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隱喻具有短小精悍、生動形象的特征,是人們對自然世界及生活環(huán)境的一種認知和理解方式,具有反映和創(chuàng)建現(xiàn)實、隱性傳遞言說者態(tài)度之用,能促使受眾對某些事或物產(chǎn)生特定之印象。基于概念隱喻理論和評價理論,以隱喻態(tài)度資源為切入點,結合定量定性方法,探討《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英譯本(2017—2022)中所塑造的中國國家形象,可以發(fā)現(xiàn)相關語料中各類隱喻通過具體且共享的意象,傳遞言說者態(tài)度,促使受眾產(chǎn)生心理認同,從而塑造了中國作為行動者、貢獻者、親近者的立體、真實和多維度形象。
[關鍵詞] 評價理論; 態(tài)度資源; 概念隱喻; 國家形象; 《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英譯本
[中圖分類號]H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4005(2024)05-0057-12
[收稿日期]2024-04-06[修訂日期]2024-08-18
[作者簡介]姚克勤,教授,主要從事語篇分析、政治翻譯;丁曉梅,主要從事地礦科技與翻譯。
國家形象是“國際社會中的個人、團體或是整體對一國相對穩(wěn)定的認知和評價”[1]70,是一國“軟實力”的體現(xiàn),關系到國家地位的提升和國際話語權建設。在以西方國家為主導的國際話語體系下,中國國家形象往往處于“他塑”的局面,極大影響國外受眾對中國的正確認知[2]79。目前有關中國國家形象的研究多集中在國外媒體報道中的中國國家形象構建的“他塑”研究[3-7],中國國家形象的傳播路徑和策略研究[8-10]以及中國國家形象的重構研究[11-13]。語言學界關于中國國家形象構建的話語分析研究方興未已,“隱喻”日漸成為考察國家形象構建的有力切入點[14-15]??傮w而言,中國國家形象構建研究內(nèi)容多元,以“他塑”研究為主,從政府話語視角考察中國國家形象“自塑”的相關研究則稍遜一籌,關注隱喻態(tài)度資源視角下的中國國家形象構建的研究尚不多見。
隱喻因其言簡意賅、內(nèi)涵豐富的特性,在政治話語中被廣泛應用[16-17]。這種語言工具能夠以簡練而有效的方式傳達政治理念,其委婉表達態(tài)度的功能可弱化評價主體的存在感,使聽者潛移默化地接受言者評價態(tài)度,從而塑造出特定的身份或形象[18]51?!秶鴦赵赫ぷ鲌蟾妗罚ㄒ韵潞喎Q《報告》)于每年三月發(fā)布,是對中國政府每年工作的總結和未來發(fā)展的規(guī)劃,內(nèi)容涉及政治、經(jīng)濟、文化、醫(yī)療等國民生活的各個領域,是世界了解“中國面貌”的最佳窗口,其核心思想往往通過隱喻性語言來傳達,透過隱喻的表達,可窺視其中所蘊含的委婉態(tài)度,而“態(tài)度資源作用于讀者認知和情感,使其產(chǎn)生‘共鳴’和‘認同’”[19]42,使中國國家形象得以塑造。因此,本文聚焦隱喻蘊含的態(tài)度資源,考察《報告》英譯本(2017—2022)中隱喻態(tài)度資源的分布特征及其所構建的中國國家形象以期為中國國家形象的自塑研究提供借鑒。
一、"""""""" 概念隱喻與態(tài)度評價資源之關系
隱喻在認知語言學中是與人類思維和認知緊密聯(lián)系的敘述方式和行為特點[20],是“利用一種概念表達另一種概念,需要這兩種概念之間相互關聯(lián),這種關聯(lián)是客觀事物在人的認知領域的聯(lián)想”[21]99,即隱喻是將人類所熟知的、共通的一種概念系統(tǒng)中的架構層次、內(nèi)部關系等鑲嵌在另一抽象的、與之相似的概念系統(tǒng)中,促使人類利用同種思維邏輯理解體驗另一抽象概念。由此,隱喻研究從簡單的修辭學領域躍升至復雜的認知科學領域,概念隱喻便應運而生。概念隱喻框架包括“源域”和“靶域”,前者較為具象,后者較為抽象,其運行機制為:通過“源域”推理出“靶域”[20]258。依據(jù)概念隱喻框架中“源域”屬類可將隱喻分為不同類型,如戰(zhàn)爭隱喻、旅程隱喻等。
評價理論為一套運用語言表達態(tài)度的資源,其中態(tài)度作為核心資源,是指“心理受到影響后對人類行為、文本、過程及現(xiàn)象做出的裁決和鑒賞”[22]20,又衍生了情感、判斷、鑒賞三類子資源。情感指向說話人對人、物、事等情緒上的態(tài)度表達[23]42,關注主體的情緒感受,從語義性質(zhì)分為安全與否、傾向與否、滿意與否、快樂與否[23]49-51。判斷是解釋人行為和品質(zhì)是否達到倫理道德標準的態(tài)度,可分為社會評判和社會約束,前者細分為規(guī)范類、才干類、堅韌類,后者細分為真實類、正當類[23]52。而鑒賞指從美學角度對手工制品的構成、外形及個人、自然現(xiàn)象作出的態(tài)度評價,可細分為反應、構成和價值三類[23]56。簡言之,態(tài)度資源是對人品與物值的評價,其中,情感資源與判斷資源為人品評價資源,情感系統(tǒng)與鑒賞系統(tǒng)則為物值評價資源,情感表達、人品判斷和物值鑒賞三者都有正向和負向之分[22]20,正向評價表達積極、肯定、贊揚的態(tài)度,負向評價則反之。
