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離婚》為老舍創(chuàng)作的一部長篇小說。在老舍的筆下,《離婚》的世界中聚集了在新舊交織的時代下生活著的諸如老李、張大哥等普通市民,而讀者得以窺其一斑的視角則是從這些市民的婚姻生活狀態(tài)與選擇中產(chǎn)生的?!峨x婚》以小說人物的生活方式以及人們對待婚姻的態(tài)度,表現(xiàn)了新舊沖突的社會亂象中引起的庸碌作風和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市民渴望追求“詩意”而不得、難以尋找出路的現(xiàn)實。
[關" 鍵" 詞] 老舍;《離婚》;人物生活;社會亂象;詩意人生
老舍在作品《離婚》中以平實樸素又蘊含幽默風趣的筆觸,塑造出在北平生活著的男男女女的人物群像,他們或是庸庸碌碌,或是左右逢源,或是悠然自在,或是掙扎困苦……《離婚》不僅以別具特色的語言和敘述方式展現(xiàn)著“幽默中的悲郁”,也將作者自身的疑慮與選擇融入小說人物的心理與行為中,反映出作者對社會與人生的思考。
一、人們灰蒙蒙的幸福人生
《離婚》描述了北平社會下普通市民日常生活中柴米油鹽、家長里短和稍顯機械化、模式化的人生,他們的人生籠罩在陰云之下,總是有些規(guī)約下的處世原則和人生態(tài)度束縛著他們,他們的婚姻生活,抑或工作常態(tài),都表現(xiàn)了那個時代下某類人的特性。
(一)“一切人的”張大哥
小說開篇便直言“張大哥是一切人的大哥”,老舍更是用似夢似幻的筆調(diào)寫出:“??!我看見了北平,馬上有了個‘人’。我不認識他,可是在我廿歲至廿五歲之間我?guī)缀跆焯炜匆娝薄埓蟾缇褪且磺腥说拇蟾?,是“統(tǒng)領著這一群人”的。①他是老舍塑造出的最具代表性的市民代表,看上去生活得有滋有味,有一份在財務所的體面工作,同時又干著介紹婚姻的創(chuàng)造“幸?!奔彝サ摹凹媛殹?,他還有一位能夠妥善處理家事的妻子和一雙兒女,可謂是“人生贏家”。
他看似是人們眼中的“智者”,生活中大小事都極為了解,與街坊和同事都良性往來,但是這種光亮生活卻也容易被打破。因為張大哥的某些行為稱得上是道德楷模,因此我們不能對張大哥的人格和行為進行徹底的批判,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張大哥的人生是經(jīng)不起審視的人生。他的生活全憑人情維系,且有時因過于重視人情而忽視了社會法律規(guī)約。
(二)“進城”又“出逃”的老李
老李是老舍在文中寄托了“半個理想”的人物,之所以說是“半個”,是由他“進城”卻最后又選擇“逃離”城市的行為所致,而他這種行為所表現(xiàn)的也正是一種壓抑著的幸福。老李在張大哥情真意切的勸說下,將太太從鄉(xiāng)下接進城里,原本想感受一下工作回家后妻子在側(cè)、兒女在家的普通生活,但更多時候卻是在無法理解自己且在傳統(tǒng)社會中成長起來的太太的行為與想法中度過的,這場本就是由于老李為了母親而錯誤開場的婚姻始終埋藏著靈魂上的無法交融。
受過新式教育的老李在舊式社會守則下進行著工作,并艱難維系著婚姻,這是當時那個社會不良形態(tài)的表征。老李嘗試融入這個滿是舊的為人處世的無序社會,卻無法滿足內(nèi)心的“詩意”,最終在自身無法前進一步踏入理想之境,也無法后退一步麻醉自己時選擇了逃避,這也代表了當時有知識的一部分人的生活困境。
(三)敢辦事的“例外”丁二爺
