營員體會課程中蘊含的道理和知識,將道理和知識歸納、總結、概念化,轉化成為營員知識體系的一部分,并在今后的生活和學習中加以應用。在具體實施上,營地導師根據(jù)營地教育目標和營地教育理念,精心設計具有挑戰(zhàn)性的、以戶外運動為主的戶外營地課程活動,帶領營員完成課程活動,以提問為主要方式和方法,繼而引導營員對課程進行回顧和反思,體會課程活動中蘊含的道理和知識,總結和歸納知識點,使其與實際生活相關聯(lián),變成營員的語言,內化成營員的知識體系中,并提供實踐,檢驗獲得的知識點和道理,真正促進青少年的成長。具有高超營地領導力水平的導師,不僅可以使青少年營員掌握一項或多項戶外運動技術,而且可以帶給營員不一樣的深刻體驗,從中得到的經(jīng)驗、知識、道理對營員今后的一生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
1.3 "提升營地領導力面臨的困境
營地導師作為戶外營地教育的組織者、管理者和執(zhí)行者,是營地活動或項目的主導者,對營地開展的活動或項目的順利、安全地完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7]。然而,現(xiàn)階段我國高校和職業(yè)院校,還沒有開設營地教育專業(yè),也沒有成熟的營地導師培養(yǎng)體系,更沒有完善的、成熟的課程體系[8]。目前,我國營地導師大多來自體育院校和師范院校的休閑體育專業(yè)、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yè)的大學生,這類人員在校期間,主要以學習戶外運動技術為主,具有優(yōu)秀的戶外運動技術和能力水平,能夠勝任戶外運動的技術教學任務,但是,對戶外營地教育的理念、目標、內涵理解不夠深刻,在實際工作中,僅僅以完成帶隊任務為主要目標,認為戶外營地教育就是帶領營員學習戶外運動技術,而不重視對課程活動的總結、回顧與反思,更不具備相應的技巧和理論。這種僅僅重視形式而忽視對內涵的挖掘的狀況,往往使戶外營地教育流于表面形式,失去了戶外營地的體驗教育的價值,難以實現(xiàn)對青少年身心發(fā)展的教育目標,造成我國營地導師的領導力水平較低,不利于我國戶外營地教育的長遠發(fā)展。
2 "體驗學習圈理論概述
體驗學習圈理論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教育家大衛(wèi)·庫伯(David Kolb)在總結了約翰·杜威(John.Dewey)、
庫爾特·勒溫(Kurt Lewin)和讓·皮亞杰(Jean Piaget)的體驗學習基礎上,于1984年提出的一種教育方式,是體驗教育重要的理論之一,在世界教育界產(chǎn)生重大影響[9]。該理論認為學習是可以通過體驗實現(xiàn)的,認為知識是體驗轉化的過程[10],核心思想是圍繞著教育主題,創(chuàng)設特定的體驗學習環(huán)境[11],提倡將體驗活動程序化、科學化[12],使學習者在體驗中獲得知識與技能。體驗學習圈理論應用十分廣泛,既適合普通學校教育和培訓的項目設計,以及大學課程體系構建,也是體驗教育的基本運作模式[13]。具體實踐上,體驗學習圈理論將學習分為四個不斷循環(huán)的階段:具體體驗、反思觀察、抽象概念和實踐應用[14]。具體體驗是學習者直接、具體地參加一個精心設計的體驗活動,從中獲得感性認識。反思觀察是學習者對體驗活動進行回顧、思考,是自我內化吸收的過程。抽象概念是學習者根據(jù)反思內容和結果,對體驗過程做深入理解和剖析,提煉出合乎邏輯的概念,內化成知識。實踐應用是學習者將體驗內化成的概念或知識,在實際情境中進行應用和驗證,運用到解決新的問題或新的實踐上,從而創(chuàng)造新的具體體驗,形成體驗學習的環(huán)路。體驗學習圈理論認為具體體驗到實踐應用這一個循環(huán)并非是學習的結束,而是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到實踐應用階段時,意味著下一個或新的體驗學習的開始[15]。體驗學習圈理論突破了認知過程中體驗與理論之間的二元對立,使被教育者在通過親身體驗、接受各類感官刺激的基礎上,建立初步的感覺,在反思環(huán)節(jié)提煉體驗中蘊含的知識與理論,使體驗活動在內在反思與外在實踐的交互作用中提升體驗的價值與意義[16]。體驗學習圈理論對于實踐的啟示是學習應注重體驗者的自身體驗,注重體驗設計,強化體驗的強度與深度,使體驗對體驗者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產(chǎn)生強烈的刺激與印象,再通過外力的引導與反思,對體驗進行深度思考,內化為體驗者自己的認知,從而指導今后的學習與生活,產(chǎn)生積極的學習效果。該理論廣泛應用于體驗教育中,尤其是以體驗教育為主要形式的戶外營地教育中。戶外營地導師學習與掌握體驗學習圈的理論,努力提升四個階段所需的能力,能夠有效地提高自身領導力水平,為青少年營員提供真正有價值的戶外營地教育,使營員受益終生。
