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論翻譯中的符號意指移位

        2024-01-01 00:00:00陳奇敏
        武漢紡織大學學報 2024年4期
        關(guān)鍵詞:離騷翻譯

        摘 要:翻譯中必然存在語言符號的意指移位現(xiàn)象。以符號學理論為觀照,翻譯中的符號意指移位可歸因于符號能指、符號所指與符號解釋者的共同作用。本文以霍克思英譯《離騷》為例,描寫了譯詩中的意指移位現(xiàn)象,并結(jié)合翻譯語境分析其類型、原因及翻譯效果。文章認為,霍譯《離騷》中存在四類典型的意指移位,涉及音韻修辭、句法補充、意象傳達、詞義選擇四個方面,其翻譯效果有好有差、不一而論。詩歌譯者應根據(jù)翻譯語境,運用恰當?shù)囊庵敢莆徊呗詠硖嵘谋拘Ч⒈M量避免無意的文化誤讀,從而推動中西文化和詩學交流。

        關(guān)鍵詞:翻譯;意指移位;離騷;霍克思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14X(2024)04-0091-06

        引文格式:陳奇敏. 論翻譯中的符號意指移位——以霍克思英譯《離騷》為例[J]. 武漢紡織大學學報,2024,37(4):91-96.

        CHEN Qi-min. On the Significance Shift of Linguistic Sign in Translation – Taking for Example the English Version of Li Sao Translated by David Hawkes [J]. Journal of Wuhan Textile University,2024,37(4):91-96.

        0" 引言

        語言是“一種表達觀念的符號系統(tǒng)”[1]。語言符號的意義體系依賴于符號的社會性、文化性和連續(xù)性,但在語言使用中,能指與所指之間處于動態(tài)多元的對應關(guān)系,語言符號的意義指向只能在具體語境中相對確定。當在語境因素的作用下,符號意義與原初意指不相一致時,語言符號就發(fā)生了意指移位。

        翻譯過程中常常出現(xiàn)語言符號的意指移位,因為特定的翻譯語境常常促使譯者減損、增補或改變原文字面意義,偏離原語符號的初始所指。翻譯中的意指移位常常遭受傳統(tǒng)翻譯標準的否定與批評,被視為質(zhì)量拙劣的“誤讀”或“誤譯”。翻譯中的意指移位的確算是一種誤讀,然而在當代文學批評視野中,誤讀早已不再是一個完全貶義的術(shù)語。解構(gòu)主義理論和現(xiàn)代闡釋學否認文本的客觀意義指向,將“誤讀”看作不可避免的文學闡釋與寫作形式。布魯姆認為,一切閱讀與寫作都是對前人的誤讀,誤讀是超越傳統(tǒng)、改革經(jīng)典、實現(xiàn)創(chuàng)新的必要途徑[2]?!耙庵敢莆坏谋澈筇N含著復雜的語言、文化、詩學、意識形態(tài)等語境因素的影響,翻譯批評者不宜對之采取簡單武斷的否定態(tài)度。厘清翻譯中意指移位現(xiàn)象的類型、表現(xiàn)、原因與效果,彰顯翻譯過程中文本與文化語境的緊密關(guān)聯(lián),可使翻譯批評體系更為客觀公正”[3]117。

        霍克思英譯《離騷》在典籍英譯領域頗具影響,目前,關(guān)于該譯詩的研究主要從體認語言學、功能語言學、文化傳播、人物建構(gòu)、翻譯策略、副文本注釋、翻譯史等角度展開,而少有文章基于符號學視角考察翻譯的意指移位現(xiàn)象。因此,本文擬以霍譯《離騷》為案例,描寫譯詩中的意指移位現(xiàn)象,并結(jié)合翻譯語境分析其翻譯效果,探討意指移位的類型與形成原因,以期為古詩英譯的實踐策略和批評研究提供些許參照。

        1" 翻譯中的符號意指移位

        皮爾斯將符號界定為“某種對某人來說在某一方面或以某種能力代表某一事物的東西” [4],提出符號的三種構(gòu)成要素是媒介、對象與解釋項。翻譯中的符號意指移位十分常見,其形成原因多種多樣,若以皮爾斯的符號三元論為觀照,可將這種現(xiàn)象歸因于符號能指、符號所指與符號解釋者三個層面。