在認知語言學中,隱喻是一種思維認知方式,廣泛存在于人們?nèi)粘I钪?,用于建構概念和言語交際使用[20]1,而“隱喻理論最重要的力量來源是它的評價力”[24]42。早在1986年,著名認知語言學家Zoltan Kovecses就指出,隱喻具有情感塑造之效[25]11,之后隱喻的作用又拓展至道德倫理[26]29-33及其他更為廣闊的領域[27],態(tài)度的三大子資源正是涵蓋了傳統(tǒng)意義上的情感、道德倫理及美學領域[23]。語言中存在“內(nèi)在的”和“喚起的”兩種態(tài)度評價,而后者屬于隱性的態(tài)度表達,即隱喻態(tài)度評價[23]10-12。之后著名國際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家J.R.Martin又強調(diào),在評價系統(tǒng)分析中需要考慮隱喻這類易被忽略的語言資源[28]85。
隱喻的產(chǎn)生是基于體驗域間的自然相似與匹配對應,若這種相似性及體驗受到人為的安排,那隱喻自然就附帶有了主觀情感態(tài)度[18]53-54??梢?,隱喻是凝練的話語構建資源,用已知、具象的事物推演未知、抽象的概念,亦是語言使用者對自然世界和生活環(huán)境的感受和理解,裹挾著其對事或物的態(tài)度評價,促使受眾產(chǎn)生特定的印象。隱喻在政治話語中應用廣泛,它將復雜的政治事實簡練地映射到熟悉、具體的經(jīng)歷中,明晰語義態(tài)度內(nèi)涵,勸說公眾、激發(fā)公眾情感[29]111,是國家形象概念化的重要機制。
①見http://en.theorychina.org.cn/。
二、《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英譯本中隱喻態(tài)度資源分布
本文所用語料來自TheoryChina的《報告》官方英譯本(2017—2022)①(形符數(shù)87662)。采用AntConc 4.0.3和Steen et al.的MIPVU[30]對隱喻關鍵詞進行定量和定性識別,并根據(jù)“源域”與“靶域”的映射關系進行歸類。同時采用語料庫語言學的削尾處理法,將隱喻關鍵詞的派生詞歸入詞根,如戰(zhàn)爭隱喻關鍵詞fight、fighting、fought等歸入詞根fight,如此可較為全面地篩選隱喻關鍵詞形符數(shù)。最后,對照識別、歸類后的隱喻關鍵詞,使用UAM Corpus Tool 6中嵌入的態(tài)度系統(tǒng)分類對其進行手動標注,統(tǒng)計所生成的隱喻態(tài)度資源的總體分布(見表 1)。
由表1可知,《報告》英譯本(2017—2022年)中共有21種隱喻類型,其態(tài)度評價詞共計2906處。其中旅程隱喻態(tài)度的數(shù)量優(yōu)勢顯著,高達501次,總占比達17.24%,其他常見隱喻類型有戰(zhàn)爭、建筑、人體、動植物、機器、舞臺、實體、競賽、水流、圓圈、方向(態(tài)度總數(shù)大于50),以上12種高頻隱喻類型占比93.05%。可見,《報告)英譯本(2017—2022)中隱喻類型雖多達21種,但主要黏附于以上12種,隱喻態(tài)度表征方式較為集中。言說者主要通過以上12類隱喻,將《報告》中蘊含的思想情感、道德倫理、價值觀念等抽象化概念具象化,實現(xiàn)與讀者的認知交流與心理“共鳴”,促使讀者對中國形成特定印象,以構建中國國家形象。
對表1橫向分析可知,不同隱喻態(tài)度資源的豐富性存在明顯差異。旅程隱喻蘊含的態(tài)度資源總數(shù)雖最多,但僅涉及判斷和鑒賞兩大態(tài)度資源。與之相比,戰(zhàn)爭、建筑、人體、動植物、實體、水流、道路、沖突等隱喻則覆蓋態(tài)度資源的所有子類。若要調(diào)動受眾情緒,態(tài)度意義的層次則更為豐富,更容易建構更為豐滿的中國國家形象。
縱向分析可知,不同態(tài)度資源主要附著的隱喻類型各有所好。判斷資源在隱喻態(tài)度資源中占比最高,為55.5%,其中以旅程隱喻表征中國行為的態(tài)度為主,占比為11.8%。鑒賞資源次之,占比39.7%,分布全面,態(tài)度意義主要附著于動植物和旅程隱喻。情感資源最少,僅占4.8%,只涉及其中個別隱喻類型且分布集中,以戰(zhàn)爭隱喻為主情感依附型,占比3.65%。情感主要體現(xiàn)語言使用者的主觀情感和態(tài)度,客觀性不足[31]115,而《報告》一般使用典型的中國政治語體,體現(xiàn)政策性、權威性和綱領性,語言嚴謹、客觀、正式[32]53。若語篇中情感類資源使用過多則會呈現(xiàn)出“情緒化、缺乏理性”的行為者形象[33]86-88,因此,《報告》中情感類資源使用較少,恰恰反映出中國更為理性的行為者形象。
三、《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英譯本中隱喻態(tài)度資源構建的中國國家形象
隱喻態(tài)度資源可揭示出語篇中蘊含的意識形態(tài),而國家形象乃意識形態(tài)的外在呈現(xiàn)[34]19。下文將從判斷、鑒賞、情感三類態(tài)度資源出發(fā),分析《報告》英譯本(2017—2022)中隱喻包孕的態(tài)度意義,探究言說者是如何使用不同隱喻有效傳遞態(tài)度、立場和意識形態(tài)等以調(diào)動受眾,進而構建中國國家形象的。
(一)隱喻判斷資源:構建“積極行動者”的中國國家形象
判斷資源屬倫理道德范疇,是對語言使用者行為舉止做出正面或負面的評價[22]20,包括社會評判和社會約束,前者屬“道德范疇”,后者為“法律范疇”,道德是自律、內(nèi)在的,法律則為他律、外在的[35]。正向的社會評判受到褒揚,負向則受到道德上的批評;正向的社會約束得到認可,負向的則受到法律上的懲戒[36]31。此類資源主要表現(xiàn)為對中國在國內(nèi)各領域的改革舉措及在國際社會中參與國際事務行為的評價,是中國國家形象構建的主要評價資源。
