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漢語中,“不”和“沒(有)”是最常見的否定詞,二者均表示否定意義。通過大量例子闡述并分析漢語否定詞“不”和“沒(有)”用法的異同點。
[關" 鍵" 詞] 不;沒(有);用法;異同
漢語中的否定形式在生活、學習中普遍存在,但各否定詞的用法并不完全相同。在使用過程中,若不熟悉并掌握其用法,則會出現(xiàn)錯用、混用的現(xiàn)象。本文將結(jié)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深入探討“不”和“沒(有)”這兩者之間的關系及區(qū)別,并對它們用法的異同點進行詳細分析。
在漢語中,“不”和“沒(有)”是最常見的否定詞。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不”為副詞,“沒(有)”為副詞或動詞,具體情況如下。
一、“不”和“沒(有)”的相同點
(一)二者均為表示否定意義的否定詞
①外面正在下大雨,風也很大,我不去巴扎了。
②我今天沒讀書,因為我的朋友們來家里做客了。
①中“不”為表示否定意義的否定詞,否定了“去”這個動詞,說明“去巴扎”這個事情沒有實現(xiàn)。②中“沒”為表示否定意義的否定詞,否定了“讀”這個動詞,說明“讀書”這個事情沒有實現(xiàn)。
(二)二者均能單獨使用
①今晚一起去看電影吧!——不,我今晚有事,下次吧。
②今天上午你去圖書館了嗎?——不(有),我去教學樓了。
③我打算一會兒去超市,要幫你帶些什么嗎?——不。
①中“不”為一個單句,對前句進行了否定,即說明“看電影”這個動作不會發(fā)生。②中“沒有”為一個單句,對前句進行了否定,即說明“去圖書館”這個動作沒有發(fā)生過。③中“不”為一個單句,且后面沒有加解釋說明的句子,此時單句“不”所表達的意義為“不需要幫忙帶東西”。通過這三個例子可知,“不”和“沒(有)”均能單獨使用,即二者均能夠不與其他詞語連用而單獨構(gòu)成一個句子,二者后面的句子“我今晚有事,下次吧”“我去教學樓了”等則起補充說明的作用,加或不加都不影響“不”和“沒(有)”對前句進行否定這一意義。
(三)二者均可與動補短語連用
①這座山太高了,年邁的老人爬不上去。
②小明有恐高癥,爬到一半沒爬上去。
①②中“不”和“沒(有)”均可與動補短語“爬上去”連用,其中“爬”為動詞,“上去”為補語,用來對動作的狀態(tài)進行解釋說明,而與否定詞“不”“沒”連用后,則說明該動作沒有達到此狀態(tài)。
(四)二者均具有副詞的主要特征,均不能作句子的主要成分,在句中僅充當狀語,可用于動詞、形容詞或動賓短語之前
①他從來都不吃芒果。
②他沒(有)看過動漫。
①中“不”在動詞“吃”之前,表示否定了行為動作,說明該動作行為未發(fā)生,此時“不”在動詞前“吃”作狀語。②中“沒(有)”在動詞“看”之前否定了行為動作,說明該動作行為未發(fā)生,此時“沒(有)”在動詞“看”前作狀語。
③他前面水喝多了,現(xiàn)在還不渴。
④現(xiàn)在太早了,天還沒黑,所以路燈沒(有)亮。
③中“不”在形容詞“渴”之前否定了人物的狀態(tài),說明人物“他”未達到“渴”這一狀態(tài),此時“不”在形容詞“渴”前作狀語。④中“沒(有)”在形容詞“亮”之前否定了事物的性質(zhì),說明事物“燈”未達到“亮”這一狀態(tài),此時“沒(有)”在形容詞“亮”前作狀語。
⑤如果明天天氣不好,那我們就不去公園了。
⑥今天單位臨時有事,他沒(有)去公園。
⑤中“不”在動賓短語“去公園”之前,否定了動賓短語所表述的事件,說明“去公園”這一事件未發(fā)生,此時“去”為動詞,“公園”為賓語。⑥中“沒(有)”在動賓短語“去公園”之前,否定了動賓短語所表述的事件,說明“去公園”這一事件未發(fā)生,此時“去”為動詞,“公園”為賓語。
二、“不”和“沒(有)”的不同點
(一)二者詞性方面存在差異
1.“不”僅作副詞
(1)可用在動詞、形容詞或其他副詞之前表達否定意義。例如:不去、不能、不跑、不多、不經(jīng)濟、不漂亮、不一定、不很好、不太。其中,“去”“能”“跑”為動詞,“多”“經(jīng)濟”“漂亮”為形容詞,“一定”“很好”“不太”為副詞,“不”在這些詞前面對其進行否定,表示這些詞所修飾的人或事物不具有某種特征或性質(zhì)。
(2)可用在名詞或名詞性詞素之前,構(gòu)成形容詞。
例如:不法、不規(guī)則。其中,“規(guī)則”為名詞,“法”為名詞性詞素。
(3)可單獨使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句的意思跟問句相反)。
①他知道她要來嗎?——不。
例句中,“不”為單句,對問句進行了否定回答,表示回答者不知道她要來。
(4)可用在句末表示疑問,作用等同于反復問句。
①他現(xiàn)在身體好不?你吃烤包子不?