        1.1" 符號能指層面

        符號能指的構(gòu)成特征是翻譯過程中發(fā)生語符意指移位的重要原因。

        首先,兩種語言符號的能指體系規(guī)則無法一一對應,影響語言使用者對經(jīng)驗世界的描寫方式。每一種語言符號都有一套復雜的規(guī)則體系,“是在結(jié)合方式上受到限制的多情境共符號的一個集合”[5]。譯者必須明辨兩種語言系統(tǒng)的規(guī)則差異,對原語信息進行解碼,并依據(jù)譯語規(guī)范重新編碼。為此,譯者常常需要對原文表達方式加以改換,借助意指移位實現(xiàn)深層意義交流。

        其次,能指形式的多樣性和可替代性為翻譯中的意指移位提供可能。符號能指形式靈活多變,相同或相似的意義指向可以通過不同的能指形式來實現(xiàn),因而譯者可以根據(jù)翻譯語境的需求,選擇適切但非忠于原文字面的表達方式。

        最后,符號具有層級生長性,容易產(chǎn)生符號意義的引申與轉(zhuǎn)移,增加理解與闡釋的難度。符號能指可以與所指意義相結(jié)合,整體上構(gòu)成新一級的符號能指,指向新一級的所指含義[6]。譯者若不能辨識出符號能指的層級形式,誤解或偏離了符號的附加意義或比喻意義,無意中就會引發(fā)符號的意指移位。

        1.2" 符號所指層面

        語言符號的所指層面呈現(xiàn)出心理限定性以及文化限定性,因而翻譯中意指移位的發(fā)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與合理性,對翻譯中意指移位的評價也應具有包容性和相對性。

        第一,在語言使用過程中符號所指具有心理限定性,這是符號意指移位的哲學存在論基礎。所謂“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符號所傳達的信息不可能完整映射人們復雜的心理世界,更不可能等同于客觀物質(zhì)世界;同理,譯文作為一種指代原文的語言符號,也不可能完整展現(xiàn)原文的意義層面,意指移位的發(fā)生從根本上而言不可避免。因此,巴赫金認為,在實際使用中,符號體系只能表現(xiàn)為具體的文本,而這個文本任何時候也不能徹底翻譯[3]188。

        第二,社會文化語境的限定常常造成翻譯中的符號意指移位。語言符號的意指化“既有不同語言形態(tài)上的差異性,更具有文化上的特定性”[7]。符號的所指概念包涵了不同的民族心理與意識形態(tài),因而就不同的文化背景而言,相應語符的所指意蘊很少完全對等。為了妥善處理符號所指意義的包蘊、交叉、相反甚或零對應情況,譯者有時不得不借用意指移位方式,取得類似的所指意蘊,實現(xiàn)順利的文化交流。

        1.3" 符號解釋項層面

        符號只有在被解釋時才有意義,符號意義的產(chǎn)生是客觀世界與闡釋主體相互作用的結(jié)果。莫里斯認為“有些東西是符號,只是因為它是由某些解釋者解釋為某些東西的符號”[3]88。將翻譯視作一種符號行為,則譯者作為符號解釋者,是造成翻譯中的意指移位的主觀因素。

        第一,譯者的寫作慣習、審美心理、思想背景等個性特征可能引起符號的意指移位。文本意義并非客觀靜止的實體,詞的意義是“出現(xiàn)在我們腦海中的那些心理事實的總和”[8]。“譯者對原文本的闡釋是相對自由的意義潛勢闡釋,這其中涉及符號與對象之間的動態(tài)的、開放的闡釋關(guān)系”[9]。在翻譯的解碼和編碼過程中,譯者傾向于借助先驗的格式塔心理結(jié)構(gòu)來處理文本意義,其個人經(jīng)歷、慣習、思想、審美等因素會影響譯者對原文的理解和闡釋,譯者對原文的有意或無意改寫必然發(fā)生。