統(tǒng)計顯示(表2),《報告》英譯本(2017—2022)中蘊含判斷資源的各隱喻態(tài)度意義總頻次共計1612次,其中正向資源1595個,負向資源僅17個,判斷資源整體上呈現(xiàn)積極褒揚的態(tài)度基調(diào)。具體來看,隱喻話語的判斷資源中,表達社會評判類資源的占比遠高于社會約束類資源,體現(xiàn)了中國行為的主動性意識,凸顯“行則將至”(《荀子·修身》)的中國思想文化基因。同時,具有社會評判意義的才干類資源在判斷資源中占據(jù)絕對優(yōu)勢,社會約束意義的正當類資源居其次,且二者均以正向態(tài)度為主,反映出中國政府主體行為能力與行為的正當性受到褒揚,以此可以激發(fā)受眾的心理認同,從道德自覺與倫理約束推動有能力、正義、積極的行動者形象的構建。下文將以社會評判和社會約束兩大子類為導向進一步分析《報告》所構建的中國國家形象。
1.社會評判類資源
國家形象蘊含著豐富的倫理道義張力[37]44,說明一國國家形象的定位和塑造與其具體行為活動的道德性與規(guī)范性密切相關。基于社會道德性的“社會評判用以評價人的行為規(guī)范、做事才干和堅韌不拔”[22]20,因而又可分為規(guī)范類、才干類及韌性類態(tài)度資源。從社會評判分析《報告》中隱喻話語所裹挾的態(tài)度意義,可對中國政府的行為和做法進行道德層面的評價,從而明晰中國國家形象。
由表3可知,社會評判中,才干類判斷是指“評價對象的能力強弱,包括身體狀態(tài)、生活能力和任務完成能力”[38]90,其頻次最高,達1086次,相關正向態(tài)度意義的隱喻關鍵詞有move、forge ahead、explore、guide、build、establish、foster、play、grow等,以旅程、建筑、人體、舞臺、動植物等為主要態(tài)度表征,是對中國在推動經(jīng)濟發(fā)展、社會治理、環(huán)境保護等領域中行為能力的認可,也有少許蘊含負向意義的隱喻表達,如still room for improvement in government work、growth in effective investment lacks momentum等,指出中國政府工作、經(jīng)濟投資等方面的問題,體現(xiàn)中國并非盲目吹噓,而是在自省中積極作為,以此向受眾客觀展示中國力量,更為有效地構建中國國家形象。
例1:Thanks to our hard work in these five years, we accomplished the major goals and tasks of the 13th Five-Year Plan, and made a giant stride toward (旅程)(+判斷:才干)the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例2:We will participate actively in reforming and improving the global governance system and firmly uphold an open world economy to build a human community(建筑)(+判斷:才干) with a shared future.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與其坐而論道,不如起而行之”,其中前者指向“德”,后者則為“能”[39],強調(diào)“能”對當今中國乃至全球發(fā)展之重要意義,如例1使用“made a giant stride toward”激活受眾旅程隱喻意向圖式,產(chǎn)生“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次偉大的旅程”的隱喻表達式,將“中國人民努力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隱喻為“人們在旅程中大步前進”的情景,勾勒中國人民不斷向著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大步邁進的生動圖景,是對中國人民肯干、能干的評判,形象構建積極努力的中國國家形象。又如例2通過建筑隱喻關鍵詞“build a human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將“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概念映射為“建造建筑”,再現(xiàn)中國力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僅是愿景,更是具有切實措施的和框架的進行時,激發(fā)受眾的群體認同感,由此塑造中國這一“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導者和建設者形象。
韌性類判斷指評價“個體行為可靠與否”,如堅韌、勇敢、不可靠等[40]18。語料中,韌性類資源出現(xiàn)頻次為145次,主要依附于旅程、戰(zhàn)爭、人體、動植物和道路隱喻中,如press ahead、firmly defend、stand fast、continue to flourish、keep to the path等,是對中國推動發(fā)展、破除阻礙、開展合作等方面表現(xiàn)出的始終如一、堅韌不拔、堅定信念的贊揚,從行為主體展現(xiàn)的品格濡染受眾,實現(xiàn)形象塑造。規(guī)范類判斷指“評價對象的行為是否正常,如幸運、著名、倒霉、古怪等”[38]89。語料中出現(xiàn)頻次最少,附著的隱喻類型也較少,以舞臺和動植物隱喻類型為主,如leading role、leader、stable growth等,是對中國具體行為規(guī)范性和表現(xiàn)力的客觀評價。
例3:China will remain on the path of peaceful development(道路)(+判斷:韌性), pursuing mutually beneficial...
