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中國行為藝術研究綜述

        2024-01-01 00:00:00朱亞錚
        當代美術家 2024年2期
        關鍵詞:跨學科倫理美學

        摘 要 中國行為藝術自誕生至今已近40年,出現(xiàn)了許多代表性的藝術作品,也引起了學界的廣泛關注與持續(xù)討論。國內(nèi)學界對其研究在倫理分析、學理探索、美學考察、史料收集、跨界比較幾個層面展開,其成果豐富了行為藝術研究論題,拓寬了其學理邊界。同時,我國學界對行為藝術的研究也存在某些不足,這為后來者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學術空間。

        關鍵詞 行為藝術,道德,倫理,美學,跨學科

        Abstract: It has been nearly 40 years since the birth of Chinese performance art, and many representative works of art have appeared, which have also attracted extensive attention and continuous discussion in academic circles. The domestic academic circles have carried out research at the levels of ethical analysis, academic exploration, aesthetic investigation, historical data collection, and cross-border comparison, and their achievements have enriched the research topics of performance art and broadened its academic boundaries.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also some deficiencies in the research of performance art in China’s academic circles, which provide reference and inspiration for later generations’ research.

        Keywords: performance art, morality, ethics, aesthetic, interdisciplinarity

        引論

        行為藝術從20世紀80年代進入中國,在中國至今已有近40年的歷史了。其經(jīng)歷了開端、發(fā)展、高潮到潛隱的過程,出現(xiàn)了若干載入藝術史的作品,學界圍繞其展開的研究也數(shù)不勝數(shù),成果頗豐。經(jīng)過多年的努力,筆者收集研讀了關于中國行為藝術的書籍50余部,其中不乏國外學者的研究成果。比如羅斯莉·格林伯格(RoseLee Goldberg)的《行為藝術:從未來主義至當下》(Performance Art: From Futurism to the Present),從1979年出版以來多次再版,幾乎成為行為藝術的教科書,而且作者根據(jù)藝術事實對其進行了不斷修訂和擴容。此書在論述21世紀世界行為藝術狀況的時候,專門寫到了中國行為藝術的貢獻。還有一些中國當代藝術史論書籍,其中某些章節(jié)談到行為藝術,如呂澎、易丹的《1979年以來的中國藝術史》一書,就提及“廈門達達”和“中國現(xiàn)代藝術展”上的行為藝術;汪民安和宋曉萍的《中國前衛(wèi)藝術的興起》一書則對徐冰、谷文達、吳山專、黃永砯四位藝術家的行為藝術作品做了精彩的分析,極具眼光。還有一些理論家的藝術專論或文集也有一些篇章提及行為藝術,比如高名潞的《墻:中國當代藝術的歷史與邊界》一書中開辟專章來論述中國行為藝術的“儀式化”特征,比較具有學術價值。但總的來說,這類論述比較零散,難以形成體系,因此不在本文的論述范圍之內(nèi)。

        截至2023年9月17日,筆者在中國學術期刊網(wǎng)絡出版總庫(CNKI)(以下簡稱“中國知網(wǎng)”)中,以“中國行為藝術”為主題詞進行檢索,數(shù)據(jù)顯示期刊論文752篇,碩士論文203篇,沒有一篇相關的博士論文。對已收集的文獻進行整理發(fā)現(xiàn)(見圖1),學界對行為藝術的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在20世紀90年代稍有發(fā)展,在2000—2010年進入了第一個爆發(fā)期,在2010—2020達到巔峰,近幾年開始下落,這個狀況與中國行為藝術的發(fā)展趨勢是大致吻合的。當然,學術研究對行為藝術發(fā)展史實還存在一定的滯后性,這是藝術史研究的常見現(xiàn)象,無需贅述。筆者對學術著作、期刊論文、學位論文進行整理、分析后發(fā)現(xiàn)。我國學術界對行為藝術的研究從最初的大加討伐、嚴厲批判到學理層面的邊界討論、學科建構再到后來的美學范疇研究最后邁入當下的跨學科考察,沿著一條從感性到理性、從評論到批評、從表象到本體的道路演進;并且在資料文獻的整理匯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為后來的研究者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一、道德倫理層面分析