例句中表達肯定的詞為“好”“吃”,表達否定的詞為“不”?;卮鹫咴诨卮饡r,可選擇回答“好”或“不”以及“吃”或“不”,用來表示“身體好”或“身體不好”以及“吃烤包子”或“不吃烤包子”。
(5)可用在動補結(jié)構(gòu)中間,表示不可能達到某種結(jié)果。
例如:拿不動、做不好、裝不下、看不出。其中“拿”“做”“裝”“看”等為動詞,“動”“好”“下”“出”等為補語。即“不”加在“拿動”“做好”“裝下”“看出”中間時,所表示的意義為“拿動”“做好”“裝下”“看出”這些效果都達不到。
(6)當“不”字前后重復使用相同的詞時,可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邊加“什么”)。
①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錢不錢的,你喜歡就拿去。
例句中前后重復使用的詞為“累”“錢”,在重復相同的詞之間加“不”所表示的意義為說話者不在乎“累”“錢”。
(7)可跟“就”搭配使用,表示選擇。
例如:
①他不是看書,就是寫文章。
例句中表示主語“他”所做的事情要么是看書,要么是寫文章,非此即彼。
(8)可表示不用、不要(限用于某些客套話)。
例如:不謝、不送、不客氣。
需要注意的是:在去聲字前面,“不”字讀陽平聲bú,如“不會、不是、不去”。動詞“有”的否定式是“沒有”,不是“不有”。
2.“沒(有)”可作動詞
(1)可表示“領有、具有”等的否定。
例如:沒(有)票、沒(有)理由、沒(有)衣服。表示“票”“理由”“衣服”不屬于某人或某物。
(2)可表示存在的否定。
①屋里沒(有)人。
例句表示在“屋”這個空間中不存在人,即一個人都沒有。
(3)可用在“誰、哪個”等詞之前,表示“全都不”。
①沒(有)誰會同意這樣做、沒(有)哪個說過這樣的話。
例句所表示的含義為“所有人都不會同意這樣做”“沒有人說過這樣的話”。
(4)可表示不如、不及。
①你沒(有)他高,誰都沒(有)他會說話。
例句所表示的含義為“你和他之間作比較,他更高”,即“你不及他”“他是最會說話的,沒人比得過他”,即“誰都不及他”。
(5)可表示不夠、不到。
①他來了沒(有)三天就走了。
例句說明“他”來到某地沒有滿三天就離開了。
3.“沒(有)”可作動詞
(1)可表示“已然”的否定。
①他還沒(有)回來,天還沒(有)黑呢。
例句中“沒(有)”對“回來”“天黑”等情況是否已經(jīng)發(fā)生進行了否定,即“回來”“天黑”等情況還未發(fā)生。
(2)可表示“曾經(jīng)”的否定。
①老張從前沒(有)來過這里,我從來沒(有)見過他。
例句中“過”表示曾經(jīng)有過某種經(jīng)歷,加“沒(有)否定后則表示沒有過某種經(jīng)歷,即“老張來這里”“我見他”等經(jīng)歷沒有出現(xiàn)過。
(二)二者所表示的主客觀性不同
“不”否定主觀意愿,“沒(有)”否定客觀敘述。
①“我不去吃飯”。
②“我沒去吃飯”。
①句中“不去”是由人的主觀意志決定的,表示人對“吃飯”這一事件的看法和態(tài)度,能夠自己決定去不去吃飯,具有主觀性。②句中“沒去”單純表達了說話者沒有去吃飯這一事實,僅陳述了客觀事實的情況,并無說話者的主觀意愿,故具有客觀性。
(三)二者所表示的時態(tài)不同
“不”可指過去、現(xiàn)在、將來;“沒(有)”可指過去、現(xiàn)在,不能指將來。
①他不看電視劇。
②他沒(有)看電視劇。
①②兩句中“不看”“沒(有)看”均可表示動作行為已經(jīng)完成或正在進行,即表示過去或現(xiàn)在意義。即①可以表示“之前不看電視劇”或“現(xiàn)在(說話時)不看電視劇”;②可以表示“之前沒看過電視劇”或“現(xiàn)在(說話時)沒有在看電視劇”。
