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勇 劉智慧
摘要: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采用“雙線主題”引領,單元形式組編教材,任務群組織架構缺乏“大主題”引領。分析單元,提煉任務主題,明確教育教學目標,采用“大主題、小任務”重新構建單元學習路徑,用任務驅動,圍繞主題梳理探究單元內篇章的共性和異質,可以實現(xiàn)學生的思維成長和語言建構。
關鍵詞:小學語文;學習任務群;單元整體;教學任務建構
小學語文教材通常都是以單元形式組編,將那些情感相似的人文主題和具有相同訓練要素的文章組合在一起,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整體認知。單元內的篇章作為課程內容的主要載體,不能再被孤立看待成一篇篇文章。教師組織學生學習時,要有組織化和結構化地設計學習任務,在主題任務驅動下,設置幾個與之密切關聯(lián)的“學習活動任務”,從而形成一個具有內在關聯(lián)性的“大主題+學習任務”的整體組織體系,引導學生主動去探究,打破單元內篇章之間的壁壘,實現(xiàn)單元教學重構。現(xiàn)以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為例進行深入探討。
新課標指出,構建語文學習任務群適應學生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需求,可以破解語文課堂教學“高耗低效”的現(xiàn)實困境[1]。本單元由中華民族寓言故事和民間故事構成,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流淌著中華文化的“血脈”,故事中角色的思維方法無不蘊含著深刻的寓意,采用“小故事大道理”的形式呈現(xiàn)。如果教師不能以文章中“小故事大道理”作為學習任務群建構的靈魂,這樣的學習任務群顯然就是一個擺設而已。
本單元圍繞著“小故事大道理”中的“思維方法”這個主題編排了《坐井觀天》《寒號鳥》《我要的是葫蘆》三篇課文。不難發(fā)現(xiàn)三篇課文中角色不同的“思維方法”,產生了不同的認識,并導致了不同的結局,在這些淺顯的故事中講述著深刻的道理。教師必須要對三篇文章的“思維方法”有一個清晰的梳理,才能讓學習任務群方向更加明確(見表1)。
梳理發(fā)現(xiàn),三篇故事都是有著寫作背景的,借助“小故事”來說明“大道理”?!蹲^天》的故事來自于唐·韓愈《原道》:“坐井而觀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碧瞥衅诜鸾淌⑿?,儒學影響日漸衰微。韓愈為了維護儒學的基本觀點,發(fā)揚儒學思想,駁斥佛老之非,力求說服眾人,排斥佛教,掃除佛教的思想影響。用井底之蛙來作興比,讓人更易明白其中的道理。其實“坐井觀天”中的“坐”不能理解為“坐在”(臀部放在物體上支持體重)的意思,應該理解為“堅守”,引申為“常駐,不動”這個解釋。所以“坐井觀天”的意思是:長期駐留在井里看天,與外界隔絕,由此引發(fā)自大,不知外面世界之大,這是無知的一笑。
《寒號鳥》最早見于元末明初陶宗儀的《南村輟耕錄》,作者避世不仕,在民間授學,于弟子高談闊論時所得,借“寒號鳥”為題而發(fā)揮,以辛辣的筆調譏諷了“世之人中無所守者”,近代文人柯玉生借用前半部分改編為一個現(xiàn)代耳熟能詳?shù)脑⒀怨适?,借故事勸說人不能“得過且過”,這是誠懇的一勸。
《我要的是葫蘆》一文,是作者劉仲元挖掘東北民間故事整理改編的,創(chuàng)作時間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中期。當時社會不切實際的浮夸風盛行,這則寓言是否有警世一說?讓世人思考做事要看到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這可能是無奈的一說。
基于以上背景分析,就能確定以“小故事大道理”作為任務緣起,并以此作為建構學習任務群的主線,整合相關的“學習內容、情境、方法和資源”等要素,引導學生在思辨性閱讀的任務群中去感悟和理解。
學習任務群是課程內容的組織和呈現(xiàn)方式。重構單元,建構學習任務群,這不是憑空想象的,一定要基于教材編排的特點,在與編者、文本、學生充分對話的基礎上來進行設計。根據(jù)本單元的課后習題的提示與低年級年齡段特點,教師可以圍繞“大主題”構建三項“小任務”,構建學習任務群(見表2)。