        第二,為了實現(xiàn)翻譯的跨文化交流目的,譯者必須發(fā)揮主觀能動性,靈活處理語言符號。巴赫金認為,“話語只有在人們的一切相互影響相互交往中真正起作用”[3]34。翻譯不僅涉及信息的發(fā)出,也關(guān)系到信息的接受。立身于兩種語言文化的邊界,譯者不能以原文符號為唯一的意指依據(jù),而應綜觀文本地位、意識形態(tài)、翻譯目的、主流詩學、讀者需求等多重因素,以一種積極對話的調(diào)和姿態(tài)來闡釋文本,以順應跨文化交際需求。在此過程中,對原文進行表述改換或意指移位是不可避免的。

        2" 英譯《離騷》與意指移位

        《離騷》是戰(zhàn)國時期詩人屈原的長篇代表詩作,全長373句,音律優(yōu)美、體裁新穎、感情激蕩、想象奇幻,被譽為中國古典浪漫主義詩歌的源頭。英國漢學家霍克思的英譯《離騷》收錄于其《楚辭》譯本,于1959年正式問世,之后多次再版,譯者的語言功力和研究深度“代表了英語世界楚辭研究的一個高峰”[10]。

        霍譯《離騷》總體上忠實準確、表達流暢、風格貼切,且提供了詳盡的介紹、注釋類副文本,是學術(shù)性和文學性的精妙融合。由于任何譯本都無法避免語言符號的意指移位現(xiàn)象,接下來,文章將聚焦于霍譯《離騷》中四類典型的意指移位現(xiàn)象,分析其形成原因及翻譯效果。

        這四種意指移位分別由音韻修辭、句法補充、意象傳達、詞義選擇而引起,其中前兩種意指移位的成因類型側(cè)重于能指層面,后兩種意指移位的成因類型側(cè)重于所指層面,而四種情況的發(fā)生又都直接源自解釋者(即譯者)的有意或無意行為。換言之,這些意指移位現(xiàn)象都源于能指、所指和闡釋者三個層面因素的共同作用。

        2.1" 音韻修辭與意指移位

        詩歌語言絕非透明的信息載體。詩歌常常通過特殊的符號組合營造修辭效果,以富于美感的形式傳達詩意、吸引讀者?!霸姼韬懈鞣N審美元素,如其聲音、韻律、節(jié)奏?!匾氖窃诜g中盡量保留這些元素,以傳遞原文帶給讀者的樂趣”[11]。

        《離騷》原詩尾韻規(guī)整、節(jié)奏鮮明,且句中多用疊音、雙聲、疊韻等詞匯,讀起來回環(huán)鏗鏘、韻味悠然。然而,當原文的音韻之美與能指形式緊密結(jié)合時,英漢語言體系的差異使譯者難以同時傳達原文符號的形式和意義,類似的音韻修辭效果很難實現(xiàn)。

        基于英漢語言和詩學觀念的差異,霍克思以譯詩的忠實通順為要旨,不強求原詩尾韻模式的再現(xiàn)。同時,為彌補翻譯中必然損失的音韻美感,他適當調(diào)整譯文的表達形式,改變原語符號意指,以英詩習見的語音修辭方式傳達原詩的音美特質(zhì)。以下兩例的意指移位現(xiàn)象都能整體兼顧詩句的音義特征,體現(xiàn)了文學譯者應有的創(chuàng)造性和主體性。

        例1.茍余情其信姱以練要兮,長顑頷亦何傷。

        If my mind can be truly beautiful,

        It matters nothing that I often faint for famine. [12]70

        例1兩句表現(xiàn)了詩歌主人公潔身自好、不與人同流合污的決心,大意為:只要我的情感確實美好專一,長期面黃肌瘦也不必傷嘆。句中“顑頷”一詞為疊韻詞,指“食不飽,面黃貌” [13],形容主人公窮困饑餓、面黃肌瘦的樣子。英譯文對“顑頷”的翻譯很有創(chuàng)意,“faint for famine”指主人公常常會由于饑餓而暈倒昏厥。這雖然夸大了原文的描寫程度,跳出了原詞本來的意指范疇,但整句話的基本含義沒有改變;且譯文中“faint”與“famine”兩詞構(gòu)成頭韻修辭,以英文的獨特方式呼應了漢語詞匯的疊韻之美。

        例2.汝何博謇而好修兮,紛獨有此姱節(jié)。

        Why be so lofty, with your passion for purity?