        當行為藝術在中國出現(xiàn)時,其因顯著的身體性而引起大眾注意,并因其出格的行為引發(fā)廣泛討論,因此有大量文章從道德層面和倫理價值角度對其展開討論。早期對行為藝術的討論多以批評甚至痛罵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其中以陳履生的專著《以“藝術”的名義》為代表,本書大量列舉了中國極端行為藝術作品,尤以暴力、血腥、怪誕、低俗的行為作品為靶子,對中國行為藝術進行窮追猛打式的撻伐,認為中國行為藝術突破了道德底線,打破了法律禁區(qū),超越了人性和公共利益界限,以“藝術”之名行罪惡之實,是當代低俗藝術的傳播,是蠱惑人心的毒蟲,并且如同病毒般在各個領域蔓延,最終將污染整個社會,因此應人人得而誅之。這種將行為藝術視為“洪水猛獸”的思想皆出自藝術道德評判標準,但是道德并非評價藝術的唯一標準,特別是在當代藝術中更是如此,如同我們不會用“美”的標準來評判當代藝術一樣。而因為某些極端、低俗的行為藝術就將中國所有行為藝術一棒子打死,這是對那些嚴肅認真的行為藝術家的不公對待。更何況,某些所謂暴力、血腥的行為藝術完全是可以進入藝術語境進行討論的。這本書可以說是早期學術界對行為藝術歧視、批判態(tài)度的集大成者,也是對當時國內(nèi)蓬勃發(fā)展的行為藝術的一次重創(chuàng)。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們對行為藝術的接受度也大為提高,學界對其研究也開始進入了理性思考范疇,丟掉對其歧視的有色眼鏡,祛除掉籠罩其上的道德迷霧,還原其本來面目,真正從道德倫理的學理層面來探討行為藝術的意義,出現(xiàn)了一大批有價值的成果。如張都愛的《邊界、本質(zhì)與未來:對行為藝術建設性價值的哲學思考》,楊大偉的《中國的行為藝術要符合自身的社會語境》,王曉華的《行為藝術的道德底線》,陳琳的《當前中國行為藝術存在的道德問題研究》,郭玲、徐友軍的《藝術行為背后的“手”——盲從與功利心理驅(qū)使下的中國行為藝術》等文章。其中比較有價值的是朱亞軍的《中國當代行為藝術的倫理困境》[1]一文,此文由當下理論界對行為藝術的道德批判入手,剖析行為藝術所面臨的重重困境,指出其根源乃是倫理困境,而其本質(zhì)則是行為藝術作為現(xiàn)代主義藝術所要求的個人倫理與當代中國社會強調(diào)的規(guī)范倫理之間的沖突。作者指出行為藝術走出倫理困境的路徑是藝術家淡化自身的精英色彩,縮小與大眾的距離;并且反思極端經(jīng)驗,以平等視角將自身生存經(jīng)驗與公共生存經(jīng)驗對接;藝術家要關注民眾的真實境遇而不是以名利為導向;最后作者指出行為藝術家在表達個人倫理訴求時要注意對自由限度的把握。這類研究從浮華的喧囂中沉淀下來,開始企圖以客觀理性代替感性激情,以克制討論代替攻擊謾罵,將對行為藝術的研究推上了嶄新的臺階。