上表從宏觀上呈現(xiàn)了本單元的學習任務群的具體內容,在“聆聽小故事,悟出大道理”的大主題統(tǒng)領下,建構出三項具體的小任務。這三項小任務題干清晰,指向明確的閱讀進階,來源于教材課后習題的助學系統(tǒng),與文本、編者、學生形成內在的一致性和關聯(lián)性,確保學習任務不偏離語文學習的航道,培養(yǎng)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
任務一:探尋故事的異與同
本單元的三篇課文,內容淺顯,但是寓意卻十分深刻,要想學生領悟故事中的道理,重點還是要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去體會。教師可以從探尋三個小故事的“異”與“同”為主要學習任務,引導學生深化感知課文的內容。
1.故事之“異”
故事“異”在何處?需要教師深入思考。就本單元的三篇課文來說差異還是較大的,如果僅僅看到三篇課文的“主人公”不同,或者《坐井觀天》《寒號鳥》是動物擬人化,《我要的是葫蘆》是寫人的這兩個視角得出差異,學生的思維難以得到真正提升。
教師可以借助課后習題:《坐井觀天》一文引導學生讀青蛙和小鳥對話中的反問句、感嘆句、祈使句。《我要的是葫蘆》一文對比朗讀,讀好種葫蘆人的反問句。在《寒號鳥》一文中,找出并讀好描寫天氣的詞語。在這些句式的引導和貫串下,串聯(lián)起故事的內容,發(fā)現(xiàn)這些不同句式的表達,不僅僅是在強化著一種語氣,更多是在提示著課文內容,引領著學生深入感知課文內容。
學生通過句子和詞語的朗讀再去進一步感受這些主人公得出觀點的視角是否一樣。《坐井觀天》是在對話中爭論,青蛙和小鳥表達各自的觀點,最后一笑讓人思考?!逗桒B》是通過比較喜鵲和寒號鳥不同的結局,體會其中的道理。《我要的是葫蘆》是從主人公的行為、結果出發(fā),引發(fā)讀者思考錯誤的根源。在這些“異”的探尋中,學生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感知和理解,對三個小故事留下深刻印象。
2.故事之“同”
通過探尋三篇課文的不同點,學生會對整個單元產生初步感知,但是要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還是要有著整體的意識,找出三篇課文的共性所在,更能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三篇文章有著什么相同之處呢?這就需要學生歸納分析,梳理信息,整合結論。學生不難發(fā)現(xiàn)每一篇寓言都在講述著一個道理,每一個道理都在勸說中彰顯出來。三個文本有著相似的表達結構,在反復中層層推進;三篇文章都在勸說中循循善誘,小鳥勸說青蛙要蹦出井口,站到井沿上看看;喜鵲勸說寒號鳥要早早壘窩,不要懶惰;鄰居勸說種葫蘆的人要給葫蘆治病,要捉掉蚜蟲。學生豁然頓悟其中的道理。
由“異”到“同”,學習任務不是在轉變,而是在引導學生思維向更深處發(fā)展,學生從整個單元出發(fā),從多角度、多層面思考,開闊思路,更能全面地感受著三個小故事的內容,為學生從“小故事”中初步體會到“大道理”做了良好的鋪墊。
任務二:感受故事的言與理
在二年級故事教學的課堂中,許多教師在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就把故事中蘊含的道理生硬地告訴學生。在“知識本位”的學習方式中,這樣固然能幫助學生得到高分,卻忽略了對學生主動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學習任務群強調學習的綜合性、情境性和實踐性,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交流討論,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正好給學生主動探究提供了機會,實現(xiàn)了“知識本位”向“素養(yǎng)本位”的轉型[2]。就二年級小學生來說,表達方式和言外之意是很難理解的,為了完成從“言”中悟出“理”,必須分解出相應的子任務。
1.那一笑,笑出青蛙無知自大
《坐井觀天》中印象最深的應該是青蛙和小鳥的第三處對話。在前面兩次對話描寫中,都沒有加上任何提示語,在第三處對話時,它們怎么就笑了呢?在設計學習任務時,就要緊抓這一“笑”,走進“笑”的背后,它們各自有著怎樣的心理想法?(1)讀好感嘆句和問句。“朋友,別說大話了!”“天不過井口那么大!還用飛那么遠嗎?”青蛙的一嘆一問,讀出了什么?(2)讀第三處對話,探討笑的相同和不同。提示語雖然相同,但是它們的心情卻是不同的,青蛙的笑是對自己的看法深信不疑,是自信的笑,同時也在笑小鳥的狂妄自大。小鳥的笑是一種堅定的笑,同時也有善意的提醒。(3)體會想法,感受寓意。結合課文內容,了解到高高的井壁擋住了青蛙的視線,所以它的目光短淺,所見有限,對小鳥說的話根本不相信,還自以為是正確的,這一“笑”字寫出了青蛙的自大,通過對“笑”字的揣摩,引導著學生體會故事的寓意。