        Why must you alone have such delicate adornment?[12]72

        例2兩句是詩歌人物“女媭”出于關(guān)愛擔心而責備主人公的話語,大意為“你為何忠言無忌,愛好修飾,獨有這些美好的節(jié)操?”句中“謇”字的詞典意義是“剛直諫言狀”;而“修”字本指“修飾外貌”,引申義為“完善品德”。譯者以“l(fā)ofty”對應“謇”字,以“purity”對應“修”字,盡管“l(fā)ofty(高尚的)”與“剛直諫言狀”意思不同,“purity(純潔)”也與“完善的德行”有一定差別。顯然,譯者考慮到了句子的音韻效果,因而“l(fā)ofty”與“purity”末尾音節(jié)相同,構(gòu)成了同一句中的行內(nèi)韻;同時在短語“passion for purity”中,“passion”又與“purity”構(gòu)成頭韻修辭。在此,譯者有意利用符號的意指移位方式,使整句英文音韻優(yōu)美、朗朗上口;而且“l(fā)ofty”與“purity”都是贊揚美德的褒義詞匯,與“謇”“修”的內(nèi)在含義一脈相通,詩句的整體意義不會產(chǎn)生大幅偏離。

        2.2" 句法補充與意指移位

        英文語篇注重句法完整、邏輯緊密、表達明晰;而漢語語篇講求整體達意、形散神聚、內(nèi)在連貫。漢語詩句經(jīng)常省略連詞、主語、動詞,文本邏輯很少字面明示,這既符合古詩含蓄蘊藉、意在言外的美學取向,又為讀者參與詩歌意義建構(gòu)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在古詩英譯中,譯者通常需要化簡略含蓄為完整明晰,以符合英語的行文規(guī)范和讀者的接受心理。針對《離騷》邏輯含蓄、言簡義豐的文本特征,霍克思在翻譯中常常補足句法結(jié)構(gòu)、顯化句內(nèi)邏輯,以使譯詩語言通順、完整曉暢。在根據(jù)語境具化語義、聯(lián)通句法的時候,譯者有時會造成語符的意指移位,其翻譯效果不可一概而論。

        例3.雖萎絕其亦何傷兮,哀眾芳之蕪穢。

        Though famine should pinch me, it is small matter;

        But I grieve that all my blossoms should waste in rank weeds. [12]69

        主人公種下春蘭、秋蕙、留夷、揭車、杜衡、芳芷等各種香草,但這些香草最后都變質(zhì)而失去香味,例3兩句是主人公為此感嘆:“(芳草)枯萎凋落又有何傷感啊,使我痛心的是芳草都荒蕪變質(zhì)”。主人公借此喻指,自己盡心為國家培養(yǎng)的優(yōu)秀人才最終與世俗同流合污,拋棄了芳香的品德。

        上句中動詞“萎絕”前省略了主語,讀者需要根據(jù)語境判斷動作主體。譯者則將漢語動詞“萎絕”翻譯為英文名詞“famine(饑餓)”,然后添加了遭受饑餓的人物主體“me(我)”,將這兩句闡釋為“雖然我饑餓困苦,但我并不在意,我只痛心芳草蕪穢”。就譯詩兩句自身而言,似乎是邏輯自洽、文意通順的;但根據(jù)原文上下文來看,譯詩產(chǎn)生了比較突兀的話題轉(zhuǎn)換。因為原詩中這兩句的前面是“冀枝葉之峻茂兮,愿俟時乎吾將刈”,表達了主人公希望各種香草枝繁葉茂的心愿;后面是“眾皆競進以貪婪兮,憑不厭乎求索”,描述了人才變質(zhì)后的貪婪求進狀,所以中間的例3兩句雖未點明“萎絕”的動作主體,但整段詩歌內(nèi)在文意貫通,都是對香草或人才狀態(tài)的描述。楚辭學者如王逸、洪興祖、朱熹等,都支持這種觀點。依據(jù)原文語境判斷,譯詩兩句改變了作者的寫作意圖,屬于翻譯中應當加以修改的意指移位現(xiàn)象。