3 "基于體驗學習圈理論提升我國營地領導力的路徑
3.1 "加強營地課程設計能力,增強營員體驗感
根據(jù)體驗學習圈理論,體驗是整個學習過程中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主要任務是增強體驗者的感覺刺激強度,為體驗者提供心理操作經(jīng)驗和意義構建的可能性。青少年營員在戶外營地中的體驗是通過參加營地課程活動實現(xiàn)的,營地教育課程活動是實現(xiàn)營地教育目標的重要載體。課程活動設計、完成要求和完成順序的不同,所產(chǎn)生的結果和效果也會明顯不同。然而現(xiàn)實情況是我國戶外營地教育課程體系建設不能滿足營地教育的要求[17],存在著營地教育課程設計不科學[18]、內容單一、簡單化和缺乏挑戰(zhàn)性等問題,造成青少年營員的體驗感不強,無法達到提高青少年營員身心發(fā)展的教育目標。在一些青少年戶外營地,課程設計以戶外運動中的一項為主要營課程內容,營員在參加一次戶外營地教育中只學習一項戶外運動,例如,攀巖營地、皮劃艇營地、露營等戶外營地教育。在這種情況下,以一項戶外運動為全部或主要內容,不僅使營員缺乏學習的多樣性,也難以完成營員的個性塑造,往往使營地教育流于一種體育運動項目的培訓班,無法實現(xiàn)對營員全方面培養(yǎng)。此外,一些營地教育課程活動的設計缺乏挑戰(zhàn)或難度,沒有激發(fā)營員的創(chuàng)造性和挑戰(zhàn)性。這主要是出于對營員安全的考慮。在我國,青少年往往把大部分時間和精力放在學校的學習上,對身體鍛煉重視程度不夠,造成我國青少年身體素質水平整體不高。為了避免出現(xiàn)危險和造成意外傷害,營地導師往往不敢設計難度較高的項目,盡管有些項目有些難度,但是也會采用其他輔助性的措施,以降低項目難度,使營員可以相對輕松地完成活動。營地課程活動內容單一、缺乏挑戰(zhàn)性,結果是青少年營員的體驗感不強烈,難以得到知識和技能上的提升,致使戶外營地教育質量下降。因此,營地導師應深刻了解與理解體驗的含義、價值與意義,根據(jù)戶外營地教育理念與目標,精心設計戶外營地教育課程活動的內容與完成順序,增強對青少年營員的心理和身體沖擊感,使營員在完成課程任務和解決一系列問題的過程中,逐步提高綜合素質能力。營地導師只有深刻把握體驗的內涵,理解體驗活動具有的順序性、多元性、發(fā)展性,體驗對于營員來說,具有的擴張性、生長性、變動性、相關性與預測性,緊緊抓住體驗對于營員產(chǎn)生的作用與效果,根據(jù)營地具有的設施設備條件,以青少年營員為中心,圍繞營地教育理念和目標,精心設計營地課程活動,才能制定出既有趣味性,又有挑戰(zhàn)性的課程體系,增強營員的體驗感。營地導師提高戶外營地教育課程活動的設計能力,提升戶外營地教育體驗性本質的把握程度,能夠極大地提升營地領導力水平。
3.2 "加強營地課程回顧反思能力,增強體驗的轉化深度
體驗學習圈理論中的的第二個階段是反思觀察,主要任務是體驗者在經(jīng)歷了體驗活動之后,應對體驗過程進行回顧反思,是將體驗帶來的感覺轉化為知識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美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和心理學家杜威認為體驗教育的要旨在于建立體驗行為與對行為結果的反思之間的聯(lián)系[19]。他認為反思是一種個體主動行為,通過對體驗進行主動、持續(xù)、謹慎地思考,能夠延伸出結論的假定意識形態(tài)和建立新的認識,并影響人的思想與行為。英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洛克同樣強調了體驗行為之后的反思的重要性[20],認為知識導源于體驗,人的感覺器官接受到外界事物的刺激,只有經(jīng)過對體驗的反思,才能形成思想、推理、信仰和認識。多名哲學家和教育家在認同體驗是知識的來源的同時,也認為體驗對于認知而言是表淺的,是一種感覺或知覺,而不是知識,沒有對體驗的反思,則無法對體驗做高度的概括和歸納,不能形成有價值和有影響的思想和觀念,只有對體驗進行反思,才能將體驗轉化成為知識,才能獲得思想和觀念。
在戶外營地教育體系中,回顧反思環(huán)節(jié)是將戶外體驗轉化為知識和觀念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是營地教育的核心環(huán)節(jié),營員對營地課程體驗的回顧反思效果,決定了戶外營地教育的價值。營地導師引導營員對參加戶外課程活動的整個過程的回顧反思能力,是營地導師的核心能力之一。營員參加戶外營地教育課程活動,獲得了一種直觀的體驗和經(jīng)歷,然而,體驗本身不是價值的存在,而是青少年營員與大自然、與其他人員的直接交往的憑借。課程活動對于青少年所具有刺激性、驚險性、挑戰(zhàn)性、新鮮性等特點,使青少年在體驗活動的過程中,常常陷入對活動的表象層面中,將注意力放在活動的好玩、驚險、刺激上,而沒有將注意力放在對體驗進行思考和反思方面。具有引導青少年營員回顧反思高超技巧的營地導師,能夠根據(jù)營地教育課程活動的內容、營員的知識儲備、在活動中的表現(xiàn)和實際完成情況,巧妙地設計反思問題,引發(fā)營員對課程活動的內容和過程進行回憶、思考、歸納和總結,對自身在整個活動過程中的心理、身體表現(xiàn)作出總結,以一種新的視角看待自己和周圍的環(huán)境、世界,并得到一種深層次的認識、體會和感悟。營地導師多方面、多角度、多層次地提高回顧反思能力,從而提高營地領導力,為營員提供更加專業(yè)的服務與幫助,真正踐行營地領導力的內涵,使青少年營員在觀念上、行為上發(fā)生改變和實現(xiàn)突破。