        早期行為藝術招致?lián)榉サ脑蛴腥阂皇切袨樗囆g實際是我國當代藝術的“早產(chǎn)兒”,一些藝術家對其還沒有深入了解時,就照著國外畫冊的簡單介紹開始了模仿。對身體的傷害是其最直接的手段,因此容易招致批判。二是一些行為藝術家“博得大名”的心態(tài)使然,個別年輕藝術家并非出于熱愛而是想走捷徑才開始搞行為藝術,所以可能以出位為目的。即使是張洹,在多年后回憶起他的成名作《十二平米》時,也強調(diào)“那時候一個河南人到北京,你不大聲喊我來了,誰知道你?!保?]三是媒體的放大傳播結果。由于行為藝術以身體為媒介,而身體則具有天然的聚焦性,更何況早期那些比較極端的行為藝術,這容易引起媒體的追逐,也容易引發(fā)公眾的激憤。所以會出現(xiàn)這樣的悖謬,某些在新聞輿論場被狂熱討論批判的作品卻在業(yè)內(nèi)學術界無甚水花。但是隨著研究的推進和深入,經(jīng)過短暫的瘋狂批評之后,學者開始理性地指出行為藝術的道德困境,討論其倫理價值,并且從法律的維度對其進行邊界的建構,有力地撇除了行為藝術熱潮上的浮沫。

        二、學理學科方向探索

        沿著對行為藝術研究的理性推進,學者開始有意識地研究其學理價值并建構其學科方向,這些成果大多集中在藝術史和學科性質(zhì)方面,如侯瀚如、范迪安的《延伸與嬗變——關于行為藝術的對話》、藍青的《從藝術與生活的關系看行為藝術》、殷雙喜的《儀式與記憶——關于行為藝術的思考札記》、王端廷的《替罪的肉身——中國行為藝術簡述》等文章,這些文章一般都比較客觀克制,也有較強的學理價值。如楊林的《行為藝術的文化悖論》一文,從行為藝術的行為、身體和偶發(fā)三個要素出發(fā),概括了行為藝術在后文化語境中“嚴肅與怪異、揭丑與獻丑、人性叩問與道德褻瀆、追求新奇和遭人嫌惡”等7個悖論,從而揭示了其人文精神的衰變。吳艷麗的《由當代中國行為藝術引發(fā)的批評》一文繞開了傳統(tǒng)的社會倫理和道德批判角度,從藝術本體層面評析了中國行為藝術,通過行為藝術的觀念批評、行為藝術的敘事結構批評和行為藝術的媒介批評三個方面的論述,反向確立了行為藝術的道德底線,為行為藝術研究提供了另一種思路。[3]高嶺的《中國當代行為藝術考察報告》[4]一文應該是中國行為藝術研究中較早的一篇客觀公正的學術探討文章,本文簡單梳理了中國行為藝術的發(fā)展狀況,論述了20世紀90年代中國行為藝術中的主要藝術家及其作品,并且揭示了中國行為藝術自身的歷史語境,提出了中國行為藝術的幾個問題,是研究20世紀90年代中國行為藝術的重要文獻。祁勁松的《行為藝術的政治進步性》一文則從行為藝術誕生之初的政治性入手,探討了行為藝術在不同發(fā)展階段與政治的關聯(lián),從而論證了行為藝術具有叛逆性的本質(zhì)。李淼、張春江的《從藝術的角度闡釋行為藝術》一文則透視了將行為藝術與道德捆綁的批評假象,有力地駁斥了從道德立場將行為藝術一棍子打死的做法,還原了行為藝術的藝術本質(zhì)。[5]

