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現(xiàn)標
(河南工業(yè)貿易職業(yè)學院,河南 鄭州 450053)
中國的茶文化源遠流長,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尤其是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的進程不斷推進,中國的茶文化也開始向外流傳,這就需要進行茶文化的翻譯,來幫助我國的茶文化更好地宣傳。但是在當前的茶文化翻譯過程中還存在很多問題,會導致翻譯的信息失真或是指向不明,嚴重阻礙了我國茶文化的對外傳播。從生態(tài)翻譯學的角度進行茶文化的翻譯能夠從更加專業(yè)的角度對茶文化進行翻譯,借助一些翻譯技巧就能夠更加真實和生動的反映出本來的意思,也就能夠體現(xiàn)出茶文化的深遠與內涵。
生態(tài)翻譯學主要以達爾文進化論為基礎,并由我國的學者從生態(tài)學的角度出發(fā)進行更加專業(yè)的翻譯。因此,在進行生態(tài)翻譯學研究除了需要注意基本的翻譯原則以外,還應該深度研究生態(tài)學對翻譯的影響效果,從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角度出發(fā)來進行辨證選擇,重視翻譯者自身的專業(yè)性,運用生態(tài)學的專業(yè)知識來幫助翻譯者根據(jù)原著中的語境和具體的描述來進一步揣摩用詞和語法,從而增強翻譯作品的感染力和真實度。
生態(tài)翻譯學理論在實際翻譯的過程中需要注意統(tǒng)一性和多樣性、事物動態(tài)發(fā)展與均衡發(fā)展以及整體性和關聯(lián)性三對關系之間的平衡。事物的統(tǒng)一性和多樣性意味著事物之間是存在一定的聯(lián)系的但又相對來說是比較獨立的個體,這就意味著在實際的翻譯過程中是存在普遍適用的規(guī)律的,但根據(jù)不同作品所表達的重點和用詞不一樣,也應該有所改變。動態(tài)發(fā)展和均衡發(fā)展主要是突出作品中主體和客體之間的聯(lián)系以及其與生態(tài)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從而能夠均衡主客體之間的地位,翻譯過程中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尊重原作者的意圖,翻譯者要做的只是翻譯,不能夠在其中摻雜過多個人的情感和理解。[1]整體性和關聯(lián)性指的是生態(tài)系統(tǒng)不同分支間的關系,在進行茶文化的翻譯時,傳統(tǒng)的翻譯方式更多的關注是否能夠翻譯出原本的意思,完全按照原著中的字詞進行翻譯,但實際上并沒有突出深層的含義,尤其是因為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同樣的字能夠表達不同的意思和感情,如果簡單進行直譯無法讓讀者更加深刻認識到茶文化的精髓和傳承,這就需要結合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各個分支的內容進行調整,結合歷史背景和文化內涵來輔助翻譯,提高翻譯的準確性和內涵。
茶文化的翻譯本身是文化交流傳承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能夠加強國際之間文化交流與合作的重要舉措,同時還能夠幫助國內茶飲文化相關從業(yè)人員了解更多國內和國外茶文化之間的區(qū)別和共同點,彼此進行文化之間的交流。尤其是在經(jīng)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商品和文化交流活動都日益豐富,茶文化作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應該參與到文化交流當中,那么進行茶文化翻譯工作就是必不可缺的內容,要想能夠更加準確的翻譯出原著中的內容,就需要了解茶文化背后的歷史和內涵,結合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實際背景來對原著中的內容進行更加傳神的翻譯,避免出現(xiàn)詞不達意的情況,影響讀者的觀感以及對茶文化內涵的認識和理解。[2]