3.3 "加強概括總結能力,使體驗內化成為理論知識
體驗學習圈理論的第三個階段是抽象概括階段,是在青少年營員對課程活動進行反思之后,將體驗帶來的感受、感覺進行總結歸納,將對體驗的思考上升到理論層面,形成一種新的理念和認識,從而內化為體驗者的知識體系。抽象概括階段的主要任務是賦予體驗以意義,最終目的是將體驗導向學習目標,是形成知識理論的重要階段。由于青少年知識儲備薄弱,不具備雄厚的理論基礎和知識量,難以對體驗進行提煉和歸納,以形成新的知識。另外,青少年思考能力不足,對問題的看法往往關注表象,沒有足夠的能力對事物進行深度思考,無法看到事物的本質。青少年營員對戶外營地課程活動的體驗進行反思之后,營地導師幫助營員對體驗活動中的表現(xiàn)和結果進行分析、綜合、比較,抽取營地課程活動中蘊含的深刻道理與知識,使營員對原有的認識和價值體系進行了反思、對比,對不重要的干擾因素進行判別與剔除,幫助營員把握、理解課程活動中的道理,從而形成新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將體驗轉化成新的認知,形成新的觀點,深化原有的知識體系,構建更高層次的知識框架。營地導師提高知識儲備、高度概括能力,將營地教育課程活動中蘊含的知識提煉成營員可以聽得懂、用得上的概念或理論知識,是營地導師必備的能力之一,是體現(xiàn)其營地領導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標。
3.4 "加強實踐應用能力,提高知識與技能的實際應用效果
實踐應用意味著將抽象概念得來的知識理論運用于新的情景中或新的行為中,對行為予以指導,是體驗學習圈的第四個階段。實踐應用不僅有鞏固新知識的作用,而且也起到對后續(xù)的行為進行準確判斷、正確決策的作用。在這個階段,主要是通過體驗者的做與體驗來應用、檢驗和實踐新知識[21]。
戶外營地教育的核心功能是教育,體驗活動是實現(xiàn)教育功能的手段和策略。如果將重心放在了體驗,而忽視了將體驗活動提煉出來的知識應用于實踐,那么,營地教育將失去應有的價值與意義。在營地中,營地導師往往將工作重心放在營員的安全上、完成活動的順暢上,在順利完成活動后,雖然也重視回顧、反思環(huán)節(jié),能夠將其中的道理和知識清晰地呈現(xiàn)給營員,使營員領悟到活動中蘊含的道理和含義,形成營員自己的知識體系。但是,很少設計場景或情境,使營員對得到的知識和道理進行驗證和應用。從人的認知特點看,在學習或領悟到一個理論或學習了一個知識后,如果不繼續(xù)采用將其應用到實踐事件加以驗證和鞏固,那么,學習到的知識將難以形成深刻的印象,難以在人的大腦中留下深刻的痕跡,隨著時間的推移,所學到的知識和道理,也將逐漸消退,在下一次遇到同樣的事件時,很難再次使用所學到的知識和理論。因此,營地導師應繼續(xù)創(chuàng)造一個與體驗情景緊密聯(lián)系的、相似的情景或活動,使營員獲得的知識、技能、態(tài)度和經(jīng)驗在新的情境中加以應用,不僅可以檢驗營員對概念的理解程度,也可以驗證概念的正確性和產(chǎn)生的積極意義,提升概念對于指導營員今后學習、生活的價值。營地導師指導營員將體驗獲得的理論和知識,應用于后續(xù)的生活和學習實踐中,提高青少年營員理論聯(lián)系實踐的能力,不僅能夠增加營員參與營地教育的熱情和興趣,也能夠切實提高營員的綜合素質,真正踐行對戶外營地的教育理念。
4 "結""語
戶外營地導師的職責不僅僅是帶領青少年營員安全、順暢地完成課程活動,更重要的職責是充分發(fā)揮營地領導力,通過設計戶外運動課程活動,引領營員對活動進行深度反思,幫助營員對活動進行概括和提煉,形成營員自有的知識體系,培養(yǎng)營員的各方面素質能力,并在實踐中對得到的知識進行檢驗和升華,使營員在這個過程中,勇于挑戰(zhàn)、積極探索、深度思考和高度概括,使營員在身體素質、心理素質、社會適應等方面的能力水平有所突破,實現(xiàn)對營員的教育目標。需要注意的問題是,在某些領域里,一些學者提出不必從具體體驗開始,可以從體驗學習圈環(huán)路中任何一處開始[22]。然而,在戶外營地教育領域,從實現(xiàn)的目標和路徑上看,應從體驗學習圈環(huán)路的具體體驗開始實施。這是因為,只有營員親身經(jīng)歷戶外課程活動的真實體驗,才能產(chǎn)生感性認識,繼而引發(fā)后續(xù)的學習。總之,營地導師借鑒體驗學習圈理論發(fā)展和提升營地領導力,為青少年營員提供高質量的戶外營地教育產(chǎn)品,能夠切實提高我國青少年綜合素質水平,為我國未來發(fā)展培養(yǎng)大量高素質的人才。
