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頒布,“跨學科”一詞高頻出現(xiàn),跨學科學習實踐也在不斷推廣,這不僅為初中文言文教學提供新思路,也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提供了新路徑。本文基于微雕藝術傳承主題,梳理《核舟記》中微雕藝術元素,分析《核舟記》為什么需要跨學科學習,確定《核舟記》跨學科學習內容,探究《核舟記》跨學科教學策略。
關鍵詞:微雕藝術傳承;跨學科學習;《核舟記》;教學策略
2022年4月《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版)》及各學科課程標準頒布。各門課程都需要開展跨學科主題教學,強化課程協(xié)同育人功能,原則上各門課程設計跨學科主題學習不少于10%的課時?!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則將跨學科學習任務群作為課程內容。統(tǒng)編教材早于新課標問世,缺乏明確的承載跨學科學習的載體,需要我們從教材中發(fā)掘適合跨學科主題學習資源,《核舟記》是教材中為數不多的適合組織跨學科主題學習的課文。
一、《核舟記》中微雕藝術元素分析
“微雕藝術”是指在微小的物體表面雕刻出精美的圖案和紋飾的藝術,特點是精微、精湛、精致、精細、精妙,需要藝術家具備極高的技藝和耐心,在極有限的區(qū)域內創(chuàng)造出非常逼真的形象。微雕藝術的代表作品有很多,其中明代微雕藝術家王叔遠雕刻的“核舟”廣為人知,該作品以桃核為材料,以“大蘇泛赤壁”為主題,雕刻物品豐富、人物情態(tài)逼真、主題鮮明、寓意深遠。
核舟上“物品”的豐富體現(xiàn)了微雕藝術的“精微”。雕刻的物品豐富細致:“人五,窗八,箬篷、楫、爐、壺、手卷、念珠各一,字三十有四”,這么多物品雕刻在一枚“曾不盈寸”的桃核上,念珠可以一粒粒清楚地數出來,仿佛可以直接觸摸到;文字更是細若蚊足、勾畫了了。
核舟上“人物”的情態(tài)體現(xiàn)了微雕藝術的“精湛”。雕刻的人物情態(tài)逼真:東坡的峨冠而多髯、魯直的若有所語、佛印的袒胸露乳和矯首昂視、舟子右的若嘯呼狀、舟子左的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形象鮮明立體,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
核舟上“文字”的著色體現(xiàn)了微雕藝術的“精致”。船艙上“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十六個字用“石青糝之”;船背題名“其色墨”;篆章“其色丹”;船體全身,色彩在和諧中又不乏跳躍,充分展現(xiàn)了微雕藝術的“精致”。
核舟上的“橫楫”體現(xiàn)了微雕藝術的“精細”。舟尾橫臥一楫,楫左右的兩名舟子狀態(tài)悠閑,一人自得地摳著腳趾、一人清閑地聽煮茶的聲音,細節(jié)之處的雕刻體現(xiàn)了微雕藝術的“細膩”。
核舟上“詩句”的內容體現(xiàn)了微雕藝術的“精妙”。右刻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出自蘇軾的《后赤壁賦》;左刻的“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出自蘇軾的《赤壁賦》。左右八扇窗戶上所刻的文字突出了核舟“大蘇泛赤壁”的主題,體現(xiàn)了微雕藝術品的“精妙”。
二、跨學科學習符合《核舟記》的文本特質
新課標明確,語文跨學科學習應“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聯(lián)結課堂內外、學校內外,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領域;圍繞學科學習、社會生活中有意義的話題,開展閱讀、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動,在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劉仲林《跨學科學導論》一書提出:“跨學科是打破固有的學科分類,圍繞議題,集體構建,達成共識的過程;跨學科教學不是學科知識的簡單堆砌,而是跨越學科之間的界限,在注重各學科內在邏輯的基礎之上建立學科間的聯(lián)系,并將學科進行整合,進而在教學實踐中實施整合后的多學科融合教學”。[1]據此,跨學科教學可以概括為:教師對兩門以上學科的知識體系加以整合,產生新的理解,運用多學科的知識和方法解決某一問題,具有綜合性、實踐性、整合性等特征。其意義在于培養(yǎng)學生高階思維,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彰顯新時代育人要求。[2]
《核舟記》教學中,微雕藝術傳承主題是實現(xiàn)跨學科學習的中介,需要學生運用多學科的知識、技能、思想方法去應對解決。我們可以在了解微雕歷史、了解微雕特點、了解微雕作品寓意等方面進行跨學科教學。
第一,理解微雕藝術歷史。微雕藝術的歷史遠離學生生活,學生理解起來有難度,在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可通過播放微雕歷史發(fā)展紀錄片讓學生了解微雕藝術歷史。
