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師在心理課上營造安全的課堂氛圍能夠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促進學生積極深入地進行分享,發(fā)揮朋輩互動的積極作用,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聚焦共同經驗、構筑團體信任、把握心理距離和善用反饋技巧四個策略有助于營造安全的課堂氛圍。
【關鍵詞】心理課;課堂氛圍;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3)47-0073-02
【作者簡介】蘇琳,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qū)西亭學校(福建廈門,361021)教師,一級教師。
課堂氛圍指課堂教學中,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創(chuàng)設出的一種整體氣氛,對課堂效果有著重要影響。心理課本質上是一種團體輔導活動,成員間的言語互動決定了團體動力的生成與發(fā)展。[1]36安全的課堂氛圍能夠激發(fā)學生表達自我的意愿,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實現有深度的課堂交流。心理健康教師可以通過聚焦共同經驗、構筑團體信任、把握心理距離和善用反饋技巧四個策略營造安全的課堂氛圍。
一、聚焦共同經驗
安全課堂氛圍的營造離不開學生的積極參與。這要求心理健康教師基于學生的共同經驗選擇課堂主題,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感。共同經驗指學生因年齡特點而產生的心理需要,或班級團體共同關注的問題。心理健康教師一方面要注重學習發(fā)展心理學相關知識,了解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心理需要,將其作為授課主題。另一方面,可與班主任或任課教師交流,通過課前調查和訪談等方式了解學生關心的內容,將其作為課堂主題。只有課堂探討的內容與學生的心理發(fā)展及實際生活息息相關,學生才能夠有體驗、有感受,愿意表達。
心理健康教師基于學生的共同經驗設計課堂主題時,既要考慮不同學段學生的心理發(fā)展水平,又要考慮學生的具體生活情境。以“人際交往”模塊教學為例,應關注到不同年級學生的共同經驗有差異。對于七年級學生,應關注學生的人際適應問題,幫助他們盡快適應新集體;對于八年級學生,可以針對具體的社交情境,如親子沖突、異性交往、人際矛盾等,開設人際技能訓練課程;對于九年級學生,需要關注他們在學業(yè)壓力下渴望獲得支持的心理需求,幫助學生發(fā)掘人際資源,感受人際支持。
二、構筑團體信任
團體信任指團體成員在互動中產生的信任,以及成員對團體的信任。團體信任水平高,意味著每個成員都能夠在團體中表達真實的自己。團體信任是團體安全感的重要來源,而團體安全感又能夠增強成員間的信任和凝聚力。[1]38構筑團體信任離不開團體規(guī)則的制定和落實,這需要團體帶領者,即心理健康教師,在課前、課中和課后明確并維護課堂規(guī)則。
課前,心理健康教師要確定課堂規(guī)則,如專注投入、真誠分享、積極鼓勵、承諾保密等。這是學生進行真實分享的前提。課上,要保持一定的敏感度,發(fā)現并及時制止學生破壞規(guī)則的行為,肯定學生遵守規(guī)則的行為,以維持安全的課堂氛圍。課后,總結學生遵守課堂規(guī)則的情況,重申課堂規(guī)則的重要性。當課堂規(guī)則內化為學生的自覺行為時,團體信任便由此產生。
三、把握心理距離
心理距離是個體對外界刺激產生的一種主觀體驗。個體對當下發(fā)生的,與自身經歷相關的刺激會感到心理距離近,并產生情感反應。對心理距離遠的刺激,個體會傾向于用抽象理性的方式去認識。[2]心理距離不同,學生的情感體驗不同,進而影響課堂氛圍。心理健康教師應根據教學主題調整教學活動形式,處理教學素材,在調動學生情感體驗的同時,提升學生的理性認知,維護課堂的安全氛圍。
第一,不同教學活動帶來的心理距離不同。心理距離近、情感體驗性強的活動,如身體雕塑、角色扮演等,而問題辨析、小組討論等活動有助于拉開心理距離,促進學生理性思考。
第二,教學素材對心理距離的影響取決于內容和呈現方式。在內容上,來源于學生實際生活的素材能夠拉近學生與課堂的心理距離;在呈現方式上,以情景劇的形式呈現教學素材,能增強學生的體驗感,而用文字或音視頻呈現教學素材,則會拉遠學生與課堂的心理距離。
四、善用反饋技巧
團體互動是否有效取決于互動過程中反饋的質量[1]35。在課堂互動中,師生及生生間的積極反饋能激活團體動力,維持并強化安全的課堂氛圍。心理課的反饋有以下分類:按反饋類型分為言語反饋和非言語反饋,按反饋內容分為過程反饋和評價反饋,按反饋主體分為教師反饋和學生反饋。
心理健康教師要做到四點:第一,反饋要及時。在學生分享時,應通過非言語信息,如微笑、點頭、眼神注視等對學生進行積極反饋。學生分享后,教師可通過澄清、具體化、贊美、重述等方式進行積極回應。第二,反饋要具體。在反饋時應指出學生在課堂互動中的具體行為,對學生展現出的能力、品質進行積極反饋。第三,重過程反饋,輕評價反饋。應注重學生的積極思考和真實表達,允許學生講錯話,不輕易對學生的回答進行是非判斷。第四,反饋主體多元。教師應有意識地促進學生間的積極反饋,如提醒其他學生安靜傾聽,注視發(fā)言學生,鼓勵學生彼此欣賞等。
【參考文獻】
[1]鐘志農.心理輔導課. 操作指南與范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2.
[2]陳海賢,何貴兵.心理距離對跨期選擇和風險選擇的影響[J].心理學報,2014,46(5):14.
本文系廈門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2021年度課題“初中生生命意義感的意義療法干預研究”(2107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