        這一類成果學術專著數(shù)量較少,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魯虹、孫振華的《異化的肉身:中國行為藝術》,該書圍繞中國20世紀80年代到2005年的行為藝術發(fā)展狀況,梳理出一條鮮明的行為藝術價值評判標準,具有重大的學術史價值和意義。此書突破了一般藝術史以時間為線索的寫作手法,而采用了“共時性”的研究方法,先將20年來的中國行為藝術進行了分類篩選,然后再專章論述。作者采用這樣寫法的原因有二:一是因為中國行為藝術20年的狀況比較混亂,很難梳理出一條明確的發(fā)展線索,并且資料龐雜,如果以時間為線索,難免有很多遺漏,并且工作量太大。二是因為作者的重點不在歷史線上,而是考察中國行為藝術的一些共性特征,這樣容易在讀者腦海中形成某種知識結構。這種寫法確實能夠讓讀者在短時間內(nèi)抓住中國行為藝術前20年的大致內(nèi)容和特征,但也經(jīng)常出現(xiàn)這種情況:即一個藝術家在多個章節(jié)出現(xiàn),容易讓人混淆,不太利于建構知識體系。并且這種寫法在突出重點的同時,也忽略了很多行為藝術作品。當然,瑕不掩瑜,魯虹、孫振華的寫作是一次非常有益的嘗試,為后來者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啟發(fā)。還有賈方舟、朱青生主編的《中國行為藝術》一書也是一本具有較高學術價值的行為藝術專論。這本書是一本論文合集,中國藝術批評基金會于2015年在湖北神農(nóng)架召開了“中國行為藝術30年學術研討會”,會后將討論過程、參會的18篇論文以《中國行為藝術年表(1985—2014)》之名集綴成書出版,這是學界第一次對中國行為藝術發(fā)展進行總結和回顧,并做了比較細致的梳理工作,且參會人員幾乎囊括了中國最權威的行為藝術理論家,因此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湯偉峰(Thomas·J·Berghuis) 的《行為藝術在中國》(Performance "Art "in China)是一本較早由外國學者所寫的論述中國行為藝術的專著,作者以一個親歷者的身份,用他者的眼光介紹了中國的行為藝術,并從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哲學性等方面進行了深刻的分析[6]。作者介紹了中國行為藝術家從傳統(tǒng)藝術實踐向行為藝術轉(zhuǎn)變的過程,并將這個轉(zhuǎn)變納入了世界藝術實踐范疇。本書將20世紀80年代中國行為藝術實踐納入藝術史考察,集合了行為藝術的新實踐,探討了新媒體在行為藝術實踐中的作用,討論了中國當代審美失范的問題,期望能夠在中國建立起一個與國際藝術實踐相聯(lián)系的新的行為藝術話語機制,促進中國行為藝術家更好地實施其行為作品。但是此書也有一些缺憾,比如作者是在1999年才開始接觸中國行為藝術的,所以對之前十幾年中國的行為藝術實踐只有二手材料,缺乏親歷性。此外,他作為一個西方人,難以避免帶著某種西方眼光看待中國藝術,存在一些偏見,比如他在討論中國行為藝術意義的時候總是喜歡從政治的角度進行解讀,雖然中國某些行為藝術確實有著對抗性,但這并不代表所有的行為藝術家都有這樣的反叛,也并不意味著反抗性是評價衡量一件行為藝術作品價值的唯一標準。

        由上可知,我們可以看到學界對行為藝術的研究開始轉(zhuǎn)向?qū)W理學科的層面,不再在道德倫理當中打轉(zhuǎn),而是理性客觀地為建構行為藝術的學科合法性努力,并且企圖建設一個可供討論的學理平臺,這為中國行為藝術進入當代藝術史做了較好的輿論準備。

        三、美學范疇價值論證

        除了在學理學科層面探討行為藝術,學界還開始對其審美價值展開研究,并且注意到了某些行為藝術的暴力美學特征,這將行為藝術研究納入了美學范疇。如陳宇鵬的《行為藝術應遵循審美原則》、高潔的《當代行為藝術的審美解讀》、宋思慧的《關于當代行為藝術中“暴力情結”的思考》、吳艷艷的《中國當代行為藝術的怪誕特征研究》、石永欣的《行為藝術中的身體敘事》、張三夕的《論行為藝術與現(xiàn)代藝術的極端經(jīng)驗》等文章皆屬此類。其中彭修銀的《行為藝術的“混亂”美學論》一文從行為藝術來源于達達主義的非邏輯論入手,在藝術哲學的層面對行為藝術的“肉身主義”進行辨析,并反思“藝術終結”論中的“反藝術”內(nèi)涵,認為行為藝術只是“藝術”在反思時代的自然延續(xù)[7]。王杰泓的《行為藝術語言論》則從藝術語言的角度切入,認為行為藝術可以從材質(zhì)語言、修辭語言和審美語言三個層次進行分析,材質(zhì)語言是指行為藝術的身體特性,修辭語言則是指行為藝術的傳奇與觀念強迫癥,而審美語言則是行為藝術的最高層次,是否有新的審美洞見成為行為藝術的考量標準。[8]梁光焰的《行為藝術的邊界到底在哪——基于康德美學表象論的探討》一文則以康德的審美表象論來剖析行為藝術,主張應該將審美活動和認識活動區(qū)分開來,從藝術對象是行為而非身體、情感角度的合情理以及內(nèi)容方面的行為藝術刺激應是輔助三個方面對行為藝術作出了規(guī)定。[9]