“和合”是中華民族先賢在實踐中孕育的文化智慧,深深根植于中國文化中,其崇尚和平、維護和平以及對“和諧”孜孜不倦的追求,對當代中國發(fā)展影響頗深[8]29,如“remain on the path of peaceful development”將“和平發(fā)展”概念具象化為中國選擇的“道路”,“remain on”強調(diào)時間上的持續(xù)性,意在強調(diào)中國秉持和平發(fā)展之決心,此為對中國堅持和平發(fā)展道路韌性的正面判斷,激發(fā)受眾的群體認同感,產(chǎn)生中國是和平發(fā)展的忠實踐行者之印象。
例4:... "make coordinated efforts to maintain stable growth(植物)(+判斷:規(guī)范), advance reform, make structural adjustments, improve living standards ...
句中“stable grow”植物隱喻關鍵詞,將“經(jīng)濟發(fā)展”映射為“植物生長”,植物應遵循自然規(guī)律生長,不可“拔苗助長”,經(jīng)濟發(fā)展亦是如此,應循序漸進、穩(wěn)中求進,客觀凸顯中國追求的經(jīng)濟發(fā)展模式是符合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和國家發(fā)展現(xiàn)狀的,以理說服受眾,塑造規(guī)范行為者的中國國家形象。
2.社會約束類資源
法律意義的“社會約束用以裁決行為的真實可靠性和正當性”[22]20,由此細分為正當類和真實類態(tài)度資源。《報告》隱喻話語中的社會約束類資源側(cè)重從合法合規(guī)性層面評價中國政府的行為,以此構建與之相對應的中國國家形象。
社會約束類中,正當類和真實類判斷分別指評價主體行為是否正當合法以及是否真實可靠[38]20,正向含義值得表揚,負向含義受到譴責,如公平與否、誠實與否等[41]17。如表4所示,正當性資源出現(xiàn)頻次為303次,占絕對優(yōu)勢,其中典型積極隱喻關鍵詞有critical battles against、build firewall against、stand behind、overhaul、peaceful growth、fair competition等,其中以戰(zhàn)爭隱喻類型為主,主要描述中國在打擊國內(nèi)及國際各種不法行為、維護公平競爭環(huán)境、消除各類潛在風險等事件中的做法和行為,負向表達僅有3次,此處不予討論。與之相較,真實類判斷僅出現(xiàn)15次,均為正向表達,相關隱喻關鍵詞有make substantive progress、build integrity、eschew doing things for show、truly operate等,主要表達中國實事求是、政府廉潔務實、各級干部真抓實干的精神。總體而言,社會約束以正當判斷為主要態(tài)度傳遞資源,通過不同隱喻類型,形象表達中國舉措的正義性。
例5:... launched a campaign to combat(戰(zhàn)爭)(+判斷:正當) organized crime and root out local mafia(植物)(+判斷:正當), and cracked down on crime ...
例6:To see that businesses and the public benefit more from our reforms to streamline administration, delegate powers, and improve regulation and services, we must cut red tape, level the playing field(競賽)(+判斷:正當性), provide greater convenience, and remove that last crucial hurdle.(競賽)(+判斷:正當性)
例5“l(fā)aunch a campaign to combat... ”將“當下肆虐的團伙犯罪”隱喻為虎視眈眈的“敵人”,暗示其時刻威脅中國乃至全球人民的安全及利益,而中國政府發(fā)起掃除“黑社會”犯罪團伙的“戰(zhàn)爭”,文中借助植物隱喻“root out local mafia”,把地方黑勢力比作“雜草”,將其連根拔起,以表達中國對社會不安因素的清理整治力度,彰顯“‘以人民為中心’的執(zhí)政倫理自覺”[37]45,屬于對中國治理執(zhí)行力正當性的贊揚,以具體行動感染讀者。例6“l(fā)evel the playing field”和“remove that last crucial hurdle”共同作用,將“市場的運行機制”映射為“一場競賽”,中國政府則為維護這場“競賽”的“裁判員”,以此描述中國全力維護和保障企業(yè)與群眾的合法利益,體現(xiàn)正當化的中國制度倫理,引發(fā)受眾產(chǎn)生中國追求公平競爭正義化、合法化的共鳴,凸顯中國是公平正義的守衛(wèi)者的形象。
例7:We will work harder to build a government of integrity.(建筑)(+判斷:真實性)
隱喻關鍵詞“build”引發(fā)“政府是建筑”的概念認知圖式,又通過“integrity”強調(diào)中國致力打造清正廉潔型政府,這是對中國政府行為真實性的判斷,展現(xiàn)中國政府的務實和自信,塑造為民服務的真誠踐行者形象。
(二)隱喻鑒賞資源:描摹“重要貢獻者”的中國國家形象
鑒賞資源屬美學范疇,“是對事物、過程以及更抽象結構的評價”[42]18,可分為反應類、構成類、價值類態(tài)度資源,同樣具有正負極性之分。正向的鑒賞資源表達積極的態(tài)度意義,引導受眾對評價對象形成正面良好的印象,負向則與之相反?!秷蟾妗酚⒆g本(2017—2022)中鑒賞資源依附的隱喻類型多元全面,蘊含的態(tài)度意義豐富,頻次達1155次,主要涉及中國政府對中國發(fā)展形勢本身及其行為過程、成效的鑒賞,是基于事實的理性評價,具有一定客觀性,從而促使受眾從心理上認同中國的中立形象。
