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滾
在第39個教師節(jié)到來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在致全國優(yōu)秀教師代表的信中指出:“教師群體中涌現(xiàn)出一批教育家和優(yōu)秀教師,他們具有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樂教愛生、甘于奉獻的仁愛之心……展現(xiàn)了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薄皹方虗凵?、甘于奉獻的仁愛之心”是教育家精神的一個重要方面,充分體現(xiàn)了黨和國家對教育事業(yè)和教師群體寄予的厚望。
樂教愛生,培育仁愛之心。教育是愛的事業(yè),教師是愛的使者。勤修仁愛之心,是教師站穩(wěn)三尺講臺、躬耕教育事業(yè)、培養(yǎng)時代新人的必然要求。儒家的仁愛與教育思想密不可分。在孔子看來,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具有仁愛之心的人,通過“仁者愛人”的率先垂范,引導學生成為具有仁愛精神的人,擔當“修齊治平”使命,為整個社會的穩(wěn)定與和諧做出貢獻。“仁愛”是一種仁人的博大情懷,是自古以來師道傳承的重要精神內核,師愛的最高境界是仁愛。
教育家既是“人師”,也是“仁師”,用大愛書寫教育人生。仁愛之心體現(xiàn)為熱愛教育事業(yè)。熱愛所教的人、所教的內容和所教的方式,是從事教師這一職業(yè)最基本的要求。陶行知以“愛滿天下,學做真人”詮釋大愛情懷,于漪用生命的“紅燭”為教育散發(fā)光亮。仁愛之心體現(xiàn)為關愛學生。愛生是使學生打開知識之門、啟迪心靈的開始。教師只有愛生方能樂教,才能對教育工作永葆熱情。
甘于奉獻,實踐愛生如子。仁愛既是教育現(xiàn)實,又是教師理想。教育不僅僅決定著今天,更決定著未來。從師范學校畢業(yè)后,我放棄了城市的工作機會,回到家鄉(xiāng)鎮(zhèn)平縣高丘鎮(zhèn)黑虎廟小學任教,二十余年如一日,堅守在大山深處,只為改變山里娃的命運。學校師資緊缺,我潛心鉆研每一門課程,把自已練就成語文、數(shù)學、英語、品德、科學等樣樣都教的“全能型”教師。千方百計上好每一堂課,是我給自己定下的鐵的紀律。
樂教愛生,播撒愛的種子。我一直認為,愛是最長久的潤澤。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這種愛未必蕩氣回腸,卻是貼心貼肺的疼惜。這些年,學生有個頭疼腦熱的,我總能第一時間發(fā)現(xiàn)。為了學生,我練就一身過硬的本領:掂起勺子能做飯,拿起針線能縫紉,課桌椅壞了我來修,校舍破了我來補……每當有學生因貧困面臨失學時,我都會主動拿出工資為學生墊付學費;對于家距離學校較遠的學生,我主動說服學生家長,讓學生和我同吃同??;有的學生一時交不上餐費,我就掏腰包墊上。學生的需求,永遠被我放在第一位。
一位作家曾說:“一個人至少擁有一個夢想,可以有理由去堅強。”歲月更迭,22年時光已過,我從當初的追夢少年到如今的疲憊中年,扎根在鄉(xiāng)村的田園,一路走來,雖然路途并不平坦,甚至有跌倒和傷痛,但是我快樂面對,愉悅前行,給大山的孩子們找到了走出大山的路,找到了未來更多的希望,享受著一路風景,收獲著一路陽光,就像石縫中的野草山花,在孤獨中依然挺起一年年的希望和倔強。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是教育的靈魂,有愛才有責任,有責任才有奉獻。正是因為飽含對三尺講臺的熱愛、對莘莘學子的關愛,教師才有了“擇一事,終一生”的執(zhí)著堅守,才有了“只為桃李競相開”的無私追求。弘揚尊師重教,重視教育、愛護教師,讓廣大教師在崗位上有幸福感、事業(yè)上有成就感、社會上有榮譽感,必將更好地激勵教師厚植教育情懷、涵育仁愛之心,用大愛點亮孩子的夢想,托舉民族的未來。
在建設教育強國的新征程上,我們需要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錨定教育家精神坐標,更需要廣大教師熱愛講臺,默默奉獻,用愛培育愛、傳播愛,永葆“樂教愛生、甘于奉獻的仁愛之心”。
(作者系鎮(zhèn)平縣高丘鎮(zhèn)黑虎廟小學校長,時代楷模,中共二十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