        行為藝術相較于其他藝術最大的區(qū)別就是其“身體”的媒介性。它突破了以往藝術門類的載體限制,承認了身體之于存在的合法性依據(jù)。此類研究關注行為藝術的“肉身性”,正好切合了當下國際學術界的熱潮“身體美學”,將中國行為藝術研究納入了國際學術視野。

        四、傳記個案資料匯編

        所有的研究都離不開資料的搜集,一些評論家和理論家注意到了行為藝術的“一過性”和“現(xiàn)場性”特點,開始有意識地對行為藝術現(xiàn)場進行影像式記錄存檔,也對行為藝術的物料進行搜集整理,做了大量資料匯編工作。比如《行為藝術中國文獻1985—2010》《中國行為藝術年鑒2015》等,具有較高文獻價值。還有展覽畫冊或展覽合集,這類書籍基本沒有公開出版發(fā)行,市面上流通數(shù)量較少,很難搜尋。但因為是展覽文獻,所以具有較強的針對性,也有較高的參考價值,比如高名潞和溫普林舉辦的紀念“中國現(xiàn)代藝術展二十周年”展覽中對1989年“現(xiàn)代藝術展”上行為藝術的導讀解析畫冊《七宗罪》一書,比較詳細地記錄了大展上的7件行為藝術,并且對當事人進行采訪,還原了很多不為人知的細節(jié)。還有“中國當代藝術收藏系列展——大同大張”展的文獻畫冊《大同大張》,從大張的生平、繪畫、郵件藝術、行為藝術和手稿等多方面呈現(xiàn)了大同大張的一生及其藝術主張和藝術成就,是了解大同大張最全面的資料。段君的《20世紀90年代北京東村行為藝術》則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向讀者全景式地展現(xiàn)20世紀90年代北京東村行為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過程與生活狀態(tài)。

        在資料整理的基礎上,學界開始對有代表性的行為藝術家做個案式研究,這將行為藝術研究納入了藝術史的考察視野,也有利于糾正大眾對行為藝術的偏見。如高名潞《個人的生命體驗與集體的偶發(fā)形式——張洹的行為藝術》一文,概括了張洹行為藝術活動的大體趨勢、轉(zhuǎn)變與特征,揭示了其偶發(fā)神秘性。[10]金福基的《馬六明的藝術》、游優(yōu)的《中國行為藝術中的身體敘事——以何云昌行為藝術作品為例》等文章皆是對著名行為藝術家的個案研究。王志亮的《行為藝術的語言門檻高在哪?》一文以劉成瑞的《一輪紅日》和何云昌的《心殿》為例,對行為藝術的語言特征進行了分析。英國學者安德魯·布華頓《人性的尺度——何云昌行為藝術》則對何云昌的代表行為藝術作品作出一一評析,論述了何云昌極端行為藝術的持續(xù)和耐久兩個特征,并且認為何云昌的“游戲”為諸如游戲、行為、苦悶、生活、信仰、快樂等詞匯注入了現(xiàn)實意義。[11]

