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郁孤臺法帖》為宋拓孤本,摹刻精良,此帖經(jīng)后世多次重裱而致帖序混亂。劉正成認為蘇軾書跡中《子敦龍圖帖》與《去國十五年帖》本屬一帖,然論理不周,最為關(guān)鍵的受書者是誰也未考出。將從文本信息與書寫細節(jié)兩方面予以論證,并考出此帖受書人應(yīng)為顧臨。
[關(guān)" 鍵" 詞] 《去國十五年帖》;《子敦龍圖帖》;書寫細節(jié);統(tǒng)一性
一、《郁孤臺法帖》帖序混亂與失考情況
《郁孤臺法帖》是南宋聶子述在紹定元年(1228年)于贛州郁孤臺所輯刻,帖石久佚,至今僅存宋拓孤本上下兩冊,藏于上海圖書館。關(guān)于此帖的歷代著錄極少,原帖卷數(shù)、收錄內(nèi)容均不詳,其尺寸之大在宋代刻帖中洵為孤例,冊高49.6厘米,寬31.1厘米,其中帖芯高39.3厘米,寬22.5厘米。帖中現(xiàn)存收錄的書家有蘇軾、黃庭堅、石延年、李建中、周越、趙佶、程嗣真。其中蘇軾書跡有二十件,摹拓精良,占上冊三分之二的篇幅。這些作品多為蘇軾中晚年所書,主要集中在元豐、元祐以及建中靖國年間,可為蘇軾書法分期提供資料補充。其中蘇軾信札有十一件,七件為《蘇軾文集》所未錄,且聶子述輯刻《郁孤臺法帖》時與蘇軾所隔不遠,這些尺牘較好地保持了原貌,可與《蘇軾文集》進行對校,具備一定的文獻價值。
《郁孤臺法帖》經(jīng)后世多次重裱,帖序混亂,為考證帶來極大難度。如上冊卷首的“郁孤臺法帖卷六”標題與其后蘇軾的《孟冬薄寒帖》、“石曼卿學(xué)士延年”題名與其前的李建中《寵書聿至帖》以及“邵仲恭□□”題名與其前的《韓文公詩》均非原序,有剪裁移補的痕跡。更有甚者,此帖前后順序多有顛倒錯亂,如蘇軾的《去國十五年帖》和《子敦龍圖帖》殘句、《府事想益清簡帖》和《適遣人奉狀帖》。筆者將依據(jù)《去國十五年帖》中的關(guān)鍵信息參互鉤稽,并輔以《去國十五年帖》《子敦龍圖帖》兩部分書寫細節(jié)的高度統(tǒng)一性加以論證其本為一帖,受書人應(yīng)為顧臨。
二、《去國十五年帖》受書人為顧臨
《去國十五年帖》是《郁孤臺法帖》蘇軾部分的第三件作品,凡八行,共八十五字(見圖1),此帖又名《復(fù)歸帖》,《蘇軾文集》未錄。這是一封言辭平常寫與舊交的送行信。劉正成在《中國書法全集》(蘇軾卷)中認為《子敦龍圖帖》應(yīng)與《去國十五年帖》本為一帖,惜僅見結(jié)論,未見論據(jù),其中最為關(guān)鍵的受書人問題待考。①為論述方便,筆者先將《去國十五年帖》和《子敦龍圖帖》殘句(見圖2)釋文列下:
軾啟。去國十五年,復(fù)歸見朋舊,以為大慶。束于憲令,曾不幾見 ;而公又出使,遂爾輕別,此懷不佳,殆未易言。數(shù)日起居佳勝。聞今日當行,果爾,遂不獲面違,千萬善愛。早還禁近,慰中外之望。微疾乏力,不盡區(qū)區(qū)。軾頓首再拜。
子敦龍圖兄閣下,八月廿日。
我們先把目光聚集到《子敦龍圖帖》殘句上,其中“子敦龍圖閣下”究竟是何人呢?經(jīng)筆者多方查閱,顧臨的可能性最大?!邦櫯R,字子敦,會稽人。通經(jīng)學(xué),長于訓(xùn)話?;实v中,舉說書科,為國子監(jiān)直講,遷館閣???、同知禮院?!雹偎l佑曾對顧臨的為官時間進行了詳細考證:“考《宋史·本傳》,顧臨任‘龍圖’之職有二:一是元祐元年任直龍圖閣,為從四品官;一是紹圣初任龍圖閣,為正三品官。”筆者查閱《宋史》,“直龍圖閣”前并無具體時間②。筆者限于學(xué)力,不知水先生從《宋史》何處考得“元祐元年”。查《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卻有所記錄:(元祐元年七月癸未)秘書少監(jiān)顧臨直龍圖閣,為河?xùn)|路轉(zhuǎn)運使③。(元祐元年十一月壬申)直龍圖閣顧臨為給事中司農(nóng)少卿。④可見元祐元年(1086年)七月至十一月間,顧臨確有任直龍圖閣,即“子敦龍圖閣下”應(yīng)是顧臨。