參考文獻:
[1] 柳鳴毅,王 "梅,張毅恒,等. 新時代中國青少年體育冬夏令營公共政策與治理路徑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19,55(06):59~70.
[2] 張 "翔. 當前中國學校體育課改革的批判性思考——基于學校體育課增強體質的探討[J].體育研究與教育,2019,34(05):1~5+105.
[3] 靖國平. 化知識為智慧:深入推進素質教育的新探索[J].教育科學研究,2019(08):93.
[4] 吳 "陽. 我國青少年戶外營地教育的社會價值及其實現(xiàn)策略[J].石家莊學院學報,2021,23(03):115~120.
[5] 吳 "陽,張 "霞. 基于全方位價值契約理論的營地領導力提升策略[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20,34(03):58~62.
[6] 喬·歐文(英).領導力陷阱[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9:5.
[7] 李 "凌. 青少年戶外體育營地的教育理念與課程設置[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9,26(05):618~621.
[8] 吳 "陽. 我國青少年營地教育發(fā)展現(xiàn)狀、存在問題及對策[J].四川體育科學,2020,39(06):1~6+25.
[9] (美)D·A·庫伯著.王燦明,朱水萍,等譯.體驗學習:讓體驗成為學習和發(fā)展的源泉[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4、35~37.
[10] Kolb D A. Experiential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second edition[M].New Jersey:Pearson Education,2015:31~137.
[11] 鄧 "鵬,王 "歡. “體驗學習”教學設計研究——主題、環(huán)境與體驗[J].電化教育研,2013,34(12):88~92+120.
[12] 許秋璇,楊文正,周琴英. 基于“體驗學習圈”的計算思維培養(yǎng)模型研究[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20,30(07):97~104.
[13] 駱騰昆,郭托有,鄭達雄. 戶外冒險教育[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8:34.
[14] D. A. Kolb, R. E. Boyatzis, and C. Mainemelis, “Experiential Learning Theory: Previous Research and New Directions,” in Perspectives"on Thinking, Learning, and Cognitive Styles, 2018.
[15] 嚴奕峰. 體驗學習圈:體驗與學習發(fā)生的過程機制[J].上海教育科研,2009(04):59~61+50.
[16] KOLB D A. Experiential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M].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1984: 42.
[17] 卞伯高,李 "強,余 "洋. 我國青少年營地教育師資狀況分析與配置策略[J].教育學術月刊,2019(08):71~76.
[18] 龔志愷. 我國青少年營地培養(yǎng)目標與課程模塊設置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17.
[19] (美)J.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53~162
[20] (英)J.洛克.人類理解力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77~146.
[21] 娜 "仁,李慶鋒,張先鋒. 體驗學習的教與學:一種基于真實情境的實踐建構[J].教育觀察,2020,9(21):89~91.
[22] 曾詩穎,朱 "淵. Kolb經(jīng)驗學習理論在護理教育領域的應用進展[J].護理學雜志,2019,34(24):9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