        當然有重大影響和價值的還是學術專論,這類書籍當中尤其值得我們注意的是英國視覺藝術理論家和策展人亞德里安·西斯菲爾德所著的《現(xiàn)在之外——謝德慶生命作品》,這是一本對謝德慶經(jīng)典行為藝術的全面而獨到的批評分析,作者的敏思與才華伴隨著與謝德慶面對面密集交流的對話而閃現(xiàn)。本書從時延思想、保持孤獨、消解時間、走出生活、持續(xù)紐帶和存在藝術幾個角度論述了謝德慶行為藝術的方方面面,并附有優(yōu)秀的藝術家佩姬·菲蘭、卡蘿·貝克和被譽為“行為藝術之母”的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等人的一系列信件和專文,是目前研究謝德慶的權威著作,現(xiàn)已在中國臺灣地區(qū)翻譯出版。另外,羅伯森·克雷格《當代藝術的主題:1980年以后的視覺藝術》一書談到行為藝術的時候,則從身體的角度進行了解讀,并專辟一節(jié),對中國行為藝術家張洹做了精彩的個案分析。

        由于行為藝術的“現(xiàn)場性”和“一過性”特點,很多行為藝術作品成為“傳說”,而資料匯編工作將這些珍貴資料保存下來,成為藝術史的一個部分,也為后來的研究者提供了便利。個案研究聚焦于某一位行為藝術家或者某些重要行為作品,這樣有助于加深大眾對行為藝術的了解,并推進行為藝術深入研究。

        五、跨界跨學科研究

        行為藝術是在劇場里誕生的,所以它天然地帶有綜合性特點,它是融合了多種媒介的藝術,它集中了架上、裝置、觀念、影像等多種方式的表達。[12]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發(fā)展演進,行為藝術更是具有了融媒性特點,所以近年來有很多學者從跨學科層面對其進行研究,并運用跨學科方法展開論證。如蔡與汀的《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下的行為藝術》、徐津的《儒家美學視野下的中國行為藝術困境》、李紅春的《商業(yè)欲望的美學修辭》、王林的《行為藝術與城市化生存》等文章都是此類典范。馮鋼、吳佳瑩的《行為藝術的符號解讀》一文用符號學的研究方法來分析行為藝術,從行為藝術的符號特征、其符號的表述形式、文化價值以及符號的文化選擇四個方面來進行論述,具有一定的啟發(fā)性。黃鶴的《藝術人類學視域下的行為藝術》一文從行為藝術的歷史沿革入手,分別從身體與規(guī)訓、隱喻與功能等方面對行為藝術進行了論述,突顯了作者藝術人類學的主張[13]。還有馬榕君《禪宗修證與現(xiàn)當代觀念行為藝術之比較》一文則從禪宗觀念與行為藝術的關系入手,分析了兩者相似之處與不同區(qū)別,創(chuàng)造性地揭示了中國行為藝術的歷史文化語境。[14]

        另外跨界研究成果中最值得我們注意的是蔡青《行為藝術與心靈治愈》一書,這是蔡青就讀中國美術學院的博士畢業(yè)論文,本書不僅極具學術價值并且有很強的實踐意義。蔡青以一位行為藝術家的視角,在引言中論述了行為藝術概念的一些基本問題,這些問題是很多理論家所回避的。他陳述了行為藝術概念的多變性,梳理了國外理論家對行為藝術的定義并追溯了行為藝術的復雜歷史,闡明了行為藝術中重要的互動因素。接下來他在上篇中詳細論述了行為藝術互動的多種形式,從身體互動、精神互動到媒體互動都進行了精彩的論述,并輔以大量東西方行為藝術作為例證,非常具有說服力。下篇則是從行為藝術的互動性引入他的行為藝術創(chuàng)作實踐理念,即他認為行為藝術具有心理治療作用,他用了很多親身實踐來進行證明,讓人耳目一新。最后他還附上了多位知名行為藝術家的訪談來對自己的觀點進行佐證,邏輯思路非常嚴密??偠灾糖嗟闹魇悄壳爸袊袨樗囆g研究中較有參考價值的作品,被巫鴻譽為“國內(nèi)出版的最成熟和最深入的一套著作”[15],也被栗憲庭評價為“有教科書性質(zhì)的書”[16]。

