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作為一篇諷刺作品,是清代小說家吳敬梓圍繞儒林群儒創(chuàng)作的一部長篇小說。全書五十六回,主要采用寫實主義描繪各類人士對于“功名富貴”的不同表現(xiàn)。書中花費了大量的筆墨刻畫理想名士和假名士群像,成了中國小說史上經(jīng)典的男性角色。相較于男性角色,女性角色塑造要少許多,其典型性也不如男性,但同樣極具特色,成為整篇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從女性形象這一角度,對《儒林外史》中女性形象展開分析,闡述了女性形象塑造的藝術(shù)、生成的原因和思想蘊涵。
在《儒林外史》中,吳敬梓圍繞“其書以功名富貴為一篇之骨”這一主題,塑造了許多性格鮮明的人物,其中具體的女性人物形象有趙新娘、魯小姐、王太太等。這些女性形象,作者或簡或繁,或從側(cè)面或從正面進行形象塑造,真實展示了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而且女性形象塑造也承載了作者的情感,增大了控訴的力度和廣度,充分體現(xiàn)了本書“戚而能諧、婉而多諷”的藝術(shù)特征。因此,針對書中女性形象展開分析是很有必要的。
《儒林外史》中女性形象特點
遭受禮教、科舉迫害的形象
在封建禮教桎梏下,受到迫害的不只是男子,女子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魯小姐就是一個典型。當時科舉之風(fēng)非常盛行,魯小姐受限于女兒身,無法參加科舉考試,于是將所有希望寄托于自己的丈夫和兒子,期望他們能夠高中。這種期許也讓她的家人深陷于科舉戕害的囹圄。除了受到科舉的毒害,封建禮教也給魯小姐帶來傷害。對此,魯小姐沒有反抗,也無從反抗,長期封建禮教束縛和家庭教育影響,使得一個充滿才華的女子最終被埋沒。
跟魯小姐一樣受到封建禮教迫害的還有王三姑娘。王三姑娘在丈夫死后,為了體現(xiàn)女子的忠貞,只能走向殉夫的道路。這就是封建禮教對女子的迫害,在當時社會,女子只有殉夫才能表現(xiàn)對丈夫的忠貞,才能夠得到社會各界尊重。這從王三姑娘殉節(jié)的做法得到了當時社會的認同以及她死后入祠堂的場面可以看出,即“當日入祠安了位,知縣祭,本學(xué)祭,余大先生祭,闔縣鄉(xiāng)紳祭,通學(xué)朋友祭,兩家親戚祭,兩家本族祭,祭了一天,在明倫堂擺席。”由此可見,當時封建禮教帶給女性的迫害之深,社會各界人士麻木不仁,只是將重點放在王三姑娘殉節(jié)后帶來的名聲,對于生命并不是非常重視,也只有其母親關(guān)心女兒的生命。
人格獨立、深明大義的形象
在封建社會背景下,《儒林外史》中的部分女性顯示出了與封建傳統(tǒng)女性不同的特征,她們有的人格獨立,有的深明大義,有的通情達理,其中具體表現(xiàn)如以下內(nèi)容。
杜少卿的妻子打破了人們對于女性固有的印象。從兩人的情感相處來看,她與丈夫之間的感情是非常深厚的,在生活中丈夫給予她應(yīng)有的尊重,而她的合理訴求都會得到丈夫的認可,比如文章中寫道:“待過幾日,娘子因初到南京,要到外面去看看景致。杜少卿則回答‘這個使得?!眱扇嗽谙嗵庍^程中,她能夠得到杜少卿的尊重,除了杜少卿是個真儒賢士外,還在于她自己的氣節(jié)。首先,當遇到官差和門斗拿文書來尋找杜少卿時,她不卑不亢,不懼官威,冷靜處理。其次,對于夫妻之間相處,她也能夠把握得非常好,在外以丈夫為主,尊重其家庭地位,而且對于丈夫處事之道也能夠理解。