那下一步需要解決的問題便是《去國十五年帖》的受書者是否為此人?若是,《去國十五年帖》的具體書寫時間也便迎刃而解?!度迥晏分械牡谝欢小叭迥辍薄皬?fù)歸見朋舊”“束于憲令,曾不幾見”,第三行的“而公又出使”以及第七八行的“早還禁近,慰中外之望”其實已經(jīng)為我們提供了關(guān)鍵的線索。
《去國十五年帖》中第一行的“去國十五年”的“國”通常是指國都。與蘇軾交往密切的米芾也曾在致友人的信札中提到“去國”一詞:“癸未去國至今,二兒二女,老年何堪?!辈軐汍朐谄洹睹子阎】肌芬晃闹姓J為“癸未去國”是指崇寧二年(1103年)米芾離太常博士任,宋時太常博士為朝官,米芾信札中的“去國”即離開京城開封,與《去國十五帖》中的“國”應(yīng)是同義。熙寧四年(1071年)七月,蘇軾離京,改任杭州通判,直到元豐八年(1085年)十月二十日,僅到登州任五日的蘇軾被朝廷以禮部郎中召還,于十二月中下旬抵京,十二月二十八日除起居舍人,至元祐元年(1086年)八月,其間恰為十五年。而元祐元年八月(1085年)顧臨正在直龍圖閣任上。
接著是《去國十五年帖》中第一行到第二行的“復(fù)歸見朋舊”,說明收信者是蘇軾的舊識,且在熙寧四年(1071年)七月蘇軾離京之前,曾同在開封。據(jù)《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百一十九載,煕寧四年(1071年)春正月戊申“館閣校勘顧臨為太子中允,荊湖南路轉(zhuǎn)運判官提舉常平等事?!雹蒺^閣??薄⑻又性示鶠榫┕?,說明顧臨此時確在京城,熙寧三年(1070年)十二月被罷官的蘇軾也于四年(1071年)正月遷太常博士⑥,可知此二人在熙寧四年(1071年)七月之前確同在京城為官。此外,早在嘉祐元年(1056年),顧、蘇二人曾同試開封景德寺,考取舉人,想必早已結(jié)識⑦。其不止舊識,更是“損友”。顧臨與蘇軾也曾同住一舍,顧臨大腹便便,蘇軾取笑他的睡姿為“顧屠肉案”,可見顧、蘇二人關(guān)系很好才開得起這般玩笑。事見于宋曾敏行《獨醒雜志》:
東坡多雅謔,甞與許沖元、顧子敦、錢穆父同舍。一日,沖元自窗外往來。東坡問:“何為?”沖元曰:“綏來。”東坡曰:“可謂奉大福以來綏,蓋沖元登科時賦句也?!睕_元曰:“敲門瓦礫,公尚記憶耶?!弊佣胤蚀T,當暑袒裼,據(jù)鞍而寐。東坡書四大字于其側(cè)曰:“顧屠肉案。”穆父眉目秀雅,而時有九子。東坡曰:“穆父可謂之九子母丈夫,”同舎皆大笑。⑧
“而公又出使”,在宋代,發(fā)運使、轉(zhuǎn)運使、提舉常平等皆可稱“出使”。那么,顧臨在蘇軾寫信之前是否有“出使”之事呢?據(jù)《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一九載,煕寧四年(1071年)春正月“戊申,館閣??鳖櫯R為太子中允,荊湖南路轉(zhuǎn)運判官提舉常平等事”。 可知熙寧四年(1071年)正月顧臨已“出使”過湖南,此時蘇軾還在京城開封。元祐二年(1087年)四月,顧臨為河北轉(zhuǎn)運使,蘇軾、蘇轍、黃庭堅有詩相送。以此推之,元祐元年(1086年)七月,顧臨為河?xùn)|轉(zhuǎn)運使,又一次出使,蘇軾給他寫送行信亦在情理之中。顧臨出使前為秘書少監(jiān),為朝廷要員,契合“早還禁近,慰中外之望”之句。