如表5所示,鑒賞資源中,各隱喻態(tài)度資源的正向意義表達與負向意義表達差異顯著,且以正向價值類資源為主導,其頻次遠高于反應類和構成類資源。價值認知評價是言說者基于特定標準對事物或過程的價值所做的理性評價[43]20,《報告》英譯本(2017—2022)中隱喻話語的鑒賞資源主要從價值層面對中國發(fā)展成效以及中國貢獻做出積極、理性的評價,揭示中國發(fā)展與貢獻的真實性。
1.價值類資源
價值類鑒賞是對“事物社會價值的評價,涉及事物的重要性、價值和意義”[40]117。《報告》英譯本(2017—2022)中,中國政府借用不同隱喻對中國的政策方針、成就貢獻等進行價值評估,隱性地表明態(tài)度,實現(xiàn)認知交流與價值認同,促使中國國家形象自塑更自然。
語料中,該類資源的隱喻類型分布主要有旅程、機器、戰(zhàn)爭、圓圈、動植物、建筑、舞臺等(見圖1),蘊含的價值意義共計666次,其中正向態(tài)度意義占絕對優(yōu)勢,達645次,如milestone、driver、victory、core、prosperity、cornerstone、role等隱喻關鍵詞均涉及此,價值類資源用來描述中國實施的政策和計劃產(chǎn)生的積極社會意義,凸顯中國方案在國內(nèi)國際社會的重要價值。負向態(tài)度意義頻次為21,是對某些抑制或危害社會發(fā)展的現(xiàn)象或策略的譴責和整治,如zombie enterprises、unjustified growth、one-size-fits-all approaches等詞語的使用。
例8:Total retail sales of consumer goods exceeded 40 trillion yuan, and consumption continued to serve as the main engine driving growth.(機器)(+鑒賞:價值)
例9:These initiatives will enable us to accumulate more ecological wealth(金錢)(+鑒賞:價值) and build a green Great Wall(建筑)(+鑒賞:價值)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例10:We worked toward and saw that the Paris Agreement was put into force; China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舞臺)(+鑒賞:價值) in responding to global climate change.
當今世界,全球化不斷深入,中國之發(fā)展亦是世界之發(fā)展,例8借助機械領域的術語,將中國喻為一臺體型巨大且構造復雜的“機器”,而國民消費則是驅(qū)動國家正常運行發(fā)展的主“引擎”,生動形象地凸顯了國民消費對中國乃至全球經(jīng)濟繁榮發(fā)展的重要價值,以及中國政府對其的重視程度,引導受眾認同中國在經(jīng)濟發(fā)展領域的貢獻價值。“積力之所舉,則無不勝也;眾智之所為,則無不成也?!保ā痘茨献印ぶ餍g訓》),中華民族自古便秉持守望相助、同舟共濟的中國精神。當今中國更是在推動全球發(fā)展的各議題中,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如生態(tài)治理議題中,例9“ecological wealth”映射出“生態(tài)資源是財富”這一金錢隱喻,表達自然資源之寶貴,以生動彰顯中國對自然資源之重視,又借用“the Great Wall”這一建筑隱喻關鍵詞隱喻“綠色可持續(xù)發(fā)展”,“長城”為中國古代重要的軍事防御工程,也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有延綿不斷、堅不可摧的特點,此處意在說明綠色可持續(xù)發(fā)展要如長城一般永續(xù)長存、牢不可破,從而體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性以及中國舉措的重要貢獻。又如例10將“全球氣候變化治理”隱喻為“一場各國共同出演的舞臺劇”。在行為主體被視為實體,而非做出行為的動作者時,行為主體是可以鑒賞的[44]333,此處“China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從價值鑒賞維度,肯定中國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重要力量,在這一全球性事務中發(fā)揮著重要價值。以人類對生態(tài)保護的價值共同點引導受眾自主構建中國勇于奉獻、敢于擔當?shù)男蜗蟆?/p>
2.反應類資源
反應類鑒賞用于評價事物的質(zhì)量和影響[45]27?!秷蟾妗酚⒆g本(2017—2022)基于不同隱喻意向圖示,化無形和抽象概念為有形和具象之物,隱性地對中國發(fā)展的成就和貢獻等引起的“‘反應’進行評價和預期,以期與讀者形成一定共鳴”[46]47。
該資源在鑒賞資源中居于第二,共出現(xiàn)332次,其中動植物隱喻為反應型鑒賞的主要表征類型,頻次高達80,其次為方向、旅程等(見圖2)。相關積極隱喻關鍵詞如fruit、blossom、rise、fall、destination、start等,消極隱喻關鍵詞如negative growth、mounting downward pressure、growing pains等,總體以積極正向的話語基調(diào)為主。反應型鑒賞主要描述中國基于“和而不同”(《論語》)的處世之道和交際理念,在推動國內(nèi)、國際各領域發(fā)展中所做的努力產(chǎn)生了良好反響,從而從人際意義層面,影響受眾情緒[44]333,建構積極中國國家形象。
例11:Our pursuit of economic diplomacy and cultural and people-to-people exchanges yielded rich fruit.(植物隱喻)(+鑒賞:反應)
例12:... and China will keep working to be the most attractive destination(旅程)(+鑒賞:反應) for foreign investment.