王冕母親雖出身低下,但在品格方面非常高尚。王冕是吳敬梓筆下一個比較理想的文士,而他之所以能夠成為理想文士,離不開王母的悉心教導(dǎo)。雖然家境貧寒,但王母堅持讓王冕上學(xué),直到實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才讓王冕輟學(xué)。當王冕學(xué)成歸來時,她也沒讓王冕去參加出仕,因為她深知官場的腐敗,不想讓兒子沾上官場的腐敗之風(fēng)。在遇到權(quán)貴時,她也能做到不卑不亢。
自私自利、玩弄心計的形象
在吳敬梓筆下,也有許多自私自利的女性形象,比如王太太、聘娘等,這些女性擅長玩弄心計,利欲熏心。王太太原本姓胡,由于出生環(huán)境的影響,她從小愛慕虛榮、蠻橫粗鄙,一心想著通過婚姻獲得權(quán)利,達到攀附權(quán)貴的目的,但事與愿違,三段婚姻并沒有讓她達到自己想要的結(jié)果。在知道被沈大腳欺騙后,還對其進行謾罵,最終落得染病在床的結(jié)局。
聘娘作為青樓出身的女子,有著較多的才藝,但這些只是其生存之道,不是其真正喜歡的東西。其內(nèi)心最渴求的就是嫁入官家,為此她使出了各種手段,對于丁言志的喜歡視而不見,甚至出言羞辱,而對于只垂涎于美色的官家子弟陳木南曲意逢迎,最終落得常伴青燈古佛的下場。
淳樸真誠、不慕權(quán)貴的形象
除了以上三種女性形象外,吳敬梓在《儒林外史》中還刻畫了淳樸真誠、不慕權(quán)貴的女性形象,其中典型的代表就有范進的母親和妻子。她們的生活都是以范進為中心,為了范進能夠中舉,她們二人節(jié)衣縮食,經(jīng)常出現(xiàn)生活窘迫的情況。范進中舉發(fā)瘋后,也是她二人打點善后,招待報錄人。在房屋遷居后,范母也總算是“熬”出了頭,但卻無法承受榮華富貴帶來的沖擊,喜極而亡。由此可見,平民生活是非常艱辛的。
魯編修夫人性格也是非常醇厚和善的,對于女婿遽公孫非常疼愛,希望自己的女兒女婿能夠生活美好。面對女兒提出的科舉想法,也是耐心勸導(dǎo),勸其要用長遠的眼光看待;同時當自己丈夫想要納妾時,她也是設(shè)身處地站在丈夫位置,從實際情況反對其納妾。這些都反映出了平民百姓的淳樸真誠。
《儒林外史》中女性形象塑造的藝術(shù)
女性形象塑造的諷刺藝術(shù)
《儒林外史》這篇作品最大的藝術(shù)特點就是諷刺,在女性形象塑造中體現(xiàn)了這種特點。比如小說第二十六回,王太太在描述自己穿戴時是這樣寫的,“我頭上戴著黃豆大珍珠的拖掛……跟了去的四個家人婆娘把我白綾織金裙子上弄了一點灰……”這里能夠看出語言使用非??鋸?,諷刺王太太愛慕虛榮的性格。還有作者對其稱呼時,一直使用“王太太”,這是因為她之前嫁的是一個叫王三胖的候選州司,而她最大的心愿就是想要當這個王太太。吳敬梓用這個稱呼,就是使用了諷刺的手法??傊?,作者在進行女性形象塑造時,引入了諷刺藝術(shù),讓女性形象更加突出,給人一種真實的感受,同時也讓整篇小說變得更加有韻味,深化了文章的主題。
女性形象塑造的人物描寫
在《儒林外史》中,人物描寫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藝術(shù)手法,作者從語言、動作和肖像等方面對女性形象進行了詳細刻畫。其中關(guān)于語言描寫的有:匡超人回家時,母親看見他就說:“小二!你回來了!”然后上前捏了捏小二,見他穿得厚實,才放心向他說道:“自從你跟了客人去后……不想就在這半夜你爹就得了病,半邊身子動不得,而今睡在房里?!睆倪@里可以看出,匡母非常擔心自己的兒子,從其瑣碎的言語中可以看出,匡母已經(jīng)有點癡呆了,符合一個農(nóng)村老太太的形象。