③明天他不來。
④明天他沒(有)來。
③中“不來”是由“他”個人主觀意識決定的,即使動作還未發(fā)生,邏輯依然成立;而④中“沒(有)來”所陳述的是客觀事實,通過“明天”一詞可知,該事件并未發(fā)生,既然未發(fā)生,那便無法陳述這一客觀事實,故“明天他沒(有)來”不成立,“沒(有)”一詞也不能用于指將來。
在假設的情況下,“沒(有)”可用于指將來。例如 :假如他明天沒(有)來,那我們的旅游計劃就推遲吧。
(四)二者與動補短語連用時所處位置不同
“不”用于動詞和補語之間,“沒(有)”用于動補短語之前。
①看不清楚。
②沒(有)聽明白。
雖然“不”和“沒(有)”都可與動補短語連用,但用法略有差異。此時,①中的短語不能寫為“看沒(有)清楚”。在正確用法中,“沒(有)”用于動補短語“看清楚”之前,表示“看”這個動作已經(jīng)實現(xiàn),結(jié)果為“沒(有)看清楚”,而“不”用于動詞“看”和補語“清楚”之間,表示一種可能的狀態(tài)。②中的短語不能寫為“不聽明白”。在正確用法中,“沒(有)”用于動補短語“聽明白”之前,表示“聽”這個動作已經(jīng)實現(xiàn),結(jié)果為“沒(有)聽明白”,而“不”用于動詞“聽”和補語“明白”之間,表示一種可能的狀態(tài)。
(五)二者對特殊句式的否定不同
對“是”字句進行否定時只能用“不”;對“有”字句進行否定時只能用“沒(有)”。
①“他是學生”。
該句正確否定為“他不是學生”,錯誤否定為“他沒(有)學生”。
②“我有書包”。
該句正確否定為“我沒(有)書包”。 錯誤否定為“我不書包”。
①句中“他是學生”是主觀狀態(tài),故用“不”對其進行否定,說明他的身份不是學生,可能是其他身份。“他沒(有)學生”中“沒(有)”指領有,即“他”和“學生”之間不存在領屬關系,此否定句已改變原句本意,故為錯誤否定。②句中“有沒有”是客觀的、已知的狀態(tài),故用“沒(有)”對其進行否定,表示“書包”并不屬于“我”。
三、結(jié)語
漢語“不”和“沒(有)”有相同或相近的含義及用法,但它們又不盡相同,導致我們在使用中會出現(xiàn)混用、錯用的情況,因此,本文主要對漢語“不”和“沒(有)”的具體用法及二者之間的異同點進行了分析。
參考文獻:
[1]黃伯榮,廖旭東.現(xiàn)代漢語(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2]呂淑湘.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
[3]陸儉明.現(xiàn)代漢語語法研究教程(第四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4]李琦.否定副詞“不”“沒(有)”不對稱研究:基于語料庫的考察[J].開封文化藝術(shù)職業(yè)學院學報,2022,42(6):22-24.
作者簡介:
祁娟萍(2001—),女,甘肅定西人,新疆農(nóng)業(yè)大學新生學院中國少數(shù)民族語言文學(維吾爾語)專業(yè)202班學生。
*通訊作者:夏爾巴奴·吐爾遜(1980—),女,新疆烏魯木齊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作者單位:新疆農(nóng)業(yè)大學新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