例11基于外交語境,借用植物隱喻關鍵詞“fruit”,將中國經(jīng)濟、外交和文化交流的成就隱喻為“果實”,通過形容詞“rich”促使受眾對中國成就產(chǎn)生積極反應,推動受眾通過果實豐收的場景聯(lián)想中國外交取得的豐碩成果,傳遞“協(xié)和萬邦”(《尚書·虞書·堯典》)的中國外交原則,以生動畫面感召受眾,構建中國秉持和衷共濟、推進開放合作的溫暖形象。2005年,中國政府明確提出“負責任大國”的身份訴求和定位[47]43,這一定位源自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達則兼濟天下”(《孟子·盡心上》)的人類情懷,深深契合當代中國在全球化語境下行動的責任意識,如例12則以“destination”催生“外資投資是旅程”的隱喻認知模式,中國為此旅程的“目的地”之一,而“the most attractive”喚起受眾對中國這一“目的地”前景可期的積極反應,激發(fā)其內(nèi)心對中國“引進外資政策”等的信賴感,認可中國是推動全球發(fā)展的重要力量,“賦予中國以禮敬、開闊胸襟的形象”[48]95。
3.構成類資源
構成類鑒賞是指“根據(jù)成分評估產(chǎn)品和過程,看它是否符合各種結構的構成的常規(guī)”“描述一個物品的復雜性和細節(jié)”,如“unified, unbalanced, precise等”[44]333。
語料中,構成類資源出現(xiàn)頻次最少,共計157次,主要依附的隱喻類型為旅程和實體隱喻(見圖3),其中正向表達出現(xiàn)150次,負向表達僅7次。相關隱喻關鍵詞有primary stage、balanced economic、political、cultural、social and ecological progress、transparent、fuller picture、complicated terrain等,關注中國政策、計劃組成的常規(guī)性??傮w上,肯定中國在國際國內(nèi)各項事務中具體舉措立場的真實性、協(xié)調(diào)性、合理性,客觀闡釋中國擔當。
例13:We will further align our policies with internationally accepted trade rules, enhance policy transparency(實體:+構成)and consistency in implementation ...
該例通過實體隱喻關鍵詞“transparency”,將無形的政策有形化,形象描述中國在全球貿(mào)易市場議題中,積極公開相關貿(mào)易政策細節(jié)的事實,基于事實喚起受眾認可,客觀展現(xiàn)推動國際貿(mào)易公平化的中國擔當。
(三)隱喻情感資源:塑造“立體親近者”的中國國家形象
情感資源屬心理學范疇,是對行為、文本、過程以及現(xiàn)象的心理反應,包括快樂/非快樂、滿意/非滿意、安全/非安全以及傾向/非傾向四個子類[41]16-17。語料中隱喻話語的態(tài)度資源中,情感資源占比明顯低于判斷、鑒賞資源,頻次僅為139次(見表6),符合政府話語的客觀性要求。該類資源使用雖少但不容小覷,因“在情感互動中,作為主體的人、群體、組織、國家進一步推動情感信息的流動與傳播,從而形成對社會關系、國際關系以及國家形象的構建和反饋”[49]34。語料中僅運用安全/非安全、傾向/非傾向來表達情感,拉近與受眾距離,實現(xiàn)心理“共鳴”。
由表6可知,情感意義依附的隱喻類型僅有以上8種,其中安全/非安全的情感表達高于傾向/非傾向,且多隱含負向意義,主要是阻礙發(fā)展的各種國內(nèi)國際挑戰(zhàn)和風險,如腐敗、貧困、新冠疫情等,以此描述中國及全球人民安全利益受到的威脅,反映中國在快速發(fā)展的同時亦會面臨各種挑戰(zhàn)及困難的現(xiàn)實,“體現(xiàn)出中國向世界展現(xiàn)真實自我面貌的誠懇態(tài)度與高度自信”[48]91,以構建更加飽滿、立體的中國國家形象。
1.安全/非安全類資源
安全/非安全類情感是現(xiàn)實型的,涉及情感主體的心理安全性,如焦慮、害怕、信賴、安全等[23]49。該類資源出現(xiàn)頻次共計125次,附著于5種隱喻類型,表達正面情感意義的隱喻關鍵詞有protect against、confidence in the path、strong safety net等,負向情感意義的隱喻關鍵詞有fight、battle、combat、hit、shock等??傮w以負向情感為主,集中于戰(zhàn)爭和沖突隱喻中,表達對各種消極因素的不可控與不確定感,這與其固有的負面感受密切相關[50]93。沖突、戰(zhàn)爭伴隨的攻擊、暴力、甚至殺戮等不安全元素極易喚起人們對威脅因素的排斥感,語料使用戰(zhàn)爭、沖突隱喻將破壞中國及全球發(fā)展的消極因素置于敵對面,表明應展開積極對抗之態(tài)度,實現(xiàn)受眾立場化[19]43,以此拉近言說者與受眾的距離。在此種情感的互通作用下,“主體間的形象感知更具柔性和張力”[49]34,以塑造親近的中國國家形象。
例14:... and people from every walk of life have given their full support Together, we have waged an all-out people’s war against the virus ... (戰(zhàn)爭)(-情感:安全)
例15:We supported global cooperation on combating Covid-19... (戰(zhàn)爭)(-情感:安全)
例16:Last year, parts of the country, especially the Yangtze basin, were hit(沖突)(-情感:安全)by severe flooding and other disasters. We acted quickly to provide effective rescue ...