在《儒林外史》中有關(guān)女性肖像描寫的并不多,很多都是概括式描寫,借助其他人的眼光來寫出,具有較強的主觀色彩。比如沈瓊枝的形象描寫:“人物倒生得標志,只是樣子有些憊賴,一看就是不好惹的?!倍谖鋾难壑校瑒t是裝飾輕倩,于是便覺得柔媚,并通過手指描寫展示其柔媚。同時有關(guān)女性動作描寫的片段也是比較多的,比如在報錄人來家里報喜時,范進母親不知何事,嚇得躲在屋里,聽見中了,才敢伸出頭。這也形象刻畫了一個沒見過世面的農(nóng)村老太太形象。
女性形象塑造的人物對比手法運用
人物對比藝術(shù)手法在《儒林外史》中應(yīng)用非常常見,通過對比,讓美麗的東西變得更加美麗,讓丑陋的東西變得更加丑陋,突出其中的特點,讓文章變得更有張力,同時也更引人深思。采用對比的手法,人物內(nèi)心世界就能夠更好地顯現(xiàn)出來,更具諷刺意味。比如小說中塑造了許多母親的形象,她們也各有特點,形成了較好的對比。王冕的母親深明大義,面對權(quán)貴也是不卑不亢,而范進的母親則是膽小怕事,一副沒見過世面的農(nóng)村老太太形象。借助對比的手法,能夠讓讀者對這些女性形象印象更加深刻,使女性人物形象變得更加飽滿。
《儒林外史》中女性形象生成的原因
吳敬梓坎坷的人生經(jīng)歷
《儒林外史》的作者吳敬梓,出身于安徽,因從家鄉(xiāng)移居到江蘇南京,因此也號“秦淮寓客”。吳敬梓一生非??部?,總共可以分為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即少年階段,吳敬梓出身環(huán)境比較優(yōu)越,聲譽世宦大家。曾祖輩兄弟五人中有四人中了進士??梢哉f,吳敬梓早年生活是非常好的,并不需要為生活擔憂,而且能接受很好的教育。但到了吳敬梓父親那一代,家道中落。第二階段是吳敬梓客居贛榆時期,在吳敬梓母親去世第二年,吳敬梓跟隨父親來到江蘇贛榆。父親在贛榆任教諭,但因為人方正得罪了上司,被罷黜,最終抑郁而死。第三個階段是全椒鄉(xiāng)居時期,從二十四歲開始到三十三歲是吳敬梓人生發(fā)生重大事故的時期。父親病故后,家產(chǎn)被族人奪走,妻子也因此抑郁而終。在這場遺產(chǎn)爭奪戰(zhàn)中,吳敬梓看清了封建宗族的虛偽,其思想受到較大的刺激。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吳敬梓開始創(chuàng)作《儒林外史》,將自己的所見所聞以文章的方式表達出來。三十六歲后,吳敬梓被薦舉去參加博學(xué)鴻詞考試,但吳敬梓以身體有恙推辭,不再參加科舉考試。五十四歲,他病逝揚州。
社會歷史環(huán)境因素
古代封建社會,女子相較于男子,地位是比較低下的,而且長期處于男權(quán)統(tǒng)治下,經(jīng)常受到壓抑和迫害。這一情況到明清時期,由于思想控制的加強,禮教倫常對女子桎梏更是達到極致。在這種等級森嚴的社會環(huán)境下,女性的人權(quán)受到嚴重的忽視。這從小說中順姑娘、王太太、聘娘等人的處境可以看出來。明清時期,八股文之風(fēng)盛行,科舉已經(jīng)喪失了選拔人才的功能,成為統(tǒng)治者控制士人思想的工具。人們對科舉入仕依然趨之若鶩,以期通過科舉實現(xiàn)榮華富貴,這不僅影響男子,也荼毒著眾多女子,使其沉溺其中。作者刻畫深明大義、性格醇厚的女性形象,就是想借此反映他對當時社會的不滿,以此來諷刺當時的社會現(xiàn)象。