通過以上三個子任務,學生不斷地品讀與思考,在讀中感悟,讀中思辨,把學生和文本的主人公勾連起來,理解小故事中蘊含的大道理。
2.那一勸,勸出寒號鳥得過且過
《寒號鳥》一文有著明顯的語言重復,這是顯而易見的地方,也是最需要引發(fā)學生思考的地方。
這兩處都是喜鵲反復地勸告,寒號鳥都是不聽勸告,是相似的語言、相似的故事情節(jié),相同的結局。有著這么多的相似或相同之處,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反復呢?反復的背后有著什么差異呢?指導學生對比閱讀喜鵲的前后兩句話,發(fā)現(xiàn)都有“快”字,這是一只想鄰居所想,急鄰居所急,關心鄰居的喜鵲。兩次勸告都告訴了寒號鳥該怎么做,第一次勸告不聽,第二次還去勸告,說到“現(xiàn)在懶惰,將來難過”,并且還指出這樣做的道理所在,對比中了解到喜鵲的苦口婆心、善良真誠;在寒號鳥的兩處語言對比中,由“不要吵”讀出寒號鳥的不耐煩,到“別啰嗦”看出寒號鳥煩的程度加深了,煩得都不想聽喜鵲講話了。寒號鳥沒有長遠打算,胸無大志,得過且過,就是在這不耐煩的反復語言中得到鮮明的體現(xiàn)。在對比探究的過程中,品讀“勸”字,走進人物,學生對人物有更多新的認識,從而豐滿、深刻、完整地認識到課文中兩類不同的人物,在思維的碰撞之下,產生心靈的震撼,道理的頓悟。
3.那一說,說出種葫蘆人片面固執(zhí)
《我要的是葫蘆》要在人物的對話和葫蘆變化過程的語言品讀中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要想幫助學生能“言”中悟出“理”,讀好文中帶有語氣詞的句子,體會人物的心情,就要引導學生讀好反問句的語氣,體悟出種葫蘆人片面固執(zhí)和對鄰居的不理解。品讀第四自然段,抓關鍵詞句,體會蚜蟲、葉子和葫蘆之間的聯(lián)系,體會道理。
任務群的形式學習中,有著前兩篇課文的學習,這里的子任務可以自主學習,小組交流,給學生充足的實踐探討,最終學生能在“說”的語言中感受種葫蘆人不懂得用聯(lián)系的眼光看問題、做事情,態(tài)度固執(zhí),不聽勸告。
任務三:遷移故事的聯(lián)和說
學習任務群“以語文實踐活動為主線”,具有情境性、實踐性、綜合性[3]。本單元一組“小故事”如何讓它在“現(xiàn)實世界”中透出我們的思考,領悟到“小故事大道理”的真諦?為了給學生提供一個思維發(fā)展的空間,可以結合課后習題,設計出一組“聯(lián)”與“說”的學習任務。
“聯(lián)什么”就是讓學生站在當下,對故事中角色做出評判,然后遷移聯(lián)結到社會。生活中你見過像青蛙、寒號鳥或者種葫蘆的人嗎?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可能有一定的困難,不妨鏈接一些視頻,讓學生結合著視頻,說說視頻中的故事,再去聯(lián)結到寓言故事中蘊含的道理。這樣的聯(lián)結,才會更加激發(fā)學生去思考,激活他們的思維。
在上面聯(lián)結感受中,學生對“小故事”中的“大道理”有著更進一步的感悟和理解后,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組織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本劇表演,讓學生化身為故事的主人公,在真實的情境中碰撞,其他學生作為觀眾,指點江山,實現(xiàn)對故事的“再創(chuàng)作”,完全符合低年級學生學習的特點,在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
通過遷移“聯(lián)”和“說”,實現(xiàn)著文本的語言內化為學生的語言,在聯(lián)結和再創(chuàng)作中,學生不僅把語言“內化”,甚至“活化”了,養(yǎng)育著學生語言素養(yǎng),同時更是思維的提升和發(fā)展,養(yǎng)育著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批判性和深刻性,養(yǎng)成著積極思考的習慣。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2.
[2] 鄭國民.以文化人,建設素養(yǎng)型語文課程標準: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解讀[J].基礎教育課程,2022(9).
[3] 陸志平,張克中.“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任務群的理解與實施[J].語文建設,2019(4).
編輯/趙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