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州八角廊漢簡,一九七三年出土于河北省定縣(今定州市)八角廊村四十號漢墓,該墓墓主為西漢中山懷王劉修。由于劉修墓在歷史上曾遭盜焚,所以這批漢簡出土之時就已殘斷不堪、嚴重炭化,表面字跡難以辨識。定州漢簡的整理工作屢次因故停滯。截至目前,原始圖版尚未公開發(fā)表,僅有零星幾枚殘簡見于《文物》雜志、《中國法書全集》、《中國書法全集》以及文物部門的網(wǎng)站,另有百余枚簡的摹本見于《中國簡牘集成》。盡管如此,它的學術和藝術價值仍然不可低估。
整理團隊從這批漢簡中厘出了《論語》《儒家者言》《哀公問五義》《保傅傳》《太公》《文子》《六安王朝五鳳二年正月起居記》《日書·占卜》等多種古籍,它們的抄寫時代下限自然就是中山懷王劉修的卒年,即漢宣帝五鳳三年(前五十五)。其中《論語》《文子》《六韜》均有傳世本;《儒家者言》大部分內容散見于先秦至西漢的多種著述,尤其多見于《說苑》《新序》和《孔子家語》;《哀公問五義》和《保傅傳》皆見于《大戴禮記》,前者另見于《荀子》和《孔子家語》,后者還見于賈誼《新書》。簡文與相關的傳世文獻在篇章分合、用字習慣、語句表述等方面異同互見,不但可資??保覍ρ芯肯嚓P古書的真?zhèn)?、性質、成書過程及其文本面貌的演變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例如,定州漢簡本《儒家者言》與今本《孔子家語》之間的種種異同反映出,今本是漢晉間人雜采古書、參以己意編纂而成的,其中一部分內容有可靠的早期來源。另一方面,這批漢簡還有相當一部分內容不見于傳世文獻,這些新材料的發(fā)現(xiàn),為我們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先秦、秦漢的思想文化發(fā)展狀況提供了新的機緣。
二十世紀以來,包括定州漢簡在內的多批西漢簡牘書跡次第出土。其中,早于漢武帝時期的西漢簡牘帛書,如湖北張家山漢簡、長沙馬王堆帛書簡策,武帝時期的江陵鳳凰山簡牘,歷時近百年,總的趨勢是古形遞減,抽象的筆畫部件日益明朗,但距離方正扁平、長畫逸出的漢隸八分體勢,還有一段距離。武帝中期以來,由于實行了嚴格的文字政策,以善書為取士的要求之一,進而朝野上下形成了“善史書”的風氣,推動隸變的完成。體現(xiàn)在字形結構日趨標準規(guī)范,形成了穩(wěn)定而成熟的筆畫式樣和書寫方法。八角廊漢簡和基本與其同時的?;韬钅钩鐾恋暮啝趦热萆蠘O為接近,都含有大量的儒家典籍,其抄寫風格也比較接近。這就是武帝時期隸變完成后的作品,是隸書正體化的標志。它們去掉了古文字仿形書寫規(guī)則,完全以點畫部件取代仿形線條,體現(xiàn)了作為正體的最基本的要求——字形端正。它們的抄寫者與同時期西北邊塞的簡牘書寫者不同,乃是官吏或善書儒者,故而可以真實地反映出當時隸書的標準狀態(tài)。
就書法風格而言,定州漢簡總體上整飭工穩(wěn),秦隸中常見的斜向筆畫和縱長體勢被橫向逸出的筆畫和方正扁平的體勢所取代,秩序感較強。各篇或出自不同書手筆下,故彼此面貌略有不同,如《起居記》方圓兼?zhèn)洌ㄌ艉裰?,《文子》用筆秀潤而不失遒勁,結體端莊而不失靈動。這種完成隸變之后的隸書,被視作正體,逐步流行開來,其用途由書簡拓展到銘石,其風格由手寫生成拓展到刀刻模仿,為兩百余年后的東漢名碑樹立了字體上和書法風格上的范本。因此,當臨習東漢諸名碑時,若能將它們與這批漢簡加以比較,“透過刀鋒看筆鋒”便成為可能。(陳文波 陳博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