丁二爺是一個特殊的人物,他是作者著墨較多的人物中唯一沒有結(jié)婚也沒有與女性有過交往經(jīng)歷的人物形象。丁二爺?shù)牡匚缓茈y界定,他沒有工作,在張大哥家吃白食,但是他又幫著張大哥家添火看家?!霸趶埓蟾缪壑校莻€‘例外’——一個男人,沒家沒業(yè),在親戚家住著!”②由于丁二爺最愛和他的小黃鳥待在一塊兒,少與眾人有人情往來,他游離于眾人之外的特性讓他與社會顯得格格不入,使他成為在眾人迷茫之下“例外”的清醒者。
丁二爺?shù)乃枷胧乔逍训?,他意識到婦女在這個半新半舊的社會中生活的不易和婚姻制度對婦女的不友善,也曾發(fā)出“婦女太容易,也太難。容易,容易得像個熟瓜,一摸就破;難,比上天還難!”①的感慨。丁二爺?shù)男袨槭枪业?,他為了秀真和張大哥做出了旁人不敢去做也不愿去做的事情——殺死小趙,打破虛假的和諧場面。
丁二爺做出了雖是違反法律,但是勇敢反擊黑暗現(xiàn)實的行為,然而“過去是一片霧,將來是一片霧,現(xiàn)在,只有現(xiàn)在,似乎在哪兒有點陽光”②。除了在行動的那一剎那,丁二爺擁有了片刻理想,但在之后,他的行為并沒有對整個社會產(chǎn)生什么影響,也無人知道丁二爺做了什么。丁二爺身上顯現(xiàn)著一部分英雄人格,他的英雄性也只在我們讀者和老李面前閃現(xiàn),這樣一個在小說中唯一表現(xiàn)出些許英雄性的人物最終的結(jié)局卻也只是和老李一起“出逃”,是多么可悲可嘆。
“老舍緊緊抓住‘社會’不放,所以他的悲劇人物都不是受某種個人命運擺布的,而是當時丑惡社會的犧牲品?!雹蹚埓蟾?、老李等人的生活充斥著壓抑的氛圍,或者是麻木空洞地過著庸碌的人生,或是內(nèi)心掙扎地過著彷徨而不知如何改變的人生,都和新舊交織下的社會現(xiàn)實與社會背景有密切關系。
二、只“結(jié)婚”不“離婚”的社會亂象
“《離婚》在決定人物時已經(jīng)打好主意:鬧離婚的人才有資格入選?!雹茉谛≌f建構(gòu)之初其實就已經(jīng)奠定了“離婚”側(cè)重于這個“鬧”的過程,而不著重描寫離婚結(jié)局,更側(cè)重于具體介紹幾對夫妻對待婚姻的態(tài)度和鬧婚姻的狀態(tài),向讀者展示了一種只“結(jié)婚”不“離婚”的社會亂象,反映了當時社會中只“結(jié)”卻難“離”甚至不“離”的困境。
小說中將張大哥精心設置成串聯(lián)故事情節(jié)的重要角色,以張大哥在文中“神圣”的媒人身份,串起整個結(jié)婚與離婚的故事。且張大哥這個秉持著“為人謀永遠忠誠到底”的處世原則的熱心人士,總會竭力阻止眾人離婚,不管結(jié)婚的雙方實際幸福與否。在張大哥看來,“結(jié)婚”是每個人都應該經(jīng)歷的事情,是“最幸?!钡氖虑椋瑢τ谒麃碚f,“介紹婚姻是創(chuàng)造,消滅離婚是藝術批評”,“離婚”則是一種極端的行為,和自由婚姻一樣不應該存在。⑤張大哥的思想觀念恰恰是當時的主流思想,以張大哥為首的北平市民們也保持著男人應該養(yǎng)家,婦女應該以丈夫、家庭為天的態(tài)度,這都反映了一種畸形守舊的婚姻觀念。
第一部分所述的是老李因母親愿望而結(jié)成的無愛、無“詩意”的不幸婚姻。老李和妻子李太太去市場,李太太挑圍巾只拿了條“最不得人的灰藍色”圍巾,買其他物品也是以實用、家庭為先,而忽視自己生活的需求。這樣的李太太,與心存“詩意”且尚有一絲生活情調(diào)追求的老李走向了生活的分岔路口。然而為了母親、孩子艱難維持婚姻的老李僅僅只是將“離婚”這個想法在腦海中浮現(xiàn)一遍,不敢去改變現(xiàn)在的生活狀態(tài),從未展開“離婚”行動。