        紐約城市大學的漢學教授Gopal Sukhu將這兩句翻譯為:“Why would I grieve if they nonetheless withered? I’d mourn only if all the fragrant ones changed to weeds.”[14]37,意義是更為準確貼近的。

        例4.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

        I have harnessed brave coursers for you to gallop forth with:

        Come, let me go before and show you the way! [12]68

        例4兩句是主人公的呼吁:“乘上千里馬縱橫馳騁吧,來呀,我在前引導開路”。主人公以騏驥喻賢智,勸說君主騎乘駿馬、馳騁千里,希望君主能任用賢能、跟隨正道、勵精圖治。王逸注曰:“言已如得任用,將驅(qū)先行,愿來隨我,遂為君導入圣王之道也”[13]。上句以動詞“乘”字開頭,省略了主語,然而從原文語境中可以判斷,“乘騏驥”的動作主體即是君主。譯者將此兩句闡釋為:“我已為您套上駿馬供您馳騁,來吧,讓我在前為您引路”,句法完整,語氣生動。譯者明白騎馬的動作主體是君主,但在上句中添加了“I(我/主人公)”和“you(你/君主)”兩個代詞,其中“我”是句子主語,“你”是介詞賓語。譯者強調(diào)“我”已為君主套好駿馬、做好準備,只等君主馳騁千里,凸顯了“我”盡心輔佐君主的忠誠形象。譯詩此處添加了文學性想象,超出了原句的意指范疇,然而這種意指移位不僅沒有損害原詩的基本意義,而且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刻畫,提升了總體翻譯效果。

        2.3" 意象傳達與意指移位

        詩歌的靈魂在于意象,意象是“經(jīng)過詩人審美經(jīng)驗的篩選,再融入詩人思想感情、用語言媒介表現(xiàn)出來的物象”[15]。意象蘊藏著幽深的象征與暗示空間,能使詩歌簡潔含蓄、生動傳神;同時,意象也是一種“文化語碼”,或指向某一文化所獨有的物象,或帶有約定俗成的文化聯(lián)想,需要在翻譯中認真對待。

        英譯《離騷》非常尊重原詩的意象語碼,譯者需要根據(jù)意象詞的性質(zhì)特征,靈活選擇譯法,統(tǒng)籌考慮信息的忠實傳達和讀者的審美接受。

        對于原詩中高頻出現(xiàn)的關(guān)鍵意象詞,譯者基本采用對應直譯,必要時加注說明,以盡量展現(xiàn)原詩風貌。例如,原詩有大量的香草類意象詞,象征賢能之人或美好品德,譯詩大都采用了所指一致或相似的植物詞匯來對應翻譯,以與原文語碼的意指范疇基本一致。典型例子包括:蘭(orchid)、椒(pepper)、蕙(melilotus)、菊(chrysanthemum)、荷(lotus)等。

        同時,對原詩中一些出現(xiàn)頻率不高、但又涉及文化特有心理認知的意象詞,譯者酌情替換了原詩意象,采用了歸化的翻譯策略,以順應讀者接受和詩學審美。在此過程中,譯詩的意象語碼會發(fā)生某種意指移位,但也能喚起讀者的類似聯(lián)想或情感,大體上依然符合詩歌翻譯的美學旨歸。

        例5.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

        I dressed in selinea and shady angelica,

        And twined autumn orchids to make a garland. [12]68

        例5兩句大意是:“我把江離芷草披在肩上,把秋蘭結(jié)成佩飾掛身旁”,指主人公佩戴各類香草為飾,喻指其修身養(yǎng)德。下句中“佩”字看似普通,其實是一個體現(xiàn)中國古代服飾文化特色的意象詞。“佩”是古人系在衣帶上的墜飾,玉器、芳草都是常見配飾?!芭濉钡男螤畈灰?,但若以芳草為佩,常見結(jié)為帶狀條索,故王逸注此句為:“紉索秋蘭,以為佩飾”[13]。由于西方?jīng)]有類似的服飾文化,譯者將“佩”翻譯為“garland”,該詞的詞典解釋為“戴在頭部、頸部或掛在房間的裝飾性花環(huán)(a circle of flowers and leaves that is worn on the head or around the neck or is hung in a room as decoration)”,與原文的腰間“索佩”意象明顯不同。然而這里的意指移位是不得已而為之的翻譯策略。因為中西文化差異造成了文化意象詞的零對應現(xiàn)象,在有限的詩歌空間內(nèi),譯者只能選擇有一定意義交叉的詞匯進行替換。盡管英文讀者讀到“garland”這個詞,會產(chǎn)生一定的聯(lián)想偏差,但他們對中國古人佩戴香草為飾的風俗還是能有基本了解。

