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年來我國與日本在經(jīng)濟文化層面的交流愈加頻繁,中日貿(mào)易發(fā)展前景較好,對高水平日語翻譯人員的需求日益增加。準確恰當?shù)恼Z言翻譯,是國家之間正常交流合作的基礎。由于中日文化背景不盡相同,在開展翻譯活動時,需要譯者對不同的語言文化差異進行妥善處理,保證翻譯結(jié)果的準確性?;谌照Z翻譯中的語言文化差異問題,在分析日語語言文化特征和中日語言文化差異主要原因的基礎上,探究翻譯過程中因語言文化差異存在的問題,最后結(jié)合實際情況提出應對策略。
[關" 鍵" 詞] 中日語言文化;文化差異;翻譯策略
為了保證日語翻譯結(jié)果不出現(xiàn)偏差,日語的翻譯過程必須先明確中日語言文化差異,不能單純地進行字面翻譯,否則翻譯的結(jié)果會偏離原意,甚至造成較大的誤會。由此可見,要想解決日語翻譯過程中存在的語言文化層面的差異問題,必須充分了解日語的語言文化特征,進而科學采取恰當?shù)姆g策略,保證日語翻譯活動順利、準確地完成。
一、日語語言文化特征
(一)日語委婉含蓄的表達方式
日語有許多表達方式非常委婉,有一種說法叫作“空気を読む(讀空氣)”,其含義為“為了不造成尷尬,需要根據(jù)現(xiàn)場的情況配合說話”,可譯為“察言觀色”。如果一個人無法做到察言觀色,而是直截了當?shù)乇磉_自身的想法,日本人會說這個人“空気が読めない”,意為這個人說話之前不會察言觀色,用直接表達的想法破壞了原本的好氣氛,從而打上負面標簽。對察言觀色能力的重視,體現(xiàn)出日語的表達方式與漢語截然不同。
日本人在表達自己的意見時,往往不會直接說清楚,而是用婉轉(zhuǎn)、模糊、間接的方式進行表達。這也意味著,翻譯人員翻譯時需要深入思考其中的內(nèi)涵,通過上下文推測意義。如果不了解日語的語言表達特點,極有可能在交流中造成誤會。所以在翻譯日語的時候,要運用日語的語言思維,否則會出現(xiàn)“詞不達意”的問題。
(二)日語的使用受等級觀念的影響
日本社會有著明確的等級觀念和尊卑意識,無論是在學習、工作還是生活場合,這種等級制度已經(jīng)根深蒂固。所以無論在何種場合,語言交流都必須考慮到受話人的身份、地位、職位、年齡等因素,要使用不同程度的敬語與尊稱,不能完全“暢所欲言”。因此,在使用日語進行溝通交流的過程中,必須嚴格遵循這種等級制度,按照與對方等級身份相匹配的方式,完成語言的交流及表達,否則會被視為失禮,導致雙方的交流活動難以繼續(xù)進行。例如,根據(jù)來客的身份不同,“客人來了”可譯作“お客様がお見えになりました”或“お客さんが來ました”,前者顯然比后者恭敬得多。
(三)日語的男性用語與女性用語差別較大
在日本社會中,男性與女性在語言表達方面有著明顯的差異,部分詞匯為男性或者女性專用。因此,文學作品中男女間的對話往往不必指出“他說”或“她說”,從說話人的用詞即可看出。現(xiàn)代日語中男女用語的差別已顯著減少,但這些差異在人稱代詞、終助詞和感嘆詞上仍然存在[1]。其中,男性用語表達通常帶有較為強硬的語氣,而女性的語言表達則更為柔和委婉。例如,男性的自稱多用“ぼく”“おれ”“わし”,女性自稱則使用“わたし”“あたし”。
二、中日語言文化差異的主要原因
任何兩種語言在相互接觸之后,都會表現(xiàn)出文化差異。中日兩國之間存在顯著的文化差異,產(chǎn)生了漢語和日語語言表達的差異。中日兩國語言和文化差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歷史發(fā)展、社會結(jié)構、文化價值觀和文化元素等。
(一)歷史差異
中日文化的發(fā)展方向與特點不同,在語言和文化上也有各自的演化和發(fā)展。中日兩國的歷史和文化傳統(tǒng)差異較大。
(二)社會結(jié)構差異
中日兩國都重視集體主義思想,但是中國在強調(diào)集體意識的同時,認為每個人都可以彰顯個人的能力,進而實現(xiàn)個人價值;日本則營造出“合群”的群體文化,一個團體內(nèi)部的人必須做到整齊劃一,個人能力則居于其次[2]。在中國,家庭觀念較重,家族傳統(tǒng)對人們的思想行為影響很大,日本則與此相反。這些差異在中日兩國的語言和文化上表現(xiàn)得較為深刻。
(三)文化價值觀差異
中日兩國的文化價值觀也存在較大差異。中國和日本都重視待人接物的禮儀,但是兩國對于禮儀的理解卻不盡相同。
(四)文化元素差異