只“結(jié)”不“離”,其實是當時社會生活方式的一個縮影,是小市民庸常人生的典型表現(xiàn)形式,它是在舊思想、舊制度影響下形成的生活觀念。張大哥之所以從未考慮過離婚,是因為他只有龜縮在這個舊社會所形成的安逸生活的殼子里,才能始終保持著那種看似體面的生活。而老李則是有著一番自我與社會的斗爭和矛盾掙扎,他意識到了現(xiàn)在的婚姻生活方式是不正確的,雖然充滿了漏洞和妥協(xié),而若是按照老李的話來說,“夫妻們原來不過是那么一回事,‘將就’是必要的;不將就,只好根本取消婚姻制度”⑥,“婚姻這個東西必是有毛病”,是不該存在的。
在以舊北平為背景的都市主題創(chuàng)作中,結(jié)婚與離婚的絕對對立是一種奇怪的社會現(xiàn)象,表現(xiàn)了有知識的市民在新舊社會、新舊觀念交織的時代下生活的復雜性與困難性,揭露了約定俗成的生活法則下被程序化與格式化的病態(tài)人生,展現(xiàn)出有知識的青年在病態(tài)社會下生活的掙扎、麻木與逃避。只“結(jié)婚”不“離婚”的社會是一個精神萎靡的、壓抑的、充滿虛妄的世界。
三、難以尋覓的“詩意”人生
“生命只是妥協(xié),敷衍,和理想完全相反的鬼混?!?⑦與庸常人生相對的就是“詩意”人生,但是“詩意”在那個小市民文化與庸常觀念盛行、充斥著悲觀與麻木社會現(xiàn)象的時代中卻又是那么難以尋覓?!霸娨狻钡母拍畹谝淮卧谖闹谐霈F(xiàn)是在老李思考張大哥勸“不離婚”時老李所說的?!霸娨狻逼鋵嵤抢仙崴J為的當時有知識的市民追求的一種難以達成的理想化生活狀態(tài)。這種“詩意”的理想生活是指在青年人接受新思想、接觸新文化后形成的與傳統(tǒng)封建禮教不同的新的思想觀念,并且在這種新的思想觀念的指引下,青年人解放思想,試圖去追求的一種與現(xiàn)行社會制度和潛臺詞下的社會原則不同的生活態(tài)度,是自由的、開放的、平等的,是能夠“睜開眼睛看世界”的生活。
這種“詩意”的理想化生活狀態(tài)觸手可及,因為多年來所接受的先進知識教育使他們擁有一套更加自由開放的思想體系,擁有追求“詩意”的熱情與根基;但是這種根基又很薄弱,讓“詩意”難以觸及。在《離婚》剛剛出版時便有人對這篇小說做出過評論,說“老舍寫的主要人物不過這兩派,書呆子與京油子。主旨總是書呆子被京油子征服”①。老李是“書呆子”,張大哥和小趙等人是“京油子”,京油子的人生庸碌無常,沒有“詩意”,書呆子畢竟是個“呆子”,也畏手畏腳找不到“詩意”?!凹彝ィ鐣?,國家,世界,都是腳踏實地的,都沒有‘詩意’?!雹凇霸娨狻毖诼裨谔^于實際的現(xiàn)實與過度的生存規(guī)則下,因而文中在提到“詩意”時多次使用“虛幻”“想象”“可能”等模棱兩可并充滿不確定性的詞語,老李彷徨畏縮卻不忍放棄“詩意”,故而這種縹緲難以捉摸的東西才被老李投射到了一個具體的人——馬少奶奶身上。
他認為自己和馬少奶奶有諸多相同或相似的興趣,他幻想自己能和馬少奶奶一同交流內(nèi)心,但當馬少奶奶向馬同志屈服后,老李固執(zhí)堅守的最后一絲“詩意”的現(xiàn)實寄托也破碎了,于是老李選擇“逃”回鄉(xiāng)下。老李對馬少奶奶的偏愛與著迷,是一種對于“詩意”理想求而不得,退而求其次的屈服,他無法去追求真正的“詩意”,于是只好在對馬少奶奶虛假的愛慕中得到片刻安慰,也正因此造成了老李對馬少奶奶的幻想破碎后的“出逃”。