帖中第二行的“束于憲令,曾不幾見”,其實也不難理解。元祐元年(1086年)三月,蘇軾免試除中書舍人①,九月又為翰林學(xué)士②,可知元祐元年(1086年)八月,蘇軾仍在中書舍人任上,元豐改制,中書舍人恢復(fù)職權(quán),負責起草詔令文書。身為中書舍人,宿直是其工作必不可少的部分。所謂宿直,是指朝臣夜宿于供職機構(gòu)(中書門下),備問召對,處理朝務(wù)的一種制度。元豐改制之后,中書舍人仍需直宿,并于夜間草詔;更有甚者,還可能儤直,鎖宿,即連續(xù)多日直宿,與外界隔絕,嚴防泄密?!白詥T外郎知制誥轉(zhuǎn)郎中依舊直者三十直,拜舍人者二十直,自常侍、給事、郎中拜舍人者三十直,舊官再入,約前任減半?!雹厶K軾在任翰林學(xué)士期間,曾“鎖宿禁中”④,有詩《臥病逾月,請郡不許,復(fù)直玉堂。十一月一日鎖院,是日苦寒,語賜宮燭法酒,書呈同院》傳世。帖文中“束于憲令,曾不幾見”,很可能是蘇軾公務(wù)繁忙,不時“鎖宿禁中”,導(dǎo)致與好友顧子敦見面機會甚少。綜上,諸多細節(jié)皆指向顧臨。
三、《去國十五年帖》和《子敦龍圖帖》在書寫細節(jié)上高度統(tǒng)一
縱觀《郁孤臺法帖》中蘇軾的所有尺牘,行草夾雜且字徑如此之小的風(fēng)格僅《去國十五年帖》、《子敦龍圖帖》殘句、《昨日詩發(fā)一笑帖》三件。其中《昨日詩發(fā)一笑帖》經(jīng)水賚佑考證為元祐二年(1087年)八月蘇軾為米芾所寫,故可排除⑤;而《子敦龍圖帖》殘句中“八月廿日”四字的字徑大小與《去國十五年帖》基本相同,“子敦龍圖兄閣下”字徑稍大,意在表示對受書者的尊敬,這在蘇軾其他尺牘中也很常見,如《郁孤臺法帖》中的《疊辱書教帖》(見圖3)。
接下來筆者再對《去國十五年帖》與《子敦龍圖帖》殘句中的相似單字與字組進行對比剖析(見圖4、圖5):很明顯,在處理“國字框”或者“門字框”時,左邊的豎畫均為由細到粗,強化單字左下角的取勢;右上角的轉(zhuǎn)折基本為圓轉(zhuǎn),圓筆方勢,挺拔而不失流暢;且“國字框”以斷為主,“門字框”則減省筆畫,點線結(jié)合,使整個單字顯得活潑可愛。再觀圖6兩個相似字組的對比,不難發(fā)現(xiàn),其連帶處均為逆勢復(fù)筆書寫,用筆節(jié)奏如出一轍。
至此,我們基本可以推定《去國十五年帖》的受書者是顧臨,《子敦龍圖帖》殘句與《去國十五年帖》實為一帖,書于元祐元年(1086年)八月二十日。筆者按照古代法帖通常的命名方式,以首行字的“去國十五年”為此帖名稱,并將其還原。
作者簡介:
鄭楷聰(1997—),男,漢族,廣東潮州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書法(篆刻)理論。
作者單位:南京藝術(shù)學(xué)院美術(shù)學(xué)院
注釋:
①劉正成主編:《中國書法全集·34宋遼金編 蘇軾卷二》,北京榮寶齋出版社, 1991,第478-479頁。
注釋:
①脫脫:《宋史》卷三百四十四列傳第一百三,清乾隆武英殿刻本,第3579頁。
②“出權(quán)湖南轉(zhuǎn)運判官,提舉常平。議事慶執(zhí)政意,罷歸。改同判武學(xué),進集賢校理、開封會推官,請知穎州。入為吏部郎中、秘書少監(jiān),以直龍圖閣為河?xùn)|轉(zhuǎn)運使?!泵撁摚骸端问贰肪砣偎氖?,武英殿本,第10463頁。
③李壽:《長編》卷三八三,元祐元年七月癸未條,第10791頁。
④李壽:《長編》卷三八三,元祐元年七月癸未條,第11006頁。
⑤李壽:《長編》卷二一九,煕寧四年正月戊申條,第6113頁。
⑥孔凡禮:《蘇軾年譜(上)》卷十,中華書局,1998,第195頁。
⑦孔凡禮:《三蘇年譜》卷六,古籍出版社, 2004,第193頁。
⑧曾敏行:《獨醒雜志》卷五,清知不足齋叢書本,第25頁。
注釋:
①李壽:《長編》卷三七一、三八七,元祐元年三月庚午條,第10366頁。
②李壽:《長編》卷,元祐元年九月丁卯條,第10898頁。
③徐松:《宋會要輯稿》之《職官》三十三,第3冊第2399頁。
④謝維新:《事類備要》卷三六六,載《米脂縣志》卷十一,第478頁,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⑤水賚佑:《〈郁孤臺法帖gt;考》,載《宋代帖學(xué)研究》,上海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01,第90-92頁。