        行為藝術的發(fā)端可以追溯到達達主義運動,與劇場有著天然聯(lián)系,所以它從誕生之初就帶著多媒介、融合性特點,且與當今時代的融媒體更是契合??鐚W科和跨界研究有利于拓展行為藝術的邊界,并將其引向?qū)嵺`轉(zhuǎn)化。但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對其“度”的把握,否則盲目跨界只會消弭行為藝術的學科界限,并消解其自身存在的合法性依據(jù)。

        結論

        綜上所述,中國學術界對行為藝術的研究基本經(jīng)歷了表象呈現(xiàn)→全面批判→道德論爭→學術探討→學理建構→跨界研究的過程,可以看到一條越來越趨向冷靜客觀、全面辯證的批判之路,出現(xiàn)了許多有價值有意義的成果,推動了我國行為藝術研究的發(fā)展,從而轉(zhuǎn)化為指導行為藝術創(chuàng)作實踐的助推力。

        雖然我國學界對行為藝術的研究是多方面多層次的,但也可以看出研究呈現(xiàn)著某些不足。第一是學理性不夠,對行為藝術的研究大量集中在道德倫理層面,這忽視了行為藝術的本體研究;第二是研究單一,很多文章和著作都集中在行為藝術的作品形式、藝術家風格這些淺表層面,而缺乏系統(tǒng)的藝術理論支撐,對行為藝術這個門類成因、發(fā)展邏輯、哲學基礎、藝術語言等方面較少深入研究;第三是專論較少,對我國行為藝術的發(fā)展分期、階段特點、藝術史影響等方面研究不夠。當然,這些局限與不足也為未來學界對行為藝術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學術空間。

        本文為2020年度重慶市社科規(guī)劃項目“馬克思主義美學視域下的中國行為藝術研究”(項目編號:2020BS77)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朱亞錚,重慶師范大學副教授,藝術學理論博士,研究方向為當代藝術理論與批評、馬克思主義美學。

        猜你喜歡
        跨學科倫理美學
        仝仺美學館
        杭州(2023年3期)2023-04-03 07:22:36
        《心之死》的趣味與倫理焦慮
        跨學科教學在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實踐
        盤中的意式美學
        美食(2022年2期)2022-04-19 12:56:08
        初中歷史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的實踐與思考
        應用型高校推進跨學科人才培養(yǎng)的路徑探索
        大學(2021年2期)2021-06-11 01:13:32
        護生眼中的倫理修養(yǎng)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7:00
        純白美學
        Coco薇(2017年8期)2017-08-03 02:01:37
        商標跨類保護的跨學科解釋
        “妝”飾美學
        Coco薇(2015年5期)2016-03-29 23:16:36
        久久久黄色大片免费看| 熟女性饥渴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老妇伦国产熟女老妇高清| 蜜桃在线观看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中字幕永久在线观看| 亚洲无人区一码二码国产内射| 精品乱色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黑丝| 亚洲av鲁丝一区二区三区黄| 一级免费毛片| av东京热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一区av男人天堂| 男ji大巴进入女人的视频小说| 国产在线一91区免费国产91| 国产高潮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 美利坚合众国亚洲视频| 欧美成人秋霞久久aa片| 欧美黑人粗暴多交高潮水最多| 在线亚洲AV不卡一区二区| 青青青爽在线视频免费播放| 亚洲av无码电影在线播放| 广东少妇大战黑人34厘米视频 | 国产人妖乱国产精品人妖| 浪货趴办公桌~h揉秘书电影 | 精品香蕉久久久午夜福利| 欧美日韩国产乱了伦| 蜜臀av在线一区二区尤物| 精品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男女扒开双腿猛进入免费看污| 亚洲国产精品国自产拍av在线| 久久国产黄色片太色帅| 精品亚洲成在人线av无码| 国产在线观看黄| 婷婷久久亚洲中文字幕| av免费不卡国产观看| 人人狠狠综合久久亚洲婷婷|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蜜桃av| 国产偷国产偷亚洲高清视频| 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 天啦噜国产精品亚洲精品| 丝袜美腿制服诱惑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