第二,體會微雕藝術“精微”特點。核舟體積小,雕刻物品卻很豐富。但體積小到何種程度?物品多到什么程度?僅憑借言語感知,學生的感受力不強,此環(huán)節(jié)可進行跨學科學習。讓學生憑借“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而計其長曾不盈寸”“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為箬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對聯(lián)、題名并篆文,為字共三十有四”等語句作畫“還原”核舟,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感受核舟之妙,領略藝術品的巧奪天工之美。
第三,體會微雕藝術“精湛”特點。微雕中人物的雕刻難度最大,本枚核舟上不僅雕刻了五個人,而且每個人都各具情態(tài)。此環(huán)節(jié)可以進行跨學科教學。依據“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等語句,讓學生模擬“還原”“大蘇泛赤壁”情景,學生在表演中體會人物的情態(tài)動作及性格,體悟微雕技藝的精致和細膩。
第四,體悟微雕藝術“精妙”特點。核舟的主題為“大蘇泛赤壁”,這一主題寄寓作者什么樣的情感?學生理解起來頗有難度。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感悟核舟寄寓的情感,此環(huán)節(jié)可進行跨學科學習,通過搭建助學支架,出示史料記載、蘇軾信札、名家點評等材料,“還原”蘇軾當時的處境,幫助學生了解核舟寓意之深遠。
第五,傳承和弘揚微雕藝術。為了進一步傳承和弘揚微雕藝術,提升文化自信,布置課后實踐作業(yè),要求學生制作“微雕宣傳海報”,并組織學生走進社區(qū)開展微雕藝術作品展。設計宣傳海報,此任務堅持語文學科立場,借助美術、信息技術等學科知識,在設計過程中學生既積累了語文學習的實踐經驗,又發(fā)展了未來學習和生活所需的基本素養(yǎng)。聯(lián)合社區(qū)對學生微雕作品進行展示,旨在充分發(fā)掘課文的人文價值,以“文”育人,培養(yǎng)學生文化自信。
三、《核舟記》跨學科學習內容的確定
“跨學科主題學習強調的是本學科與其他學科的知識與方法的融合,以及圍繞某一主題學習所開展的綜合學習,突出了跨學科主題學習的三個關鍵詞—‘跨學科’‘主題’‘學習’”,[3]基于微雕藝術傳承主題的《核舟記》教學,在了解學情的基礎上,結合單元和課時目標,設計了“走進微雕之旅、走進微雕之奇、走進微雕之美”三個任務。在每一個學習任務中,具體的跨學科學習內容如下:
(一)創(chuàng)設相關學習情境,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
“走進微雕之旅”環(huán)節(jié)安排了兩類活動,繪制手抄報、觀看微雕視頻。
課前繪制手抄報:要求學生借助網絡平臺、走進雕刻工藝坊或當地博物館,搜集與微雕藝術相關的視頻、圖片、實物等資料,制作一份關于微雕藝術的手抄報。此環(huán)節(jié)旨在通過教師策劃有創(chuàng)意的課前實踐活動,讓學生的學習內容從靜態(tài)的知識變成動態(tài)的語文實踐,給學生提供多層面、多角度的學習機會。同時通過實踐活動引導學生開展自主、探究學習。
觀看微雕視頻:通過《關東微雕》《廬州蛋雕》《永清核雕》《嶺南陶藝微雕》系列視頻,讓學生直觀感受到微雕藝術的獨特魅力。在觀看紀錄片的基礎上,學生能了解微雕藝術的多種形式,諸如木雕、米雕、蛋雕、玉雕等,此環(huán)節(jié)旨在讓學生對微雕形式有直觀感受,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本文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認同,獲得較為豐富的審美經驗。
(二)融合多種學習方式,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
“走進微雕之奇”環(huán)節(jié)立足于《核舟記》一文,通過作畫、表演等學習方式引導學生領悟微雕藝術的奇絕,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
一是核舟何其小。引導學生依據“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而計其長曾不盈寸”等語句作畫,鼓勵學生在繪畫的過程中敢于想象、創(chuàng)作。繪制結束后,學生在小組內交流,選擇組內最好的作品展示,教師進行點評。此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核舟,采用繪畫形式還原核舟輪廓,有利于激發(fā)學生探究微雕藝術的興趣,在真實情境中感受核舟藝術精湛。
二是雕品何其多。出示表格引導學生梳理文章內容,明確核舟所刻人物有五人,分別是東坡、魯直、佛印及兩位舟子;所刻物件有八扇窗、箬篷、舟楫、茶爐、茶壺、手卷、念珠;所刻文字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初平山人”;使用色彩為青、墨、丹。表格內容填寫后,要求學生依據內容對所繪制的核舟輪廓進行完善。此環(huán)節(jié)旨在通過理清雕品之多以及采用著色、添補、工筆細描等美術技法完善畫作,讓學生在豐富的語文實踐活動中,了解文化、提升審美、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