        例6.皇天無私阿兮,覽民德焉錯輔。

        High God in Heaven knows no partiality;

        He looks for the virtuous and makes them his ministers. [12]72

        例6兩句是主人公在回顧歷代帝王的興衰歷史之后得出的結(jié)論:“上天對一切都公正無私,看見有德的人就給予扶持”,而上句“天”的意象也承載著獨特的漢語文化象征意義。除去其“自然之天”的宇宙學概念外,“天”在中國文化里也是一個哲學概念:是決定世界萬物運行的最高統(tǒng)治力量——“主宰之天”,或是客觀終極的倫理道德本源-——“義理之天”[16]。例6上句中的“天”即是具有人格意志的主宰之天,能決策治理國家的君主人選。然而在中國人心中,這種至高無上的主宰力量并沒有具體的人格形象,“天”的樣貌是模糊抽象的。

        漢英詞典中“天”對應的英文單詞是“heaven”,但如果這樣字面直譯,反而不能表達“天”的內(nèi)涵,因為英文語境里“heaven”主要指“天空”或“天堂”,與中文“天”字其實只是語義交叉對應。有鑒于此,霍克思將“天”英譯為“High God in Heaven”,且將其英文實詞首字母采取大寫格式,這是對原詞意象的具體化和擬人化,以便讀者了解中文里的“天”具有主宰萬物的力量,恰如基督教中的耶和華或上帝。譯者將原文“天”的意象變?yōu)橛芯唧w人格形象的主宰之神,產(chǎn)生了一點過的意指移位,但這屬于基于讀者心理接受而做出的恰當?shù)恼Z符調(diào)適。

        2.4" 詞義選擇與意指移位

        漢字的靈活多義成就了古詩的精煉含蓄,也帶來了詩歌理解的復雜性。盡管詩無達詁,符號的意義取決于闡釋,但人類語言交流的前提是符號意義的穩(wěn)定性和規(guī)范性,相對程度的語義對等依然是翻譯的基本原則。創(chuàng)作背景、詩學傳統(tǒng)和文本語境限定了詩歌意義的基本范圍,促成了對原文的基本理解共識。如果古詩英譯的目的是詩學與文化交流,那么譯者應根據(jù)文化語境恰當選擇詞義,盡量忠實傳達原作風格和思想,避免無意誤讀。

        《離騷》原詩中有些語符的所指含義具有歷史性和文化性,不同于其現(xiàn)代用法,需要譯者依據(jù)語境辨明含義,做出合乎文化背景和邏輯的闡釋?;艨怂嫉挠⒆g《離騷》大多信達恰當,但譯者偶爾也會忽視文化的精妙內(nèi)涵或細微差異,對詞義的闡釋有悖于理解共識,無意間造成不必要的符號意指移位。

        例7.羌內(nèi)恕己以量人兮,各興心而嫉妒。

        Forgiving themselves, but harshly judging others;

        Each fretting his heart away in envy and malice. [12]69

        例7兩句是主人公以批評的口吻講述人才變質(zhì)后的猜忌行為,其中“恕”字有特殊的文化含義,是儒家思想的關(guān)鍵詞之一。《禮記·中庸》有云:“忠恕違道不遠”,并加注曰:“恕,忖也。忖度其義于人?!?《論語·衛(wèi)靈公》篇中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笨梢姟八 弊衷谙惹匚谋局杏小耙约憾热恕钡暮x,與現(xiàn)代漢語中的常見解釋“寬恕”有所區(qū)別。王逸認為“以心摸心為恕”(洪興祖,1983:5),朱熹也有類似注解:“以心揆心為恕”[17]11,因此例7兩句可解釋為:“他們以自己的心思來猜度別人,各自私念叢生又充滿嫉妒”。