老李對馬少奶奶的“詩意”幻想破碎了,而真正的“詩意”老李也從未觸及。真正的“詩意”,對老李來說是“前面一堵墻,推開它,那面是荒山野水,可是雄偉遼闊。不敢去推,恐怕那未經(jīng)人吸過的空氣有毒!后面一堵墻,推開它,那面是床帷桌椅,爐火茶煙”。因此老李“不敢去推,恐怕那污濁的空氣有毒!站在這兒吧,兩墻之間站著個夢里的人”③。
老舍在創(chuàng)作《離婚》時,正是國人面對黑暗現(xiàn)實卻難以尋求到出路的時期,“中國之無望體現(xiàn)在各個方面”,人生的荒誕與虛妄又遍布眼前。老舍不是看不清、看不透像老李這樣有知識的青年人為何深陷矛盾社會的,而是與青年人一樣迷茫于應該如何邁出這一步,去何處尋找“詩意”。正如文中所提到的,老李也曾想要邁出追求“詩意”的腳步,但是又被世俗中如張大哥這樣的諸多人與人情所牽絆,頓覺“詩意”無望,喪失斗志,便又不敢邁出追求的腳步,“人人愿意樂意生活在黑暗里”,詩意便更是難以尋覓的了。
四、結(jié)語
《離婚》中搭建起這篇長篇小說主要故事情節(jié)和文本脈絡的重要人物基本都沒有完整的姓名,“張大哥”“丁二爺”“老李”“小趙”等這些稱謂都是“姓氏+與年齡或地位相關的代稱”或“老/小+姓氏”,這些男性的妻子也大多被稱作某某太太。
老舍在安排人物時有意將小說人物模糊化,他們是文章的主角,帶有典型環(huán)境中典型人物的特征,體現(xiàn)著被社會馴化、與社會抗爭,或是在社會中痛苦糾結(jié)后選擇逃避等的人生道路。老舍希望通過這幾個帶有明顯性格差異和明顯個人生存道路選擇差異特點但又普通的北平市民,訴說自己對于社會現(xiàn)象的反思,“結(jié)婚”的家庭到底是幸還是不幸,“離婚”是否又是一種人生的新出路,擁有知識的青年群體又將如何突破舊社會、舊制度的藩籬?!峨x婚》雖是老舍“返歸幽默”創(chuàng)造的作品,卻于“笑”中始終含著思縷悲意,是含著笑意與同情的悲劇,蘊藉著老舍對于人生的思考。
參考文獻:
[1]于永風.幾乎無事的悲劇:老舍小說《離婚》的“小市民性格”解讀[J].名作欣賞,2010(5):78-80.
[2]胡旭梅.離不去的和離去了的:評老舍《離婚》中的二元觀念[J].海南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4):126-131.
[3]老舍.離婚[M].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2018.
[4]李玲.老舍《離婚》中的存在追問與人生悲感[J].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2012(6):46-58.
[5]孟廣來,史若平,吳開晉,等.老舍研究論文集[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3.
[6]孫潔.老舍和他的世紀[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9.
[7]吳沁茗,劉戀.“詩意”及其悲劇性:論老舍小說《離婚》中的老李形象[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8(8):40-42,45.
作者簡介:
王菁(2002—),女,漢族,山東曲阜人,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 2020級在讀本科生,研究方向:現(xiàn)當代文學。
作者單位: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