漢語和日語在用字習慣、字形字義上不盡相同,在翻譯過程中可能造成誤解和交流困難。
了解這些差異,對于應對日語翻譯中的語言文化差異問題十分重要。翻譯人員在翻譯中不僅需要同時運用漢語、日語兩種語言的書寫以及表達方法,還必須明確中日兩國不同的文化,從而最大限度地準確表達源語言的內(nèi)涵。一方面,翻譯人員需要深入分析源語言的表達內(nèi)涵,即詳細分解日語的內(nèi)容,然后找出對應的漢語內(nèi)容;另一方面,翻譯人員需要立足于中日兩國的不同文化,在翻譯的同時,避免由于不了解文化而出現(xiàn)語言誤區(qū),從而完成日語翻譯活動[3]。
三、日語翻譯過程中存在的語言文化差異問題
(一)部分日語翻譯存在“中式日語”誤區(qū)
國內(nèi)參與日語翻譯的人員,往往第一語言為漢語,而日語作為其第二語言,實際使用水平會明顯遜色于漢語,即使翻譯人員在學校接受過專業(yè)的日語培訓以及學習活動,但是由于翻譯人員習慣運用漢語的表達方式,導致其在翻譯活動過程中依舊會出現(xiàn)“中式日語”問題。例如翻譯“今天天氣很好”這句話,部分翻譯人員會根據(jù)漢語的表達方式,直接翻譯為“今日の天気はいいです”,實際上按照日語的表達習慣,應當翻譯為“今日はいいお天気です”。
不僅如此,由于語言文化的差異性,部分慣用的漢語表達方式在日本人看來是不恰當?shù)?。例如中國人要想表達對他人意見的肯定,會先習慣性說“嗯”,但是在日語當中,與“嗯”發(fā)音類似的“うん”這個感嘆詞的禮貌程度顯著低于“はい”,如果在面對教師、上級的時候使用,會使對方產(chǎn)生“不夠尊重”的不良印象。如果沒有及時解決“中式日語”問題,日語翻譯必然會出現(xiàn)錯誤及障礙,導致雙方的語言交流無法順利繼續(xù)。
(二)翻譯的文本準確度難以保證
日語中存在相當數(shù)量的漢字詞匯,然而日語具備特殊的語言文化特征,日語之中的含義,有時與漢語的含義截然不同。例如,日語當中的“愚癡”,其真正含義為“發(fā)牢騷”,不是單純的字面意義;日語“勝てば官軍、負ければ賊軍”的含義,就是“勝者為王敗者寇”,其中的詞語“官軍”以及“賊軍”,并非單純指漢語之中的“軍隊”。
漢語與日語部分詞匯的感情色彩亦有不同。如日語中含有“貓”的詞語通常帶有貶義,例如,“貓を被る(假裝老實)”“貓の目(變化無常)”“貓の額(面積狹?。钡龋鴿h語中“貓”并無貶義。如果翻譯人員忽視了這種語言表達的差異,直接根據(jù)日語漢字的表面意思進行翻譯,可能會導致翻譯的文本內(nèi)容出現(xiàn)較大的偏差,造成雙方交流困難的局面。
四、應對日語翻譯中語言文化差異的相關策略
(一)關注語言表達的省略
詞語的省略是一種廣泛存在的語言現(xiàn)象。與漢語相比,日語中的省略更為多見。如“並んでいる”翻譯為漢語時,應補足主語,譯為“好多人在排隊”。日語的表達也常常因較為委婉且含蓄,所以在翻譯過程中,必須深入探討日語之中的隱藏含義,但是部分翻譯人員往往將隱藏的含義忽略[4]。因此,在翻譯過程中,翻譯人員需要結(jié)合具體的語境進行深入分析,明確語言內(nèi)部是否存在并未明顯表達的“言外之意”。為了準確翻譯日語中省略的語言表達,翻譯人員需要在充分了解其語言文化的基礎上,對省略語言想要表達的內(nèi)容進行推測,從而根據(jù)語境的要求,找到最接近源語言含義的省略語言,進而完成翻譯表達。換言之,就是翻譯人員需要在保證源語言含義不變的前提下,按照自身的理解,補充日語語言內(nèi)部被省略的隱藏語言,幫助目標語受眾真正明確其中的意思。
因此,在開展中日兩種語言互譯活動的時候,應將理解語言文化的差異作為基礎,結(jié)合語境分析可能存在的省略語言,然后選擇最恰當?shù)姆g詞匯或者句子完成對省略語言的填補,從而不斷積累翻譯經(jīng)驗,使日后的日語翻譯活動可以做到得心應手。
(二)重視日本男女用語的差異
上文提到,日本男性與女性的語言表達方面有著明顯的差異。日本男性在社會和家庭中占據(jù)主導地位,且男性的社會活動多在家庭之外開展;而日本女性的活動往往在家庭內(nèi)部,即所謂的“男主外,女主內(nèi)”。雖然近年來日本社會內(nèi)部的男女平權運動興起,更多的日本女性走出家庭進入社會,但是經(jīng)過漫長歷史積累形成的語言文化,不可能在短時間內(nèi)出現(xiàn)較大的改變。
由此可見,在日語翻譯過程中,翻譯人員需要明確男性和女性的語言差異,同時根據(jù)對方的身份、社會地位以及所處的語境,選擇最適合的用詞、語言表達方式以及語氣進行翻譯。
(三)合理運用禮貌用語
