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馬創(chuàng)
“學會、勤練、常賽”,是一種體系化、系統(tǒng)化的教學模式,三者相互聯(lián)系、相互促進,“學會”是“勤練”“常賽”的基礎,“勤練”是“學會”“常賽”的必要手段,而“常賽”既能夠檢驗“學會”“勤練”的效果,又能夠促進“學會”“勤練”的提高。
“學會”是高中籃球教學的最基本目標,也是開展高中籃球教學的前提和基礎?!皩W會”又可以稱為“教會”,從詞語的轉化可以看出,“學會”是包括“學”與“教”兩層含義的。從“學”的角度講,學的主體是學生,主要是指學生在籃球課堂中的狀態(tài),學生是否掌握了課堂的知識點和技術,從“教”的角度講,教的主體是教師,主要是指教師采用什么樣的方式、教授什么樣的內容,從而達到教學的目標,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教與學在課堂中相輔相成的,是有機統(tǒng)一的一個整體?!皩W”是過程,而“會”才是目的。在高中籃球教學中,不僅要“學會”籃球的戰(zhàn)術和技能,而且需要“學會”籃球的基本知識,理論與技能缺一不可[1]戴宇航.勤練常賽在高中籃球教學中的運用[J].當代體育科技,2022,12(25):4.。
勤能補拙,“勤練”是體育運動教學的不二法寶,也是高中籃球教學的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勤練”就是指在籃球教學的過程中,在運動密度和練習強度的刺激下,讓學生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進行籃球練習,將籃球的技能動作和戰(zhàn)術動作由生疏變熟練、由卡頓變連貫的一個過程。反復的練習不僅是讓學生熟能生巧,掌握籃球技能的過程,還是提升學生身體素質、鍛煉學生耐力的過程[2]楊明輝,宋城楠,楊皓,等.基于"教會,勤練,常賽"視角下的高校籃球教學改革策略研究[J].灌籃,2022(4):3.。
“常賽”是指經常比賽,在激烈的籃球比賽中,學生能夠真實的展現(xiàn)自身的籃球水平,教師能夠通過籃球比賽發(fā)現(xiàn)學生的優(yōu)勢和不足,而學生也能夠通過籃球比賽比較鮮明的認識到自身的短板和長處,從而可以有目的的進行后續(xù)的“學”“練”,促進“學會”“勤練”水平的提高。不僅如此,比賽是一個個人與團體融合的過程,比賽不僅能夠體現(xiàn)出個人的水平和能力,激發(fā)個人拼搏進取的精神,而且更能夠體現(xiàn)團體的水平,培養(yǎng)學生團結協(xié)作的品質[3]唐力周.發(fā)揮體育教師的多重角色 助力校園"常賽"機制行穩(wěn)致遠[J].云南教育:中學教師,2021(012):P.21-22.。
2.1.1 理論與技能并重,構建全面化的教學內容
籃球體育教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認為籃球技能是籃球教學的核心,只要掌握了籃球技能就能打好籃球,對籃球知識和健康知識內容教授的相對較少,“重技能、輕知識”的現(xiàn)象普遍存在。但實際上籃球知識是籃球運動的基礎,學生只有掌握了籃球的理論知識,了解了籃球的運動規(guī)則和裁判方法,才能夠正確的行使籃球動作,靈活的運用籃球技巧,科學的發(fā)揮籃球強身健體的作用。高中學生大都具備了一定的籃球技能基礎,但在籃球知識的掌握上程度不一,在籃球課堂中,他們更希望能夠掌握更多的籃球技能,開展籃球比賽,對于枯燥的籃球理論知識興趣度低。在開展高中籃球教學的過程中,要因勢利導,不僅指導學生掌握跑、跳、投等基本運動技能,而且教會學生科學鍛煉和健康知識,不僅指導學生掌握籃球專項運動技能,而且教會學生籃球基礎理論知識。比如教師在開展高中籃球教學時,可以在技能教學的過程中,穿插進籃球理論知識與健康知識教學,采用理論與技能交叉教學的方式,讓學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2.1.2 教學與游戲結合,提升教學的趣味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無論是知識學習還是技能學習,都是枯燥單調的,要達到“學會”的效果,體育教師在開展籃球教學的過程中就必須采取一定的策略,在教學的過程中加入游戲的因素,讓學生在玩中學,提高學生在課堂中的積極性和參與性,提高學生對籃球運動的興趣,提高教學效果。