2.2.1 翻譯方法不當。在進行茶文化翻譯時,很多情況下都會采用音譯法對專有名詞進行直接翻譯。例如產(chǎn)地在六安市的“六安瓜片”,六安指的是茶葉的產(chǎn)地,而瓜片指的是茶葉的形狀類似于瓜子的形狀,但是如果直接采用音譯法進行翻譯,就會被翻譯成“Lu An Gua Pian”。這種翻譯方法雖然很簡單并且能夠表達出茶葉的名稱,但是并不能夠像中文茶名一樣通過名字來反映出一些內涵,就會導致翻譯的并不到位,造成原著中想要傳達的信息缺失,這樣讀者在閱讀和理解的過程中也不乏無法感受到茶文化的內涵。又例如工夫茶和功夫茶,在翻譯時都會被翻譯成“Gongfu Tea”,但實際上這兩種茶所表達的含義并不相同,功夫茶重點強調的是泡茶的技術,而工夫茶強調的則是制作茶葉的工藝精良,如果在翻譯的過程中把兩者混為一談,就會嚴重影響到讀者的認識和理解。[3]而且國內外茶文化的歷史背景并不相同,因此審美習慣也會有所差異,例如“西湖龍井”在進行翻譯時會被翻譯成“Dragon well”,這種翻譯不僅外國人理解起來比較困難,國人在進行閱讀時也會覺得非常別扭,這樣也不利于茶文化的宣傳。另外,在進行茶文化翻譯時很多翻譯者都會采用不同的翻譯方式,對同一種茶葉的名稱會出現(xiàn)音譯法、意譯法和直譯法等多種翻譯方式,但是本身中國的茶文化就是比較豐富多彩的,如果單純音譯就很難反映出茶文化的內涵;如果采用意譯又會讓讀者難以理解,難以構建與實際物品之間的聯(lián)系。
2.2.2 翻譯者的專業(yè)素養(yǎng)不足。在進行茶文化翻譯時,除了基本的翻譯方法以外,翻譯者的專業(yè)素養(yǎng)也會對翻譯出的文章的質量造成影響,因此需要翻譯者具有一定的專業(yè)素養(yǎng),來保障翻譯出的內容是能夠幫助茶文化傳播的。翻譯者在展開翻譯工作之前,首先應該掌握一定的茶文化歷史背景。茶文化的發(fā)展歷史源遠流長,在不斷的歷史變遷過程中,茶文化也會或多或少受到政治因素的影響,很多時候茶葉的品種背后也會有很多歷史典故,只有能夠深刻了解茶文化背后的歷史背景,才能夠更加真實準確地翻譯出茶文化的內涵。[4]但是在實際的翻譯過程中,很多翻譯者都對茶文化的歷史背景并不了解,或是所掌握的內容還不足以支撐他們進行翻譯,就會導致翻譯者的翻譯內容體現(xiàn)不出茶文化的歷史內涵,對于翻譯內容的準確性把握度也不夠。其次,就是翻譯者還需要掌握國際市場營銷的相關知識。茶文化對外宣傳本身就是在經(jīng)濟全球化的基礎上展開的文化傳播,而文化傳播的最終結果就是導致很多外國人加強了對我國茶文化的喜愛,隨之而來的就是茶葉產(chǎn)品遠銷國外,而茶文化的翻譯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會對茶葉的貿易造成一定的影響,如果翻譯者只能對茶葉進行簡單的翻譯而忽略其背后的復雜信息,失去了精神文化的沉淀和產(chǎn)地口感的描述都會影響對茶葉的判斷,這時就可以適當加入市場營銷的相關知識,來幫助更多的消費者來感受茶文化。
翻譯指的是聯(lián)眾語言之間的相互轉換,生態(tài)翻譯學主要從三個方面對語言形式的表達進行轉換,一種是語言方面的轉換,生態(tài)翻譯學需要翻譯者能夠從不同層次和不同角度進行綜合性的分析之后進行翻譯;其次是文化維度的適配性需要翻譯者能夠深刻領會兩種語言各自的文化內涵,感知兩種文化之間的碰撞,以及在進行翻譯時需要注意兩種文化之間的差異和共同點,避免出現(xiàn)過于直接的翻譯;另外,還需要考慮交際維度的問題,翻譯者除了需要注意翻譯內容和意義以外,還應該注意基本的交際含義。在翻譯過程中翻譯者需要注意這三個方面之間的平衡,并結合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進行翻譯。[5]
在選擇翻譯方式時應該盡量選擇那些貼近中國實際的發(fā)展情況并且基本符合國外對國內相關信息的了解程度以及國民能夠接受并認可的表達習慣來進行翻譯,在進行茶文化的翻譯時,應該要符合轉化之后的語言的表達習慣,不管是詞句的選擇還是語境的轉換都應該進行仔細的選擇,同時還應該注意轉化之前語言所要表達的完整的內容,不能夠單純?yōu)榱藘热莸耐暾雎缘粼凑Z言的文化內涵。在翻譯者展開翻譯工作時,應該要在語言、文化和交際當中尋求一個平衡,彼此之間相互轉化,通過生態(tài)翻譯學理論來進行綜合性分析,在開展茶文化翻譯工作時需要同時采用音譯以及解釋和規(guī)劃相結合的翻譯方法,做到以上提到的幾點要求。
在翻譯工作展開的過程中,如果轉化之后的語言中原本不存在能夠表達源語言中所要呈現(xiàn)的內容的語言時,就可以選擇音譯加解釋的翻譯方法。例如在翻譯工夫茶時就可以翻譯為Gongfu Tea(a very concentrated type of tea drunk in Chaozhou,Fujian,and Taiwan),而功夫茶則可以翻譯為Gongfu Tea(a Chinese cultural activity involving the ritualized preparation and presentation of tea),六安瓜片可以翻譯為Liu An Tea(Melon seed-like leaves)等。其中前面的音譯都是對轉化前語言的讀音的直接翻譯,而后面注解的內容則是從源語言的文化背景進行更加詳細的解釋,讓讀者能夠從更多的角度去理解取名的原因等。從語言維度的視角去分析,在進行茶文化翻譯時采用音譯和解釋相結合的翻譯方式能夠更加準確表達出原本的意思;從文化角度分析,進行了詳細的描述,能夠讓讀者大致了解源語言中的文化內涵,借助這種音譯和解釋相結合的翻譯方式能夠滿足語言、文化和交際三個維度對翻譯工作的要求。[6]