        霍克思則忽略了“恕”字的古代特殊用法,將上句闡釋為“他們寬恕自己,卻嚴厲評判別人”。這種解釋雖然也能描述小人行徑,卻終究與原句中“恕”的儒家哲學內(nèi)涵有所偏離。相較而言,Sukhu將此句譯為:“Each looks within for the rule to measure others”[14]13,是比較貼近原句語符所指的。

        例8.眾不可戶說兮,孰云察余之中情。

        You cannot go from door to door convincing everybody;

        No one can say, “See, look into my mind!”[12]72

        例8兩句也是“女媭”責備勸告主人公的話語,原句中“云”的用法值得注意。王逸對此兩句注為:“言已之心志所執(zhí),不可戶說人告,誰當察我中情之善否也”[13]20;朱熹則言:“故言眾人不可戶戶而說,必不能察己之中情”[17]74。可見,此處的“云”字既非表示天空云彩的名詞,也非古漢語中表示“說”的動詞,而是用在“孰”字后面加強語氣的無實義助詞?!笆朐啤奔础罢l又能”,此句指“大家都不會理解我們的內(nèi)心”。

        霍克思的英譯十分特別,譯者將“云”處理為謂語動詞“說”,將原句謂語部分改為引語內(nèi)容:“沒人會說,‘看,看看我的內(nèi)心!’”。這句譯文看起來語氣生動,但這種改寫畢竟偏離了漢字搭配的使用習慣,屬于理解不當。相較而言,Sukhu的翻譯“Who among them cares to look inside our hearts?”[14]39更為準確,也更能體現(xiàn)說話人的痛惜口吻。

        3" 結(jié)語

        翻譯中語言符號的意指移位背后蘊含著復雜的語境因素影響。以皮爾斯的符號三元論為觀照,可將這種現(xiàn)象歸因于符號的三個層面,涉及因素包括:能指形式的構(gòu)成特征,所指意義的心理、文化限定性,以及解釋者的個性特征和行為目的等。

        在霍克斯英譯《離騷》中,存在四類典型的意指移位現(xiàn)象,涉及音韻修辭、句法補充、意象傳達和詞義選擇四種情況。無論是受能指形式還是所指內(nèi)涵的制約,這四類意指移位現(xiàn)象都直接源自解釋者(即譯者)的有意或無意行為。譯者有時為了音韻修辭而進行表達調(diào)整,較好地兼顧了譯詩的音義之美;有時為了句意完整而進行語法增補,翻譯效果則視語境有好有差;有時對原詩的文化意象詞匯進行了替換,但能激發(fā)讀者的相似情感或聯(lián)想;有時對詞義的闡釋則忽略了理解共識與傳統(tǒng),屬于可以修改的意指移位現(xiàn)象??傊@四種意指移位帶來的翻譯效果不一而論,需要根據(jù)雙重文化語境具體評判。

        古詩英譯需要兼顧形式美感和意蘊傳達,而語言文化系統(tǒng)的差異使符號的意指移位具備一定的必然性與合理性,批評者不應對其一概否定。而翻譯實踐者應仔細辨別翻譯語境,借鑒能提升翻譯效果的意指移位策略,同時避免無意的文化誤讀,以推動中西文化和詩學的深層交流。

        參考文獻:

        [1]索緒爾. 普通語言學教程[M]. 高名凱(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 1980.

        [2]Bloom, H. The Anxiety of Influence: A Theory of Poetry[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3.

        [3]王銘玉. 語言符號學[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4]陳宏薇. 符號學與文學翻譯研究[J]. 外國文學研究, 2003 (1): 11-15+170.

        [5]莫里斯. 指號、語言和行為[M]. 羅蘭, 周易(譯).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

        [6]王銘玉. 對皮爾斯符號思想的語言學闡釋[J].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 1998 (6): 1-7.

        [7]費斯克. 傳播研究導論:過程與符號[M]. 許靜(譯).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8.

        [8]Vygotsky, L. S. Gondolkodas es beszed (Thinking and Speech) [M]. Budapest: Akademiai Kiade, 1971.

        [9]潘琳琳. 翻譯符號學的文本闡釋模式[J]. 外國語文, 2018 (3): 119-127.