社會危機事件中可使用情感資源“構建社會結盟、塑造共同的感受群體,從而引發(fā)有利于社會的行為”[38]2,如例14和15中的新冠疫情事件,因其突發(fā)性、破壞性,被嵌入戰(zhàn)爭隱喻概念系統(tǒng),將全民抗疫的行為建構為“防疫是全民戰(zhàn)”“防疫是全球戰(zhàn)”,以此描述新冠疫情肆虐,嚴重危及全國及全球人民生命健康的事實,引發(fā)共情,觸發(fā)受眾精誠團結、共同抗疫的行為,同時也表明疫情防控亦是國家之責的中國態(tài)度立場,喚醒受眾的心理信賴,展現(xiàn)中國的溫潤度。例16聚焦自然災害事件,借助沖突隱喻將自然災害的打擊形象化,以說明自然災害嚴重威脅和破壞中國人民生命財產(chǎn)安全和正常生活。對此,中國及時采取援助行動,維護人民安全利益,說明“國以民為本,社稷亦為民而立”(《四書集注》)的民本思想不只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印記,更是“讓人民群眾可以體驗和感知的現(xiàn)代政治情感”[51]135,實現(xiàn)與受眾的情感共振,以構建中國親民愛民的溫和仁善形象。
2.傾向/非傾向類資源
傾向/非傾向類情感是非現(xiàn)實型的,往往內(nèi)含誘因,包括外物引起的恐懼和欲望,是表達意愿性的心理過程[23]48。語料中此類資源出現(xiàn)頻次僅為14次,以積極傾向性表達為主,相關隱喻關鍵詞有stand ready、join hands、open China wider、willingness to bear the weight of responsibility等,主要附著于人體隱喻類型。該類資源多集中于表達中國順應時代發(fā)展趨勢,推動中國與全球共同發(fā)展的美好愿景。
例17:China stands ready to (人體)(+情感:傾向)work together with all other countries to make new contributions in promoting enduring world peace and shared prosperity.
如例17“stands ready to”中使用人體隱喻關鍵詞,將中國人格化,從而與受眾建立共通的情感,表達中國愿與各國共同努力,為世界和平繁榮貢獻自身力量的積極意愿,自然而然地呈現(xiàn)中國溫情、易親近的形象。
四、結論
《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作為中國政府治國理政規(guī)劃和成果的總結性文件,其英譯本是世界觀察和了解中國的重要渠道,其中運用大量隱喻簡練、形象地傳遞了中國文化思想、價值觀念、態(tài)度觀點等,有效實現(xiàn)與受眾的認知交流與心理認同,從而促使國家形象塑造的自然和深入。本文采取定量和定性的方法,結合概念隱喻和評價理論,以隱喻話語的態(tài)度資源為切入點,分析了《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英譯本(2017—2022年)中所塑造的中國國家形象。研究表明,《報告》英譯本基于具體且共享的隱喻,運用判斷資源、鑒賞資源以及情感資源,隱晦地傳遞言說者的不同態(tài)度意義,以此激發(fā)受眾共鳴,客觀塑造了積極行動者、重要貢獻者、立體親近者的中國國家形象,以“自塑”影響“他塑”,推動中國國際話語體系的構建。本文對國家形象自塑研究具有一定鏡鑒作用,同時對認知語言學和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結合的相關研究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需指出,本研究樣本數(shù)量較少,歷時較短,未來可以擴充語料樣本數(shù)開展縱深研究,觀察中國國家形象自塑的歷時變化。此外,本研究基于《報告》英譯本中隱喻態(tài)度資源,但尚未考慮中英文化差異造成的受眾接受度等問題,未來可開展同文本對比研究,剖析國家形象自塑的效度及背后成因。
[ 參 考 文 獻 ]
[1]胡開寶,李鑫.基于語料庫的翻譯與中國形象研究:內(nèi)涵與意義[J].外語研究,2017(4):70-75+112.
[2]王小梅,司顯柱.中國國家形象宣傳片中的國家形象嬗變考察[J].當代電視,2021(2):77-81.
[3]汪徽,辛斌.美國媒體對中國形象的隱喻建構研究——以“美國退出TPP”相關報道為例[J].外語教學,2019(3):32-38.
[4]馬偉林,崔彥杰.基于語料庫的中國國家形象研究:及物性視角[J].外語電化教學,2020(5):114-121+17.
[5]李震寧,矯雨航,姜龍范.“一帶一路”視域下韓國媒體關于中國國家形象之建構與演變——以韓國廣播公司(KBS)相關報道為例[J].東疆學刊,2021(3):16-25.
[6]程瑾濤.美國主流媒體中的中國國家形象——基于《紐約時報》的涉華輿情研究[J].情報雜志,2021(11):80-86+146.
[7]林予婷,苗興偉.美國主流媒體對中國國家形象的話語建構——基于文本挖掘的歷時研究[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23(3):87-95.
[8]蒙象飛.人類命運共同體視閾下的中國國家形象傳播[J].云南社會科學,2020(4):25-31+176-177.
[9]鄭萍.后疫情時代中國國家形象傳播問題及對策探討——基于傳播治理的視角[J].中國行政管理,2022(11):155-157.
[10]沈正賦.中國國家形象國際傳播的邏輯建構與策略優(yōu)化[J].南京社會科學,2023(2):96-106.
[11]譚載喜.翻譯與國家形象重構——以中國敘事的回譯為例[J].外國語文,2018(1):1-10.
[12]焦丹,蘇銘.形象危機視閾下中國傳統(tǒng)武術批評性話語分析與形象重構——以紀錄片《藏著的武林》為語料[J].新聞愛好者,2021(9):60-62.
[13]雷璇,張威.中國國家形象在科技政策翻譯中的再建構[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23(5):66-78.
[14]梁曉波.國家形象的概念隱喻塑造研究[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2):113-117.
[15]譚文慧,朱耀云,王俊菊.概念隱喻視角下中國國家形象自塑研究——以疫情題材紀錄片為例[J].外語研究,2021(5):38-43.
[16]王瑞昀.概念隱喻的認知及其跨文化英譯研究——以《政府工作報告》譯文為例[J].上海對外經(jīng)貿(mào)大學學報,2016(2):87-96.
