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穎雙 張松林 金躍群 溫州大學體育與健康學院
馬啟偉[1](2008)在其著作中指出,體育動機常常以內(nèi)部心理活動的方式存在,如意向、愿望、要求等,從外部觀察很難,但想要體育動機在某一方面可以激發(fā)個體在心理、生理和行為上發(fā)生變化,需要達到一定的強度。
目前來說,大多使用簡化版的鍛煉動機量表來對體育鍛煉動機進行測量和研究。此量表具有內(nèi)部一致性,信度和效度較高,題目數(shù)量不多并且能夠較為全面地反映相關內(nèi)容。但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此量表針對的主要對象是內(nèi)部動機,在對外部動機的研究上有待進一步加強。
夏冬冬[2](2021)將南京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在校大學生作為調(diào)查對象,研究得出大部分學生將健康動機和樂趣動機作為他們進行鍛煉行為的第一位和第二位動機。張中江[3](2009)等在其他研究的基礎上,對2072 名大學生的調(diào)查,進一步對不同性別大學生的鍛煉動機進行對比和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女生的外貌動機強于男生,而男生強于女生的三個維度為健康、能力和社交。?,|[4](2021)則對此領域做了更細化的研究,以6所處于揚州市、1所處于鹽城市共7 所選修、普修網(wǎng)球課程以及網(wǎng)球?qū)m椀母咝4髮W生為調(diào)查對象進行研究,得出結論:大學生的體育鍛煉動機存在顯著差異于性別、是否為網(wǎng)球?qū)m棥W校不同這三個變量上,而年齡、家庭類型這兩個變量對大學生體育鍛煉動機的影響不大。陳善平[5](2008)等通過研究得出結論,體育鍛煉動機由兩個維度構成,分別是內(nèi)部動機和外部動機。前者主要包括健康動機、外貌動機、能力動機、社交動機和樂趣動機。前者能夠促進參與體育鍛煉主動積極性的產(chǎn)生,但是當后者過強時,從前者的角度出發(fā)會對發(fā)展產(chǎn)生一定的約束,而從學生自身的層面上來說造成一定的阻礙于良好體育鍛煉習慣的養(yǎng)成。
孫君[6](2011)認為所謂運動堅持性是指有規(guī)律地完成體育活動的鍛煉者,持續(xù)參與體育鍛煉。而人們在運動鍛煉時間方面的特點可以用運動堅持性來體現(xiàn),這也是展現(xiàn)運動鍛煉是否能夠產(chǎn)生良好鍛煉成效的一個重要的中介變量。
關于對運動堅持性的衡量,不同的學者使用的是不同的標準。主要有以時間為準則的少于3 個月,3 個月到6 個月之間,多于6 個月;每周小于1 次,1 次到3 次之間;每星期運動的頻率多于等于3 次,強度多于30 分鐘,中等以上強度等等,而使用率較高的標準是與體育人口相一致的時間、強度與頻率。
2.3.1 影響因素研究
李翠玲[7](2008)等發(fā)現(xiàn)對個體的運動堅持性產(chǎn)生影響的因素包括體育活動的持續(xù)時間、強度、頻次、運動舒適感和活動的目標以及任務的難度等。董德朋[8](2015)等則是在其他學者的基礎上將其主要歸納為個體因素,環(huán)境因素和體育活動因素。而王新雷[9](2009)以IT 行業(yè)從業(yè)人員為調(diào)查對象,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發(fā)現(xiàn)適宜的天氣更能讓人堅持進行運動。錢銘怡[10](2007)等則是與心理層面結合起來,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認為自己在健康方面存在問題并且健康上受到運動鍛煉影響的這一類群體,在對體育鍛煉的長期堅持上更有能力。
2.3.2 對策研究
對于運動堅持性對策的研究,蔡衍[11](2006)等提出了目標取向和認知、環(huán)境、社會支持手段、決策、強化方法,并提出推進全民健身活動的一些建議。王深[12](2015)等認為可以通過改變和完善整體的運動群體來影響對應的個人堅持性。