《儒林外史》中女性形象的思想蘊涵
批判科舉制度對人性的摧殘和毒害
科舉制度最早出現(xiàn)在隋朝,唐朝的時候已經(jīng)逐漸完備,宋代對此又做了進一步加強,而到了明清時期則是達到了巔峰。科舉制度的出現(xiàn)對人們的思想、社會結(jié)構(gòu)、教育等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初創(chuàng)時期,科舉制度的確起到了選拔人才的作用,到了明清后期,科舉考試的內(nèi)容逐漸僵化,盛行八股文??婆e內(nèi)容管理得非常嚴格,主要以四書五經(jīng)中的文句作為題目,考生只能按照題義作答,而且在格式要求上也非常嚴格,要求句式對仗。這種科舉考試嚴重束縛了文士的思想,削弱了其獨立思考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吳敬梓通過塑造魯小姐這個女性形象表現(xiàn)科舉制度給女性帶來的毒害。當時由于魯編修沒有兒子,因此他將所有生活重心都放在女兒身上。在平時生活中,與女兒談話都是圍繞八股文,而在父親的影響下,魯小姐身上也沒有一般的女兒情態(tài)。從這里可以看出,明清時期科舉制度對人性的摧殘和毒害是非常深的。
揭露封建禮教制度的虛偽和殘酷
封建社會是以男性為中心的,女性社會地位非常低下。女性需要遵循“三從四德”制度,隨著社會發(fā)展,這種封建禮教愈趨嚴苛,大到婚喪嫁娶,小到平時生活吃飯,都有嚴格的規(guī)定。這些體制就如道道繩索,全方面束縛著女性,無論是生理還是心理,在強化男性地位的同時,削弱了女性的社會地位。男性可以娶妻納妾,而女性一旦失節(jié)就會受到嚴厲的處罰,甚至需要付出生命的代價。比如小說中描述的嚴監(jiān)生小妾趙氏扶正的情節(jié),就充滿了諷刺性,反映了封建社會的虛偽。還有小說中匡超人的妻子鄭氏,也是封建禮教下的一個犧牲品??锍似垓_鄭氏說到了京城做了官就去接她,要求其先搬到鄉(xiāng)下居住。鄭氏不肯,匡超人又請來丈人相勸,丈人見女婿要做官,就責(zé)罵鄭氏不知好歹。在夫權(quán)和父權(quán)聯(lián)合下,鄭氏不得不踏上歸去之路,沒過幾個月,鄭氏就死了。由此可見,封建禮教制度的虛偽和殘酷。
充分表現(xiàn)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
在男性占主導(dǎo)地位的封建社會,女性由于缺乏經(jīng)濟來源,只能成為男性的附屬品。那時提倡女子無才便是德,導(dǎo)致女子失去謀生手段。她們學(xué)習(xí)繡花等技藝,都是為家庭服務(wù)的,而且封建禮教還盡可能縮小女性活動范圍,甚至出現(xiàn)了裹腳的陋習(xí),嚴重損害了女性身體健康。在《儒林外史》中,作者塑造了沈瓊枝這一女性形象,充分展現(xiàn)了女性的自尊、自愛、自強和自立,代表著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在小說中,當沈瓊枝得知自己要去做妾時,果斷逃走,這表現(xiàn)了其自尊自愛。同時她能夠自強自立,獨自逃到南京后,依靠自身的針線活養(yǎng)活自己。小說中,杜少卿對于沈瓊枝是非常贊賞的,這也表明了作者的態(tài)度,非常同情、欣賞并且欽佩這樣的女性。
作者簡介:李瓊,女,漢族,河南信陽人,信陽技師學(xué)院,講師;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