        [10]郭曉春, 曹順慶. 楚辭在英語世界的傳播和接受[J]. 求是學刊, 2014 (2): 128-134.

        [11]Kasar, S. amp; Tuna, D. Shakespeare in Three Languages: Reading and Analyzing Sonnet 130 and its Translations in Light of Semiotic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anguages’ Education and Teaching. 2017 (1): 170-181.

        [12]Hawkes, D. (Tr.) The Songs of the South: An Ancient Chinese Anthology of Poems by Qu Yuan and Other Poets[M]. London: Penguin Classics, 1985.

        [13]洪興祖. 楚辭補注[M]. 北京:中華書局, 1983.

        [14]Sukhu, G. (Tr.) The Songs of Chu: An Ancient Anthology of Works by Qu Yuan and Others[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7.

        [15]朱徽. 中國詩歌在英語世界——英美譯家漢詩翻譯研究[M].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9.

        [16]張政, 胡文瀟. 《論語》中“天”的英譯探析——兼論其對中國文化核心關(guān)鍵詞英譯的啟示[J]. 中國翻譯, 2015 (6): 92-96.

        [17]朱熹. 楚辭集注[M]. 蔣立甫(校).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On the Significance Shift of Linguistic Sign in Translation – Taking for Example the English Version of Li Sao Translated by David Hawkes

        CHEN Qimi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Wuhan Textile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200, China)

        Abstract: The significance shift of linguistic sign is a necessary existence in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miotics, the significance shift of linguistic sign in translation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combined action of signifier, signified and interpreter. Taking David Hawkes' English translation of Li Sao (On Encountering Troubl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significance shifts in the translated poems, and analyzes their types, causes and translation effects in their contexts. It is held that there are four kinds of typical significance shifts in the translated poems, involving such aspects as phonological rhetoric, syntactic supplement, image transmission and semantic choice, and presenting various translation effects. It is suggested that poetry translators should choose appropriate means of significance shift in different translation contexts to improve the textual effect; at the same time, inadvertent cultural misreading should be avoided to promote the cultural and poetic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Key words: translation; significance shift; Li Sao; David Hawkes

        (責任編輯:田媛苑)

        猜你喜歡
        離騷翻譯
        《離騷》中的象喻手法及創(chuàng)作范式
        解讀《離騷》中屈原的思想斗爭和心路歷程
        本科英語專業(yè)翻譯教學改革與實用型翻譯人才的培養(yǎng)
        淺析跨文化交際
        人間(2016年26期)2016-11-03 18:34:20
        商務英語翻譯在國際貿(mào)易中的重要性及其應用
        小議翻譯活動中的等值理論
        考試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0:36:47
        不可回避就不要逃避
        《離騷》審美意象分析
        神性的轉(zhuǎn)向
        戲劇之家(2016年7期)2016-05-10 13:52:04
        99在线视频精品费观看视| 无套内谢老熟女| 曰韩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综合部| 国产精品麻豆综合在线| 国产免费一区二区av| 国产传媒精品成人自拍| 中国老熟妇506070|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69| 无码伊人久久大杳蕉中文无码| 久久婷婷综合色一区二区| 97久久国产亚洲精品超碰热| 亚洲人成绝费网站色www| 一本一道AⅤ无码中文字幕| 男人天堂亚洲一区二区| 国产午夜精品av一区二区麻豆 | 国产aⅴ丝袜旗袍无码麻豆| 天堂免费av在线播放| 亚洲欧美乱日韩乱国产| 狠干狠爱无码区| 一区二区视频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男人天堂一区二区| 性一交一乱一伧国产女士spa|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在看| 网址视频在线成人亚洲| 狠狠躁18三区二区一区| 国产真实乱人偷精品人妻| 亚洲国产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gg55gg国产成人影院| 中文乱码字慕人妻熟女人妻| 亚洲av日韩aⅴ无码电影| 青青草视频免费在线播放| 欧美做受又硬又粗又大视频| 国产精品天天狠天天看| 日日骚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国产亚洲成人精品久久| 国产精一品亚洲二区在线播放| 日韩一区二区不卡av| 无色码中文字幕一本久道久| 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精品| 99热精品国产三级在线观看 | 韩国日本亚洲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