比如,教師在開展障礙運球教學時,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戴草帽”的游戲任務。每間隔10米放置一個三角形路障,共放置三組,在第一組旁邊放置一個三角扣碗。學生從起點運球出發(fā),在經過每個障礙時需呈“C”形繞過,到達最后一個時,折返繼續(xù)運球返回,直至再次達到第一個路障,將三角扣碗放在三角形路障上結束任務。通過游戲任務的方式,學生不僅能夠掌握障礙運球的技能,而且能夠收獲學習的樂趣和快樂,提高對籃球運動的興趣。
2.1.3 模仿與信息技術并用,提高教學的生動性
模仿是籃球教學中采用最多、最常用的教學方式,每一個籃球動作的教學都離不開示范模仿。通過教師的示范模仿,教師可以分解動作的難點和標準,讓學生快速的了解學習的重點。但教師即使示范的再標準、再細節(jié),學生也存在無法掌握所有細節(jié)的情況,因此,教師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提高教學的效果[4]周艷麗,陳旭,周珂.運動教育模式下籃球"學,練,賽",評教學設計[J].體育教學,2021.。
比如,教師在開展三步上籃的教學時,首先講授三步上籃的理論基礎,在此基礎上,以自身的標準動作展開示范,講解三步上籃的要點,運球啟動時步子跨的大一點,然后慢慢降速,最后起跳,用手將球托到最高點后提肘抖腕上籃。教師在示范的過程中,首先需要示范一下整個動作,然后將動作要點分步講解、分步示范,在此過程中,給每個學生分發(fā)一個籃球,讓學生跟著教師的動作進行模仿,強化學生的自身體驗。與此同時,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播放NBA等體育賽事中三步上籃的片段,讓學生根據(jù)視頻中球星的動作感悟三步上籃的細節(jié)和要點,讓學生對三步上籃有更加深刻的了解。教師還可以提前錄制自己三步上籃的示范動作,通過微信、微課堂等途徑發(fā)送給學生,讓學生自我模仿和學習,強化學生的印象。
2.1.4 個體與分層結合,提高教學的差異性
高中階段,學生經過小學、初中階段的籃球學習,都具備了一定的籃球基礎,但也正因為經過了小學、初中階段的學習,每個學生的籃球水平是不一樣的,每個人在籃球中的長處和短板也是不同的,因此,高中籃球開展教學時,要以個體為中心,了解每個學生的籃球基礎水平,在該水平的基礎上,采用分層教學的方式,提高教學的針對性,提升教學效果。
比如,在開展障礙運球教學時,運球基礎較好的學生在通過障礙運球時的速度會較快,而運球基礎差的學生在通過障礙運球時的速度會較慢。為了提高學生的自信心,提升教學效果,教師可以將學生根據(jù)水平的不同,分為快、中、慢三個組,三組的學生都需要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完成障礙運球任務,但基礎水平較高的學生在快組,該組的時間限定短;基礎水平較差的學生在慢組,該組的時間限定相對較長;而基礎水平一般的學生在中組,該組的時間限定為一般水平。每組的學生僅需要在自己組規(guī)定的時間內完成障礙運球即可。這樣的方式既能夠增強學生的緊迫感,讓學生在原有的水平上有所提升,又能增強學生的成就感,讓學生體會到“學會”的快樂。
2.2.1 練體能、練技能,全面提升籃球素質
技能與體能是籃球運動最核心的兩個要素。在籃球運動中,體能是籃球運動的基礎,只有具備強有力的體能,籃球技能才能發(fā)揮出最佳的水平,才能得以進行籃球運動。技能是籃球運動靈魂,只有具備扎實的技能,才能體現(xiàn)出籃球運動的水平和樂趣。因此,在籃球訓練中,應著重訓練學生的籃球專項體能和技能?;@球專項體能包括上下肢腰部力量、速度、耐力、靈敏度等,教師在開展籃球教學時,可以拿出專門的幾節(jié)課程進行專項體能練習,也可以在一節(jié)課堂中采取體能與技能交替訓練的方式,增強學生的技能、體能水平。