源語言文化在翻譯過程中容易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而導致文化缺失,對與翻譯者來說也是比較難以解決的問題。茶文化在進行翻譯時也會有很多具有獨特內涵的文化詞匯,在進行翻譯的過程中需要翻譯者下一番功夫,結合這些專有名詞的具體含義以及源語言的文化背景進行綜合性的分析,讓讀者能夠真正理解這些專有名詞的含義。例如,在翻譯“茶博士”時,如果單純從專有名詞的語言維度進行翻譯就會被翻譯為“Tea Doctor”,但實際上茶博士在我國的具體含義是負責制作茶的完整工藝上的師傅,包括煎茶、煮茶、沏茶和泡茶等多方面的工作,是具有一定指代性的名詞,因此不能僅僅通過專有名詞的表面進行簡單的翻譯,但是也不能翻譯為“waiter”,這種翻譯會讓讀者認為這個專有名詞指代的是那些工作沒有太多技術含量的服務人員,但實際上指代的是非常專業(yè)的技術人員,沒有辦法體現(xiàn)專有名詞背后的文化內涵,因此從三維角度進行分析之后,需要翻譯為“tea service master”,這種翻譯方式就是歸化,既能夠讓讀者理解內容,還能夠體現(xiàn)背后的文化。
翻譯者是翻譯工作的主體,翻譯者對于茶文化的理解程度以及喜好在其翻譯工作過程中以及翻譯出來的內容中都會有所體現(xiàn),因此需要翻譯者能夠重視自身的主體地位,著重提升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來保障翻譯內容的質量。翻譯者需要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積極主動選擇跳出自己的專業(yè)領域從更多的角度理解和分析茶文化的真實含義及其背后的文化內容,要充分了解茶文化所蘊含的歷史背景和歷史意義,在具有一定知識積累的基礎上來開展翻譯工作,要不斷提升自身的知識儲備,提高自身的寫作能力和文化底蘊,在這在進行翻譯時才能夠更加得心應手。這樣的翻譯能夠真實體現(xiàn)翻譯者的文化底蘊以及翻譯功底,這樣的翻譯也能夠激發(fā)讀者的閱讀興趣以及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喜愛。生態(tài)翻譯學講究的就是要以翻譯者為主體來進行翻譯工作,翻譯者不斷提升自身的知識基礎就能夠翻譯出更多優(yōu)秀的作品,也就能夠促進我國的文化交流。
中西方文化中的多重差異,在翻譯中不能完全理解應用也會引發(fā)茶名翻譯的誤解。以中國色彩文化為例,五行對應五色,而五色又分別有著不同的色彩語言和特性,在翻譯時需要熟知這些傳統(tǒng)文化,色彩中紅色歷來有喜慶和吉祥的美好寓意,在茶名中的“大紅袍”即是如此。例如在翻譯“碧螺春”時,如果翻譯人員本身具有較強的文化知識基礎足夠了解茶文化的歷史內涵,就會翻譯為“Dong Ting Bi Luo Chun Tea”:a hard -working and kind -hearted orphan girl named“Bi Luo”。中國的龍文化也和西方完全不同,中國崇拜龍,茶名中亦有“龍井茶”“龍虎斗”等,西方文化中的龍則是惡龍,有邪惡的象征。岡倉天心曾經(jīng)說過:翻譯是一種背叛。[7]他在《茶之道》中對于茶的活潑的生命和精神高度的延續(xù)與重振,對于日本茶道的發(fā)展有著重要的作用。讓語言回歸到茶境和人情,是茶文化在翻譯中需要融入對茶的深情體貼。尤其是茶名的翻譯不能望文生義,有的茶名字面含義與其茶文化的真正含義相差甚遠,在翻譯時一定要熟知典故和歷史才可以,如“鐵觀音”的歷史文化中,相傳有一位茶農(nóng)魏蔭每天早晚向觀音敬一杯清茶,幾十年后夢見自己在小溪中發(fā)現(xiàn)一株茶樹,醒后沿夢找尋真的找到一棵茶樹,后悉心培育得名?!拌F觀音”中的鐵是指茶色暗綠如鐵,而“觀音”則代表佛教人物觀音菩薩,在翻譯時如果采取翻譯加標注的方法,就可以譯為“Tie Guan Yin;a variety of oolong tea”,這樣的翻譯就可以更為清晰明了,并且把文化也蘊藏在茶名之中。[8]因此在翻譯中,要樹立跨文化意識,避免文化沖突,保證內容的準確表達,也便于西方讀者理解和接受中國文化。
茶文化是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并且隨著時代的不斷發(fā)展,在國際中的地位也日益突出,這時就需要加強茶文化翻譯工作的重視,找到翻譯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采取對應的措施,從語言、文化和交際三個維度來分析和揣摩翻譯的文字,要保留源語言的文化內涵和基本含義,還要適應目標語言的語言風格和特點,讓讀者能夠真正通過翻譯內容來了解茶文化,加強我國茶文化的對外交流,也能夠促進我國對茶文化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