2.3.3 其他研究
孫德榮[13](2011)等認為從運動堅持性中可以反映出實際上個體所完成的體育鍛煉行為和對其的持續(xù),也從另一種方面體現(xiàn)了個體在體育鍛煉的過程中在心理層面的改變和所做的決策。在此基礎上,王深[14](2016)等通過建立與檢驗假設,得出運動堅持性可以從三個維度進行評判,規(guī)律性的運動習慣、個體努力的意志和積極情感體驗。
宋曉東[15](2001)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參與體育鍛煉動機與運動堅持性兩者之間呈顯著相關關系。在此基礎上,田麥[16](2016)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體育鍛煉動機對運動堅持性的影響在心理學領域中已成定論:體育鍛煉動機與個體運動堅持性呈正相關關系。
關于體育鍛煉動機的構成目前比較普遍認同的為健康動機、外貌動機、能力動機、社交動機、樂趣動機五個部分,而對于運動堅持性的評價主要采用的標準是個體參與體育鍛煉所進行的時間。對于體育鍛煉動機對運動堅持性的影響研究從廣義和狹義兩個視角來進行切入和闡述。
從廣義視角來說,一般指使用所有體育鍛煉項目的整體性來探討參與者所具有的體育鍛煉動機與運動堅持性之間的關系和影響程度。陳善平[17](2006)等通過運用運動承諾理論,研究了大學生的鍛煉堅持機制,得出相關結論。相關結果表明對于大學生的運動堅持性具有積極促進作用的因素包括個人在各個方面的投入、運動鍛煉的相關設施氛圍和條件、社會對其的幫助等等,而社會中以及制度上的相關限制、鍛煉過程中所可能產(chǎn)生的風險等對其具有一定的消極影響。褚躍德[18](2009)等、高興旺[19](2009)、肖林霞[20](2014)通過研究與調(diào)查得出結論:關于大學生的樂趣動機、能力動機以及健康動機三個方面,與其運動堅持性之間存在著顯著的相關關系,而社交動機與外貌動機兩部分則與其之間不存在顯著關系。肖林霞[20](2014)對湖北省5 所高校在校大學生進行研究,通過進一步的分析得出的結論為健康動機是影響大學生運動堅持性的重要因素,對運動堅持性有重要的預測作用。
從狹義視角來說,一般指使用個體體育鍛煉項目來探討參與者體育鍛煉動機對運動堅持性的影響。李麗娜[21](2010)以福州市7 所全日制普通高校非體育專業(yè)的在校本科大學生為調(diào)查對象,以排球運動項目為切入點,發(fā)現(xiàn)能力動機和樂趣動機在促進大學生的運動堅持性方面發(fā)揮積極作用,而社交動機并不能促進大學生的運動堅持性。劉薇娜[22](2011)等則以參與戶外運動的680 名青少年為調(diào)查對象,以戶外運動為切入點,得出結論:社交動機和樂趣動機與運動堅持性之間關聯(lián)密切,能力動機與運動堅持性不存在關聯(lián)。葉世俊[23](2013)等對安徽省930 名中學生進行調(diào)查,以羽毛球運動項目為切入點,研究得出羽毛球參與群體的外貌動機和能力動機相比社交動機、樂趣動機和健康動機在促進運動堅持性上發(fā)揮更大作用。李國一[24](2016)等以廣場舞參與群體為調(diào)查對象,將體育鍛煉動機分為五個維度,分別為樂趣、能力、外貌、健康、社交,得出結論:個體參與廣場舞的鍛煉動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運動的持續(xù)性;不同的動機維度決定了個體參與廣場舞運動的堅持性。
本文從體育鍛煉動機和運動堅持性兩個關鍵概念出發(fā),對前人的研究進行了系統(tǒng)回顧與梳理。通過文獻分析發(fā)現(xiàn)在國內(nèi)關于大學生體育鍛煉動機對運動堅持性的影響研究雖然有了一定的基礎,但是在以下幾個方面有待完善:
首先,體育鍛煉動機會受較多因素影響從而造成不同,引起差異。如自變量、研究的水平、方式方法以及差異源等,需要實行具體詳細、可行性較高的操作性評價。
其次,對運動堅持性進行量化比較困難,缺少統(tǒng)一的準則和衡量標準。
最后,由于研究所使用的方法手段不同以及研究范式之間的區(qū)別,此研究還有待進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