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爾登湖》中有這樣一段話:“時間會決定你在生命中遇見誰,你的心決定你想要誰出現(xiàn)在你的生命里,而你的行為會決定誰能留下?!庇鲆娏藭c書相知相伴,我的生命就像有了光,一縷又一縷,逐漸匯成了漫天燦爛的星海。
在文學世界里沉醉
我真正意義上的閱讀,是從初中迷上散文開始的。當別的同學爭相追逐偶像明星的雜志海報時,五元一本的《文苑》卻成了我每周的精神食糧。
有一期,我讀到了林清玄先生的《云在青天水在瓶》一文,十分歡喜,感嘆題美,文美,連作者的名字都美。我心想:能取這么清新禪意名字的,能寫這么靈秀溫暖文字的,該是一位飄然仙人吧。此后,便開始于茫茫書海找尋林清玄的足跡。
青春期的我似乎有無盡的煩惱,而林清玄的文字卻有療愈的魔力,讓我焦躁的心得以沉靜,讓我從自卑里催生出自信,讓我在黑暗處看得到光明,在落寞時找得到安慰,在困境里守得住信仰。
此后多年,我依然偏愛讀散文,在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中感受歷史文化的厚重與深沉,在史鐵生的《病隙碎筆》中領(lǐng)悟生命的無常與堅韌,在楊絳的《我們仨》里體驗歲月的平淡與溫馨。
汪曾祺的《人間草木》,文風簡樸、真摯、干凈,更是讓我愛不釋手。他筆下的花草蟲魚鳥獸,生動鮮活,趣味橫生。當讀到《葡萄月令》一文后,我也學著在老家的庭院種下了兩株葡萄藤,生活頓時多了希望和期待。當讀到西南聯(lián)大的往事時,我立馬被帶入那段塵封的歲月,感受聯(lián)大師生課堂的自由灑脫……
在閱讀的浪漫時光里,我與書為友,流連其間,沉醉而不知歸路,享受著閱讀帶來的精神滋養(yǎng)和極大愉悅。
在教育天地中求索
參加工作后,我開始接觸一些教育教學方面的書籍。我深知:一個不常讀書的語文老師站在講臺上指導學生閱讀寫作時難有底氣。我也深信:人的困惑能在書里找到答案。
我喜歡在一段時期內(nèi)專注研讀一位名師的著作。我最先讀到的是余映潮老師的教學系列書籍?!队嘤吵遍喿x教學藝術(shù)50講》作為余老師教學智慧的結(jié)晶,涵蓋了豐富又極具創(chuàng)新意識的教學方法,令我眼界大開。書中提出的“思路明晰、提問精粹、品讀細膩、活動充分、積累豐富”這“20字訣”成了我開展閱讀教學的方向盤,在其影響下,我的教學技能不斷提升。
后來我讀到余老師的《致語文教師》一書時,再次被他的事跡所震撼。千余節(jié)課的聽課記錄,上百節(jié)課的教學演示,幾尺高的寫作手稿,1000多篇論文的發(fā)表……難以想象,是怎樣的堅持,才能結(jié)成這樣浩大的碩果,余老師可謂將教學研究做到了極致。而我們大多數(shù)老師缺少的正是這種做教學研究的耐心和毅力。
我也喜歡循著教育教學中的某個問題找書來讀。研究作文教學問題時,黃厚江的《作文課的味道》、王棟生的《作文教學筆記》、管建剛的作文教學系列都被我收入囊中,臺灣作家王鼎鈞的“作文六書”也對我啟發(fā)很大。我將書中的觀點與自己的教學實踐相印證,一些教學困難得以輕松化解,并形成一些獨屬于自己的經(jīng)驗與思考。
一本書的閱讀往往會牽引出一批相關(guān)的書籍,書海浩渺,不可能一一讀盡。夏昆老師曾說“好書太多,而生命太短,你集中精力讀了這些,勢必會遺漏那些?!焙迷冢衣龑W會尋找那些根本書籍來讀。所謂根本書籍,是指奠定教師精神及學術(shù)根基,影響和形成教師專業(yè)思維方式的經(jīng)典書籍。依照這一標準甄選適合自己的好書,就可以使閱讀更有方向,更有效率。像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懷特海的《教育的目的》等就屬于根本書籍,需要我們反復精讀,讀通、讀透。
我從教育教學專業(yè)書籍中擷取智慧和力量,增添信心和勇氣,并得以體會到教學帶來的快樂。
在詩詞長河中漫溯
讀書,需要一步一步搭建起書籍的大廈,形成閱讀體系,不僅要讀得廣,還要讀得專。與其到處鉆井,不如深挖一口井,這樣才能汲到源源不斷的活水,而詩詞,就是我想要深挖的那口井。
在浙江參加“迦陵杯”詩教中國大賽期間,我見到了來自全國各地的詩詞愛好者,與一群優(yōu)秀的人同行,感受到了她們對詩詞的熱忱。還有幸聆聽了南開大學張靜教授的講座《書生報國果何從,詩教綿綿傳嗣響》。從中,我看到了詩詞是怎樣在人們的心中開出美麗的花,真正了解到詩教的意義。詩詞,是中華文化的瑰寶,詩詞的魅力不僅在于其語言的典雅,更在于它能傳達出深邃的人生哲理和真摯的情感。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有責任將這份瑰寶傳遞給學生,讓他們體會到詩詞的美妙。
那幾日,像是做了一場美夢。夢醒,我有了更清晰的目標和方向:把詩教的種子播撒下去。
為了提升自己的詩詞教學水平,我開始深入閱讀詩詞研究類書籍。雖然其中有些書籍并不好讀,但一本一本堅持啃讀下來,終能迎來質(zhì)的飛躍。劉逸生先生的《唐詩小札》、葉嘉瑩女士的《唐宋詞十七講》、駱玉明教授的《古詩詞課》、孫紹振教授的《月迷津渡——古典詩詞個案微觀分析》等書籍讓我對詩詞有了全面的理解,黃永武先生的《中國詩學》四部更是讓我對詩詞的精妙有具體而微的認識。
我也閱讀《李白傳》《杜甫傳》《蘇東坡傳》等,相對理論性強的書籍而言,這類書籍好讀得多。了解詩人詞人的生平,知人論世,對古詩詞的學習大有益處。因此,我常常選擇合適的傳記,帶到教室讓學生傳看。
除了學習語文課本里的古詩詞,我還借助《千家詩》《唐詩三百首》《古詩接龍》等詩詞讀本,讓學生接觸和誦讀更多優(yōu)秀的古詩詞。每日共賞一首古詩詞是我們的必修課,當我與學生一起分享讀詩的點滴收獲,感受詩詞的美妙時,也播撒下了熱愛詩詞、熱愛生活的種子。我相信,在未來的日子里,這些種子一定會生根發(fā)芽,開花結(jié)果。
回顧走過的歲月,每一次跌倒、每一次落寞時,書,一直都在。它帶我跨越山河,攜我之手,見證生命的無限可能與精彩;它帶我撥開黑夜的陰云,挺立世間,擁抱屬于我的星辰大海。
(作者單位:湖北赤壁市黃龍小學)
責任編輯 成 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