[17]黃進財,羅茲深.概念隱喻視角下《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中隱喻的韓譯方法研究[J].外國語文,2021(5):17-26.
[18]宋健楠.隱喻的態(tài)度評價價值考略[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16(3):50-55.
[19]焦俊峰.基于態(tài)度資源的新聞話語意識形態(tài)構建與解讀[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18(3):41-46.
[20]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Press,1980.
[21]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22]王振華,馬玉蕾.評價理論:魅力與困惑[J].外語教學,2007(6):19-23.
[23]MARTINJR,PRRWHITE.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Appraisal in English[M].London:Palgrave Macmillan,2005.
[24]孫亞.基于Wmatrix語義賦碼的概念隱喻評價意義分析[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4(5):42-46.
[25]KVECSESZ.Metaphors of Anger,Pride, and Love:A Lexical Approach to the Structure of Concepts[M].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1986.
[26]LAKOFF G.Moral Politics:What Conservatives Know That Liberals Don’t[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7.
[27]梁曉波,曾廣.概念隱喻的形象評價與建構功能[J].外語研究,2016(5):40-45+96.
[28]MARTIN JR.Comment[J].World Englishes,2007(26):84-86.
[29]武建國,謝思思,李晶.政治話語“合法化”的批評隱喻分析——以美國政府發(fā)布的中美貿(mào)易談判話語為例[J].當代外語研究,2022(4):111-122.
[30]STEENG,DORSTA,HERRMANN J,KAAL A,etc.A Method for Linguistic Metaphor Identification:From MIP to MIPVU[M].Amsterdam:John Benjamins,2010.
[31]馬靜靜,詹全旺.態(tài)度資源視域下國家形象建構的話語策略研究——以《新時代的中國能源發(fā)展》白皮書英譯本為例[J].河南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5):112-120.
[32]魯英.政治語篇中的人際元話語研究——以2012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為個案[J].外語學刊,2012(5):52-55.
[33]VAN LEEUWEN T.Representing social action[J].Discourse amp; society,1995(1):81-106.
[34]鄧仁華,楊帆.評價框架視閾下中美新冠肺炎疫情報道和國家形象建構研究[J].外語研究,2022(1):19-25+33+112.
[35]徐陶.“價值”“倫理”“道德”的范疇區(qū)分與意義辨析——基于實用主義和自然主義視角[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3):10-19.
[36]王振華.“硬新聞”的態(tài)度研究——“評價系統(tǒng)”應用研究之二[J].外語教學,2004(5):31-36.
[37]張由菊.新時代中國國家形象建構的倫理向度[J].貴州社會科學,2021(10):43-48.
[38]尚文博,胡開寶.基于語料庫的中國政治話語英譯中判斷意義的再現(xiàn)與重構——以《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的英譯為例[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23(5):84-97.
[39]孔新峰.與其坐而論道,不如起而行之[N].光明日報,2020-09-24(11).
[40]彭宣維.從評價理論反觀亞里士多德有關思想[J].山東外語教學,2012(1):16-20.
[41]王振華.評價系統(tǒng)及其運作——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的新發(fā)展[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01(6):13-20.
[42]孫成志,王成一.評價理論態(tài)度系統(tǒng)視域下集體身份的話語建構——以日本主流報紙“中國技能實習生”為例[J].日語學習與研究,2023(3):17-26.
[43]劉世鑄,韓金龍.新聞話語的評價系統(tǒng)[J].外語電化教學,2004(4):17-21.
[44]胡壯麟,朱永生,張德祿,等.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概論: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
[45]陳春華,馬龍凱.新冠肺炎新聞評論中的態(tài)度資源與形容詞型式——基于型式語法的研究[J].外語教學,2022(3):22-29.
[46]李成陳,江桂英.評價理論態(tài)度系統(tǒng)視角下中英學術專著他序?qū)Ρ妊芯縖J].外語教學,2017,38(5):43-48.
[47]李格琴.大國成長與中國的國家形象塑造[J].現(xiàn)代國際關系,2008(10):41-46+54.
[48]趙新利.“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的歷史溯源、理論邏輯與實現(xiàn)路徑[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6):89-98.
[49]張昆,張晶晶.動之以“情”:國家形象傳播的情感回歸[J].中國編輯,2022(11):33-37.
[50]楊紅燕.政府重大態(tài)度的隱喻表達機制研究——以《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國行動》白皮書為例[J].人文雜志,2021(8):90-96.
[51]陳相雨.在線共情敘事的情感影響及其風險預判[J].江蘇社會科學,2023(4):132-139+243.
[責任編輯:陳 曦]
Self-shaping Image of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ttitude Resources in Metaphors: A Corpus-based Study of the English Version of" Report on the Work" of the Government (2017—2022)
YAO Keqin," DING Xiaomei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Foreign Languages, 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 710021, Shaanxi
)Abstract: Metaphors characterized by conciseness, forcefulness and vividness are widely used to understand and perceive the natural world and living environment, and have the function of reflecting and establishing reality, implicitly conveying speakers’ attitude, thus promoting listeners to have a specific impression of things under discussion. Based on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and Appraisal Theory, attitude resources in metaphors in the English versions of Report on the Work of the Government (2017—2022) were analyzed to examine China’s national image construction by using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methods. Results show that different types of metaphors convey the speaker’s attitude and promote listeners’ psychological identification through specific and shared images, thereby constructing a real and China’s multi-dimensional image of an activist, contributor and approachable friend.
Key words: appraisal Theory;" attitude resources;" conceptual metaphor;" national image; english version of Report on the Work of the Govern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