2.2.2 課內練、課外練,拓展籃球練習場景
“勤練”的關鍵在于“勤”,在開展高中籃球體育教學時,需要抓住一切可以練習的時機,為學生創(chuàng)造可以練習的一切機會,增加學生練習的機會和次數(shù),將籃球練習滲透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在利用課堂練習的同時,充分利用課堂外的時間練習,實現(xiàn)課內與課外的統(tǒng)一。一方面利用學校的課后資源,在大課間、體育社團活動中增加籃球練習的內容,延長學?;@球場館開放的時間,保障學生練習的時間;另一方面利用校外的課后資源,通過布置籃球家庭作業(yè)的形式,探索家校共育的體育教學模式。
比如,在開展三步上籃的教學時,教師在課堂上教授基本規(guī)范和要領,帶領學生統(tǒng)一進行練習,在課堂下,教師將三步上籃的動作分解融進課間操動作當中,加強學生的練習。與此同時,教師將體育課堂上學習的內容傳達給家長,并布置完成30分鐘三步上籃練習的籃球任務,通過家長督促學生每日進行練習,增強學生練習的效果。
2.3.1 開展個人技能賽,提供個人展現(xiàn)的舞臺
高中階段的學生具有很強的自我表現(xiàn)欲,在開展籃球教學過程中,體育教師要抓住學生的心理特點,為學生提供自我展現(xiàn)的平臺,一方面讓學生在籃球技能比賽中獲得榮譽感,提高對籃球運動的熱愛,另一方面讓學生在籃球技能比賽中獲得自信心,提高籃球學習、訓練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開展一些個人技能挑戰(zhàn)賽,讓學生在課堂上具有自我表現(xiàn)的空間。比如,在進行定點投籃的教學時,教師可以開展單位時間內的定點投籃比賽,以5分鐘內投籃個數(shù)最多的獲勝。教師也可以利用學校運動會等契機,開展個人技能賽,鼓勵有興趣的全校學生報名參與,比如往返運球跑趣味比賽。通過一系列個人技能比賽的舉辦,學生個人的自信心得以增強,對籃球的興趣度更高。
2.3.2 增加群體籃球賽,提高學生籃球水平
群體籃球賽是籃球技能的最佳表現(xiàn)方式。群體籃球賽人數(shù)多,對抗性強,在比賽的過程中,學生不僅揮灑汗水,不自覺的發(fā)揮身體和技能的最佳水平,而且通過團體的協(xié)作與對抗,深化彼此之間的友誼。在激烈的比賽時,學生能夠更清楚的看到自己的長處和短板,加深對籃球知識和技能的理解,也能夠在與別人切磋的過程中,互相學習,提升自身的籃球水平。因此,教師要積極的為學生創(chuàng)造群體籃球賽的機會。在課堂上,將學生分為小組,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比賽,在課堂后,積極組織校內籃球比賽、校際籃球比賽,積極為學生爭取參加縣級賽、市級賽、省級賽、國家賽的機會,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種比賽,在比賽當中檢驗學練效果,提升籃球水平。比如,以校內賽為例,體育教師作為學校體育事業(yè)和體育文化發(fā)展的重要力量,應當積極的為學校的體育發(fā)展出謀劃策,體育教師可以設計舉辦年度班級籃球賽,由每個班級推選出籃球隊伍代表班級與另一個班級進行籃球比賽,可以利用籃球社團的力量,每個月舉辦月度籃球賽,由全校熱愛籃球運動的學生參加報名,推動籃球比賽的常態(tài)化。
總之,“學會、勤練、常賽”是一種系統(tǒng)化、整體化的教學模式,三者相互促進、相互推動,缺一不可。將“學會、勤練、常賽”的模式應用于高中籃球教學中,體育教師需要深刻的把握“學會、勤練、常賽”的內涵,采用切實有效的教學方法,做到“學會”有方法、“勤練”有方向、“常賽”有形式,全面促進高中籃球教學的發(fā)展,促進學生籃球水平的提高,推動高中籃球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