三是神態(tài)何其像。首先出示表格引導學生從外貌、動作、情態(tài)等角度把握人物的特點。接著進入到課堂表演環(huán)節(jié),要求依據想象,模擬大蘇泛赤壁的場景。此環(huán)節(jié)通過引導學生概括出文學作品中的典型形象特征以及提取關鍵詞語賞析,提升學生梳理信息和語言表達的能力。同時能綜合運用表演、創(chuàng)作等活動樣式組織語文課堂,旨在打破學科局限,突破時空維度,實現(xiàn)個性化學習目標。
(三)建立多重實踐聯(lián)結,拓寬學生學習領域
“走進微雕之美”環(huán)節(jié),通過搭建教學支架,制作宣傳海報、走進社區(qū)宣傳等教學手段,了解微雕藝術的寓意,傳承與弘揚微雕藝術之美?!翱鐚W科學習具有開放性,主要表現(xiàn)為其學習內容、學習領域、學習資源與學生生活、其他學科建立多重聯(lián)結”。[4]
首先,微雕之美,美在寓意。為了讓學生更好的感悟《核舟記》寄寓的情感,教師通過搭建助學支架,出示三則材料,包括史料記載、蘇軾信札、名家點評,解決本課教學中的疑問:核舟故事的真?zhèn)?;幫助學生理解核舟寓意之深遠?!按筇K泛赤壁”中凝結著王叔遠對蘇軾的同情,也寄寓著作者對蘇軾的敬仰之情,故而虛構出一個虛假的故事。此環(huán)節(jié)旨在通過搭建助學支架,融合歷史學科知識,幫助學生理解核雕藝術的價值成就,充分發(fā)揮跨學科學習的整體育人優(yōu)勢,豐厚學生的知識積淀,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
其次,微雕之美,美在傳承。如此精湛的技藝,需要有匠心精神的傳承人指引我們新時代的少年去體會、去創(chuàng)造。這一環(huán)節(jié)通過邀請廬州蛋雕的傳承人對學生進行微雕創(chuàng)作指導。教師適時布置作業(yè),要求學生選擇合適的材料(果蔬、卡紙、橡皮泥等)進行微雕作品創(chuàng)作。新課標中強調教師應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拓展學習資源,充分利用社區(qū)生活場景、文化館、工作坊等平臺,整合多種媒介學習內容,給學生提供多層面、多角度學習、表達和交流的機會。
再次,微雕之美,美在弘揚。通過微雕主題學習以及民間藝人指導,激發(fā)了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及創(chuàng)造力。聯(lián)合社區(qū)對學生微雕作品進行展示,旨在充分發(fā)掘課文的人文價值,以“文”育人,培養(yǎng)學生文化自信?!跋啾绕渌鼘W習任務群,跨學科學習更強調以拓展的方式落實課程目標,即突破語文學科本體性知識,在較為廣泛的聯(lián)結系統(tǒng)中高質量達成學習目標”。[5]
四、《核舟記》跨學科教學策略
跨學科學習視域下藝術傳承類文言文閱讀和教學,最終是需要解決如何運用跨學科知識解讀藝術傳承類文章這一問題,如此,才能實現(xiàn)從閱讀《核舟記》到閱讀其它藝術傳承類文章的能力和素養(yǎng)的遷移,亦即形成藝術傳承類文章的閱讀策略。通過《核舟記》一文教學,可以形成以下策略。
第一,加強學科融合,形成思維邏輯鏈??鐚W科學習需要圍繞主題,將不同學科領域的相關知識與主題相結合,從不同學科多維度閱讀探究,重視知識整合與重構,形成邏輯思維鏈。
第二,突破時空維度,匯聚信息能力源??鐚W科學習需要跨越時空,鏈接史料,變換場景,讓學生走進更多不同的藝術形式和文化背景,提升學生能力。
第三,拓展資料渠道,組建主題信息群??鐚W科學習需要充分利用圖書館、互聯(lián)網、社區(qū)生活場景等資源,為學生開展跨學科學習提供豐富資源,整合多種學習媒介,組建主題信息群。
第四,策劃創(chuàng)意活動,強調綜合實踐點??鐚W科學習需要策劃創(chuàng)意活動,讓學生走進生活情境和實踐活動,讓靜態(tài)的知識變成動態(tài)的語文實踐。
總之,初中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實踐性較強的文化學科,傳承與發(fā)揚中國傳統(tǒng)工藝的文章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相較于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的學科割裂嚴重,脫離生活實際的現(xiàn)狀,基于微雕藝術傳承主題的跨學科主題學習旨在打破學科知識相對獨立的現(xiàn)狀,追求課程內容、學生生活、語文實踐之間的協(xié)調和融通,更重視學生在情境中解決問題,感受微雕藝術魅力,培養(yǎng)審美情趣。
參考文獻:
[1]劉仲林.跨學科學導論[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20.
[2]朱宇君.新課標導向下初中語文跨學科學習教學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23:13.
[3]郭華.跨學科主題學習:是什么?怎么做?[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23:4.
[4]李亮.段承校.《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版)》百問百答[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23:166.
[5]吳欣歆.跨學科主題學習設計與實施初中語文[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23:12.
(作者:謝金菊,安徽省合肥市慶平希望學校高級教師)
[責編:芮瑞;校對:夏家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