日本社會內(nèi)部等級分明,日本人參與社會內(nèi)部活動時往往非常重視等級區(qū)分,會選擇運用與社會等級相對應的語言,以保證自身的語言行為更加規(guī)范。由于身份等級、社會地位的差異,不同的人在使用日語的時候會出現(xiàn)明顯的差異。因此在實際翻譯過程中,翻譯人員應當先明確對方的社會地位、實際身份等,將其身份運用的語言特點作為依據(jù),結(jié)合交流的時間、地點等要素開展翻譯活動,從而提高日語翻譯的準確性[5]。
在運用日語進行表達的過程中,應恰當?shù)剡x擇禮貌用語進行交流,同時要注意自身表達的語氣。地位較低的人若與地位較高的人交流,必須運用特定的語言稱謂,并在正確使用尊他語和自謙語的同時使用尊敬的語氣。如果是兩個地位相同的人進行交流,采用的禮貌用語會出現(xiàn)變化,語氣也會變得較為輕松緩和。
因此,在翻譯日語的過程中,應當站在場景和人的角度,正確理解日語文本包含的思想感情,然后合理運用禮貌用語準確地完成翻譯。
(四)準確描述關鍵詞
在日語翻譯過程中,應準確抓住文本中的關鍵詞,然后明確關鍵詞在漢日之間是否存在差異。例如,漢語的每一句話都會運用主謂賓、定狀補,并且利用謂語來表達動作,因此動作可以被視為關鍵詞。與此同時,主語和賓語也可以被視為關鍵詞,用于修飾的詞語則排在關鍵詞后面。只有找到關鍵詞的正確含義,才能保證日語翻譯不會出現(xiàn)問題。所以,準確地對關鍵詞進行描述,是順利完成日語翻譯的前提。翻譯時需要先找到關鍵所在,然后完成翻譯延伸,并對語言文化差異給予充分尊重。
(五)充分了解并尊重日本文化及其特征
日語的翻譯活動需要較高的翻譯技巧以及足夠的日語語言儲備,而且對日本文化及其特征的掌握也同樣重要。如果翻譯人員只掌握了翻譯技巧,而沒有了解相應的文化背景和習慣,那么其翻譯結(jié)果將無法真正做到“信達雅”,語言之中蘊含的情感自然無法體現(xiàn)出來。例如,在翻譯諺語、典故、民間故事或地方特色時,不能只根據(jù)字面意思機械翻譯,這樣做會導致人們在交流過程中“一頭霧水”,無法理解其中真正的內(nèi)涵。例如,在翻譯諺語“說曹操,曹操到”的時候,翻譯人員應當根據(jù)其深層次的內(nèi)涵,翻譯為“うわさをすれば影がさす(說到一個人,他的影子就出現(xiàn)了)”。
翻譯人員應當在掌握相應文字知識的基礎上,持續(xù)積累翻譯經(jīng)驗,同時主動了解日本文化的背景、習慣、禮儀以及與日語相關的語言特征,翻譯時架起中日語言文化的橋梁,盡可能地尊重源語言,保留原汁原味的語言風格和表達方式,這樣做有助于目標語言保留源語言所傳達的情感和文化內(nèi)涵。
五、結(jié)語
綜上所述,語言是人們交流思想、表達情感的工具,不同語言間的交流必定會產(chǎn)生文化差異。語言文化差異歸因于歷史、社會結(jié)構、文化價值觀、文化元素等因素。中日語言文化的差異導致漢語與日語不論在語音、詞匯、句子結(jié)構和表達習慣上都有較大差別。因此,在日語翻譯過程中,譯者應當充分重視日語語言文化特征,及時解決其中存在的語言文化差異問題,做到根據(jù)日語翻譯的實際情況,科學采取翻譯策略,切實保證日語翻譯的準確性和恰當性,促進中日雙方更好地交流。
參考文獻:
[1]蘇琦.漢日翻譯教程(第三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45.
[2]劉雪.關于旅游日語翻譯和中日文化差異的思考[J].大眾標準化,2021(8):84-85,89.
[3]李雪蓮.高校日語翻譯教學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產(chǎn)業(yè)與科技論壇,2021,20(9):148-149.
[4]朱奇瑩.新時代語境下日語翻譯教學創(chuàng)新探索[J].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學報,2021(6):77-82.
[5]楚永娟.新文科背景下高校日語翻譯人才培養(yǎng)研究[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22(1):62-64,99.
作者簡介:
顧雅琦(1993—),女,漢族,河南固始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日本文學、日語翻譯。
作者單位:開封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